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苏武传 教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 苏武传 教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单元10苏武传教案教学目标1 .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2 .能说出本文典型环境、细节描写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3 .对苏武形象的价值意义进行讨论、评价,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了解本文的历史背景。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文章按时间顺序叙事的脉络,体会对比手法、典型语 言对塑造人物的作用。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苏武忠贞不屈的气节,学习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 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教学重难点重点:鉴赏作品善用对比,灵活选择人物典型语言的叙事艺术,鉴赏作品“寓论断 于
2、叙事”的写作笔法。难点: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体会其饱受艰辛却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苏武留胡节不辱! 前刺史因为他是大儒,宽容了他。等到何武做刺史,何武派从事查访到他的罪行, 戴圣害怕,自己辞了官。后来(他)做了博士,在朝廷上诽谤何武。何武听说了 这件事,自始至终未宣扬他的恶行。后来,戴圣的儿子的宾客聚众为盗,被官吏 捕获,拘囚在庐江,戴圣自以为儿子一定会死。何武用心公平地裁决这件事,戴 圣的儿子最后未被判死罪。从这以后,戴圣羞愧心服。何武做刺史,(如果)食 禄二千石的官吏有罪,随时检举上报,其余贤能与不贤能的官吏都一视同仁,因 此郡国各
3、自重视他们的郡守和国相,州中太平。巡行部属一定要先到学宫接见诸 生,考查他们的诵读和论辩,询问他们政事的得失,然后进入传舍,拿出记录询 问耕种田地的数量,五谷的好坏,之后才会见郡守,把这作为惯常的次序。当初, 何武做郡中官吏的时候,侍奉太守何寿。何寿知道何武有宰相的才能,因为他与 自己同姓,所以厚待他。后来何寿做了大司农,他哥哥的儿子做庐江长史。当时 何武在官邸奏事,何寿哥哥的儿子恰好在长安,何寿备酒席请来何武的弟弟何显 和老朋友杨覆众等人,酒喝得正畅快,让他哥哥的儿子出来见面,说:“这孩子 是扬州长史,才能低下,不曾问候拜见过何武。”何显等人很羞愧,回来把这件 事告诉了何武,何武说:“刺史如
4、同古代的方伯,是皇上所委任,一州的表率, 职责在于推荐善人罢黜恶人。官吏治理政务的成绩有卓越之处,百姓有隐居的, 才应当召见,不能有什么私下的询问。”何显、杨覆众勉强他,不得已召见,赐 给一杯酒。何武就是这样遵守法令害怕失职。何武为人仁爱厚道,喜欢举荐士人, 劝勉称颂别人的好处,世人因此敬重何武。然而他憎恶朋党,一定向儒者询问考 察文官,一定向文官询问考察儒者,用来相互参考检验。要任命官吏,先制定科 目条例来防止私相嘱托。他做官也没什么显赫的名声,离任后常被人怀念。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旌 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5、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 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 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 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 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二、写作背景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 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匈奴的威势被大大削弱之后, 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公元前100年,苏
6、武出使匈奴时 被扣留,匈奴迫使他投降。苏武传是汉书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主要记 叙了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羁留,但坚贞不屈,历尽千辛万苦,经十九年之 久,终得归汉。班固以饱满的热情和精练的文字,歌颂了苏武威武不能屈、富贵 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高尚气节,使这一人物形象流芳百世。三、作者介绍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 文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 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 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史 记后传的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
7、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 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班固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 过二十多年努力,他终写成了汉书。四、题目解读苏武,汉朝出使匈奴的使者。传,传记。苏武的传是附在他父亲苏建的传后 边的。苏武传是汉书中写得最精彩的篇章之一。全篇分为两部分:一是 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的艰苦经历;二是苏武回来后的一些情况。课文节选 自第一部分。作者塑造的苏武的形象相当成功。文章不是机械地铺叙历史事件, 而是经过巧妙的取舍剪裁,集中笔墨写苏武奉命出使匈奴,以及在匈奴十九年的 种种遭遇和表现,主题鲜明,形象突出。五、层次结构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苏武的身世、出
8、使的背景及原因。第二部分:(第2-8段)苏武留胡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第三部分:(第970段)介绍苏武被放归汉的经过。.六、全文分析1 .阅读第一、二段,概括苏武出使的背景和原因。明确:背景:“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 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 的严酷历史环境。原因: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且鞋侯单于初立,恐 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 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2 .阅读课文38节,匈奴对苏武招降了几次?怎样招降苏武的?苏武又是 怎
9、样对待的? 明确:第一次:卫律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所喝退,双 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第二次: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 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让他牧羊。然而在极端恶劣的环 境中,苏武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他手握汉节 国家民族的象征,在九死一生中维持着一个使者的使命。这时斗争是相对缓和的, 直接表现的是苏武与自然环境做斗争。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劝降。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 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 面前被唤醒了,其内心剖白真实感
10、人。苏武与李陵的对答针锋相对,波澜起伏, 非常精彩,人物之声气跃然纸上。此处苏武的斗争对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敌对 阵营的故友,双方的心态都比较复杂,而作者的描写也很到位,是这部分最出彩 之处。3 .如何看待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自杀,这样写是否有损于苏武的形 象?明确:第一次是为国家尊严宁愿死。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 高使命和行为准则。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苏武在事 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重负国”是因 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 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第二
11、次是为以死表示决心,宁死不屈。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说完一 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 雪耻。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4 .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 明确:(1)卫律在劝降苏武时采取的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的方式。先以副使张 胜获罪,苏武“当相坐”,来胁迫他,遭拒绝后,又“复举剑拟之”来威逼,然 “武不动”。威逼不成,又以“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来 利诱。而李陵则是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之中,动之以情,晓之 以理:先指出汉朝的薄情,其父兄都被汉武帝害死
12、;再披露苏武家庭的悲剧:“太 夫人已不幸”妇年少,已更嫁” “独有女弟二人,两男一女,今复十余年,存 亡不可知”;又以切身体会说明最初与苏武颇有同感;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 即使回去也难保身家平安。所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若此? ”显得推心置腹, 委婉通情。(2)二人的劝降方式之所以不同,一是两人与苏武的关系不同,二是两人 的地位与修养不同。卫律原来是汉朝的武将,被匈奴俘虏后投降的,本是无气节 的武夫,希冀献功的小人,并无是非标准,唯利是图,所以丑态百出,遭到苏武 的唾弃。而李陵是一代名将飞将军李广之后,曾为汉朝立下战功,因寡不敌众战 败投降,被汉武帝诛灭家族。所以在劝降时用攻心法,而且在看
13、到苏武的大义凛 然后能“泣下沾襟”,可见尚存羞恶之心。5 .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和态度上有什么不同?为什 么会有不同? 明确:(1)对卫律,是极度鄙视,不理不睬,并且甘愿为了民族气节放弃自己的 生命,不为利所动;对李陵,两人一边喝酒一边交谈,他将李陵视作可以交谈的 朋友。(2)态度和措辞的不同的原因:因为苏武和李陵曾同朝为官,李陵曾帮助 过他。李陵是一代名将飞将军李广之后,曾为汉朝立下战功,因寡不敌众战败投 降,被汉武帝诛灭家族。所以在劝降时用攻心法,而且在看到苏武的大义凛然后 能“泣下沾襟”,可见其尚存羞恶之心;而对卫律,卫律原来是汉朝的武将,被 匈奴俘虏后投降的,本是无气
14、节的武夫,希冀献功的小人,并无是非标准,唯利 是图,所以丑态百出,遭到苏武的唾弃。6 .阅读课文最后两节,品味“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 白” 一句。明确:这句话看似平实记述,细细品味却包含着作者诸多感情。人生不过百年,十 九年何其太长!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及回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 白”,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 坚执如此确实令人敬佩!幸而虽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 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且荣归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可以说这句表 达的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心声。七、中心思想苏武传集中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
15、期间的事迹,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 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八、写作特点(1)选取典型的细节,突出苏武的爱国精神,表现苏武的忠君爱国、宁死不 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的高尚人格。如苏武自刺一节,他被置于 地坎焜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息,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 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 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2)运用对比衬托,突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如张胜的贪生怕死与苏武的大义 凛然;卫律的卖国求荣与苏武的高风亮
16、节;李陵的计较个人得失与苏武的忠君报 国。(3)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出人物独特的内心世界。如武骂律曰:“汝为人臣 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另从苏武话语“自分 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可看出苏武大义凛然、义 正词严、爱憎分明、立场坚定的高尚人格。九、补充资料汉书汉书开创了 “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 “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 它的记事始于汉高祖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汉书是一部断代史。汉 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 取消了 “世家”,汉代勋
17、臣世家一律编入传。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 下来。布置作业司马迁写屈原列传,在叙事中穿插议论,并在文末以“太史公曰”点题, 直接发表对人物的看法和评价。借鉴这种写法,揣摩苏武传中班固对苏武的 认识和评价,尝试以班固的视角,写一则人物短评。课后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何武字君公,蜀郡郸县人也。宣帝循武帝故事,求通达茂异士,召见武等于 宣室。武诣博士受业,治易。以射策甲科为郎。光禄勋举四行,迁为鄂令。 武兄弟五人,皆为郡吏,郡县敬惮之。武弟显家有市籍,租常不入,县数负其课。 市啬夫3求商捕辱显家,显怒,欲以吏事中商。武日:“以吾家租赋繇役不为 众先,奉公吏不亦宜乎! 武卒白太守
18、,召商为卒吏,州里闻之皆服焉。久之, 太仆王音举武贤良方正,征对策,拜为谏大夫,迁扬州刺史。九江太守戴圣,礼 经号小戴者也,行治多不法,前刺史以其大儒,优容之。及武为刺史,使从事 廉得其罪,圣惧,自免。后为博士,毁武于朝廷。武闻之,终不扬其恶。而圣子 宾客为群盗,得,系庐江,圣自以子必死。武平心决之,卒得不死。自是后,圣 惭服。武为刺史,二千石有罪,应时举奏,其余贤与不肖敬之如一,是以郡国各 重其守相,州中清平。肝部必先即学宫见诸生试其诵论问以得失然后入传舍出记 问垦田顷亩五谷美恶已乃见二千石以为制初,武为郡吏时,事太守何寿。寿知武 有宰相器,以其同姓故厚之。后寿为大司农,其兄子为庐江长史。时
19、武奏事在邸, 寿兄子适在长安,寿为具召武弟显及故人杨覆众等,酒酣,见其兄子,曰:“此 子扬州一长史,材能莺下,未尝省见。”显等甚惭,退以谓武,武曰:“刺史古 之方伯,上所委任,一州表率也,职在进善退恶。吏治行有茂异,民有隐逸,乃 当召见,不可有所私问。”显、覆众强之,不得已召见,赐卮酒。其守法见惮如 此。武为人仁厚,好进士,奖称人之善。世以此多焉。然疾朋党,问文吏必于儒 者,问儒者必于文吏,以相参检。欲除吏,先为科例以防请托。其所居亦无赫赫 名,去后常见思。(选自汉书何武传,有删改)【注】啬夫,文中指征收赋税的小吏。1 ,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行部必先即学宫见/诸生试其
20、诵论问以得失/然后入传舍/出/记问垦田顷亩/五 谷美恶/已乃见/二千石以为常/B.行部必先即学宫见诸生/试其诵论/问以得失/然后入传舍/出记问垦田顷亩/五 谷美恶/已乃见二千石/以为常/C.行部必先即学宫/见诸生/试其诵论问以得失/然后入传舍/出记问垦田/顷亩五 谷美恶/已乃见二千石/以为常/D.行部必先即学宫/见诸生试其诵论/问以得失/然后入传舍/出记/问垦田顷亩五 谷美恶/已乃见/二千石以为常/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科,是中国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即皇帝所定甲第,包括状元、榜眼、 探花。B.四行,文中指汉代以德行举士的四条标准,即敦厚、质朴、逊让
21、、节俭。C.市籍,指秦汉时对市内商人专立的户籍,有市籍的商人,要向官府缴纳赋税。D.二千石,汉代郡守的俸禄为两千石,于是以二千石作为郡守的代称。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何武富有才识。他曾因博识通达、才能卓越被汉宣帝召见于宣室;他又拜博士 为师,研习周易。B.何武公正无私。何武的弟弟何显家经常不交纳赋税,被征税人求商侮辱,何显 想报复求商;何武说服弟弟按章纳税,并招纳求商做了卒吏。C.何武仁爱厚道。他常劝勉称颂别人的好处,喜欢举荐士人,世人因此称赞他。 D.何武坚持原则。他检举有罪官员,考察任命官员严谨讲规则;他为官声名显赫, 政绩显著,受到百姓感念。4 .把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时武奏事在邸,寿兄子适在长安,寿为具召武弟显及故人杨覆众等。(2)然疾朋党,问文吏必于儒者,问儒者必于文吏,以相参检。5 .大儒者戴圣为何十分佩服何武?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答案及解析:答案:1.B; 2. A; 3. D. (1)当时何武在官邸奏事,何寿哥哥的儿子恰好在长安,何寿备酒席请来何 武的弟弟何显和老朋友杨覆众等人。(2)然而他憎恶朋党,一定向儒者询问考察文官,一定向文官询问考察儒者, 用来相互参考检验。4 .戴圣在朝廷上诋毁何武,何武始终未宣扬他的恶行。戴圣儿子的宾客聚众 为盗,戴圣的儿子被抓后,戴圣以为儿子必死,何武却公平裁决,令戴圣的儿子
23、 免于死罪。解析:1 .根据文意可知,“试其诵论” “问以得失与前文的“见诸生一样,皆为何 武到学宫之后的行为,故“试其诵论” “问其得失”前皆应断开,由此排除A、 C、D三项。2 .甲科为古代考试科目名,汉取士有甲乙等科。3 .“声名显赫”与原文不符,原文说的是“亦无赫赫名”。“政绩显著”文中也 不明显。5 .解答此题,需要把握戴圣与何武有过哪些交集,将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找出来, 然后梳理一下他们之间的关系,最后从戴圣佩服何武的原因的角度整理归纳即可。【参考译文】何武字君公,是蜀郡郸县人。汉宣帝沿袭武帝旧例,寻求博识通达才能卓越 的士人,在宣室召见何武等人。何武拜见博士学习,研习周易。凭考中射策 甲科做了郎官。光禄勋以四行推举官吏,何武升任鄂县县令。何武兄弟五人,都 是郡中官吏,郡县的人很敬畏他们。何武的弟弟何显家有商人户籍,经常不交纳 赋税,县里多次负担他的赋税。集市上负责收税的人求商抓住这点侮辱何显家, 何显大怒,想要凭借官吏职事中伤求商。何武说:“因为我们家交租赋服徭役不 在众人之前,以公事为重,不徇私情的官吏难道不应该这样吗!”何武最终报告 太守,招纳求商做了卒吏,州里的人听说了这件事都很敬佩他。过了很久,太仆 王音以贤良方正推举何武,(皇帝)召他对策,授予他谏大夫之职,升他为扬州 刺史。九江太守戴圣,是礼经中号称小戴的那个人,实行惩处多不遵守法令,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