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岳阳楼记》教学设计.docx
《2023年《岳阳楼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岳阳楼记》教学设计.docx(4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岳阳楼记教学设计岳阳楼记教学设计共11、了解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点。2、体会对偶手法的修辞作用,并能迅速辨认对偶句。3、正确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刻含义。1、了解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点。2、正确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刻含义。1、正确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刻含义。三课时。第一教时教学目标1、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指导学生朗读全文。2、师共同疏通课文大义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第一层。教学过程一、简介作者及文章背景范仲淹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主张“与民同乐”。范仲淹,字_,_朝_家_家,谥号_,
2、著有_。二、范读课文,注意句读三、正音,完成预习二、三谪(zh) 属(zh) 浩浩汤汤(shng) 霪(yn)霏(fi) 樯(qing) 薄暮(b) 谗(chn)顷(qng) 芷(zh) 汀(tng)四、齐读课文,注意句读五、学生自读课文,力争读熟,体会作者的感情六、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第一段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段。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重点词语:谪 越 具 增 属 予。(板书)3、教师纠正,归纳总结:第一部分(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板书)4、齐读课文第一段。七、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第二段1、指名学生朗读第二段。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重点词语:胜状 汤汤 大观 备
3、然则 迁客骚人 得无(板书)3、教师纠正,归纳总结第二部分第一层(第2段)概述岳阳楼的胜景,并由此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为下文铺垫。(板书)4、齐读课文第二段。八、总结本节课内容第一部分属于叙事,第二部分属于写景。九、作业1、复习本节课内容;2、背诵课文。3、预习三、四段。岳阳楼记范仲淹(北宋)第一部分:(1)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叙事)第二部分:第一层(2)概述岳阳楼的胜景,并由此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为下文铺垫。(写景)第二教时教学目标1、复习上节课内容。2、分析课文2、3两段。3、体会对偶手法的运用。4、找出所运用的表达方式。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内容1、字词:拼音
4、、解释。2、齐读、抽背。二、新授第三段、师生共同分析1、指名朗读第三段。2、指名结合注释翻译第三段。重点词语:若夫 排空 去国。3、教者纠正、归纳、总结。第三段写物暗己悲,为下文议论“不以己悲”伏笔。先写景,后写情,情景交融。(板书)4、学生齐读第三段。三、师生共同分析第四段1、指名朗读第四段。2、指名结合注释翻译第四段。重点词语:至若 春和景明 而或 把酒临风3、教者纠正、归纳、总结:第四段写景明则喜,为下文议论“不以物喜”伏笔。先写景,后情,情景交融。(板书)4、学生齐读第四段。四、师生共同找出文中的对偶句如:“衔远山,吞长江”“日星隐耀,山岳潜形”“沙欧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浩月千
5、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五、总结本节课内容三、四段为第二部分第二层两段文字分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物(景),一暗一明;情,一悲一喜,形成鲜明对照。其实,看起来是写“异”,实际上是写同。因悲和喜表现虽“异”,但本质相同,都是作者所反对的以个人容辱为转移的悲喜观。这样,就自然过渡到下文论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崇高思想境界上来。六、自读三、四段,力争背诵七、作业1、复习本节课内容。2、背诵课文。3、预习最后一部分。岳阳楼记范仲淹(北宋)(3)物暗己悲,先写景,后写情,情景交融。为议论“不以已悲”伏笔。第二部分:第二层(3、4)(4)景明则喜,先写景,后写情,交融。为议论“不以物喜”伏笔
6、。第三教时教学目标1、复习上节课内容。2、分析最后二部分。3、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积极意义。4、总结全文。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内容1、字词:拼音、解释。2、齐读、抽背。二、新授第五段、师生共同分析1、指名朗读第五段。2、指名结合注释翻译第五段。重点词语:求 古仁人 或异二者之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微斯人,吾谁与归3、教师纠正、归纳、总结第五段:第三部分(5):抒发作者的阔大情怀和政治抱负被。这里自然总结出全文中心意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回答,进一步揭示了古仁人和迁客骚人思想感情之“异”。这一句概括了古仁人的宏伟抱负,也表达了作者自己高远的志向。4、学生
7、齐读第五段、力争背诵。三、师生共同分析第六段1、指名朗读第六段。2、指名结合注释翻译第六段。3、教师总结。第四部分(6)写作这篇记的时间。四、齐读课文、力争背诵五、作业1、复习本节课内容。2、背诵课文。3、预习下一课。岳阳楼记范仲淹(北宋)第三部分(5):抒发作者的阔大情怀和报负。第四部分(6):写作这篇记的时间。岳阳楼记教学设计共2范文网后面为你推荐更多岳阳楼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疏通文句,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2、 熟读、背诵全文。3、 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教学重难点重点疏通全文,熟读、背诵全文。难点了解借景抒情、卒章显志的写法,感受作者“先天下之忧而
8、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走近范仲淹(请你查找有关资料。)2、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谪守浩浩汤汤属予霪雨日星隐耀樯倾楫摧忧谗畏讥岸芷汀兰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2)解释下列词语政通人和: 百废俱兴: 朝晖夕阴: 骚人: 山岳潜形:樯倾楫摧: 长烟一空: 静影沉璧: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整体感知听读课文录音,思考:本文叙述何事?描绘怎样的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梳理文章结构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疏通字词,弄懂文意予观夫巴陵胜状() 南极潇湘( )观 极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感极而悲者矣( )而或长烟一空( )
9、而或长烟一空() 政通人和()或 一 通或异二者之为( ) 一碧万顷( ) 北通巫峡()政通人和( ) 浊浪排空( )和 空至若春和景明( ) 而或长烟一空( )2、小组交流,翻译课文。3、赏析登上岳阳楼,“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请同学们找出自己认为写得最精彩的语句,有感情的朗读,并欣赏好在哪里?四课堂小结第2课时一温故知新1、默写字词。2、小组朗读、背诵课文。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思考首句中“谪”字点名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滕被谪后心情不好,准备修好岳阳楼后“凭栏大恸数场”。可作者偏偏在文章的一开头就点出这个“谪”字,这不是存心触痛老朋友吗?试联系整篇文章的意思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是
10、否别有深意?(小组讨论交流)2、品味文章第2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仔细体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3、阅读第3、4段(1)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则喜气洋洋。写景取得这样的效果,“奥秘”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细读第3、4段写景部分,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情感,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2)请找出这两段中两个抒情句,试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两个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为什么?4、想一想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述了登楼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
11、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就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讨论来。第五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比较迁客骚人与古仁人的区别。)5、拓展思维同学们,一千多年前的封建士大夫能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能时时处处忧国忧民,这种闪烁着民族精神的人格力量对我们后人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教育。回望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历史,这样的人物数不胜数。你能从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吗?三课堂小结四板书设
12、计岳阳楼记教学设计共3、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学习本文由叙事而写景,由写景而议论,进而点明主旨的写法;、理解、评价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体会作者宽广的胸襟和伟大的政治抱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体会作者宽广的胸襟和伟大的政治抱负。理解、评价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坐落在江苏吴县的范氏山庄,正殿中范仲淹塑像上方的匾上写有四个大字:济世良相。范仲淹入则为相,出则为将,曾带兵守边,是一位将相全才。然而他的战功、政绩并不为一般人所熟悉,而他留给后人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百年来一
13、直为人们所传诵,激励后人不要计较个人得失,努力为人民为国家作出贡献,这正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二、作者及滕子京简介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著有范文正公集,文正是他死后封给他的谥号。在朝廷做官时,多次上书议论国政,要求改革时弊,任副宰相时曾针对当时的政治时弊,提出了十条改革意见,主张建立严密的任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吏治,推选法制,减轻徭役等,并先后颁布了具体的方案。但不久,推行受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而失败,不幸被贬到邓州做太守。岳阳楼记就是他在邓州任上应好友滕子京的邀请而写。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榜的进士,两人的友谊也从此开始。滕子京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
14、,由于范的推荐,滕在泾州做知守,再在庆州做知守,在庆州任上被人诬告擅自动用官钱万贯,终于被贬岳州,心里很有些愤慨。范仲淹担心他惹出祸来,便借作文之机,写出自己的理想,以规劝好友。三、诵读、自由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分组按要求诵读:诵读叙述写作缘由的段落(第段,标志性句子是:属予作文以记之。)诵读描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第段,衔远山气象万千;标志性句子: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指代什么?)诵读描写阴雨天气时洞庭湖景象的句子(若夫淫雨霏霏虎啸猿啼)诵读描写天晴时洞庭湖景象的句子(至若春和景明此乐何极)诵读描写由阴雨天引发的情绪句子(登斯楼也)诵读抒写天晴时喜悦心情的句子(
15、登斯楼也)诵读议论抒怀段(标志性词语:嗟夫)、齐读全文。四、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五、课堂练习、各种形式的诵读。、在教师指导下整理重点词、句:通假字:具通俱,都的意思;属通嘱,嘱咐的意思。重点实词:谪、胜状(胜景)、大观、际、涯、备、汤汤、迁客、骚人、薄(日薄西山)、去、国、偕(白头偕老)庙堂、微、进、退虚词:然则、若夫、至若、或、是句式:吾谁与归?(倒装句,宾语前置)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倒装名,定语后置)成语: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气象万千、心旷神怡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揣摩文章思路一、揣摩写作意图结合有关资料,再次明确本文的写作意图。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来规劝好友滕子京,希望滕子京能和自己一
16、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是无论居庙堂还是处江湖都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二、揣摩构思特点基于以上写作意图,文章采用起笔于记,落脚于理,融说理于记事、状物、抒情之中的思路,不露痕迹地达到了规劝的目的。三、探究思考第一段的叙述交待了什么内容?属详写还是略写?(写作缘由,包括时间、滕的遭遇与政绩、重修盛况、由于不是重点,写得异常简洁,如写滕子京的政绩就只用了八个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第二段写洞庭湖壮观的景象,哪两个词能表现这层意思?具体写景的句子是哪些?(胜景、大观;衔远山气象万千)前人之述备矣怎样理解?与第一段哪里照应?(与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照应)补充孟浩然、李白、杜甫的诗句。第
17、二段中起过渡作用的是哪一句?其中哪个词可以作为理解文章的切入点?过渡启下引出了哪些文段?(用设问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过渡,引出了第三、四段,其中异字可以作为理解本文的切入点)第三、四段分别写了什么情况下洞庭湖的景色?由这不同的景色又产生了怎样的情?这两段的结构有何共同之处?(三段由淫雨霏霏天气状况下萧条凄凉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的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之悲;四段由春和景明天气状况下明媚怡人的景色道出迁客骚人的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之喜;两段都是先写景,后抒情。)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什么?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的地方是什么?(二者指因阴而悲和因晴而喜这两种心情。而古仁人则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
18、物喜,不以己悲的正面说法是什么?(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退指什么?(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这一句是对上面的总结,并自然而然引出了问题然则何时而乐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谁的看法?作者同意这种观点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作者用这样的问句结束全文,有何用意?(古仁人,由微斯人,吾谁与归?可以看出作者同意古仁人的观点,作者以此作结是希望滕子京能做一个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四、整理思路,帮助背诵(见板书)五、课堂小结本文是作者应好友之请,为新翻修的岳阳楼写的记文。作者以简练的语言,郑重地叙说了事情的本末,准确地描述了洞庭湖的大观胜景,着重渲
19、染了一悲一喜的意境,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理想,在记山记水的背后,寄寓了作者政治改革失败后忧国忧民之心不改的痴情。岳阳楼记教学设计共4教学目标:1.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掌握一些文言词、句的意思。2. 结合全文内容提炼出全文的中心,理解古代仁人志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的思想,并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3. 自主判断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并通过小组合作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4.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品味本文对仗工整、音律协和的语言。5. 通过“妙点”赏析,品味本文写景之“妙”和材料处理的精当。教材分析:重点难点:1. 分析古代仁人志士“先天下之忧而
20、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并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2. 品味语言的音律协和之美。3. 通过“妙点”赏析,理解本文写景之“妙”和材料处理的精当。本文是范仲淹的传世名篇。它是一篇文言形式的散文,先叙事后写景,由景入情,因情而生发议论,环环相扣,层层蓄势,表达了作者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这是本文立意的深邃和人生境界的高远之处,理当成为重点。文章句式长短错落有致,大量使用骈句,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写景方法精妙奇绝。这是本文语言和写法别具一格之处,也列为重点。本文被安排在苏教版语文9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五篇。从编排的角度和疏通意思的
21、要求看,这样安排既是对已学过的写景散文(如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三峡)的小结,又是对即将要学习的醉翁亭记的引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它又具有独特的个性魅力,这是它脍炙人口的原因之一,因而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能突出本文的个性特点。教学设想:努力构架立体式的课堂。从对文本的解读上,着眼于全篇,按音读、译读、理读、析读、有感情地朗读、诵读的顺序展开,从不同的层面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为深入分析文章的“妙点”作铺垫,并在读、析、写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从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着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收获,又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原则,采用自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岳阳楼记 2023 岳阳楼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