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范仲淹《渔家傲》教学设计(渔家傲秋思的教学设计).docx





《2023年范仲淹《渔家傲》教学设计(渔家傲秋思的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范仲淹《渔家傲》教学设计(渔家傲秋思的教学设计).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范仲淹渔家傲教学设计(渔家傲秋思的教学设计)范仲淹渔家傲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3、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4、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2、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教学难点:1、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教学方法:教师朗读指导、提问、交流、点拨学习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发挥联想和想像。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
2、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并且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词,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有哪些?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岑参:白雪歌送?“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陆游:十一月四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词也是描写边塞生活的。(板课题)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介绍,老师补充)作者简介(略)背景介绍(略)三、自读欣赏,整体感知1、老师范读2、齐读3、自由读(提出质疑)四、品析词作内容师: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知道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的是什么吗?(一)、品析上阕的景物描
3、写1、写了哪里的景色?你觉得这里的景色与作者家乡的景色一样吗?2、景色的不同体现在哪一个字上?(“异”字,以异统领)3、“异”在何处?(再次自由阅读,合作讨论,找出“异”表现在哪些方面)明确:雁去无留意、边声四起、孤城紧闭4、以上的景色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荒凉、萧条、寒冷)过渡:此景会让人产生怎样的感觉?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去体味作者心中的那份情。(二)、体味词人的思想感情1、作者和将士们长期生活在如此荒凉的边塞之地,他们的内心感想会是怎样的呢?(寂寞、孤独、思乡)2、从哪些词句的描写中,体现出他们的这种情感?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思乡忧国,但功业未成无归期悠悠羌曲,人不寐,将军白
4、发征夫泪无奈、凄凉、苦闷、悲愤(深入理解燕然未勒后的心情)师:可见,上面的写景,都是为了后面的抒情。在寥寥的几十字间,作者既写了景,又融入了情。最后让我们带着此情此意,再一次来朗读一下这首词。范仲淹渔家傲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学会抓住关键意象,来分析: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2、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提高学生鉴赏能力。3、掌握边塞诗的内容特征。4、学习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教学重点:抓意象,析意境,品情感教学过程:一、导入:屏幕显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李颀请同学们观察这
5、几句诗的共同特点-描写边塞的风光或者是战争的,这样的诗叫做边塞诗。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边塞词的名篇: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边塞看看那里特有的风光。二、检查预习1.读准字音2.了解作者学生查阅资料解决。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江苏吴县人。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让人惊叹。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词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三、整体感知:读听听1.注意听范读:点评好在哪里?节奏感情意境试试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自由读一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 (看看注释处理好字音节奏感情)个人表现读(生品评
6、:.)理解性的齐读一遍(带着感情读出气势)3.思考:初读此词,你感悟到了什么情感?4.翻译文意(学生将不会的提出来)译文:边塞的秋天风景独具,大雁匆匆向衡阳飞去。军号一响,马嘶车号随风起。群山深处,烟雾茫茫,残阳如血,城门紧闭。端起酒杯思念家乡,功业未建无心回去。羌笛声声寒霜满地,夜深人未睡,将军、征夫们头发变白,流下了眼泪。四、赏析上阕请学生读上阕(再读),其他学生思考(1)上阕写了何时何地的景色?可以用词中哪个字来概括这景色的特点?(2)与江南相比,边地风光“异”在哪里呢?“衡阳雁去无留意”,在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地向衡阳飞去,而且毫无稍事逗留之意。这实际上是写塞下天气极寒冷,与他的家乡吴
7、地(今江苏吴县)大不相同。“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种“边声”当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这里当然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这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词人是在与中原地带自己家乡风景的对比中观察身边景物的特点的,所以很自然地发现了塞下风景的“异”处,并能有重点地把它们描绘出来。(3)分析意境特点:苍凉-悲壮(看图片)(4)这样的意境和下阕抒情有什么联系呢?插入写作背景:1038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
8、,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1040年,因为守边官员贪生怕死,范仲淹主动要求调到军事要地延州(今陕西延安),主动挑起了这保民卫国的重担,希望能击退外敌。此词即作于出任延州时。赏析下阕(品情感)诗人的情感集中体现在哪个字上面?明确:泪这一“泪”字包含了哪些情感?体现在哪些诗句中?明确:流下的是思念家乡的泪,更是功业未成、壮志未酬的英雄泪。“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全诗核心句分析: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请学生读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
9、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范仲淹立志要打退进犯的外敌,确保西北边境的安定,这种爱国、卫国的精神正是他虽然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根本原因。所以他只能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来寄托他对成就功业的向往。“羌笛悠悠霜满地”和上阕的意境照应,奠定“凄凉”的情感基调。这时已夜寒霜浓,又传来悠悠羌笛之声,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所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后句是互文,白发不单指将军,士兵也久戍不归,所谓“三军尽衰老”;流泪的也不止征人,将军也因有家难归而哀伤流泪。过渡:文中,作者和将士们为了祖国的边疆不受侵扰,远离家乡和亲人,舍小家,顾国家,连“衡阳燕去无留意”,可将士们仍“燕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渔家傲 2023 年范仲淹 渔家 教学 设计 傲秋思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