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差法求加速度的应用分析(共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逐差法求加速度的应用分析(共2页).doc(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应用逐差法求加速度物理实验中,准确记录及有效利用测量数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实验“利用打点计时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为尽量减少偶然误差带来的影响,一般采取多次测量而后取平均值的方法,在处理数据时用到“逐差法”。一、由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若加速度为a,在各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发生的位移依次为x1、x2、x3、xn,则有x2-x1=x3-x2=x4-x3=xn-xn-1=aT2即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差相等,可以依据这个特点,判断原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或已知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求它的加速度。例1:某同学在研究小车的
2、运动的实验中,获得一条点迹清楚的纸带,已知打点计时器每隔0.02s打一个计时点,该同学选A、B、C、D、E、F六个计数点,对计数点进行测量的结果记录在下图中,单位是cm。试计算小车的加速度为多大?解:由图知:x1=AB=1.50cm x2=BC=1.82cm x3=CD=2.14cm x4=DE=2.46cm x5=EF=2.78cm 可见:x2x1= x3x2= x4x3= x5x4= 即位移差的平均值 又 则 说明:该题提供的数据可以说是理想化了,实际中不可能出现x2x1= x3x2=x4x3=x5x4,因为实验总是有误差的。例2:如下图所示,是某同学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时,从若干纸
3、带中选出的一条纸带的一部分,他每隔4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图上注明了他对各计算点间距离的测量结果。试验证小车的运动是否是匀变速运动? 解:x2x1= x3x2= x4x3= x5x4= x6x5= 故可以得出结论:小车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里的位移之差,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相等,小车的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上面的例2只是要求我们判断小车在实验误差内做什么运动。若进一步要我们求出该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应怎样处理呢?此时,可以应用逐差法处理数据。由于题中条件是已知x1、x2、x3、x4、x5、x6共六个数据,应分为3组。 即加速度 全部数据都用上,这样相当于把2n个间隔分成前n个为第一组,后n个为
4、第二组,这样起到了减小误差的目的。而如若不用逐差法而是用: ,再求加速度有:相当于只用了x6与x1两个数据,这样起不到用多组数据减小误差的目的。很显然,若题目给出的条件是偶数段都要分组进行求解,分别对应 : 二、若在练习中出现奇数段,如3段、5段、7段等。这时我们发现不能恰好分成两组。考虑到实验时中间段的数值较接近真实值,应分别采用下面求法: 三、另外,还有两种特殊情况,说明如下:如果题目中数据理想情况,发现x2x1=x3x2=x4x3=此时不需再用逐差法,直接使用即可求出。若题设条件只有像 此时又如 此时巩固练习1. 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第4s内与第2s内的位移之差是12m,
5、则可知:( ) A. 第1 s内的位移为3 m B. 第2s末的速度为8 ms C. 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2ms2 D. 物体在5s内的平均速度为15 ms01243x19cm15cm2在做“研究匀速直线运动”实验时,所用电源频率为50Hz,取下一段纸带研究,如图所示。设0点为记数点的起点,相邻两记数点间还有四个点,则第一个记数点与起始点间的距离x1_cm,物体的加速度a m/s2,物体经第4个记数点的瞬时速度为 v m/s。3一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第2s和第7s内位移分别为2.4m和3.4m,则其运动加速度a为_m/s2.4如图所示,某同学在做“研究匀速直线运动”实验中,由打点计时器得到表示小车运动过程的一条清晰纸带,纸带上两相邻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T=0.10s,其中x1=7.05cm、x2=7.68cm、x3=8.33cm、x4=8.95cm、x5=9.61cm、x6=10.26cm,则A点处瞬时速度的大小是_m/s,小车运动的加速度计算表达式为_,加速度的大小是_m/s2。x1x2x3x4x5x6A5. 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从某时刻开始计时,即,在此后连续两个2内物体通过的位移分别为8和16,求: (1)物体的加速度大小。(2)时物体的速度大小。专心-专注-专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