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恩学田野考古学教案.docx
《冯恩学田野考古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冯恩学田野考古学教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单元田野考古的基础理论(10学时)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田野考古学概说教学重点:田野考古学的界说、基本概念、工作的方式、基本程序。教学难点:遗存、遗物、遗迹的概念区别和正确使用.田野考古工作的四个阶段。教学内容:一、什么是田野考古学田野考古学是为了研究人类历史而进行实地考察、获取实物资料的学科。古代的实物遗存遍布各地,有的 暴露了地面,有的深理于地下,有的则被水浸盖淹没。要使它们为人所知,为研究人类历史服务,就必须 利用科学的方法去发现、观察、揭露、记录和搜集它们,还必须对得到的实物资料进行科学整理,并把它 们发表公布,供科研人员和公众利用。在考占学上对可移动的占代遗留物称遗物,对不可或不能移动
2、的占代遗留物称遗迹,把遗物和遗迹总称为 遗存。田野考古的首要任务是搜集资料,搜寻对象是有助于研究人类历史的一切遗存,既有人类遗留下来的人工 遗迹和人工物,也包括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自然遗存和自然地理资料,例如土样、贝壳、花粉、动物骨 骼等等。搜寻对象种类繁多,包罗万象,从居住址、制作场,到墓葬;从日用器、兵器,到礼器、乐器、 艺术品;从材料、半成品、成品,到废品、生活垃圾;从巨大的城址、长城运河,到微小的珠饰、籽种、 昆虫遗体,以及直径在10100微米的胞粉,都在搜寻之列。评价田野考占工作成绩大小,主要看通过 野外和整理工作,对实际遗存抽取的可靠信息资料有多少。随着考古研究的日益深入,随着新的
3、科技手段 的运用,考古收集的时象也在日益扩大。对遗存调查发掘、收集和整理方法直接影响抽取遗存资料信息的多少和资料科研价值的大小。在田野考古 全部过程中都贯穿着研究工作。首先是实地考察研究,分析遗存与周围环境、遗存与遗存之间的各种关系, 做出判断,然后才能决定怎样揭露、记录什么、收集什么,而揭露、记录、搜集、整理、编写报告等工作 本身都是对遗存反复研究的过程。所以,田野考古既是科学获取实物资料的基本手段,又是对占代遗存进 行直接科学研究的第一过程。二、田野考古的野外工作方式田野考占的野外工作方式有调查、发掘和清理。这是田野考占最主要的工作。其中考古调查是在基本不破 坏原有遗存的情况卜.,对遗存进
4、行考察、记录,有选择地收集暴露出来的遗物,并确定需要保护的遗存。 发掘是通过挖掘来揭露遗迹,收集遗物,记录各种现象。清理是在遗存已被破坏的情况下,对其残留部分 进行抢救性的发掘,也可以把清理看作是种特殊的发掘。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次工作兼有几种工作方 式,如调查中常配以试掘,正式发掘也要边发掘边调春。三、田野考古工作的四个阶段田野考古工作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野外工作、室内整理、编写发表报告。四、田野考古人员的素质习题:1、解释遗迹、遗物、遗存有何不同?2、判断下列各项那些是遗迹,那些是遗物?柱洞、灰坑、房址、带铭文的铜鼎、石碑、地画、动物骨骼、人骨。3、田野考古工作分几个阶段?4、田野考
5、占人员应该具备那些素质?思考题1 :1、为什么说田野考占既是科学获取实物资料的基本手段,又是对古代遗存进行直接科学研究的第一过程?2、为什么编写发掘报告也是田野考古工作?参考文献:考占工作手册,中国社科院考占研究所编,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二节田野考古简史教学重点:20世纪田野考古方法和技术的演变教学难点:田野考占方法变革与考占研究成果的互动关系,使学生认识到探索方法变革的重要性.教学内容:一、外国田野考古简史1、萌芽期(15世纪末18世纪末)2、形成期(19世纪)3、发展期(20世纪)二、我国的田野考古简史占代对占迹的野外调查2、近代田野考古的产生 3、田野考占的科学化4、田野考古的发展
6、习题:1 ,为什么早年殷墟的发掘成为中国田野考古的摇篮?2、推进中国田野考古发掘技术变革的重要人物有那些?思考题1 :1、21世纪田野考古的技术和管理应该怎样发展?参考文献:1、格林丹尼尔著,黄其煦译:考古学一百五十年,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2、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3、安志敏:梁思永先生和中国近代考古学,文物大地,1990年第1期。4、张光直、李光谟:李济考占论文集殷墟发掘,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5、苏秉琦等:山西附近古文化遗存的类型和公布,考占通讯,1956年第2期。6、安志敏:辉县发掘记一新中国考古的新起点,文物天地1990年第5期
7、。7、张森水:中国旧石器时期考古的新转折,北方文物,1991年第2期。8、张忠培:走近历史真实之道:中国考古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二章地层学与类型学第一节地层学教学重点:掌握考占地层学的原理,适用范围。教学难点:深刻理解层位关系与早晚关系;教学内容:一、地层学的基本内容1、遗址的地层堆积是按时间早晚自下而上依次堆积形成的。遗址中未有人类活动前天然堆积的土层叫“生土”。当人类居住或进行其它长期活动时,会在地表大面积形 成新的土M,其中夹杂人们有意抛弃的垃圾和无意失落的物品,叫“熟土”。熟土发的形成是不断进行的过 程,在堆积成分大体不变的情况3呈现基本致的色和质。但当遗址中人的活动或
8、自然环境有所变化而 使堆枳成分也有显著改变时,新形成的熟土层和IH的熟土层在色、质等方面会产生差别,这样就出现了考 古工作中可以辨别的不同热土层。有时,由于当地人类活动有较长时间中断,或因自然灾变(如洪水、火 山爆发)在熟土层之间会出现不含有任何人工遗物的自然堆积层,叫“间歇层考古上把生土层、各熟土 层和间歇层统称为“地层一个堆积积压于另一个堆积的现象叫“叠压”。根据地加叠压关系,可以肯定下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一定 早于上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应当注意,有时在破坏原生地层堆积过程中会形成再生的“倒装地层”。如 在坡度较大或断崖陡壁地带,高处原有的多M地加堆积,因雨水冲刷或人工大面积堆土而逐次破
9、坏移向低 处。原在上面的堆积物首先到达低处,而原在底部的堆积物最后到达低处,这样在低处形成种倒置的分 层堆积。它从形成先后关系看,仍是卜层早,上层晚,但包含物的实际年代却是下层晚上层早.2、遗迹和遗迹堆积的形成是和一定的地层堆积层面相联系的.沟穴类遗迹在形成时破坏原先的堆积,这种现象叫“打破”。显然被打破者形成年代早于打破者的形成年代。每个遗迹都是在当时地表面上形成的,因此,弄清墙台之类遗迹的基底在哪一个层面,坑沟之类遗迹开口 于哪一个层面是关键问题。不论坑沟之类遗迹有多深,打破多少地层和遗迹堆积;也不论墙台之类遗迹有 多高,甚至上升到现代地表之上;它们的开口和基底所处的层面才是它们形成年代的
10、标尺。3、后期破坏能毁掉地层和遗迹,现在的地层交界面往往不是下层堆积的原有表面。人类活动(如修筑大型建筑地基、填平去高平整土地)和自然力作用(如长期风蚀水冲)能大面积破坏 地表,甚至毁灭己形成的地瓜和遗迹堆积,在遗址形成过程中和形成之后都有这种破坏,所以,现有地层 往往比实际形成过的地层少,现今分辨出的地层交界面也不定是地层原有表面,坑沟类遗迹的现今开口 层面也不一定是原先的开口层面。4、同一时期的堆积处于不同水平深度,而同一水平深度的堆积在时代上可以相差很远.遗迹堆积具有打破前期堆积或突入后期堆积的特点,地层堆积也不是水平的,因为天然地表本来就有高低 起伏,人类活动形成的地整也不是处处一样厚
11、,地震会使地层错位,有大的地下空洞也会造成地瓜的局部 塌陷,形成断层。5、遗迹形成和遗迹内堆积形成可能有很大的时间差距,同一遗迹堆积也有早晚之分,所以也应当分析“内 部的叠压、打破关系”,分析形成过程。墙台之类遗迹的形成也是其堆积的形成,有的则有后来修补增建部分,尤其是城墙,多次修补而间隔时间 又长。坑沟之类遗迹形成时,内部本无堆积,在使用中或废弃后才形成堆积。有的遗迹从建造到内部充满 堆积,相隔时间不长,包含物没有多大变化,可以根据包含物年代推定遗迹建造和使用年代。有的遗迹建 造、使用、废弃经历了漫长的年代,应特别注意三者的时间差距,不但要区分内部堆积的层次,而且不能 把遗迹和遗迹内堆积混为
12、一谈。6、晚期堆积可以出早期遗物,早期堆积不能出晚期遗物。在早期堆积形成时,晚期遗物还没有出现,因而不存在埋入早期堆积的可能。晚期堆积在形成时会扰动破 坏早期堆积,会把早期遗物翻到晚期堆积中,有些物乩是早期制造的,流传到晚期才埋入晚期堆积,所以 晚期堆积可以出早期遗物。二、层位与层位关系 层位与层位关系是地层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地层学的根本问题就是划分层位、确定层位关系。因此,现 在又称地层学为层位学.旧位是指堆积单位在堆积先后次序中的特定位置。在特定的情况下,层位又被用作堆积单位的代名词。层 位关系是指堆积单位与堆积单位之间的叠压或打破关系。田野考占学是凭借带有时空坐标的实物资料构建起“历史
13、的骨架“,供人们去复原历史,或复原历史的某一 部分。地层学确定年代的方法是依靠层位关系卡年代。而层位是堆积单位在堆积先后次序体系中的位置, 因此,堆积单位的划分得粗与细,宜接影响所卡年代的精度。所以堆积单位划分越细越好。三、地层学的重要作用四、地层学局限性考古地层学存在着局限性,在使用时必须注意。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地层学直接确定的是堆积形成的先后关系,据之确定的遗物早晚只是遗物被埋藏的先后关系,并不 能绝对准确地反映出遗物制造和使用时的先后关系。第二、层位关系相同的堆积单位,地层学就不能判定它们之间的早晚关系。第三、决定地层厚度的因素是堆聚的时间、堆聚速度和受破坏程度,不能根据地层厚度推
14、测地层跨越的时 间长度。第四、一个堆积单位内部也有形成过程,但在堆积成分不变的情况下,难以再区分层次。第五、地层学不能确定堆积单位之间有多大的时间间隔。认为地层的直接叠压就反映了时间连续,甚至认 为在文化上是相袭的观点是错误的。第六、地层并不与历史发展的各时代一一对应。划分地层的根据是地层成分的变更,而一个文化期内,由 于生活内容改变导致垃圾成份不同或取土来源发生变化都可以形成新的地瓜,而社会政治制度变革却不一 定导致地整成份的变化。第七、由于同期同文化的人们在不同地点形成的地加堆积成份不一致,因而不能像地质学那样,把地层在 较大地区范围内作统一对比,也就不能判定两个以上遗址之间诸堆积的相对先
15、后关系。习题:1、解释叠压、打破、生土、熟土、游土、间歇层、倒装层?2、为什么晚期堆积可以出早期遗物,早期堆积不能出晚期遗物? 3、地层学有何局限性?思考题:1、在向下挖掘地房时,发现地也已经没有人工遗物,是不是仅据此判断该遗址到底了?2、如何根据叠压打破关系判断堆积的早晚关系?参考文献:1、张忠培:地层学与类型学的若干问题,文物1983年第5期。2、张忠培:关于考古学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考古学:实践理论方法,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9 年。3、俞伟超:关于“考占地层学”问题,考占学文化论集,第1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二节类型学教学重点:掌握考古类型学的基本原理和适用范围教
16、学难点1 :如何排序是难点,需要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教学内容:考古类型学是通过对遗存形态的分类排比,研究遗存演化序列的学说。它认为一部分人类制品的形态是沿 着一定轨道渐变的。对形态渐变的物乩进行类型学研究,是研究遗存相对年代和文化传承交流的重要途径.一、物品之渐变1、某些人工物品是逐渐变化形态的2、物品渐变的一些特点二、类型学分析的基本手段分类排序我们把渐变器物的演化规律称为演变规则,把类型学分析的对象按照可能的演变规则进行排队称为排序, 排序所得每一列由早向晚变化的结果称为序列。类型学分析就是通过反复分类排序来达到寻找器物演变规 律的目的。排序时应注意,无论是层位关系,坯是组合关系,还是其它的
17、参照依据资料,孤例是极易出错的,多例重 复才较为可靠。类型学排序的基本方法可以简要概括为:从序列中找环节,从环节上看序列。只有序列划分对了,才能找 准演变环节。而序列是在对环节的深刻认识基础上得出的,并且序列的正确与否要看按该序列划分的环节 是否成功。因此,划分序列和划分环节是反复交替进行的,只有达到序列清楚、环节清楚、演变规律清楚 才算排序成功。层位关系、组合关系、纪年、测年参数等是类型学排序的外在条件,排序往往从这些条件入手,能很快找 到众多型态近似者的演变脉络。这些条件的多少和好坏关系到排序的难度和质量,大量的考古材料是无纪 年的,测定的年代数据往往是跨度大,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层位关
18、系和组合关系成为排序的主要条件。三、类型学的几个分类概念类型学研究首先要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在类型学分类的体系中,“类”、“型”、“式”是近年固定卜来的3个 基本概念。一般的类型学研究是先把对象分成“类”,“类”下分“型”,“型”下分“式可见类是第一级分类概 念,型是第二级分类概念,式是第三级分类概念.四、类型学的作用五、类型学的局限性第一,只能确定出现早晚的逻辑序列,不能判定每式具体存在的年代。器物新I口形态,总是存在着一定并 存时间,甚至有的旧形态比新形态存在的时间还长。发掘所得的层位关系和共存关系是代表了遗物被埋藏 的时间先后,因此,也会出现新1日形态共存现象,甚至出现前后颠倒的现象,要
19、判定具体存在年代,应采 用多方法、多视角、多参照系的综合研究。第二,只能确定相对早晚,不能确定每式之间的时间间隔长短。第二,只能对一部分遗迹、遗物或遗存群进行排序,特异形态、突变器物形态都不能用类型学方法研究。第四,类型学分析属于不完全归纳法,排出的序列和总结出的规律都有一定的假定成份,随着新资料的积 累,需要作补充或修改;在资料不足的情况下,甚至会完全不反映实际情况,需要在资料增加后重新排队。在实际使用中经常出现把“类型学研究”与“分类研究”、“器物形态研究”混为一谈的现象。类型学研究只是 分类研究中的一种,而分类研究又是形态研究中的一种。习题J :1、解释类型学的型与式?2、类型学局限性疗
20、哪些?思考题:1、是不是所有的出土遗物都可以使用类型学进行型式排队?2、遗迹是否也可以使用类型学研究?3、在野外发掘阶段是否也需要考虑类型学问题?参考文献:1、张忠培:地层学与类型学的若干问题,文物1983年第5期。2、张忠培:关于考古学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考古学:实践理论方法,郑州,中州占籍出版社, 1989 年。3、俞伟超:关于“考古地层学问题,考古学文化论集,第1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4、俞伟超:关于“考古类型学“问题,考古类型学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5、林法:商文化青铜器与北方地区青铜器关系之再研究,考古学文化论集第1集,北京,文物 出版社,1987年
21、。6、高广仁、邵望平:史前陶鬻初论,考古学报,1981年第4期。第二单元野外调查发掘技术(90学时)第三章考古调查第一节地面踏查I教学重点:地面踏查的意义和方式,调查记录。教学难点:地面踏查时如何发现遗物遗迹,如何记录。教学内容:一、地面踏查考古调查是田野考古的重要工作,它是在基本不破坏遗址或遗迹的情况F,发现和获取遗存资料。广义的 调查包括地面踏查、钻探、航空勘查和地面物探与化探。狭义的调查仅指常规的地面踏查。调查虽不能像发掘那样时某一处遗存做深入透彻了解,但是能发现新的遗存地点,可以了解某-一种遗存在 广大地域内的分布范围和分布状态。这是发掘难以做到的。而像要了解长城、金界壕、运河系统等特
22、大型 遗存只能依调查为主要手段。对于某一处遗存来说,调查时通过地面观察、利用钻探、物探进行探查或配 以小型试掘,能够获得对某些遗存的基本了解.所以,调查也是独立获取遗存资料的手段。调查能确定遗 存的性质,了解其内含,从而估价保护和发掘价值,还能掌握遗存保存现状,因而调查是发掘的必要准备、 是制订文物保护规划的基础。地而踏查是我国现阶段田野调查的主要形式。地面踏查分为全面普查、专题调查、预备调查、区域系统调 查。在某地区内,对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遗存进行普遍调查是全面普查。普查I的是查清该区域有何类古 代遗存,了解它们的分布、性质、保存情况,根据调杳结果,可以确定保护和发掘的轻重缓急。专题调查 是
23、集中调查某种文化遗存,如长城调查、夏文化调查等。专题调查的目的是为某项学术课题研究服务的。 如发现一种新的文化遗存就要在发现地周围进行专题调查。以确定新遗存的分布范围。专为发掘做准备的 调查是预备调查,调查的主要目的是对发掘地点进行文化性质、保存状况、周围环境、堆积层次特点进行“摸 底预备调查的范围小,要求做得细致深入.区域系统调查是以聚落形态研究为目的的考占调查,是全覆 盖式的调查,是专题调查中的一种新类型。习题:1、地面踏查的意义?2、地面踏查的方式?3、如何发现遗迹?4、踏查记录的内容?思考题1:地面踏查方式与踏查的直接目的有何关系?参考文献:1、考古工作手册,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编,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冯恩学 田野 考古学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