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产业链投资策略.docx
《锂电池产业链投资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锂电池产业链投资策略.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锂电池产业链投资策略1、新技术及扩产落地背景下锂电池厂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锂电池需求:2022年国内总需求有望达420GWh国内2022年电动车销量有望至450万辆,动力电池产量有望达300GWh。 2021年1-10月汽车总销量约250万辆,单月销量在35-38万辆,预 计国内2021年电动车销 量预计在310-320万辆。根据国内汽车企业 的2022年销量目标,比亚迪150万辆, 特斯拉约50-60万辆,造车 新势力70-80万辆,其他车企合计150-200万辆,预计2022年电动车 总销量在450-500万辆间。且2022年随着比亚迪、标准版M3和MY持续放量,我们预计国内磷酸铁 锂电池
2、市占率有望进一步提升至60%o随着2023年大圆柱电池逐步在高端 车上应用,三元与 铁锂占比有望维持在4:6。2022年国内动力电池产量有望 达 300GWh (+45. 16%),锂 电池总产量有望达 420GWh (+37. 03%)。海外汽 车总销量有望超过400万辆,对应动力电池总产量有望超过220GWh(+40.00%),锂电池总产量有望达约 31 OGWh(+29. 08%)。1.1、 供给:加紧布局上游保供应,一二线电池厂集中度有望继续提升国内电池厂集中度逐步提升,产能扩张后头部厂商规模优势将更加显著。2020年国 内主要锂电池厂的新能源车装机市占率约为79%, 2021年1-1
3、0月相应厂商的装机市占率提升至约83%o工信部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 件(2021年本)(征求意见稿)要求动力电池电芯能量密度2180Wh/kg,PACK能量密度三120Wh/kg。能量密度的严格要求从本质上限制低效产能的扩产, 而宁德时代、亿纬锂能以及国轩高科、欣旺 达等强二线厂商现有量产产品均能需求增长的速度和量级,供需矛盾仍然紧张。未来两月,供给端受到青海降温 减产影响,月度产量环比降低, 碳酸锂供不应求,价格或仍有上涨态势。1.1.3、 磷酸镒铁锂稳步推进,将步入产业化进程磷酸镒铁锂可使电池能量密度提升15%以上,同时还兼具了磷酸铁锂和磷酸镒锂 的 优点。在锂电池各大路线中,主流的磷酸铁
4、锂电池相比三元电池,在安全性、 循环寿命和成本优势备受各大主流车企和造车新势力追捧,但磷酸铁锂电池本 身能量密度 低仍是绕不过去的短板。磷酸镒铁锂作为磷酸铁锂的“升级版”, 其高温性能好,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较大的容量。草酸亚铁技术路线提升产品性能,具有成本优势。富临精工是国内磷酸铁锂正极 材料草酸亚铁技术路线的开创者,该技术路线生产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主要原 材料为磷酸二氢锂和草酸亚铁,其中磷酸二氢锂的主要原材料为碳酸锂和磷酸 锂。因此,选用磷酸锂在价格具有优势的前提下还可以减少加工成本,具有较 大的成本优势。富临精工采用固相法+草酸亚铁制作的磷酸铁锂,其制成材料压 实密度较高,循环衰减较少,与
5、其他磷酸铁锂企业形成差异化竞争。目前,相关企业正积极布局磷酸镒铁锂产能,经历一两年左右的认证周期和生产 放量后,磷酸镒铁锂将步入产业化进程。1.1.4、 三元正极:高锲占比有望提升至50%+4680量产在即,三元需求潜力较大。新能源行业需求保持扩张趋势,动力电池 需求大幅增长。从中长期来看,预计随着三元正极材料不断降本,长期高镇三元 材料的应 用趋势不改。考虑到4680电池在能量密度、输出功率和生产成本 相较于现有的21700、18650系列电池均有较大优势,未来4680电池在储能、新能源业务上有望实现大规模应用。在全球动力电池需求快速增长的刺激下,头部电池企业产能迅速扩张。虽然三元 动 力电
6、池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磷酸铁锂电池的冲击,但是在2021年10月,国内三元电池的装机量依然达到了 7GWh。上游需求回升,价格或将上行。2021年基于整个锂电产业链景气度高,上游原 材料 价格上涨,三元正极材料价格出现一定上浮。随着锲矿进口量下降以及库存消耗,预计未来整体镁供应端偏紧,因镶铁成本上涨, 在限电影响下国内 镇铁厂仍普遍处于降负荷生产,供应偏紧低库存,叠加需求有所 回升,预计后 续银价延续此前强势运行。目前现有钻盐产能远不能满足电池厂扩产需求,随着新能源汽车需求的持续放量,预计未来5年全球钻行业始终处于紧平衡状 态,错价格或将持续上行。1.1.5、 前驱体行业集中度提升,高镁化、一体
7、化趋势明显前驱体行业集中度提升趋势明显。根据高工锂电数据,前驱体行业集中度从2017年38%提升到2020年的72%,行业集中度提升明显。随着头部 企业加大产能扩张力度, 行业集中度有望持续提升。前驱体产能将持续扩张。格林美公司积极扩产,截至2021年上半年已 有13万吨产能,预计2021年年底前驱体产能将超过20万吨, 2025年远期规划40万吨。中伟股份现有三元前驱体产能处于满负荷生产 状态,根据公司中报,公司有序加速推进24万吨以上的前驱体扩产计划,预 计到2021年底公司有效产能将超过20万吨,2023年公司产能将超 过50万吨,生产规模优势会得到进一步加强。高锲发展趋势明确,一体化降
8、本有效。根据高工锂电数据,2020年全球三元前 驱体需求量42万吨,预计到2025年全球三元前驱体需求量将接近200万吨。三元前驱体直接决定三元正极材料核心理化性能,而正极材料 决定动力电池能量密度,随着消费者对高续航电池需求持续提升,三元正极高 锲化发展趋势明显。为了保障原料 供应、降低成本,目前主要前驱体企业开始向上游资源端延伸,打通裸钻资源端和前 驱体制造端,推进一体化布局,有望 降低原材料成本。高锲材料产品优势明显,未来市占率有望继续上升。动力电池三元正极高镁化大 势所趋。在动力电池的发展中,在保证安全性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能量密度是必然 的发 展趋势。高银三元材料能量密度高,有效解决“里
9、程焦虑”。高镁低钻化 能够有效提 高能量密度,减轻上游钻资源相对匮乏且价格波动大的限制,推动 电池进一步降本。高银在三元中渗透率稳步上升,未来市占率有望继续提高。根据中国化学与物理 电源行业协会、鑫楞资讯统计,2019年三元正极材料中,5系产量占 比71%, 8系产量占比15% o 2020年三元正极材料中,5系NCM产 量占比为63%, 6系NCM产量 占比为12%, 8系NCM产量占比为24%。主流厂商加大高镁布局,无钻电池实现量产。高镁正极现已实现产业化应用,产 业 链配套完整,主流车企和电池厂均加大布局。LGC、三星SDI、SKI、CATL 等全球电池厂均把NCM811和NCA等高银技
10、术路线作为其研发方向。无钻电池实现量产。长城汽车旗下蜂巢能源在江苏举行了首款无钻电池量产下线 仪式,正式实现量产,蜂巢能源由此成为全球首家突破无钻电池技术难关,成 功实现产品量产的动力电池企业。2.4、 负极:重点关注石墨自供率,硅基负极有望逐步投入使用全球负极需求持续攀升,企业加快扩产布局下游动力电池需求量急剧攀升,带动国内及全球负极需求量大幅增长。我们预计2022年国内/全球的负极总需求分别为42. 02/72. 92万吨,同比增速达37. 03%/33. 54%,负 极市场需求未来预期将保持较大增速。紧抓行业发展机遇,各大企业加紧扩产进程。下游动力电池需求持续旺盛,各大企 业基本处于满产
11、状态运行,各大企业均加 快布局负极产能。负极供给头部效应明显, 贝特瑞、璞泰来和杉杉股份作为第 一梯队,2022年预计产能扩张规模和速度显著大于同行企业。同时,第二梯 队企业如中科电气、翔丰华、凯金能源也在加紧建设生产 线,分担供给压力。2.4.1、 限电限产环境下,石墨化自供率成关键指标预计未来半年负极石墨化产能将持续紧张:2021年年底,作为石墨化产能主要 分布 地区,内蒙古、四川等省份通过“限电限产”措施限制高能耗企业生产, 一定程度会 抑制石墨化产能。根据GGII数据,2021年9月“限电限产” 措施将影响石墨化产能30%以上,2022年石墨化产能预期偏紧。另外,全国 各地电价市场化脚
12、步加快,高 耗能行业可由市场交易形成电价,全国各地电价 普遍上涨。电费作为石墨化加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石墨化成本也水涨船高。石墨化自供率高的企业预计将受益于当前行业环境:随着石墨化加工成本增加, 通过布局负极材料生产一体化布局,实现石墨化自供能够有效降低成本,进一 步提高企业毛利率,从而提升市占率。另外,2022年初冬奥会举行,参考以 往年份大型活动的环保限产政策,内蒙古地区产能可能进一步收缩产能,一定 程度限制石墨化产 出。在产能偏紧的市场环境下,石墨化自供率高的企业更具 备竞争优势。2.4. 3、 市场需求刺激下,硅基负极逐步实现产业化随着技术、成本方面进一步突破,硅碳负极渐显产业化趋势
13、。目前,硅碳负极在 日本 已经得到批量使用,国内企业逐步实现小规模产能落地,也有部分企业仍 处于中试线或实验阶段。2021年4月份广汽正式推出海绵硅负极电池技术, 并计划应用于埃安纯电动车型中;同年11月份,硅宝科技发布公告称公司 计划投资5.6亿元在四川彭山经开区建设1万锂电池用硅碳负极材料项 目。目前特斯拉已经将硅碳负极应用 于Model 13相关电池,并计划在4680电芯中大规模应用硅碳负极材料,4680圆柱电池的推出,强有力地驱动了产业链地更新迭代,硅基负极具备的高能量密度优势 更加突出,未来 预期会批量应用于高端电动车。(报告来源:未来智库)电解液:LiFSi渗透率逐步提升,关注竞争
14、格局变化2.4.2、 6F、VC供需迎来拐点,LiFSI渗透率大幅提升预计2022年6F、VC供需状况有望明显缓解。6F:据我们统计,2021年全 行业6F优质产能7.94万吨,需求量达7.43万吨。天赐材料2万 吨6F产能已于2021Q4起逐步投放,2022年行业新增有效产能 超4万吨,主要集中在天赐材料、多氟多、新泰材料等头部厂商,我们预 计2022H2起6F供需紧张态势有望显著缓解。VC:VC能促进SEI膜形成,提高电池的初始容量及循环寿命,在LFP电池电解 液中添加比例较高。随着2022年永太科技、奥克股份、天赐材料等厂产能 逐步投放,预计VC供需紧张状况将逐步缓解。LiPF6是目前商
15、业化应用最为广泛的锂盐,LiFSi等新型锂盐开始兴起。LiPF6是目前最主流的电解液锂盐,其主要优势体现在:电导率较高、电化学 稳定窗口较宽、促进SEI膜形成等;主要缺陷体现在:热稳定性差、易水解(可通过提纯进行改善)。LiFSi是目前发展前景较好的新型锂盐,其有效克 服了 LiPF6热稳定性差、易水解的缺陷,且其电导率和耐低温性能优 于L1PF6,能提升电解液的电导率、高低温性能、 耐水解性等,并且能抑制气 胀,尤其更适应于高压、高倍率性能的电池。但由于其加 工难度较大、成本较 高,目前主要作为添加剂使用。得益于高锲三元电池占比大幅提升以及LiFSi大规模国产化带来的成本下降, 预计LIFS
16、I渗透率有望大幅提升。我们预计2021/2022/2025年全球三元电 池产量分别为341.0/491. 1/985. 4GWh,对应的三元电池电解液需求量分别 为 37.5/54.0/108.4 万吨, 其中 LiFSi 占比分别为 2.7%/3.3%/5%,对 应LiFSi需求量分别为1.01/1.78/5.42万吨。2.5、 辅材(PVDF、铝塑膜、勃姆石):国产化率逐步提升PVDF是锂电池正极粘结剂中重要原料。PVDF (聚偏氟乙烯)是一种热塑性含氟 聚合物,可分为涂料级、粒料级和锂电级,用于锂电池正极粘结剂、隔膜,并 且是氢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军工重防腐涂料、光伏背膜的核心材料。最受
17、市 场关注的是其在 锂电池正极粘结剂中的应用。2021年供应情况紧张,价格不断走高。在新能源需求的强势拉动下,锂电池市 场对 于PVDF的需求量迅速增长。2021年以来,PVDF一直处于供应短缺状态, 特别是锂电级产品的供应紧张情况一时难以缓解,产业链的景气度有望继续走 高。技术壁垒较高和产能释放较慢是导致供应紧张情况一时难以缓解的原因。PVDF 的技术壁垒较高,特别是锂电级PVDF对杂质含量要求极为苛刻,工艺壁垒较 高,从投产到稳定产出锂电级PVDF需要较长的调试周期。根据联创股份等公 司公告,国内企业PVDF的扩产周期往往需要2年左右,加之锂电级PVDF需6至12个月的认证周期,锂电级PV
18、DF供应紧张局面将延 续较长时间。此外,PVDF在磷酸铁锂电池 中的添加量(3-4%)高于三元电池(1.5%),随着磷酸铁锂电池在各领域的渗透率不 断提高有望带动PVDF需求 进一步增长。预测PVDF价格在2022年仍将维持上涨态势。结合电池需求测算,我们预 测 2022/2023/2024 年锂电级 PVDF的需求量分别为 2.28, 3. 05, 4. 06 万 吨,预测2022年国内锂电级PVDF的总产能为1.8-2.8万吨,考虑到实 际出货量会小于产能,且锂电级PVDF新增产能释放较慢,2022年供应情况 将持续保持紧张,价格有望继续走高,行业的高景气度还将延续。铝塑膜是软包锂电池的核
19、心材料。锂离子电池封装工艺主要分为圆柱形、方形、 软包三种,铝塑膜是软包电池电芯封装的关键材料,单片电池组装后由铝塑膜进 行密封 形成电池,从而保护内部电芯。动力类铝塑膜需求将大幅增长。结合软包电池比例和铝塑膜单耗等,我们预计动 力 电池对铝塑膜的需求量将大幅度增加,2021/2022/2023年国内动力类铝塑 膜需求量分 别 为 4651.85/11254.48/21270.96 万平, 总的 铝塑膜 需求量分别为11735.60/19647. 66/31303. 66万平。未来铝塑膜的主战场将由3c消费电池转 向动力电池领域。海外厂商扩产缓慢,国产化加速。DNP、昭和电工、栗村化学等日韩厂
20、商占据主要 市场,但扩产速度慢、扩产意愿并不强烈。反观国内企业,一旦在技术上和性 能上突破以后,整个锂电材料的国产化率将会快速提升。国内厂商,包括紫江 企业、璞泰来、 新纶科技、明冠新材、道明光学等均有自己的扩产计划。铝塑 膜作为最后一块未被大面积国产替代的行业,将成为这些企业未来重点突破的 领域。尤其是紫江企业在铝 塑膜布局深厚,基本实现了材料国产化,且单平盈 利明显领先于同行业公司。勃姆石作为锂电池涂覆材料,是锂电池无机涂覆材料的主要成分。通过对锂电池 电芯隔膜或极片进行涂覆,可以提高锂电池电芯、隔膜的耐热性和抗刺穿能力, 并降低涂覆隔膜的含水率,有助于改善锂电池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降低
21、电 芯的自放电,提升电芯的良品率,并提高锂电池的安全性能,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储能等领域。勃姆石市场空间不断增长。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预测,2025年锂电池用勃姆石 需求量国内约为4.5万吨,全球约为11万吨。壹石通是国内勃姆石生 厂商中的龙头。其锂电池用勃姆石出货量位列全国第一、全球第二,是宁德时 代、三星SDK璞泰来等下游公司的供应商。供需情况较为平稳,价格稳中有降。目前主流销售价格平均在2223元左右每公斤,考虑到头部企业规模效 应,我们预计2022年勃姆石价格稳中有降。3、储能:2022年有望加速放量电化学储能高速增长,市场发展前景良好新能源加储能融合发展已成大势。解决可再
22、生能源波动,需要依赖储能装置,值 得一提的是,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越高,储能的配置比例也越高(还需要结合 地方电力条件)。目前国内多按15-20%的功率比X2h进行配置,美国储能配 比则达到30-40%*4h, 部分项目甚至达到60-70%的功率配比。多省地方政府 和电网企业提出集中式新能源+储能配套发展鼓励政策,储能技术对新能源规模 化应用的重要价值已形成共识。储 能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作用愈发 突显,在提升发电侧启动和重要电力用 户应急备用能力方面已经开启探索与应 用。“一体化”综合能源项目规模化示范推广: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发布的“两 个一体化”指导意见,明确了在电源侧和负荷侧的
23、基地建设中增加储能以实现 系统灵活 坚强发展的目标。新规则出台逐步扫除储能参与市场的阻力: 2020年,各区域和地方电力市场相继出台的规则基本解决了储能参与辅助服 务市场的身份问题,初步扫除了参与市场交易 的阻力,明确了第三方主体和用 户资源参与辅助服务的基本条件,提出了辅助服务 成本逐步向用户传导的长效 发展思路。新模式“共享”、“租赁”推出试行:青海省率先推出的共享储能模式,将储 能的独立主体身份进一步落实。湖南省在电网侧储能项目中采用租赁模式,并 于2020年将升级版的租赁模式应用于可再生能源侧储能,以分摊各个主体的 投资风险。多种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将极大的促进储能多重应用价值的叠加和
24、项目的盈利能力。新技术促进成本下降:储能技术方面不断取得进展,锂离子电池继续向大容量长 寿命方向发展。宁德时代利用全寿命周期阳极补锂技术,开发完成满足超长寿 命要求 的储能专用磷酸铁锂电池;比亚迪推出“刀片”电池进一步提升单体电池的容量。储 能系统成本持续下降。以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为例,在电池本体 生产规模、制造工艺 不断提升以及储能系统高度集成化发展的驱动下,锂电池 系统成本持续下降。3.1. 各方积极布局,中国储能“百家争鸣”资本市场持续加码储能产业投资。多家金融机构参与储能企业投资,如高苑资本 以百亿规模参与宁德时代定增;多家储能厂商开启IPO,登陆国内资本市场, 为扩大相关业务规模进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锂电池 产业链 投资 策略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