语文中小学生必背91首古诗词鉴赏(小升初考试必备).docx
《语文中小学生必背91首古诗词鉴赏(小升初考试必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中小学生必背91首古诗词鉴赏(小升初考试必备).docx(1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最新语文中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小升初考试必备)(内含91首古诗分析解读)1.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注释1,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2 .妆:装饰,打扮。3 .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简析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 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 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 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 是写柳叶,突
2、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 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 出? ” 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 自答。这样问答, 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 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 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2.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注释L离离:繁盛的样子。2 .原:原野。3 .荣:繁盛。4 .远芳侵古道:伸向远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远芳: 牵连一片的草
3、。5 .晴翠接荒城:在晴天,一片绿色连接着荒城。6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两句借用楚辞王孙游兮不 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王孙:贵族。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 萋萋:草盛的样子。简析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按科举考试规定, 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类似。赋 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 依惜别之情。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 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 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第三、四句“野火烧 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
4、“荣”,是“枯荣”二 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吹,又是遍地 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第五、六句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 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最后 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 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 韵味无穷。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 境浑成,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 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顾况看了名字,开玩笑说:
5、“长安 米贵,居大不易。”但当翻开诗卷,读到这首诗中“野火烧不尽,春 风吹又生”两句时,不禁连声赞赏说:“有如此,居亦何难!”连 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3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注释1 .晓:早晨。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 为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2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3 .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4 .别样:特别,不样。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赏析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
6、首以其独特的 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 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 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 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 “碧” 一 “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莲叶无 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 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 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 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
7、,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 同”的美丽风光。4 .元日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注释1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2 .岁除:一年过去了。3 .屠苏: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家家用屠苏草泡酒, 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全句说,春风把暖 气吹进了屠苏酒(意思是说,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 来了)。4 .瞳瞳:光辉灿烂。全句说,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5 .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桃符是用桃木做 成的,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 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简析这首诗描
8、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 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 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 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瞳瞳 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瞳瞳”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 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 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种绘有神 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 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 象。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
9、。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 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 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 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5.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注释1 .游子吟:游子,在外作客的人。吟,诗歌的一种名称。2 .寸草:在这里象征子女。3 .心:草木的基干叫做心。在这里“心”字双关。简析这是支亲切诚挚的母爱颂歌。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漂上作”。 孟郊一生穷愁潦倒,直到五十岁得到潔阳县尉的卑微职位。此诗便 是他居官漂阳时作。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
10、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 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起,写出母子相依 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 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 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 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 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 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女儿像区区小草,母 爱如春天阳光。女儿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 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这首诗艺
11、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 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涕阳有两位诗人又吟 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 “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 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6 .长歌行(节录)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注释1 .青青:植物生长得旺盛时颜色。2.晞(xi):晒干。3.阳春: 暖和的春天。4.德泽:恩惠。5.秋节:秋季。6.焜(kiln)黄:枯黄色。 7.华:同“花”。8.老大:年老。9.徒:徒然。
12、今译河水滔滔流向东海,怎么可能再往回流呢?少壮年华不努力有所 作为,待到年纪老时,就是懊悔悲伤也没有用。赏析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代诗歌成就的种体裁。它常采用赋、比、 兴、互文、反复歌咏的修饰手法及铺陈、对比、烘托等技巧状物抒情, 这首长歌行便代表了这种特色。“青上园中葵”四句描述了春天的景象。清晨、朝露、青葵、阳 光,这是副多么生机盎然的图画。春回大地,万物生长,大自然赐 与人间春光和恩泽。诗人的欣喜,感激之情力透纸背,随即又抒发 了悲壮的情绪。“哀”字既是对萧瑟景象的描述,又是对惋惜心情的 表达。接着联想到百川归海、一去不回,并以此来 比喻韶光之匆匆 易逝。最后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3、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 有所作为。全诗从青葵起兴,联想到四季变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 应当抓紧时间、奋发努力的结论,其比、兴手法是很明显的。长歌行属汉乐府相和歌、平调两首中的第一首。“长歌” 适宜表达深沉的感情,这一首娓娓道来,有描述,有抒情,有叹惋, 也有劝勉,使整首 诗含蕴细腻,余意无穷。既继承了 “歌以咏志” 的传统,又极富形式上的美感,便于反复吟诵。7 .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注释1 .啼:叫。2 .山郭:靠山的城墙。3 .酒旗:酒店门前高挂的布招牌。4 .南朝:公元420-589年,南方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的总称。 当时建立了大批佛
14、教寺院。简析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小小的篇幅,描绘了广阔的画面。 它不是以个具体的地方为对象,而是着眼于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 故题为江南春。首句“千里莺啼绿映红”,开始就展现了江南大自然风光。 “千里”是对广阔的江南的概括。这里到处是莺啼,无边的绿叶映衬 着鲜艳的红花。这种有声有色、生机勃勃的景色自然是江南特有的。 次句“水村山郭酒旗风”写了江南独特的地形风貌,临水有村庄,依 山有城郭,在春天的和风中,酒旗在轻轻地招展。这是多么明丽的江 南啊!句写的是晴景,三四句写的是雨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 少楼台烟雨中。”在春天的微雨中,则另有一番风光。在山明水秀之 处,还有南朝遗留下来的数以百计的
15、佛寺。这些金碧辉煌、屋宇重重 的佛寺,被迷蒙的烟雨笼罩着,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给江南的春天 更增添了朦胧迷离的色彩。“四百八十”是虚数,不是实指,突出佛 寺之多。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 丽而迷蒙的春景。色彩鲜明,情味隽永。一首七言绝句,能展现出这 样一幅广阔的画卷,真可谓“尺幅千里” 了。8 .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注释1 .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县北,原名昭亭山,风景幽静秀丽。 山上旧有敬亭,为南齐谢眺吟咏处。2 .闲:安静。简析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 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
16、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 寂寞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 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 情感的诗。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寂,在大自然的怀 抱里得到安慰的情景。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状眼前之景,流露出孤独之 感。天上众多的鸟儿高飞远去,无影无踪了;连仅有的一片孤云也不 肯稍驻片刻,独自远远地飘走了,山中显得格外幽静。在诗人看来, 世间万物都厌弃他,离他而去。“尽”“孤”“独”“闲”等词,表 现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这正是封建社会中许许多多有理想、有才能 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土大夫所共有的精神面貌。三、四两句“相
17、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 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 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 看着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两不 厌”,表现了诗人与敬亭山感情上的投契。“只有”,并不意味着太 少,而是种“人生得一知已足矣”的骄傲与满足。9 .示儿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注释1 .示儿:给儿子们看。2 .但:只。3 .九州同:祖国统。4,中原: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里的地区。5 .家祭:对祖先的祭祀。6 .乃翁:你的父亲。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
18、0),南宋文学家。字务观,号 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简析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 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诗是 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 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 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转:“但 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 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这种遗恨从生前留到死后。在生命弥 留之际,心情更为沉痛。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
19、痛,但并未绝 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 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 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的那一天,只好 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 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 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 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10 .悯农(2)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作者背
20、景见悯农的作者背景。注词释义禾:禾苗。盘中餐:碗里的饭食。古诗今译农民辛勤锄禾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谁知道盘中的 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名句赏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诗的开头就与了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种田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 农民的劳动成果,诗中表达了对农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诗人用非常 粗疏的笔调,勾勒出一幅田间劳动的场景:农民们不避烈日,正挥汗 如雨地锄着庄稼地,它提醒人们每颗粮食都来之不易。这一场景在 诗歌中非常突出,它也能使我们联想到,还有多少人正在阴凉处避暑 消热,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农民的劳动成果呢?那些富贵人家丰盛 的“盘中餐”,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
21、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换 来的呵!这鲜明的对比,又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不 平等的现实的不满。11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注释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2 .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 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3 .但使:只要。4 .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 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5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6 .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简析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
22、)人。 唐代诗人。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 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 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 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 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 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 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 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 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3、。”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 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 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 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 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 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 出必要的结论。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 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12.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注释1 .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2 .使:出使3 .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中小学生 91 古诗词 鉴赏 小升初 考试 必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