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临证指要.docx
《伤寒论临证指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论临证指要.docx(7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伤寒论临证指要刘渡舟第一章辨非论第一节(伤寒论) 中医之魂(伤寒论分后汉人张机所著。张机字仲景,南阳郡涅阳人。生卒年代约为公 元150年219年。他目睹当时疾疫广为流行,死亡惨重,激发他”感往昔之沦 丧,伤横天之莫救”的心情,产生了著书立说救人济世的伟大志愿。中医学自秦汉以来,不断地发展与完善,积累了丰富的医学文献。班固在 (汉书艺文志)总结出来(医经)与(经方)两大门类。可谓炳耀千古之巨 著。在(医经)类里,有(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以及扁 鹊白氏、旁篇等著作。这些书主要论述血脉、经络、脏腑阴阳表里的生理病 理变化。还罗列了针硬汤液等治病方法。所以,本书的内容与现在的中医学 基
2、础理论极相近似。在(经方)类里,有(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风寒热十六 病方)(五脏六腑疝十六病方)、(五脏六腑疸十二病方)、(妇人婴儿十九卷)以及(汤 液经法三十二卷)等。这些书除讲求病证外,还对草、石药物的性味,配伍,治 疗进行了阐述,它为复方治病用于临床奠定了基础。张仲景继承了(医经)与(经方)的学术成就,推广了六经辨证临床价 值,制定了理法方药的治疗体系。并在继承的同时,结合自已的经验和见解做到 了发扬光大与推陈出新。他将伤寒与杂病共论,汤液与针炙并用,这就打破了(素 问热论)的六经只辨伤寒的局限性。张仲景六经辨证的实质,是以人体的脏腑 经络营卫气血的生理病理变化做为辨证的客观依据,又以
3、阴阳表里、寒热、虚 实的发病规律做为辨证的纲要与指针。因此,无论伤寒、杂病和它们互相挟杂 的复杂问题,都能用六经辨证方法概括而无遗。六经辨证的理论经仲景建立以后,中医才掌握这一武器而与西方医学相抗衡, 并且出神人化立于不败之地。更值得一提的是(伤寒论)能够在千百种的药物中, 选择了最有效的药物和最适当的剂量,组成具有最高疗效与惊人贡献的方剂,这在其它医学之中很难做到。举例而言,桂枝汤仅五味药,它具有解肌驱风、调和营卫调和脾胃、调和 阴阳的独特作用,但组方与剂量又很严格。如果此方的剂量芍药大于桂枝之上, 则就不叫桂枝汤,而叫桂枝加芍药汤,则为治疗太阴病腹满时痛而设;如果桂枝 的剂量大于芍药之上,
4、则就不叫桂枝汤,而叫桂枝加桂汤,则治疗奔豚气上 冲胸之证。这就看出本书无论药味和剂量,做到如此严格地步所以才称它为 经方。实际上经方具有规范性、标准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特点。由上述可见,辨证论治的开山是张仲景,他在中医领域里的影响极为深远, 如晋之王叔和,唐之孙思邈,金元时期之刘、李朱张,清之叶天士吴鞠通 等人,无不服膺仲景之学,而后方有所建树。据统计,在中医学典籍中,惟(伤寒论)注家为最多,见仁见智,蔚成 洋洋大观,既丰富了仲景学说,又推动了中医学术不断发展。中医之经典著作如(内经)、(难经)等书,如果不精通(伤寒论)之学, 则难窥其项背。所以,我认为(伤寒伤)乃是中医学之魂,此亦事有必至,理
5、 有固然,事实如此,而何疑之有?第二节(伤寒论)祖本探源陈世杰日:(伤寒杂病论)实为万世群方之祖。自叔和尊尚以后,年岁久远, 错乱放失者屡矣。宋治平初命诸臣校定其目有三:一曰(伤寒论);二曰(金匮 要略方论);三曰(金匮玉函经)。(金匮要略方论)序:”张仲景为(伤寒卒 病论)合十六卷,今世但传(伤寒论)十卷,杂病未见其书,或于诸家方中 载其一二矣。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蠹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 上则辨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然而或有证而无方, 或有方而无证,救治疾病,其有末备。今又校成此书,仍以逐方次于证候 之下,使仓卒之际,便于检用也。我们从宋臣说的.仍以逐方次于
6、证候之下.这句话上分析,(伤寒论)和(金匮 要略方论)原书的体例和框架,也都是上则辨伤寒,下则载其方.的格局。宋 臣为了仓卒之际,便于检用.,他们便援引唐本孙思邈(伤寒论)的.方证同条” 而修改了方证分论的原貌。为了说明唐孙思邈修改(伤寒论)这一事实,试观(千 金翼方卷第九)之文:旧法方证,意义幽隐,乃令近智所迷。览之者造次难 语,中庸之士绝而不思,故使闾里之中岁致天枉之痛,远想令人慨然无巳。今 以方证同条,比类相附,须有检讨,仓卒易知。方虽是旧,弘之惟新。”由此可见,把(伤寒论)原本的.证.在前,.方在后的体例,改成方证同条、 比类相附,乃是孙思邈开其先例,宋治平校注(伤寒论)时,承袭了孙氏
7、的” 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体例,这是显而易见之事。山此可以得出结论:仲景之书在其历史长河中,发生了三次大的变革:经晋 王叔和的撰次整理此其一;唐人孙思邈倡方证同条之义此其二;宋臣林亿等大校 注治平本时沿袭了唐本方证同条之义,又及于(金匮要略方论),此其三。基于以上理由,我认为唐本与宋本的(伤寒论)已非王叔和撰次之旧,已 经发生了很大的调整与移动。那么,我可以说,流行于世又能接近叔和撰次之 原貌,也未受唐宋两代方证同条之影响,恐怕只有现在仅存的(金匮玉函经) 了。这本书虽然也经过宋臣的校注,但他们小心翼翼地依次旧日.未敢移动,今 据宋臣之疏序可以证实:。(金匮玉函经)与(伤寒论)同体而别名,欲
8、人互相检 阅而为表里,以防后世之亡逸,其济人之心不已深乎?细考前后乃王叔和撰次 之书。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臣等先校定(伤寒论),次校成此经,其文理或有与(伤寒论)不同者,然其意义皆通圣贤之法,不敢臆断,故并 两存之。凡八卷,依次旧目总二十九篇,一百一十五方。我们从宋臣疏序来看,可有以下几种的理解:一,这本书的前后(指证在 前,方在后的体例),乃是王叔和整理原书的之体例,非为出自六朝或唐人之手; 二、宋臣认定此书确为仲景所著,所以,可与他们校注的本子,乃是同其体, 别其名而已;三,此书可与校注本互相检阅,也可以互为表里,这样作是为了”以防后世之亡逸”而设的,四,宋臣对此书的内容,采取了慎审态度,
9、认 为其文理或有与(伤寒论)不同者,然其意义皆通圣贤之法,不敢臆断,故 并两存之,这就说明了不改动主本的真实意义.所以宋治平本校注的(伤寒论)版本既有改革了的原来证在前、方在后的 版本;而又保存了证在前、方在后的原貌。这种故并两存之”用心之苦亦跃于纸 上;五、此书凡八卷,依次旧目,总二十九篇,一百一十五方。从以上的” 依次旧目,说明了此书条文未加变动,因此它逼真了叔和撰次之旧。然而,此书第一卷有生熟二脏之间,”故张仲景日的第二人称,显然为后世 医家粗人之文,不得与正文混为一谈。第三节(伤寒论)的文法举隅(伤寒论)为辨证论治之巨著,其文以言简义深寓意奥妙见称。严器之日: 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
10、学习研究(伤寒论)文法之特点,乃是打开仲 景宝藏秘密之钥匙,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为此不揣肤浅,仅就(伤寒论)的宾主假藉,虚实反正,对比发明三 种文法,举例分析如下,使人由文达医,籍以提高辨证论治水平。一宾主假藉也有人称为假宾定主之文法。假,藉助也,定,肯定也。即藉助。宾 文所起的效果而促进主文使它卓然醒目,表现突出,而使辨证论治准确无误。举例而言,第70条(赵本下同)的前半段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叙证时 方药皆略,则属于宾文之义。下半段的”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 与调胃承气汤。所叙内容,辨证论治齐备,辨证思想突出,故属于主文之义。本条文一共有27个字,宾文9个字,主文T8个字。如果只写主
11、文的18 个字,则使人读之索然乏味。加了 9个宇的宾文则效果极佳,文简而义深,第 一、藉助了虚证以烘托出主文的实证,自有水到渠成,而使人肯定无疑;第二, 又可以从实以例.虚.,反主而为客,则使两个问题,彼此印证,相得益彰,咀嚼不尽,玩味无穷。再举一个例子,第71条前半段(太阳病,发汗后,至.胃气和则愈) 其文有证而略脉,则属于宾文。下半段则脉因证治齐备,而属于主文无疑。这一条的“假宾定主文法,较第70条的义理为胜.第一纠正了时医一见咽 燥口渴,动手辄用滋濡之弊。第二,清晰地指出了下焦太阳蓄水,小便不利的 口渴病变为气不化津。结合临床而论,蓄水而津液不化的口渴反用生津止渴之药治疗临证所见为 多,
12、试举一例于后。患者张xx, 口渴欲饮,饮后又渴,咽喉似痛非痛,如有物梗,小便不利, 脉来沉弦,舌苔水滑。余辨为气寒津液不化之证,悉摒生津止渴之药。为疏” 茯苓30克、桂枝12克,泽泻15克,白Jit 10克,猪苓15克。此方仅服6剂,则小便畅利,其病全摩。由此可以证明,仲景在“胃中干的口渴上,而下落滋阴养液之窠臼, 提示了消渴小便不利的下焦蓄水五苓散证治。宾文写的恰如其分,“主文”则另辟蹊径而别具一格,又能针对俗见变津干为 津聚之妙,烘托入微,使人叹为观止。二虚实反正虚”非是空虚无物,乃是义藏于内的一种文体。实是对虚而言,是脉因证 治,一目了解,毫无隐晦的一种写法。例如:第23条在一日二三度发
13、前提下, 连举三种转归,仲景就用了虚实对写文法。第一个转归是:脉微缓者,为欲愈;第二个转归是: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第三个转归是面色反有 热色者,身必痒。”在此仲景写证而略脉,不与上两段等同。这并非仲景 疏漏,乃是在实写之后,改用了虚写文笔,必然要引起人们的注意与猜想。古人有虽是无声胜有声之说,从发热身痒太阳之小邪末解,则其脉必见浮, 亦呼之欲出,跃于纸上。所以不写浮而脉自见,似比实写更能引人联想翩翩。现在谈一谈反正的文法。正和反相对而生。仲景行文布局,有的从正 面来写,有的也从反面来写。凡是正、反两写之文,反面比正面所取得的效果 更为精彩。举例而言,第159条“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
14、下痞鞭,服泻心汤已o以上18个字证治俱全,属于正面的写法。复以它药下之,利不止,医以 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 不止者,当利其小便。这47个字,则与正写相反,是仲景设法御变以引伸,心下痞、下利”的 各种病理变化和各种治疗方法。这种“反面”的写法,剥去一层,又有一层,能讲得详,论得透,又不受 正面文法之拘束。夫正与反”在事实上也是不可分割的,所以仲景写的”反面文章也正是补充 正面文章之不逮。因为辨证方法是多样化,不能停留在一个模式之上。三、对比发明对比”文法,是对证候的两方,进行排列对比,分析研究,互相发明的一种 方法。例如第12条的。太阳中风。的桂枝
15、汤证,和第13条的太阳(病的桂枝汤 证,看来两条极相近似然其重出之义经过对比之后,我们发现第1 2条冠以”钛 阳中风”四,而第1 3条则只提“太阳病”缺少.中风”两宇。由于排列对比,看 出第12条的桂枝汤局限于太阳病中风。而第13条没有“中风”二字则桂枝汤可 以泛治太阳病汗出恶风的一切表证。于是桂枝汤治疗的狭义和广义之分灼然可见, 达到了辨证论治的目的。如第9 3, 94、 9 5三条并列,分析三种不假药力而汗 出的不同机制。第93条的。冒汗。可责其虚;94条的战汗为邪巳外解;95条的” 自汗”则为卫强荣弱而邪不去。三种汗出进行对比发明”,则引导辨证思维活力自 在其中。总的来说,仲景的文法、无
16、论宾主、虚实、反正、对比等等,都是从两 个方面立论,具有一分为二的辨证法思想。所以,做到了文简义深奥妙无穷。至于。夹叙八。倒装”等文法从略不述。第四节从(伤寒论)书名谈起(伤寒论)原名叫(伤寒杂病论),或叫(伤寒卒病论)。此书问世不久,就 因兵火洗劫而散佚不全。后经西晋太医令王叔和搜集整理,使此书得以传至今日。 到了宋朝嘉佑三年(公元1057年)八月辛酉,置校正医书局于编修院。治平二 年(公元1065年),高保衡,孙奇、林亿等儒臣奉命校正医书时,考虑到百病 之急,无急于伤寒.,因此先校订(伤寒沦)十卷,于治平三年正月中旬竣工 而颁行于世。(伤寒论)十卷二十二篇,本来是伤寒与杂病有机联系,互相渗
17、透,相互为 用的一部书,自宋治平梓版简称(伤寒论)以来,使人误解为(伤寒论)是专论 伤寒热病的专著,而其杂病部分,则认为尽收于(金匮要略方论)之中,这种 看法陈陈相因一直流传至今。殊不知伤寒与杂病只能合论,方可体现两者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把杂病从 伤寒中分开来讲,则大失仲景著书之旨。这是因为单纯病伤寒者少,而与杂病相兼者多。所以只论伤寒不及于杂病则 就不够全面。况且大分男女,体有强弱,年分老幼,感邪虽一,而发病则异。如果辨证不明杂病之理,则亦不能明伤寒之治。又有先患它病,后患伤寒, 内伤外感杂揉出现,难求一致。所以,就不能用伤寒一种发病形式而统摄诸病 之原委。柯韵伯深有体会地说:伤寒之中最多杂
18、病,虚实互呈,故将伤寒、杂病合 而参之,此扼要法也。柯氏之说,我认为非常正确。重要的是,六经辨证原为诸病而立,非为伤 寒一病而设,方有执曾有.论病以辨明伤寒,非谓伤寒之一病也,他的论法使 人眼界大开。由此可知,(伤寒)是将伤寒与杂病有机结合起来,以发挥六经辨证之特长。如果把伤寒与杂病分成两个内容来论,我认为都是和仲景之学格格不入的。 如果用这种分开的思想来指导学习,恐怕是降格以求,则就难免失其大而得其小 了。学习(伤寒论)是为了提高辨证论治水平和掌握理法方药的治疗规律,这就 是”从大处着眼,这样才能求到。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的境界。余不敏,从事中医有五十余年之久,总结起来,(伤寒论
19、)方法治疗外感热病的 机会不过十分之三,而治内科杂病则十居其七,事实如此,胜于雄辩。(伤寒论)的伤寒,亦有广,狭之分。广义之伤寒,正如(伤寒例)所说: 中而即病者,名日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 暑病。.成无已注:.温暑之病,本伤于寒而得之,故太医均谓之伤寒也(肘 后方)也说贵胜雅言总呼伤寒,而(素问热论)的.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这都属于广义伤寒之辞。狭义伤寒,正如(伤寒例)所说: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秘,则不 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成无己注:其涉寒冷,触冒霜雪为病者,谓 之伤寒也。这是说的狭义之伤寒。(伤寒论)既以伤寒名书,又论述了伤寒、中风、温湿
20、、喝等多种热病 的内容,说它是广义的伤寒而似无可疑。但是,如果从其内容分析,则发现仲景 所论之重点仍在于狭义之伤寒。何以见之?试从仲景条文排列来看:第一条论太 阳病的提纲证,第二条论太阳病中风脉证,第三条论太阳病伤寒脉证,第四条 令人可怪的未论温病脉证,而反论述了传经问题。延至第六条才讲述温病的情况。 从条文衔接来看第二条可以接第卜二条的桂枝汤证;第三条则可接第三十五条的 麻黄汤证,这种写法,叫做头尾相顾,形成辨证论治的完整体系。惟独第六条 的温病则无明确的条文与之相接所以说温病的行文有头而无尾,更缺少相应的 治疗方法。反映了仲景对温病只能为宾,而不能为主。有的学者提倡的。寒温统 一.,这只是
21、个人见解,自当别论,而不能分庭抗礼混为一谈0第五节六经经络学说之我见在研究(伤寒论)的六经实质问题时,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和意见。一种认识,他们承认(伤寒论)继承了 (素问热论)的六经分证方法,以 经络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作为辨证的根据。另一种认识则恰恰相反,他们认为 (伤寒论)六经,已非(热论)之旧,乃是张仲景别出机杼,另辟新义,已 与经络六经丝毫无关。以上两种意见进行激烈的辩论。我认为对待古典医着研究,应当坚定的站在 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运用辨证法的思想方法观点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才能避免形 而上学主观片面唯心主义的错误。凡是主张非经说的,他们坚决不承认(伤寒论)与(热论)两书在历史 上的渊
22、源。因此,他们挖空心思用种种说法来诽谤经络的六经。殊不知如果经络 的六经格局被破坏,则(伤寒论)全局皆非。对发病时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客 观规律,则全然不解。我们认为(伤寒论)的问世,乃是我国中医学发展的总 结。所以,它的来龙去脉都有秦汉时期的医学痕迹,也都有它的继承内容,例 如仲景提的”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汤大论)等书,就是一个很 好的说明。明朝人吕复说过(伤寒论)十卷,乃后汉张机仲景用(素问热论)之说, 广伊尹(汤液)而为之。日人丹波元胤也说:“阴阳五行,汉儒好谈之。五脏六 腑,经络流注,(史记篇仓传)间及于此,(汉志)亦多载其书目,仲景生于 汉末,何独摒去?”我认为吕复的
23、话,讲出了(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与一脉相承之旨;丹波氏 则说出两书历史很近,焉有不继承经络之理。他们的认识,闪灼着历史唯物主 义和唯物辨证法的光辉思想。非经论者,废除了经络以后,换上了很多概念性的东西,什么.六病症候 群阶段、地面控制论系统论等等。这样,他们把经络学说从中医理论中 踢出了大门之外。他们根本不知 道邪气客入人体经络先受方能逐次入里。所以, (素问皮部论)指出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起 于皮毛,邪中之则媵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大于经;留而不去, 传入于腑,縻于肠胃。由此可见,经是受邪之体,也是传入的道路。经言皇皇,为何不见?由于 非经.之说渐深,有
24、的老师讲(伤寒)课不敢提传经,把经络的存在,当做了 反科学的东西,岂不咄咄怪事。经络学意义深远,有他的独特理论,决非诸家纷纷为了经络一线而聚讼不休。 实际上经络在人体起到了联系,沟通、交流,转化,促进等种种作用。凡是认为中 医理论具有整体观和辨证法的,离开经络学说则寸步难行。(素问热论)说: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 风府穴在脑后入发际一寸,大筋内宛宛中,为督脉阳维之会,能有总督诸阳之 权势,故为诸阳主气。所以太阳能”总六经八。统荣卫八肥媵理司开阖八。 卫外而为固,与它的经脉大有关系。我们认为太阳经脉是主表的物质根据,因此,太阳受邪则经脉先病。(伤 寒例)说:。尺寸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伤寒论 临证指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