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黄鹤楼》崔颢语文教学教案.docx
《2023年《黄鹤楼》崔颢语文教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黄鹤楼》崔颢语文教学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黄鹤楼崔颢语文教学教案黄鹤楼崔颢语文教学教案1崔颢早期诗歌多写闺情,反映妇女生活;后赴边塞,所写边塞诗慷慨豪迈,诗风变为雄浑奔放。但崔颢诗最负盛名的则是黄鹤楼。相传这首诗为大诗人李白所倾服。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一在黄鹤楼诗下注曰:“世传太白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遂作凤凰台诗以较胜负。”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也记载了李白登黄鹤楼,因见崔颢此诗,即“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 一是意境美当黄鹤楼因其所在的黄鹤山而得名,所谓“仙人乘鹤”之事,当由其名附会而出,本属子虚乌有。诗人却巧妙地利用了这些传说,从虚处生发开去,从而使诗篇产生了令人神往的艺术魅力。接着就写实景,隔江一
2、派大好景色弥望:晴朗的江面,汉阳地区的绿树分明可数,鹦鹉洲上的青草,生长得十分茂盛。汉阳鹦鹉洲,原是今武汉市西南长江中的一个沙洲,相传因东汉末年祢衡在此作鹦鹉赋而得名,后来渐被江水冲没,今鹦鹉洲已非宋代以前故地。眼前的胜景明朗开阔,充满着勃勃生气,使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竟至于直到日落江中,暮霭袭来。崔颢南下漫游。离家日久,面对着沉沉暮色,浩渺烟波,便产生了思乡怀归之情:“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人纵笔顺势一路写去,既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又展示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变化着的感情和变化着的景色,造成了一种优美动人的艺术意境。正如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卷十三中对此诗所作
3、的评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既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
4、,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三是声调自然、音节浏亮的音乐美。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其实黄鹤楼并不是规范的七律。其一、二两句第五、第六字竟都为“黄鹤”,第三句连用六仄,第四句以三平调煞尾。也不用对仗,几乎都是古体诗的句法,而第五、第六句的“汉阳树”、“鹦鹉洲”,亦似对非对。其所以被认为是“七言律诗”名作的原因,除了前面所分析的它具有意境美、绘画美之外,就是声调自然、音节浏亮。此诗前四句脱口而出,信手而就,一气呵成,顺势直下,以至于无暇顾及七律的格律对仗。“五、六虽断写景,而气亦直下喷溢,收亦然,所以可贵。”(清人方东树评语,见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五。)由于全诗一气转
5、折,所以读来自然流转。此外,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的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双声词组,“此地”,“江上”等叠韵词组,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704754),字不详,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开元年间考中进士,曾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青年时诗风轻艳,多写妇女题材,晚年出入边塞,写下了不少优秀的边塞诗篇,诗风亦转为刚健雄浑、豪迈壮逸。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矶头,始建于三
6、国吴黄武二年(223),历代屡毁屡建。传说费祎登仙后,常乘黄鹤于此憩息,故名黄鹤楼。这首诗描写了登楼所见所感,并抒发了久客思乡之情。黄鹤楼是著名古迹,且有费祎在此登仙的传说,因此登上黄鹤楼就不能不令人首先想起这一美丽而凄伤的神话。昔人即指费祎。昔人已乘黄鹤登仙而去,而且是一去不复返了,这里只留下了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以及那楼的上空终日飘浮无所依归的白云,何等凄冷!昔人登仙,固是幸事,然今日之凄凉,则不能不令人感伤不已。前四句两用“去”字,意在借那已逝的往昔,以衬托自身之孤独凄凉,四句一气呵成,纯用古调,既写出甫一登楼自然而生的感受,又借传说为诗境涂上神奇的色调。五、六句描写登楼所见实景,汉阳与
7、黄鹤楼隔江相望,所以景物历历在目,鹦鹉洲在汉阳西南长江之中,因鹦鹉赋的作者祢衡被黄祖杀于此洲而得名,因此鹦鹉洲显然并非单纯的景象,而是带有的诗人的浓厚的情感因素。最后写到日暮时分,江上烟波浩渺,暮霭苍茫,视线阻隔,家乡不见,更增旅人思乡情怀,诗境亦被推至极度苍莽空阔。黄鹤楼崔颢语文教学教案2黄鹤楼崔颢(hao4)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写作背景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青年崔颢给人的印象不好,被人指指点点,说三道四,怎么个不好?偷鸡摸狗了?喝酒不给钱了?调戏妇女了?没有记载,
8、书上只是说“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我猜小崔可能是喜欢写情诗,描写大胆,情呀爱呀地挤在诗里扎堆儿,让人感觉不正经。遗憾地是,小崔的这些不正经现在找不到,没留传下来。但他有才,723年的进士科举,让很多人大跌眼镜,小崔录取了。又一个标签接踵而至:有才无行。京城工作的崔颢,在士大夫们的眼皮底下,继续上演一幕幕“无行”节目。1.喜欢赌博。(没有欠债记录)2.经常喝酒。(没有耍酒疯记录)3.离婚频繁。(离婚4次,没有狎妓嫖娼记录)总之,小崔另类。如果长此以往,崔颢也就是崔颢了,像无数人一样沉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充当无名分母。查不到为什么?不正经的他从军了,从军入幕的小崔结果让我们眼前一亮。阅历真的
9、改变人,从此崔颢粗犷的眼神里经常闪出不易察觉的愁,他变了。刚参加工作时住单身,有一次拉肚子,拉得我浑身疲软,无精打采,在办公室里偶尔哼哼唧唧,领导同情俺,“回家养几天再来,不算旷工。”推开家门,姐姐高兴地说:“真巧,咱家今天插稻秧,正缺人手。”俺立刻大义凌然,捋胳膊往袖子,出发。经过一天在水中的较量,没了,完好如初,从此总结一经验,“小病儿就是个屁。”从军期间,诗人游历江面,到了黄鹤楼,豪放崔颢情不自禁,题笔写下这首名作。本诗简析解释题目。黄鹤楼:旧址在湖北省武汉市的蛇山。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昔人:指乘鹤的仙人。这2句说明了黄鹤楼名字的由来,传说仙人子安曾乘黄鹤过此停留,还有一传说
10、是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总之,是因为有人曾经乘鹤光临而命名。这2句就是简单的介绍,初读一般。细读,感觉就不只是介绍,还有一种沧桑在内,这种沧桑的表现,作者用了一个“空”字。仙人乘鹤,那是何等的激动壮观,站在黄鹤楼上,诗人应该很憧憬那种场面,可惜今非昔比。我们一般读诗,只是读字面,很少会带上文字的声调,除非这首诗的气场太强,令我们不得已,读李白时常常这样。这2句有气场吗?有。表现如下:1.“乘”和“去”字都是仄调中的入声,入声字读起来有一种急促感,所谓“入声短促急收藏”(古典诗词中的入声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去声),尤其是一句中的最后一个字是入声时,顿挫感会比较明显。2.“此地空余黄鹤楼”中的“空”字是
11、理解这句整个字面意思的重点,它的发音是平声,有一种低沉的感觉,与“乘”和“去”形成反差。3.最重要的是“黄鹤”的重复出现,这在诗中是比较忌讳了,但这首诗不同,它不仅是简单的字面重复,而是代表的意思不同,第1次“黄鹤”只是黄鹤,第2次代表的是“楼”,在读的时候,心里已经有了区别,基本不会形成障碍。仔细体会,2次“黄鹤”的出现,有了一种语感,再加上有“乘”和“去”2个入声字配合。还有一个原因,“鹤”也是入声字。想像着诗人写完这2句,肯定亢奋,好句子靠灵感,而灵感可遇不可求。写字的人都有体会。律诗往往首联点题,习惯思维,这首诗是想表达人世的沧桑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有了前2句垫场,这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黄鹤楼 2023 语文 教学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