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赏析.docx
《古诗文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文赏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闻琴唐孙氏玉指朱弦轧复清,湘妃愁怨最难听。初疑飒飒凉风劲,又似萧萧暮雨零。近比流泉来碧嶂,远如玄鹤下青冥。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联描写调弦的过程,琴音由嘈杂到纯净。湘妃,指舜妃娥皇、女英,运用湘妃思念舜的典故,总写琴声哀怨。B颔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自然界常见的声音凉风飒飒、潇潇暮雨,形象地表现琴声,化抽象为具体。C颈联写听琴感受。琴声如在耳边,仿佛泉水从青色的山峰上流泻下来;琴声越来越远,又如黑鹤从青苍幽远的天空飞下。D“远如玄鹤下青冥”中“青冥”即青天。该句运用了通感的手法,以视觉写听觉,表
2、现了琴声的急促。E尾联写弹琴结束后的情景,意境幽静美好,突出了音乐的魅力,与白居易琵琶行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答案:BD(B“拟人”应为“比喻”,D “急促”应为“悠远”)15请赏析“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一联的艺术手法。(6分)答案:烘托手法或侧面描写。 “露湿丛兰月满庭”通过描写月光满庭、露湿丛兰的寂静,烘托出听众沉浸在音乐中不愿抽离的情形,从侧面突出了琴声的魅力和演奏者技艺的高超。以景结情或寓情于景。月光铺满了庭院,院中一丛丛的兰花都被露水打湿,含蓄地表现了诗人惆怅之情,韵味悠长,意犹未尽。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杜甫使君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
3、剑州。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路经滟滪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注:文翁:西汉庐江舒县人。曾在成都设学校,入学者免除徭役,这些措施对当地文化的发展有所促进。滟滪:即滟滪滩,旧时是长江三峡的著名险滩。仲宣楼:汉末文学家王粲在荆州避难的地方。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诗的开篇写李剑州,从“高义”和“寥落”生发出热情歌颂他“能化俗”的政绩和为他的“未封侯”而鸣不平这两层意思。B.颔联用典贴切。文翁政绩流传蜀中,用以比拟李剑州任剑州刺史;未封侯的李广,则和李剑州同姓。C.颈联实写诗人“路经滟滪”,见瞿塘风涛之险恶,“天入沧浪”,见江汉烟波之
4、浩渺。这是他赴荆南途中所经之地。D.尾联用“仲宣楼”点出李剑州到了荆南以后的情形。诗人清楚地意识到李剑州所处的时代和命运,即使到了那里,也还是和当年避难荆州的王粲一样,仍然作客依人,托身无所。E.全诗由李剑州写到诗人自己,再由诗人自己的离别之情,一笔兜回到李剑州,脉络贯通,而起结转折,关合无痕。答案:CD(C.写的是意想中的诗人自己“将赴荆南”的情景,是虚写。D. 尾联用“仲宣楼”点出诗人到了荆南以后的情形。诗人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所处的时代和命运,即使到了那里,也还是和当年避难荆州的王粲一样,仍然作客依人,托身无所。)2.全诗表达出了作者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案:表达对李剑州的
5、赞美和感叹,“高义”“化俗”体现赞美,“寥落”“未封侯”体现感叹;表达诗人飘零、孤独之情,颈联“双蓬鬓”与“一钓舟”能体现;表达了与友人的离别之情,尾联“更何日”能体现;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诗人以李剑州的遭遇暗示自己的怀才不遇。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送进士下第归南海曹邺数片红霞映夕阳,揽君衣袂更移觞。行人莫叹碧云晚,上国每年春草芳。雪过蓝关寒气薄,雁回湘浦怨声长。应无惆怅沧波远,十二玉楼非我乡。南海:今广州佛山一代。上国:指京城。蓝关、湘浦:地名,均为朋友归南海必经之地。十二玉楼:传说昆仑山有五城十二楼,是仙人居住的处所,多指隐居之所。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
6、两项是(5分)A.首联写夕阳、红霞,点明了送别的时间,诗人挽着朋友的衣袖举杯相劝,这一联情景相生,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一片深情。B.“行人莫叹碧云晚”是劝路上行人不要因为暮云而叹息,借此表达对朋友的惜别之情;同时翻出新意,使朋友体会到友谊的温情。C.“每年春草芳”一语双关,表面上写京城年年会有明媚的春光,暗含了京城科举考试每年举行,中举的机会还有很多。D.诗歌颈联对仗工整,承接上句“春草芳”,实写送别时的环境,雪过蓝关寒气减弱,虚写朋友南归会途经湘浦,意味深长。E.“应无惆怅沧波远”一句,是说朋友远涉江河,应该没有惆怅之情,给读者以轻快之感,表达了丰富的情谊,别具一格。答案:BD (B项,“路上
7、行人”理解错误。D项,诗歌颈联都是虚写,想象朋友的行程所经之地。)15.这首诗表达了哪些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案:鼓励劝勉之情:诗歌领联劝勉朋友中举的机会很多,不必为一次失败而消沉。关怀牵挂之情:颈联遥想友人经过蓝关之后,寒气减弱,衣着须注意;湘浦雁回,思念之情当会萌生。期冀、祝愿之情:尾联希望友人不必在江海沧波之中惆怅留连,不要作出世隐居之想,应该积极入世进取。惜别之情。送别朋友时回故乡时,揽君衣袂,依依不舍。四、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4-15题。菊唐李商隐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画菊宋郑思肖花开不
8、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注:罗含:东晋人,博学能文,不慕荣利。重露:寒凉的秋露。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泛:以菊花浸酒。郑思肖:宋末诗人、画家;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14下列对上面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A两首诗均属“咏物诗”,都以“菊”作为主要吟咏对象,并将诗人的情志寄寓其中。B两首诗均描写出了菊花超逸于群花之上的独特“香气”和“色彩”,以及不畏严酷自然的“傲骨”。C李诗颔联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着力表现出了菊花的颜色与形貌,用语含蓄,情韵深厚。D李诗中,诗人写出了菊花对夕阳炙热的“畏惧之意”以及甘愿被制成
9、菊花美酒的“奉献精神”。E郑诗中,诗人借助颇富口语气息的“宁可”“何曾”二词,写出了菊花孤傲清高的品位。答案:AE(B菊花“色彩”在郑诗中没有描写。C“形貌”无中生有。D“夕阳炙热”不妥,应将“残阳”理解为“时光流逝”的象征。)15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各有侧重,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案:李诗借“菊”侧重表达自己入朝建功立业的热切希望(或怀才不遇、仕途失意的苦闷)。李诗先对菊花的“色”“香”进行描摹,并借助陶渊明、罗含的典故表现菊花所存具的“不畏权贵、不慕荣利”的品性;第三联笔锋一转,肯定菊花泛酒的品性,进而流露出欲入朝建功立业的愿望。郑诗借“菊”主要表达自己守志抱节的忠贞。郑诗开篇描摹
10、了菊花“独立疏芳、独守清高”的品性,紧接两句突出其不畏严酷环境的铮铮傲骨;进而表达出自己对故国忠诚坚贞的志节(或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和凛然不屈的民族气节)。五、阅读下面这首颂词,完成1415题。虞美人秦观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注】秦观:“苏门四学士”之一,却不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词的开篇“和露”两个字,让人想到碧桃的枝叶上挂着的晶莹的露珠,把水灵灵的碧桃呈现在读者面前。B“轻寒细雨情何限”中,寒是“轻寒”,雨是“细雨”,诗人以动衬静,
11、写出了春天风物宜人的特点。C“不道春难管”,跟上一句构成对比,春光是如此美好,但是却不能长留在人间,表达了无奈和忧愤之情。D词的最后两句说的是因为春光易逝,便不免生出为花沉醉痛饮的想法,“只怕”一句更表达出惜春伤花之意。E虞美人是著名的词牌之一,原为唐朝教坊曲,最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后来配乐歌唱逐渐形成固定曲调。答案:BC(B“以动衬静”错误;C应为“表达了对春天的惋惜之情”而非“忧愤之情”。)15“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两句描绘了碧桃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 分)答案:“一枝如画”写出了碧桃的美丽;在乱山深处这样荒凉的处境中“为谁开”,表达了他生长环境的恶
12、劣和不得意的遭遇。诗人以花自喻,寄托了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节选)韦应物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注】郡斋:指苏州刺史韦应物官署中的斋舍。理会:通达事理。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二句描写郡斋兵卫森严,宴厅凝香,突出刺史的尊贵和威严,但这并非骄矜自夸,而是下文“自惭”的缘由。B“海上”以下四句续写宴会环境以及宴前心绪,虽然风驰雨骤令人厌烦,但是满堂的嘉宾却令诗人备觉神清气爽。C七八两句写出诗人将未睹“斯民”之
13、康与自惭“居处”之崇两相对比,表达了真切的反省之意。D最后两句诗人表示要学会通达事理、乐天知命,这样才能从是非纷纭中超脱,达到忘我的境界。E选章叙事、抒情、议论相间,既体现诗人悲天悯人的襟怀,也通过聚会场景的详细描述写出闲适的情趣。答案:BE15前人曾称赞“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两句“最为警策”,白居易诗观刈麦也有类似的警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请指出二者情感内蕴的异同之处。(6分)答案:相同之处:都体现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注,都表达了自省愧疚之情。不同之处:韦诗正面描写与嘉宾的宴饮之乐,反衬未见百姓安居的愧疚心理,偏重于对自身责任的警醒;白诗直接刻画百姓困苦的生活,抒发对底层民众的哀悯,
14、含蓄表达对统治阶层的指责,情感内蕴更为深刻。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花底杜甫紫萼扶千蕊,黄须照万花。忽疑行暮雨,何事入朝霞。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深知好颜色,莫作委泥沙。【注】写此诗时,诗人四十七岁。潘安,即西晋潘岳,他为河阳县令时,令全县种桃花。卫玠,西晋人,他长得“风神秀异,乘羊车入市,见者皆以为玉人”。14.对这首诗内容及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运用互文与夸张的修辞方法。“萼”和“花”指的都是花瓣,“蕊”和“须”指的都是花蕊。“万萼”“千蕊”为夸张笔法,写出花的繁盛与壮观。B颔联写诗人赏花时的天气情况。面对着可爱的花,忽然天上下起雨来,光线像是暮色朦胧
15、,昏暗不明,不知为何,云雨散去,天上出现了绚丽朝霞。C.颈联运用典故,正面写花。用潘岳为河阳县令时令全县种桃花的典故,写花的繁多;用长相“风神秀异”的卫玠停车驻足观赏,表现花的美艳无比。D尾联是对全诗的总结。“好颜色”是点睛之笔,概括花朵的特点一一美丽。“莫作委泥沙”是希望这样美丽的花朵永久地驻留,不要掉落在泥沙之中。E这首诗作者追求辞藻,富丽精工,刻画不吝笔墨,想象奇特丰富,意境浓艳华美,与其沉郁顿挫的诗歌创作风格相比,呈现一种截然不同的审美趣味。答案:BC(B项颔联运用想象和比喻的手法写花。面对着的温润可爱的花,诗人忽然怀疑是暮色朦胧的雨雾沁入花朵,不知为何又觉得像是那绚丽朝霞飞入其中。C
16、项“正面写花”错,应为侧面衬托)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赞美花的美丽。紫萼黄蕊,写花丽,“行暮雨”,写花润,“入朝霞”写花鲜,“潘安县”写花多,“卫玠车”写花美。诗人浓墨重彩,表现见花时的惊喜以及对花的赞叹。惋惜花的易谢。“莫委泥沙”,是不忍见花的零落,表现诗人的惜花之情。感叹韶华已逝,生命易老。诗人时年四十有七,见花自叹,感伤人生迟暮。八、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2)题。送韩十四江东觐省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注:韩十四:名不详,十四是指他的
17、排行。老莱衣:传说春秋时代楚国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欢娱他的双亲。黄牛峡:长江峡名,在今湖北宜昌西。 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白马江:在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庆)东北十里处。(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苍劲中蕴藏一股郁抑之气,暗扣题目,交代背景,揭示战争把天伦之乐、甚至人间万事都破坏的现实。B.颔联写自己与朋友的经历,前后形成流水对,用自己的经历引出对方的遭遇,宾主分明,寄寓遥深,一气流贯。C.颈联虚实结合,实写黄牛峡水声回响不绝,虚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掩映摇曳,秋意 更深,景象更觉怅然。D.尾联“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收束全诗,“犹恐”二
18、字与“叹息人间万事 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E.本诗是一首送别诗,但不像一般送别诗那样凄凄惨惨戚戚,诗人用笔苍劲,伸缩自如, 感情激昂,可谓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答案:CE(C 项应为“虚写黄牛峡水声回响不绝,实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掩映摇曳”。 E 项“感情激昂”有误,全诗感情深沉委婉。)(2)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答案:对国家战乱动荡、人间世事沧桑的忧愤:首联诗人叹息干戈遍地的今天,老莱子彩衣娱亲的美谈已经很难找到;对骨肉同胞的思念,对家破人散的哀痛:颔联写自己与弟妹离散,朋友韩十四与父母不知哪里相见;与朋友分别的离愁别绪:颈联写朋友离去后,诗人依然凝想入神;对朋友的勉励之
19、情:劝告朋友分别之后各自努力,珍重前程;对未来的担忧:世事难料,担心不能与韩十四一同回乡。九、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吴中书事杨乘十万人家天堑东,管弦台榭满春风。名归范蠡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香径自生兰叶小,响廊深映月华空。尊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注杨乘,晚唐诗人。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宣宗大中元年(847年)登进士第,官终殿中侍御史。香径:苏州香山旁小溪,吴王种香花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响廊:用于跳舞的木板长廊。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而造。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A首联以“十万人家”写出当年吴国的繁华,以“管弦台榭”代指当年吴
20、国歌舞升平的景象。B颔联“名归范蠡五湖上”指的是范蠡献计于勾践,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吴被灭之后归隐一事。C颈联描写想象之景,意蕴丰富,“自”重在表现香径荒凉冷落,“空”意在渲染响廊空寂无人。D尾联“谁与同”和范仲淹的“吾谁与归”的意思相同,表现了诗人欲辞官归隐却无人理解的无奈。E这首七言律诗,以景起笔,以愁收结,感情深沉,语言含蓄;颔颈两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答案:CD(C项颈联属于实写,而不是通过想象来写景;D项“欲辞官归隐”分析不当,诗中看不出有归隐的想法)15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愁”?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案:(1)愁:诗人不为所用,无人理解的伤感;对国运渐衰、
21、世事难测的感叹。(2)表现:对比。通过当年的繁华和眼前的凄清冷落对比表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烘托了诗人的悲伤之情。运用典故。通过范蠡帮助勾践灭吴,最终名成归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的羡慕之情(表现了诗人对自己的命运不能自主的悲叹)。直抒胸臆,通过写尊前多暇,表明自己不受重用,无事可做,只得借酒消愁的悲伤。十、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眺望(一作“鹦鹉洲即事”)崔涂怅望春襟郁未开,重吟鹦鹉益堪哀。曹瞒尚不能容物,黄祖何曾解爱才。幽岛暖闻燕雁去,晓江晴觉蜀波来。何人正得风涛便,一点轻帆万里回。【注】东汉末年,才子祢衡因羞辱曹操,被曹操遣送到荆州刘表处,又因轻慢刘表,转寄于江夏太守黄祖门下。黄祖的长
22、子黄射曾在江中沙洲上大宴宾客,有人献鹦鹉,祢衡即席写成著名的鹦鹉赋,鹦鹉洲从此得名。后祢衡因讥讽黄祖被杀,葬于鹦鹉洲。崔涂:唐末诗人,进士,曾屡遭谗毁,仕途不顺,终生漂泊。(1)诗的首联有何作用?答案:“望”字开篇点题,统摄全诗,自然引出下面的所思所见;直接抒发郁结于心的愁绪及吟咏鹦鹉赋时所引发的哀伤之情,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2)诗人在后三联是如何表达感情的?答案:颔联运用典故抒情,借祢衡虽有才华却不为曹操和黄祖所容的身世遭际自况,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屡遭谗毁、不受重用的愤懑之情;颈联和尾联以乐景写哀情,通过燕雁高飞、波光明媚、轻帆万里的春日美景和他人的顺风顺水、春风得意,反衬自己仕途不顺的
23、失意、惆怅。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玉楼春欧阳修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送目。北枝梅蕊犯寒开,南浦波纹如酒绿。芳菲次第还相续,不奈情多无处足。尊前百计得喜归,莫为伤春歌黛蹙。【注】这首词作于词人被贬离京,任职颍州(今安徽阜阳)期间。尊:通“樽”。1下列对这首词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第一句写冬去春来的物候变化,天空中漠漠的冬云不觉间已变成了簇簇的春云,对云彩形态的细致描写,体现了词人对春的信息的关切和感知的细腻敏锐。B第二句紧承首句所见之景,转而写心中所感:看到冬春景象的变化,词人渐觉年华似水,无声无息地流逝,不禁生发出人生虚度不堪回首的感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诗文 赏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