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1∕T 142-2021 造林技术规范(陕西省).pdf





《DB61∕T 142-2021 造林技术规范(陕西省).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61∕T 142-2021 造林技术规范(陕西省).pdf(3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ICS 65.020.40CCS B 64DB61陕西省地方标准DB 61/T 1422021代替 DB61/T 142-2003造林技术规范Afforesta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2021 08-12 发布2021-09-12 实施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DB61/T 1422021I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基本原则.35造林设计.46造林分区.47造林树种.48种子和苗木.69造林密度.710造林作业.811未成林抚育管护.1212四旁植树.1413林冠下造林.1514造林地生境保护.1615造林成效评价.1816
2、造林档案.20附录 A(规范性)各造林区自然条件及范围.21附录 B(规范性)各造林区主要造林林种和造林树种.24附录 C(规范性)主要造林树种适宜生境及最低初植密度.26DB61/T 1422021II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替代DB61/T 142-2003陕西省造林技术规程。与DB61/T 142-2003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a)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 2 章);b)增加了术语和定义(见第 3 章);c)增加了基本原则(见第 4 章);d)更改了造林设计(见第 5 章,2
3、003 年版第 4 章);e)增加了造林分区(见第 6 章);f)更改了造林树种(见第 7 章,2003 年版第 2 章);g)更改了种子和苗木(见第 8 章,2003 年版 5.4)独立成章;h)更改了造林密度(见第 9 章,2003 年版 5.3)独立成章;i)更改了造林作业(见第 10 章,2003 年版 5.1、5.2、5.5、5.6、5.7);j)更改了未成林抚育管护(见第 11 章,2003 版第 6 章);k)增加了四旁植树(见第 12 章);l)增加了林冠下造林(见第 13 章);m)增加了造林地生境保护(见第 14 章);n)更改了造林成效评价(见第 15 章,2003 版第
4、 7 章);o)更改了造林档案(见第 16 章,2003 版第 8 章);p)增加了各造林区自然条件及范围(附录 A);q)增加了各造林区主要造林林种和造林树种(附录 B);r)增加了主要造林树种适宜生境及最低初植密度(附录 C)。本文件由陕西省林业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陕西省林木种苗与退耕还林工程管理中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北调查规划设计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翟佳、尹华、徐干君、吴胜义、吴普侠、王飞、杨建兴、霍宁、马浩、杨锋、吴乐然、李响、熊鑫、刘强生、党禹杰。本文件由陕西省林业局负责解释。本文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B61/T 142-2003。本次为第一次修订。联系信
5、息如下:单位:陕西省林业局电话:029-88652113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西关正街233号邮编:710082DB61/T 14220211造林技术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造林设计、造林分区、造林树种、种子和苗木、造林密度、造林作业、未成林抚育管护、四旁植树、林冠下造林、造林地生境保护、造林成效评价和造林档案的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全省范围适宜造林地段的人工造林、更新及四旁植树,不适用于飞播造林。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6、。GB 6000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 7908林木种子质量分级GB/T 14175林木引种GB/T 15776造林技术规程GB/T 15783主要造林树种林地化学除草技术规程GB/T 18337.3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LY/T 1000容器育苗技术LY/T 1557名特优经济林基地建设技术规程LY/T 1607造林作业设计规程LY/T 1880木本植物种子催芽技术LY/T 2083全国营造林综合核查技术规程DB61/T 378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3术语和定义GB/T 1577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造林forestation在无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和林冠下
7、通过人工或天然方式营建森林的过程。注:通常还包括迹地人工更新和四旁(零星)植树。来源:GB/T 15776-2016,3.1,有修改3.2造林方法forestation methodDB61/T 14220212利用不同种植材料营建、恢复森林的途径。包括播种造林、植苗造林、分殖造林(包括扦插造林、地下茎造林)。来源:GB/T 15776-2016,3.2,有修改3.3集水造林技术water harvesting afforestation technology利用天然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集水进行造林的技术。3.4截干栽植stump planting利用苗木截去地上部分大部枝干后栽植的技术。3.5
8、高杆造林high stalk afforestation利用树木主干或枝条栽植的技术。3.6容器苗container seedling利用容器加营养基质繁育的苗木。3.7纯林pure stand由一种树种组成,或虽由多种树种组成,但主要树种的株数或断面积或蓄积量占总株数或总断面积或总蓄积量65%(不含)以上的森林。来源:GB/T 15776-2016,3.43.8混交林mixed stand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树种组成的森林,其中主要树种的株数或断面积或蓄积量占总株数或总断面积或总蓄积量的65%(含)以下。混交方式有株间混交、行间混交、带状混交、块状混交以及植生组混交等。来源:GB/T 15776
9、-2016,3.53.9造林密度planting density单位面积造林地上的栽植(播种)点(穴)数,或造林设计的株行距。来源:GB/T 15776-2016,3.73.10整地site preparation造林前清理有碍于苗木生长的地被物或采伐剩余物、火烧剩余物,结合蓄水保墒需要,耕翻土壤和准备栽植穴的作业过程。来源:GB/T 15776-2016,3.8DB61/T 142202133.11树种配置distribution of species营造混交林时各树种的比例及混交方式。来源:GB/T 15776-2016,3.93.12种植点配置distribution of planti
10、ng point播种点或栽植点在造林地上的间距及其排列方式。来源:GB/T 15776-2016,3.103.13造林模式silvicultural model在某一造林作业区,分别不同立地类型和培育目标,明确造林树种、种植材料、造林密度、配置方式、整地、栽植和未成林地抚育管护,以及成林后的生长预估等造林要素的设计。来源:GB/T 15776-2016,3.63.14造林成活率the survival rate of trees planted以小班为单元,造林一年或一个生长季后,造林地上成活苗木的穴数与作业设计的种植穴数的百分比。来源:GB/T 15776-2016,3.113.15造林株数
11、保存率reserving rate of planting以小班为单元,对于某一年度的造林,达到有效造林标准或成林验收标准的造林株数与造林设计总株数的百分比。来源:GB/T 15776-2016,3.123.16造林面积保存率reserving rate of planting area对于某一年度的造林面积,到成林年限或有效造林年限后达到成林验收标准或有效造林标准的面积与该年度造林总面积的百分比。来源:GB/T 15776-2016,3.134基本原则4.1坚持生态优先。造林活动不应对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不可逆的不利影响,充分保护造林地上已有的天然林、珍稀植物、古树和野生动植物栖息地。4.2明确
12、造林目标。造林活动应确定主导功能、生长、产出和生态经济效果。4.3坚持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分别造林分区、造林地的地形、土壤、植被等立地因子,划分立地类型,进行立地质量评价,以此作为适地适树的基础,提高造林效果。DB61/T 142202144.4坚持以水定林、量水而行。立足造林区域自然条件,科学合理确定造林方式、造林树种和造林密度。4.5遵循森林植被生长的自然规律。根据造林目标和树种的生物学特性,选择造林方式、造林方法,设计造林模式。4.6营造健康森林。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促进森林的健康稳定,优先选择乡土树种,乡土树种的使用比例不低于 80%,实行多树种、乔灌搭配造林,避免大面积集中连片营造纯
13、林。4.7积极采用良种壮苗。采用优质种子或优质种子培育的优质苗木,尽量使用有性繁殖的苗木,实现人工林的遗传控制,保证人工林的生产力,提高林木的抗逆性。4.8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引进和推广成熟的新技术、新成果、新材料,使用节水节地造林技术,合理利用水资源。5造林设计连续面积0.067 hm以上的造林应符合 LY/T 1607的规定。6造林分区参照 陕西省林业发展区划 三级区划体系,结合各地自然条件,将全省划分为陕北毛乌素沙地区、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黄龙山桥山林区、渭北黄土高原区、关中平原区、秦岭北坡关山山地区、秦岭南坡中西部中高山区、秦岭南坡东部中低山区、秦巴低山丘陵区、汉中盆地区、巴山中山区11
14、个造林区,各造林区自然条件及范围见附录A,各造林区主要造林林种和造林树种见附录B。7造林树种7.1树种选择7.1.1一般原则树种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a)根据水热条件和树种的生态学特性,选择与立地条件相适应的树种;b)根据森林主导功能选择适合于经营目标的树种;c)优先选择优良乡土树种;d)慎用外来树种,需要引进外来树种应选择经引种试验并符合 GB/T 14175 规定的树种;e)对容易引起地力衰退的速生树种,种植一、二代后,应更换其他适宜树种。7.1.2选择要点7.1.2.1 防护林树种选择要点如下:a)根据防护对象选择适宜树种,应具有生长快、防护性能好、抗逆性强、生长稳定等优良性状;b)营造农
15、田防护林及经济林园、苗圃和草(牧)场防护林的主要树种应具有树体高大、树冠适宜、深根性等特点,经济林园防护林树种应具有隔离防护作用、且与林园树种无共同病虫害或非中间寄主;c)风沙地、盐碱地和水湿地区应选择分别具有相应的抗逆性的树种;DB61/T 14220215d)旱区应优先选择耐干旱、耐盐碱的灌木树种、亚乔木树种;e)严重风蚀、水蚀地区,应选择根系发达和固土能力强的树种。7.1.2.2 特种用途林树种应具备特种用途的性状。7.1.2.3 用材林树种应具有树干通直、生长快、产量高、抗病虫害等性状,以及符合用材目的、适应特定工艺要求等经济特性,优先选用珍贵用材树种。7.1.2.4 经济林应符合 L
16、Y/T 1557的规定。7.1.2.5 能源林树种选择要点如下:a)木质燃料林树种应具有生长快、生物量高、萌芽力强、热值高、燃烧性能好等特性;b)油料林树种应具有结实早、产量高、出油率高等特性。7.1.3主要造林树种各造林区主要造林林种和造林树种见附录B。7.2树种配置7.2.1一般原则一般原则包括以下内容:a)应控制营造纯林,发展混交林。b)优化造林地块空间配置,相邻地块宜采用有互助作用、无相互感染病虫害的不同树种。7.2.2纯林7.2.2.1 适用条件下列情况可营造纯林:a)培育短周期工业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经济林的;b)生态学特性适宜单一树种栽培的;c)以景观营建、科学研究等为目的需要单
17、一树种栽培的。7.2.2.2 配置要求应满足以下要求:a)同一树种或同一造林模式集中连片面积不宜超过 100 hm;b)同一树种或同一造林模式在同一造林年度集中连片面积不宜超过 20 hm;c)两片同一树种或品系造林地块间应有其他树种、天然植被或非林地形成缓冲,林地形成的缓冲区间不少于 50 m。7.2.3混交林DB61/T 142202167.2.3.1 适用条件下列情况应营造混交林:a)以防护为目的;b)以培育大径材为目的、需要长周期培育的;c)生物学特性宜混交、伴生的;d)单一树种栽培易引发病虫害、火灾等灾害的;e)造林地上有培育前途的天然幼苗、幼树较多的。7.2.3.2 配置要求应满足
18、以下要求:a)根据树种特性和立地条件,选择适应性、抗逆性和种间相协调的多树种混交,宜针叶树种与阔叶树种、落叶树种与常绿树种、喜光树种与耐荫树种、固氮树种与非固氮树种、深根性树种与浅根性树种、乔木树种与灌木树种等混交;b)根据立地条件、培育目标和种间关系等因素,选择点状、行状、块状等混交方式,也可与造林地上已有的幼苗、幼树随机配置形成混交林。8种子和苗木8.1一般原则应采用具有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植物检疫证书、质量检验合格证书、产地标签的种子、苗木以及其他优良种植材料,遵循以下原则:a)优先采用种子园、母树林、采穗圃等生产的优良种质材料;b)优先采用优良种质材料培育的优质壮苗;c)不应使用来
19、源不清、长距离调运、未经检疫、未经引种试验的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8.2种子应满足以下要求:a)播种造林种子质量应按照 GB 7908 的规定执行;b)宜使用同一种子区的种子。跨种子区或大跨度调拨种子应先进行种源试验。由北向南调拨种子不宜跨纬度 3,由南向北调拨不宜超过纬度 2;东西向调拨经度不宜超过 16。8.3苗木8.3.1裸根苗应满足以下要求:a)使用 DB61/T 378 规定的、级苗木,优先使用优良种源、良种基地的种子培育的苗木以及优良无性系苗木;b)经济林苗木应符合 LY/T 1557 的规定;c)DB61/T 378 没有规定的树种,可参照相应的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造林作业设
20、计中的用苗要求。8.3.2容器苗DB61/T 14220217应符合 LY/T 1000的规定。8.4种条8.4.1插条应满足以下要求:a)选用管理规范、质量可信的采穗圃、苗圃培育的插条;b)从优良母树根基萌发的幼化枝条上选取插条;c)根部容易萌生不定芽的树种,可从发育健壮的母树根部挖取。8.4.2插干宜选用1年3年生枝干。8.4.3竹蔸和竹鞭8.4.3.1竹蔸为带蔸并截去竹尾的母竹。8.4.3.2竹鞭为竹子的地下茎。8.5种子处理8.5.1种子消毒在病虫害比较严重的地区造林,特别是针叶树种子,在播种前可利用药剂进行拌种处理,或用药液进行浸种闷种;种皮厚的种子和小粒种子可用适度热水浸种。8.5
21、.2种子催芽应按照LY/T 1880 的规定执行。8.6苗木处理裸根苗可采用以下处理措施:a)受伤的根系、发育不正常的偏根,可进行适当地修剪,截短过长主根和侧根;b)阔叶树种、毛竹,可在栽植前将根系蘸上稀稠适当的泥浆;c)越冬过程中容易失水的苗木,栽植前可用清水或流水浸泡;d)在病虫害危害严重的地段造林,可采用化学药剂蘸根;e)栽植后恢复期较长树种的苗木,或不易生根的种植材料,可采用促生根材料处理;f)可采用药剂或抗蒸腾剂进行喷洒处理;g)暂不造林的苗木宜采用假植、冷藏等措施保持根系湿润。9造林密度9.1密度确定因素9.1.1树种特性9.1.1.1慢生、耐荫、树冠狭窄、根系紧凑、耐干旱瘠薄的树
22、种可适当密植。9.1.1.2速生、喜光、树冠开阔、水量消耗大的树种可适当稀植。DB61/T 142202189.1.2培育目的9.1.2.1防护林可适当稀植,护路林可以林木完全舒展的最大树冠为间距。9.1.2.2培育大径材且不进行间伐的用材林可适当稀植,以培育中小径材为目的的用材林可适当密植。9.1.2.3乔木经济林可适当稀植,灌木和矮化经济林等可适当密植。9.1.2.4木质能源林可适当密植,油料能源林可适当稀植。9.1.2.5特种用途林按特殊要求确定,风景林可以林木完全舒展的最大树冠为间距。9.1.3立地条件9.1.3.1立地条件好、土壤肥力高的造林地,可适当稀植。9.1.3.2立地条件差、
23、灌溉条件好的造林地,可适当密植。9.1.3.3立地条件差、灌溉条件差的造林地,可适当稀植。9.1.4降水量9.1.4.1降水量多的地区,可适当密植。9.1.4.2降水量少的地区,可适当稀植。9.1.5经营水平9.1.5.1林区作业道路密度高、交通便利、劳动力资源丰富、经营水平较高的,可适当密植。9.1.5.2采伐周期长与采伐周期短的树种混交的,可适当密植。9.1.5.3未成林郁闭前需进行林农间作的,可适当稀植。9.2造林密度确定主要造林树种适宜生境及最低初植密度见附录C。10造林作业10.1造林方法使用条件10.1.1播种造林适用大粒种子,或者发芽迅速、生长较快、适应性强的中小粒种子,且种子资
24、源丰富的树种,以及土壤湿润疏松、立地条件较好、鸟兽危害较轻区域的造林地。10.1.2植苗造林适用于各种立地条件以及可以人工培育苗木的各类树种。10.1.3分殖造林应同时满足以下条件:a)易于获取分殖材料,能够迅速产生大量不定根、地下茎的树种;b)造林地水分、土壤条件较好;c)造林季节水分蒸发量小于降水量的造林地。10.2种植点配置DB61/T 1422021910.2.1种植行的走向应按以下原则确定:a)在平地造林时,种植行宜南北走向;b)在坡地造林时,种植行宜选择沿等高线走向;c)在风害严重地区造林时,种植行宜与主风向垂直。10.2.2配置方式10.2.2.1 正方形配置适用于营造商品林。种
25、植点位于正方形的四个角点。10.2.2.2 长方形配置适用于平原地区造林以及机械化造林。通常行距大于株距,种植点位于长方形的四角点,有利于间种和机械化作业。10.2.2.3 品字形配置适用于营造公益林。相邻两行的各株相对位置错开排列成品字形或等腰三角形,种植点位于等腰三角形的顶点。10.2.2.4 正三角形配置适用于营造经济林。相邻植株的距离都相等,行距小于株距,种植点位于正三角形的顶点。本配置是品字形配置的特殊情形。10.2.2.5 群状配置适用于次生林改造或立地条件较差的造林地营造公益林。植株在造林地上多以3 株20 株形成相对独立的群丛状分布,群之间距离显著大于群内植株间的距离。10.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61T 142-2021 造林技术规范陕西省 DB61 142 2021 造林 技术规范 陕西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