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模拟训练.docx
《2022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模拟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模拟训练.docx(3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模拟训练训练写景抒情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窗间。众木俱含晩,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注】许道宁:北宋画家。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査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个考
2、点,几 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 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诗 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故(、错误。【答案】C(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解析】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诗 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 上空。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
3、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中包含的丰富意蕴。结 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 画的高度赞美之情。【答案】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3)(改编题)本诗的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答案】情景交融:“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是画中之景、物,但景中含情,有了人的情怀, 因此云的流连也是作者的流连.这说明作者沉迷于画中,久久不忍离去.用词精当:“众木倶含晩”,暮色苍茫中,连林间的树木也含着晚意.一个“含”字用得极其精当, 画师配色之精妙,使每根树木都给人种夜晚
4、即将来临的感觉.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芋.【注】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带,分为很多支流.六帝:代指六朝.三吴:古吴 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 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壬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 的鱼.(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解析】第一问考査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要指出写了哪些景物,具体描绘画面内容,并指出画面
5、的 特点.第二问是对景物描写的作用的考查,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诗歌前四句写诗人在金陵看到 长江远去的浩大气势:长江绵延曲折长达万里,分出的多条支流就如同巨龙盘踞;江水四溢,在中华大地上 泛滥,波涛汹涌,迅疾奔流,水势浩瀚,气势宏大.这样写,既渲染了长江下游的雄壮气象,也为下文歌 颂大唐盛世蓄势.【答案】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 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解析】这里属于用典抒情,首先要理解典故所要表达的内容,然后结合全诗理解诗人用在此处表达 的思想情感.通过注释来
6、看,善钓的任公子如今也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这里诗人自比任 公子,以任公子的无须垂钓暗指自己的满腹华无用武之地.因为,当今是大唐盛世,国君贤能,天下统 一,国力强大,世无巨寇.作者运用这个典故,表达了对盛唐统天下的丰功伟绩的赞扬,也暗含自己作 为盛世才子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惆怅之情。【答案】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作者自 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干,不免流露出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赠友送别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垂纶雨结渔乡思,吹
7、木风传雁夜魂。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口分析,不正确的项是().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B. “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解析】“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确.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 恩”表明了诗人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立场,即符合“道义”.【答案】D(2)诗歌的颈联描
8、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 方面有什么作用?【解析】在颈联“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的场景描写中,诗人用雨中垂钓的钓鱼翁、夜 里风中飞翔的鸿雁,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孤高耿介、有鸿鹄之志的形象,是情怀的形象化表达.这两句从情 感表达的角度来看,写出了作者虽有求仕之心,但高洁耿介的情怀没有改变,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 者的心志.从结构安排的角度来看,首联、颔联直接表达了求仕之心,尾联直接表达接收恩惠一定要符合 自己的原则,这三联都是直抒胸臆,而颈联则是场景描写,起过渡的作用,能舒缓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 歌有委婉从容之致。【答案】情感表达:颈联所
9、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 作者的心志.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撤。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橡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装陌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注】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 法、监察等事务。绣衣:官服。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铜
10、鞭陌:代指襄阳。(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跑失志的惆怅。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解析】原文“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意为:你到达蜀地时,正是梅花花开、大雪纷飞的季节, 务必不要相忘,时时挂念对方。该句并不是“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故选【答案】D(2)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项
11、是()。A. “东淆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B. “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C. “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D. “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解析】A“东匿惊诸葛表”,是指东北方的大好河山,落入异族之手,正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 为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确。B “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表达的是词人 希望友人面对人生困境要有苏轼那样乐观旷达的心态.c “蜀道登天”借用李白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 天”,点
12、明此行之艰难.因虽是王命,但何尝又不是小人的挟嫌排挤,有如远谪.D 儿女泪,君休滴”, 化用王勃名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勉友人不必伤别.【答案】A(3)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 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解析】上阕词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出对友人为国建功立业的祝愿和期许,也 暗含自己为国建功立业的渴望,以及自己壮年却闲居而无法报国的悲愤之情,情感悲壮激烈,给人以“虎 啸龙吟”之感.下阕通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鞋月”等意象,写出词人希望友人不要伤 心流泪,表达出对友人的美好祝福,情
13、感舒缓.【答案】龙吟虎啸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词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词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 等典故,表达出对友人的祝愿和期许,给人以“龙吟虎啸”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 等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此为“和缓”.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造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漢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英道中朝第一人.【注】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唐 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
14、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 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D.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解析】应结合全诗写作目的以及典故的内容来分析.B “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错.典故中李揆因担心被扣留,不承认自己是“唐第一
15、人李揆”本诗的标题已经说明是“送子由使契丹”, 可见诗人用典的意图是以李揆为例来提醒弟弟注意安全,没有与其他人比较的意思.【答案】B(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解析】解答本题,不但要关注首联,还应关注全篇.诗歌首联化用王勃名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 沾巾”,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 23岁前与兄住在起,未曾一日分离.23岁逬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尽管如此,他们仍息息 相关.苏轼生屡遭贬滴,苏辙受累不怨.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 故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
16、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小儿女之态.【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 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即事感怀6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野 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晩歌田中.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濠濛.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项是().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
17、概仍然豪迈.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解析】“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错误,“穷”指“困窘”“不得志”,并不是“贫穷”之意. 诗歌是写诗人“身受压抑,遭遇理想的困窘”,而不是生活的贫困.置身于压抑和阴森的社会环境,面对 炎凉的世态、冷漠的人情,诗人依然麻衣冲风,饮酒高歌,其感情何其沉郁愤激,其气概何其慷慨豪迈!【答案】B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解析】最后两句语双关,描写了二维场景的变化.“寒风”,指代冬季;“春柳”,春天景色的 象征.此句既描写了时间飞逝,又代指世事无常,前一
18、秒还是“寒风”,下一秒就变“春柳”.春风中看 那垂下的条条柳枝,却是“烟濛濛”.“烟濛濛”,道出前途迷茫之意,如这世事,“寒风又变为春柳, 条条看即烟濛濛”.【答案】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 姿;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的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噪.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项是().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
19、作过程.8 .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解析】颈联中的“烛光相射飞纵横”写烛光映射着墨光,渲染诗人纵横走笔的气势,所以“纵横” 的是诗人走笔,而不是烛光.【答案】D(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解析】本题考查“酒”的作用,诗歌颔联“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运用比喻的修辞手 法,为下文积蓄了气势;“须臾收卷复把酒”,瞬间就完成草书,又端杯饮酒,就像打了一场胜仗,消除了 国难,恢复了太平
20、,感觉酣畅淋漓,表现了诗人的踌躇满志.【答案】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 作用;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 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托物言志8 .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精卫词王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為。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高山未尽海未平,腰我身死子还生。(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项是().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
21、,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诗相近。【解析】本题所选的诗歌是一首七言古风,作者针对精卫填海这个古代神话中“精卫”这一形象展开 议论,抒发自己的情怀。对于阅读面广、知道这个神话故事的学生来说,难度不大;但对于阅读面较窄、不 了解这个神话故事的学生来说,则有一定难度。题中所给的四个选项,前三项分别就诗歌的内容进行赏析, 后一项对诗歌的语言进行赏析。其中,A说法涉及诗歌第一句,从诗的最后两句“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 身死子还生”可看出作者对精卫的赞美,该项“作者对精卫辛
22、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的说法有误。解答此题,要注意几方面的结合。是对诗句内容的正确理解,二是对作者通过全诗所传达出来的思 想感情的准确把握,三是对诗歌各句所运用的表达技巧的正确分析,四是对相关诗歌的正确理解和赏析。 比如D ,就必须对白居易的观刈麦的语言特点有正确的把握。【答案】A(2)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 理由。【解析】本题设置开放性答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张.由于时代的变迁、语言的变化,对些 古诗的解读是可以多元的.此题鼓励考生主动思考、发散思维,因此凡是能够言之成理的答案都可视为正 确答案.这是一道主观题.组织答案时,首
23、先要读懂题目要求.题目要求对“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 吻表达的”这个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答案要明白无误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不能含糊;而且要说出具 体理由.【答案】观点:同意.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意为即使自己在 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观点二:不同意.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 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9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陈与义其巧画无盐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妹.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其旧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高考 专题 复习 古代 诗歌 鉴赏 模拟 训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