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登鹳雀楼》教学设计合集(登鹳雀楼教案二年级).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3年《登鹳雀楼》教学设计合集(登鹳雀楼教案二年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登鹳雀楼》教学设计合集(登鹳雀楼教案二年级).docx(6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登鹳雀楼教学设计合集(登鹳雀楼教案二年级)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看拼音识字,巩固所学鼻韵母。2,通过看图,绘画理解诗的大意,朗读并背诵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3,会认7个生字,能写5个生字,认识一种新笔画,学习新笔顺:先里头后封口。设计意图古诗是教材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何使用传统教材,贯彻落实新课标,充分体现新理念呢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各年级对古诗的学习要求也不同。一,二年级的古诗教学只要求读读背背,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堪称盛唐佳作的登鹳雀楼被北师大版一册教材编入第八单元,作为阅读内容。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王之涣所
2、著,写了诗人登高远望祖国山河的壮观,表达了诗人豁达开朗的情怀。教学时,我根据年段要求和低年级学生爱读爱背,记忆力强的特点,进行灵活处理教材,重点放在读读背背,学习生字,写字上。在理解诗句时采用以读代讲,以画促读的教法。一改逐句,逐词讲解翻译的传统教法。注重创设情境,再现画中景,体现画中情,让孩子们在美的景物中,感受古诗的语言美。本课设计力求体现快乐学习,自主合作学习的新理念。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课前三分钟交流,看谁背的古诗多。过渡:同学们背的古诗可真不少,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板书课题)。2,读课题(正音,读准登字,强调后鼻韵母)。3,鹳雀楼是什么样的呢(
3、播放课件鹳雀楼图景,配乐解说:鹳雀楼是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它共有三层,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在这楼上能看到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游览胜地。因为常有一种鹳鸟停栖上面,所以得名鹳雀楼。)(板书:中条山和黄河的简笔画。)4,在一千多年前的一天,诗人登上鹳雀楼,你们想不想知道诗人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p44,一边看书一边听诗人吟诵。(播放录音朗诵)。过渡:多美的诗句啊,请同学们也放声读读吧!二,自读诗句,识字学词1,同桌互读(要求:不会读的互相帮一帮,会读的互相夸一夸。)2,游戏:闯关争星。第一关:我会读。(出示认读的生字:黄,海,流,千,更,层,楼,要求: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诗句)。学生借
4、助拼音,自由小声读诗句,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交流自学情况,(课件出示,制成卡通机器人的生字卡,会说话:小朋友,你们认识我吗请准确地叫出我的名字,我就成为你的好朋友。)如:a、请会读的同学当小老师带读生字,读后找一找哪些生字带有后鼻韵母。b、说说自己用什么方法牢记生字朋友。c、交换多种方式读生字(带拼音齐读开火车读加大难度,去掉拼音读。)d、会读的小朋友拿出争星卡给自己画上一颗星。过渡:我们和生字交朋友,不仅要会认读,还要会写。怎样才能把字写好呢3,闯第二关:我会写出示田字格生字:山,日,目,入,千(静态观察,找出关键笔画)。师范写(提示容易误写的笔画笔顺,结构比例。)学生书空笔画笔顺(
5、认识和日的笔顺规则)。学生仿写:山,日。展现学生书写情况。(对比观察,欣赏评议。)被评为写得好的小朋友,拿出争星卡给自己画上一颗星。过渡:我们认识了生字朋友,它们回到课文中,你还认识吗三,图文结合,读懂诗句1,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课文,其它同学边听边想,他读得好不好2,评一评(他读得怎样好在哪里相机指导古诗朗读的停顿和重音处理。)3,读了诗句,想一想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看到了什么请把诗人看到的景象画出来。4,展示学生的画,并问你从哪几行诗句中知道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5,诗人看到眼前的景象,想到了什么诗中哪两行写诗人的这种想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6,从诗人的想法,你明白了什么(联系日常
6、生活,登高望远的活动谈感受。)过渡:是啊!想看到更远的景象就再登上一层楼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登高望远的道理。(板书:登高望远)四,朗读成诵,演一演,背一背1,同学们,请看书上的插图(多媒体课件放映并配音:日落西山,晚霞满天,滔滔的黄河水东流而去,多么壮丽的景象!)过渡: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象,此时,你们想不想像诗人一样吟诵这首诗。2,学生扮演诗人诵读(先小组读,再个别打扮成小诗人表演读。)过渡:真不错,多像一位小诗人呀!读到这里,会背这首诗吗谁来试一试。3,学生背诵(个别背,男,女生打擂台,齐背等形式)五,注重积累,扩展延伸课件出示:王之涣写的凉州词,让学生读一读,回家背一背,并收集有关王之涣的其
7、它诗。登鹳雀楼唐王之涣山日(男,女生擂台赛,营造学习古诗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低年级语文教学力求做到入情入境。在课的伊始,用课件展示鹳雀楼和教师声情并茂的解说,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中。)(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孩子们在合作中自读自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把枯燥的生字学习化为有趣的闯关争星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竞争,有奖励,才有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当小老师带读,形成人人争当小老师的局面。这样即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采用引导观察教师范写体验临写对比欣赏,让学生在观察探究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示范讲解,用最直观的手段向学生展示写字过程
8、,让学生从中领悟写字的要点,最后欣赏评议同学作业。使学生在自主,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写好字,初步感受汉字的笔画美,结构美,形体美。)(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学习古诗,不必逐词,逐句地深刻理解诗句,只要求读懂大意即可。因此,让孩子自读诗句,以读代讲,在读中悟;以画代说,创设情境,在画中感受诗的意境。通过听,读,评,领会如何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读画结合,既体现了学科的整合,又理解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联系生活,引导学生体会千古名句蕴含的深刻道理:登高才能望远,要望远就得登高的的道理。(再次欣赏夕阳西下,滔滔黄河水的景象,引出学生触景生情,然后扮演诗人身临其境
9、地体验情感。)(读读背背,注重积累,以达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小学阶段学生要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登高望远登鹳雀楼教学设计2一、学习目标1、学习8个生字,理解诗中生字的意思,学写生字“雀”。2、落实本课生字词,借助图片理解“白日”、“依”、“鹳雀”等词语。了解即“入海流”是“流入海”,“千里目”是“目千里”。了解古诗对仗的特点。3、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4、背诵古诗。二、教学重难点1、借助诗句体会傍晚黄河的壮观景象。2、借助古诗体会“站得高,看的远”的道理。3、默写古诗。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出示小
10、鸟图和象形文字“隹”。同学们“隹”是一个象形字,单人旁就像鸟儿的翅膀,里面就像鸟儿的身体(借助“住”识记)隹指短尾巴的鸟,在隹的都上加上“小”(竖钩变成竖)读que,也是指短尾巴的鸟。能给“雀”组个词吗?2、出示鹳雀图,这就是鹳雀,谁来读它的名字?3、(课件示鹳雀楼图)由于很久以前,鹳雀这种鸟经常喜欢停在山西的一座楼阁上休息,人们就把这座楼称为“鹳雀楼”。示“楼”词,齐读。4、鹳雀楼初建时不怎么有名气的。直到唐代,有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他有一次登上这座楼,作了一首诗,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了,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楼之一。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吧!3、诗的名字就叫登鹳雀楼,齐读课题二、
11、初读古诗,理解诗意(一)初读古诗正音1、请同学打开书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自读,指名读,正音)提醒“更”是后鼻音。(二)识记生字1、同学们,这些红色的生字你认识吗?你能记住哪个字?(指名说)(三)理解词义、诗句的意思1、请同学们再读古诗,将你的理解和疑问与同学们交流一下。(指名说)2、出示第一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句诗中你理解哪个词语,或者你还有哪些疑问,我们一起交流交流。(指名说)预设学生回答1)、白日指夕阳。2)、依指挨着。3)、尽指消失。3、指名说第一行的意思。傍晚,太阳挨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消失了。6、入指流入,这里是入海流,其实应该是流入海。古诗为了押韵和对仗的工整
12、常常这样倒着表达。你能说说这行的意思吗?(指名说)7、谁能连起来说说第一行的意思?(指名说)黄河流入了大海。8、出示第二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预设:1)、欲:想要。穷:尽,完。2)、目:看。字典中有两个意思(眼睛、看)学生选择。“千里目”和“入海流”一样倒过来理解,应理解为目千里。9、谁能说说这行诗的意思。(指名说)想要看完远处的景色。10、更指再,上指登上。11、指名说第四行。(再登上一层楼)12、谁能说说第二句诗的意思?(指名说)想要看完远处的景色,再登上一层楼。13、现在谁能连起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呢?请同学们先跟同桌说一说(指名说)三、品读古诗,深化诗意1
13、、请同学们在读古诗,想象哪句是写诗人看到的景色?(学生自读,指名说)2、诗人首先看到了什么?(夕阳沿着山落下了)你从哪里看出是夕阳呢?(依山尽)同学们你们看(出示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景色?(指名说)太阳沿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的消失。多么美丽的景色啊,你能读好吗?4、接着诗人又看到了什么呢?出示视频,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指名说)你觉得这是怎样的黄河?(滔滔不绝的黄河,奔流不息的黄河,雄伟壮丽的黄河。)5、你能读出黄河奔流不息的气势吗?6、诗人看到如此美丽的落日不禁吟道(白日依山尽)诗人登上黄鹤楼向西望去,只见(引读:白日依山尽)。接着诗人又向东望去,只见黄河之水奔流不息不禁吟道(黄河入
14、海流)7、谁能读出诗人眼前壮观的景象?(指名读)8、看着这样的景色,诗人又想到了什么?出示第二句(指名读)为什么想要看得远就得更上一层楼呢?(站得高才能看得远)9、同学们,当诗人站在鹳雀楼的第一层时他看到这样壮观的景色,如果再上一层楼他会看到什么?(指名说,眼界更开阔,看得景色更多)10、是啊,这正是王之涣想告诉我们的道理,要想懂得更多,看得更远,就要更上一层楼,有新的进步,因此“更上一层楼”也成了千古名句。当你有进步时,老师会说祝你更上一层楼,有更大的进步,你会把这句诗送给谁呢?四、了解古诗写作特点,背诵并默写古诗1、同学们,诗的语言是凝练的,古诗中有对仗的特点,就向对对子,你瞧白日对黄河,
15、依山尽对入海流,千里目对一层楼。这就是对仗,相信你现在读得更好(指名读)能试着背一背吗?能试着默写吗?(学生默写)五、拓展延伸1、同学们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其它三个分别是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古诗后很多诗人写过这四座楼,其中李白写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指名背,齐背2、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王勃的滕王阁序他这样写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出示图片)这句是说,晚霞中野鸭在水面飞翔,天空和水面浑然一色。3、岳阳楼的诗句请大家课后去搜集。六、教学生字词1、(出示“雀”)这节课,我们还要来写好这个“雀”字。2、“雀”是上下结构,它的偏旁是下面的“隹”。3、教师范写说注意点。(短竖,左点,
16、右点略高;瞥连短竖要写长,一竖连瞥往下写,点下四横长短异,最后一横拉拉长)4、学生书上描红,作业本上写一个,师生评价后再写一个。登鹳雀楼教学设计3目标预设1、知识方面: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2、情感方面: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3、技能方面:能初步学会借助插图、工具书等途径学习古诗。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读诵古诗。设计理念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师
17、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设计思路一、做必要的讲解和说明。对作者和鹳雀楼教师做一些详细的说明,帮助学生来理解这首诗。二、从指导读出停顿入手,教给学生“音断而意不断”的方法。这样可以快速地读出诗的韵律美感。三、学法随评语等途径渗透。教给学生“利用手中资料或插图来帮助学习古诗”的方法。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四、自读自悟,鼓励质疑。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来使学生从原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认识和提高。五、引导合作在合作中探索规律,了解方法,理解全文大意
18、。六、结合实际拓展延伸,突破难点。结合学生实际来深层次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释题激趣1、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到山西永济县去看一座楼,(出示图片)这是一座三层的楼阁,因为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飞来休息,所以被人们称为“鹳雀楼”。伸出手,和我一起写写它的名字,师生齐板书。(加拼音,小字头加“隹”字旁。)谁来叫叫这座楼的名字呢?(指多名学生读)2、鹳雀楼刚刚建好的时候还不怎么有名气。唐代时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来到这里(板书:王之涣),他登上这座楼作了一首诗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想。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啦。这首诗的题目就叫:登鹳雀楼,谁来读读课题。4、诗
19、中到底写了些什么呢?打开书,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欣赏一下这首千古名诗吧!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请小朋友先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2、(出示全文)指名读,检查读诗。纠正字音。齐读这首诗。3、老师读一读这首诗。学生仔细听一听,老师的读法与他们有什么不同?指导:读出节奏,要在每行的前两个字后面停顿!4、一起学着老师在书上标出停顿的地方,然后练习读一读,指名再读,齐读。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1、常言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中到底写了些什么呢?2、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请小朋友读读第一句,然后看看图想一想,再说一说。交流:(1)指名说。点拨:靠着山在诗句中就是“依山”。太阳下山了,就要看不
20、见了,就是诗中的哪个字啊?“尽”就是“完”了。那“白日”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呢?(2)再指名说。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提示:“黄河入海流”我们可以调过来理解就是“黄河流入海”。(3)(条条江河通大江啊!)诗人在楼上看着黄河水流向大海。想象着黄河水进入大海的场面。想去看看黄河水流入大海的场面吗?播放录像。(叙述:一泻千里的黄河水,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一直向东汇注到浩瀚无涯的大海。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呀!)(4)看了录像,你觉得黄河怎么样?能用朗读来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指名读,师评(你边读边想,所以读得好!很有气势!)男女比赛。(5)师边深情地叙述边板画:诗人
21、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连绵起伏的群(西)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地流入大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让我们再把这句话连起来好好的读读。(师生齐读!)3、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情不自禁地想到(生齐读)读了这句,头脑里有什么小问号吗?(重点:欲穷更千里目)谁能帮帮他?你是怎么知道的?(表扬,联系上下句理解,会学习)故事中有些字很难知道意思,其实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来查找答案。今天,老师查找资料,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老师出示词语意义)。现在能完整的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自己读读诗,看看字意,试着说说,一会儿我们全班来交流。(工具书的作用真不小,这么快就解决问题了。)4、诗人说的再
22、登一层,真的是让我们再登一层吗?还记得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吗?小松树长之所以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那是因为大山爷爷把它托起来的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板贴:登高才能望远)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曾说过类似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5、合作的力量是最大的。现在请你们和同座伙伴合作把把诗人登楼后看到的和想到的连起来说说,好吗?6、这就是名扬天下的古诗“登鹳雀楼”。今天小朋友们学得真棒,老师要奖励你们,我给你们配乐配录像,请你们来配音,一边读一边想像诗句中的画面,可以加上自己的感情,甚至动作。相信你们这次会读得更好。现在你们就是大诗人王之涣了,试试看个人读,齐读。7、小朋友读得多
23、好呀!让老师更喜欢这首诗了。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谁来试试?(学得好,记得牢啊!向你们学习)8、回去我们也像这样把古诗背给家长听,告诉他们诗意和作者,能行吗?四、总结全文,拓展廷伸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话可是一句千古名句啊,鹳雀楼的名气之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句诗。因为它不光用在登楼上,经常被别人用在学习、工作等许多地方用来鼓励自己或别人呢!当我们的班长被评为校“三好学生”的时候,老师为了让他不骄傲,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荣誉,就会鼓励他,在他的素质报告书上写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采访学生:(1)当你跳绳比赛中取得年级第一的时候,我们同学们也可以这样对你说谁来说?(2)虽然你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登鹳雀楼 2023 教学 设计 教案 年级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