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专版)2017年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梳理篇专题二文言文阅读.doc
《(遵义专版)2017年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梳理篇专题二文言文阅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遵义专版)2017年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梳理篇专题二文言文阅读.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题二文言文阅读,遵义中考命题规律分析文言文考点聚焦年份考查篇目考点再现分值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翻译文中重要句子。3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态度和观点。2016年四知(非课标)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概括人物事例及品质2分2015年,满井游记(非课标),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2014年,捕蛇者说(选段)(非课标),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选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3分2013年,包拯(非课标),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分析文章主人
2、公深受大家喜爱的原因,3分2012年,岳飞(非课标),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分析人物的品格,3分2017考情预测,纵观近五年来遵义对文言文的考查,选文为语文版非课标课文,题型有解释句中加点词、重点句子翻译、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对文中人物的分析等。预计2017年遵义对文言文的考查仍将选用语文版非课标篇目,题型保持不变。,遵义中考考点突破【例】(2016遵义中考)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四知范晔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暮夜
3、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闻其贤而辟之闻:_(2)当之郡 之:_(3)何谓无知 谓:_(4)故旧长者 故:_【思路点拨】本题考查了一个文言虚词和三个文言实词。都属于124个要掌握的词中的词。这些词都需要平时字字落实地掌握课文。【答案】(1)听到(2)到;去(3)说(4)老朋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_(2)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_【思路
4、点拨】中考时句子翻译多采用直译,语句要通顺。特别要注意两个问题:重点字词要翻译出来,特殊的句式要变为现代汉语的表达形式。第(1)题:关键词“故人”,指老朋友,老相识。这里指“我”;知,了解。“何也”,为什么呢?再一一联系起来即可。第(2)题:关键词“清白吏”,指清官;“以”,用;“遗”,馈赠;厚,优厚。句头省略了“我要”,也要补充完整。【答案】(1)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是为什么呢?(2)(我要)让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用这个来馈赠给他们,不也是很优厚的吗!3本文写了杨震的哪两件事?表现了他怎样的可贵品质?_【思路点拨】要准确体会故事情节和人物品质,先要准确解读本文内容。文中叙述了两件事:
5、“当之郡”时,拒绝十金;后转涿郡太守时,拒绝“为开产业”。可看出杨震是个清正、廉洁、自律的人。【答案】拒绝下属夜怀金十斤相送,拒绝“故旧长者”提出的“为开产业”,表现出杨震清正、廉洁、自律的可贵品质。文言实词和虚词文言文词语分为实词和虚词两部分。(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包含的面相当广,尤其要重视掌握课文中关键实词的含义,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及通假字。1古今异义词(1)词义缩小词义的缩小,是指词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得狭小。词义缩小主要有两类:程度减弱。如“病”,古义指严重的疾病,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君之病在肠胃);而今天的“病”一般指所有疾病,程度减弱了。范围缩小。如“臭”,古代指
6、气味(左佩刀,右备容臭);现在则仅仅指臭味。(2)词义扩大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本来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所发展,应用的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这种词义是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含在今义之中。如“河”,古代仅仅指黄河(饮于河渭);现在则是一个普通的名词,成为河流的通称。(3)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主要有三种情况:褒义词转化为贬义词或中性词。如“风流”,古义指杰出、英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今义多指轻浮、放荡,含贬义。贬义词转化为褒义词。如“乖”,原指偏执、不顺服(行为偏执,性格乖张);现在是“听
7、话、安顺”之义。中性词变为褒义词或贬义词。如“鄙”,古义表示“见识浅陋”,是一个中性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今义指“品质恶劣”,成为贬义词。(4)词义转换古汉语中的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就叫词义的转移。主要有以下几种:由表示甲事物转化为表示乙事物。如“颜色”,古义指容颜、脸色(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今义指色彩。由表示甲动作转化为表示乙动作。如“去”,古义指离开、距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今义是“到地方”。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化为表示乙义的范围,如“鲜美”,古义有“鲜艳美丽”的意思(芳草鲜美);今义则是形容词,指食物味道好。它所表示的范围就
8、由表示事物外在的颜色转化为表示事物的味道。由表示甲义转化为表示乙义时,词性也发生了转移。如“烈士”,古义指有远大抱负的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今义指为了正义事业而献出自己生命的人。2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A.就词的来源说,即该词的最初意义。如“去”的最初意义是“离开”,“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B.就词的应用来说,把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如“兵
9、”的常用意义是“士兵”等。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而来的,同基本义有相似的、相对的或相关联的意义。如“刑”,本义是“刑法”,基本义还包含对犯人的处罚,后来这个意义发展出“惩罚”的意义,如“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比喻义是词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的意义,有的比喻义是从词的本义、基本义产生的。如“窝”的本义、基本义都是“鸟兽昆虫居住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产生出的比喻义,即“坏人居住的地方”。现举三例:(1)亡通“无”。河曲智叟亡以应。逃跑。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灭亡。国恒亡。丢失。暮而果大亡其财。(2)道动词,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名词,道路。古道西风瘦马。名词,道德。伐无道,诛暴秦。名词,规划,正确的方法
10、。以咨诹善道。名词,学问。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名词,道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3)安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风雨不动安如山。疑问代词,怎么。安得广厦千万间。动词,养。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3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1)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作名词。如“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中的“射”,原是动词“射箭”,这里转化为名词“射箭的本领”。(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身份
11、的特征和意义,形容词就转化为名词。如“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鲜肥”,就是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作“新鲜肥美的东西”讲。(3)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转化为动词“打洞”。(4)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就转化为动词。如“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中的“苦”,因带宾语“秦”,意为“(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感到困苦”。(5)一般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如“途中两狼,缀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遵义 专版 2017 年中 语文 命题 研究 第一 部分 古诗文 阅读 梳理 专题 文言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