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送别组诗教学实录》评语()(指导老师教学工作评语).docx





《2023年《送别组诗教学实录》评语()(指导老师教学工作评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送别组诗教学实录》评语()(指导老师教学工作评语).docx(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送别组诗教学实录评语()(指导老师教学工作评语)第1篇:送别组诗教学实录针对案例送别组诗教学实录中教师运用教学策略的效果撰写600字评析文章1、多读阅读教学中最大量的活动应是学生自己的阅读, 因为阅读技能只有在阅读实践中才能形成, 个性化的理解、体验、感悟也只有在读中才能实现。阅读教学要求真务实,必须坚持以读为本,课堂上不仅要保证学生读的时间,还要有一 定的质量,注重读思结合。为了保证有足够的读的时间,教师要少分析,少提问,包括关于 “ 怎样读 ” 的谈话也不宜多,而用更多的时间让学 生自己去读。那种过去在课堂上教师 “ 一讲到底 “、” 一问到底 “ 或 ” 一议到底 “ 的做法都
2、是应该避免的。另一方面,实施新 课程也应防止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过多,而与文本对话过少;非语文活动过多,语文本身的活动太少的倾向。2、多悟古诗教学要让小学生通过阅读作品,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小学阶段的学生,其认知发展正处于感性阶段,大多是形象思维长于逻辑思维,情感体验胜于理性把握,直觉顿 悟优于分析推理。小学阅读教学应当增强形象感受,减少理性分析,适当地创设情境,通过品读和想像、联想,有助 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感悟是一种顿悟。学生在阅读中触类旁通,豁然开朗,突发奇想,幡然醒悟,是一种突变和升 华,它不是借助反复训练可以实现的。但是,思想的交流碰撞有助于这种突变和升华。所以,在
3、阅读过程中适时开展 师生、生生对话,有助于学生的感悟。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不是教师把统一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学生运用自己先前的知识去构建自己对新内 容的理解。这就意味着不同的学生对同一内容的理解可以各不相同。所以,感悟必然是个性化的,要注重个体的独特 感受。3、积累古诗 从重理解到重积累,也是古诗阅读教学观念的一大转变。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 “ 厚积 ” 才能 “ 薄发 ” ,很难立竿见影,一蹴而就。重积累,就是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进而多读多背,而不需要 “ 讲深讲透 ” 和 “ 问个不休 ” 。有 的句段和篇章学生一时一知半解也没有关系,应当允许他们随
4、着阅历的增长去逐步加 深感悟。重积累,还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在这个方面,语文课程标准有明确的要求:一是扩大阅读面,二是规定课 外阅读量, 1 6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145万字。复述有助于把课文语言转化成个人语言,是积累语言的有效手段。复述有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创造性复述等种 类,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有利于学生的语言积累。 组织形式多样而又贴近学生生活的练习,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积累词句。第2篇:送别组诗教学设计送别诗教学设计执教者: 单小凤教学目标:1.重点理解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两首诗诗意。 2.通过多种方式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送别时的真挚的的情感。3.初步感知诗歌意象
5、,体会送别的形式多样,但都表达朋友情深。 4.挖掘诗歌文化的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多样送别方式所包含的诚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 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预设)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来聊聊吧。师:对,就要像他这样,你们脸上一笑,我心里一乐,你们脸上一绷,我心里一惊。 师:你在笑什么?(生回答我很喜欢你)我怎么就赢得你的喜欢了呢?(您非常有亲和力)是我的头发还是鼻子让你觉得我有亲和力?(你长得非常漂亮)呦,握个手,你长得很英俊。来,我们准备上 课了,就要这样放松。 二、听歌导入听歌曲送别。(声音渐渐小的时候,伴随音
6、乐,舒缓语气)师: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同学们听过这首歌吗?(听过)这歌声中带着惆怅,带着忧愁,带着不舍。 师:这首歌叫-你看到你还看到 师:正因为老朋友元二使安西路途遥远,安危难测,所以作者王维才千里迢迢的不辞辛苦的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践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谁来读 师:(出示王维送别元二的画面)在画面上,我们看到好朋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不难看出作者王维和元二挚友,从诗句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他们是好朋友?(酒)师: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的酒是什么酒?(离别酒、友谊酒、连心酒、祝福酒)师:同学们,这是一杯离别的酒
7、,难怪作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一杯友谊的酒,难怪作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一杯祝福的酒,难怪作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板书:以酒相送)这酒包含了一份情谊,这酒包含了不舍,这7 / 9 酒包含了对好友的祝愿。 五、情感升华欣赏现代的送别诗歌师:古代诗人,才子之间心心相惜,通过诗让他们的友情更加牢固,在当今社会的今天,我们也会面临分别,往往这时猜发现情到深处人孤独,现代诗人舒婷在秋夜送好友时的不舍,(配乐,教师读)师:无论是以歌、目光、话语、还是酒,都包含了朋友的不舍,包含秋夜送友舒婷 第一次被你的才华所触动 是在迷迷蒙蒙的春雨中 今夜相别,难再相逢 桑枝
8、间呜咽的 已是深秋迟滞的风 你总把自己比作 雷击之后的老松 一生都治不好燎伤的苦痛 不像那扬花飘絮的岸柳 年年春天换一次姿容 我常愿自己像 南来北去的飞鸿 将道路铺在苍茫的天空 不学那顾影自恋的鹦鹉 朝朝暮暮离不开金丝笼 这是我们各自的不幸 也是我们共同的苦衷 因为我们对生活想得太多 我们的心才时时这么沉重 什么时候老桩发新芽 摇落枯枝换来一树葱茏 什么时候大地春常在 安抚困倦的灵魂 无须再来去匆匆8 / 9 了朋友的关怀 ,包含了朋友的祝福。师: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上完了,我们将要回到自己的教室,在这分别的时候,你有什么想对下面听课的老师说什么呢?(配乐) 师: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最后我想
9、用苏轼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长娟。(板书:贴卡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送给那些即将分别,面临分别的人们,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板书:送别诗 以歌相送 以目相送 以话相送 以酒相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9 / 9第3篇:送别组诗教学设计送别组诗教案-经典诵读展示课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诗歌。2、通过朗读、背诵,感悟诗歌中作者抒发的依依惜别之情。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掌握经典诵读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国学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难点:感受诗中描述的意境“美”,朋友情。
10、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课件,学生课外收集积累有关送别的诗。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揭示主题1、中华古诗文,字字珠玑,是祖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诵之、吟之、歌之、舞之,中华文化代代传。同学们,我们从一年级就开始诵读古诗,到现在,你们脑中一定积累了不少的古诗。我们下面来考考大家。请组长来到前面,在我手中有八个纸条,每个纸条上有个主题,大家要按照要求完成挑战。 各小组组长抽签、准备、展示。时间2分钟,各小组依次上台展示。(1)描写月亮的诗句。(2)描写春天的诗两首。(3)带有数字的诗句(4)带有颜色的诗句。(5)思乡诗句(6)背诵李白的两首诗(7)描写童真、童趣的两首 (8) 描写
11、自然景色的诗两首(9)请背诵两首词。(10)与花有关的诗句2、今天,老师将继续带你们去畅游古诗王国,在其中尽情领略古诗的魅力。今天我们要背诵的一组诗,与这个词有关。(板书:送别)读一读。13、你的爸爸妈妈和你,怎么送来你家的客人呢?4、生自由交流5、听了你们的话,我很感动,这是我们现代人送别我们亲友的,但是我们的古代人唐朝人是怎么送别呢?二、以歌送别:赠汪伦1、出示赠汪伦(ppt1),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2、这首诗是谁送谁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引出典故(ppt2)3、指名读,正音、范读。师随机指导:舒缓一点读。齐读。4、你觉得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感情怎样?从哪里看出?(板书:歌)5、生品诗情,指
12、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ppt3)6、展示,播放唱诗,学生唱。三、以诗引诗,拓展学习(一)以目光相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ppt5)1、自由读,指名读。2、如何理解诗人的感情?生畅所欲言。(板书:目光)3、师范读、生吟诵、生表演,体会深深的离别之情。(二)出示送元二使安西古诗(ppt6)1、自由读诗,体会感情。2、生交流3、以酒相送 ,设置情景,反复朗诵 (板书:酒)四、拓展送朱大入秦别董大(ppt7)(ppt8)送朱大入秦(唐代孟浩然)。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物)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五、总结展示2(语言)
13、1、同学们,这些诗为什么千古流传呢?不管以歌相送,以目光相送,以语相送,以酒相送,其实更用什么相送?(心,情板书:情)唯有真情相送,才能动人,流传千古。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朗读这几首诗,看谁的真情,最能打动人。2、(音乐)创设情境,师生共同感情背诵“和汪伦一起游山玩水,吟诗作对,实在是太开心了。今天,李白悄悄离开万家酒店,登上了来时的客船”“今天是孟兄要西下扬州的日子,我早已备好美酒和下酒菜为孟兄饯行”“老友即将远行,将赴满地黄沙的边疆绝域。此时一别,不知何日才能再见”“朋友,您是著名的琴师,虽然此去前途漫漫,但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啊!”3、师简介关于知音的典故(ppt
14、9)4、孩子们,老师相信你们也有自己的朋友,假如你的朋友要离开你,去别的地方了。你准备以什么方式相送?说出来,看谁最更感动老师。(鼓励用上学过的或收集来的古诗)(ppt10)七、布置作业1、回家把诗背给家长听一听。2、搜集送别诗,并把它背下来。板书设计:送别歌目光酒依依惜别之情()()3第4篇:送别诗一组教学设计送别诗一组安阳市宗村小学王秀玲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五首送别诗,积累诗句,学会运用送别诗名句。2、通过五首送别诗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送别诗的四个特点。 题目有特点。人名、地名交待送别背景。送别方式不同。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通过五首送别诗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送别诗的四个特点。
15、题目有特点。人名、地名交待送别背景。送别方式不同。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2、了解送别诗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准备:PPT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中华古诗词文化博大精深,其中送别诗是重要的一部分。为什么产生了这么多的送别诗呢?这是由于古时候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朋好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真是“一别生死两茫茫”,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所以才写下了这么多的送别诗。庞大的送别诗家族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送别诗一组,一起研究它的特点。二、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为例,研究送别诗特点。师:首先来读这两首送别诗。1、出示两首诗。生齐读。2、先来看看题目有什么共性?
16、(指生交流)3、是的。送别诗通常在题目上就暗示读者这是一首送别诗。(依次出示其他题目)板书:题目有特点。4、再来看这两首诗,出现最多的是什么名和什么名?(依次出示人名和地名)这些人名和地名都起什么作用呢?(出示作用)板书:人名、地名交待送别背景5、送别诗除了这两个特点,还用诗句暗示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那就是送别方式。(板书:送别方式)古人的送别方式是各有千秋。最常见的有折柳相送。一者因为“柳”与“留”谐音,折柳相送有挽留不舍之意。二者因为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送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之意。还有设酒相送。“酒为钓诗勾”,千言万语尽在酒杯之中。还有以歌相送。画面上出示的是踏歌相送
17、。踏歌就是唱歌时以脚踏地为节拍,边唱边踏步。汪伦送李白就采用了这样的送别方式。这两首诗暗示了我们什么送别方式呢?我们来研究一下。(指生交流,完成表格)看来,送别诗的送别方式是各不相同的。(板书不同)6、送别诗仅仅这三个特点吗?当然不是。写诗是为了表达诗人心中积聚的情感。可是表达出离别时复杂的情感谈何容易?清代诗人袁枚就曾说过:“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再难诗人也有妙招,这招就是借景抒情。(板书:借景抒情)这两首诗分别描写了什么景?抒发的什么情呢?(指生交流,完成表格)7、学习到这里,我们再来回顾一下送别诗的特点: 题目有特点。人名、地名交待送别背景。 送别方式不同。 借景抒情的写法。三、试着
18、用填表格的方法,了解其它三首送别诗的特点。1、其他的送别诗是不是也有这三个特点呢?请大家拿出学习资料,按自学要求去学习另外三首送别诗。2、生自学。(大屏幕出示学习要求)3、组织交流赠汪伦 齐读。 指生汇报。4、组织交流芙蓉楼送辛渐 指几名生读。 齐读。 指生汇报。不仅抒发了依依惜别的情感,还告慰友人,表白了作者的心迹,表明自己光明磊落的性格。 指导感情朗读。5、组织交流别董大 指一生读。交待古诗背景。董庭兰,当时著名的琴师,擅长弹奏七弦琴。最欣赏他的人是当时的宰相房琯。有诗为证:“七条弦上玉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房琯被贬之后,董庭兰也离开了房府,四处漂泊。所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送别组诗教学实录 2023 送别 组诗 教学 实录 评语 指导老师 教学工作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