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笔记.docx
《2023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笔记.docx(3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考点: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的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涉及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教育:重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规定,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盼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含义及属性含义: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属性:教育具有永恒性具有历史性,在阶级社会表现为阶级性具
2、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起源:教育的神话起源论教育的生物起源论教育的心理起源论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教育的社会起源论) 一方面: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 另一方面:教育也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二、学校教育制度 考点: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a.前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 b.制度化教育 c.非制度化教育思潮选择: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启动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从17-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近代学校系统。 名词解释: 制度化教育:重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
3、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涉及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机构,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考点: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 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中国近代系统的学制产生于 192023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及192023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二战以后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a.加强学前教育,并注视与小学教育的制度。 b.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c.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互相渗透的方向发展。 d.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e.学历教
4、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线逐渐淡化。 f.教育制度有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发展的过程 1.古代社会 a.古代中国:在奴隶社会初期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到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由六门课组成。礼、乐、射、御、书、数。 b.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儒家经典,被浓缩为四书五经。 考点: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书经诗经易经礼记春秋 考点:古希腊的两大教育体系: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干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 古代斯巴达式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强悍的军人,强调军式体育
5、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2.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 3.近代教育 考点: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毕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规定,并为初等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物质基础。 4.20世纪以后的教育 考点:二战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简答):a.教育的终身化 b.教育的全民化 c.教育的民主化 d.教育的多元化 e.教育的现代化 教育学的发展 考点: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事实、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填空) 一、历史上的教育思想 (一)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考点: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于中国文化教育的发
6、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在论语中。(选择,填空) 考点:孔子主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有教无类”“克己复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战过后期,学记系统的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设计了从基 层到中央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学记主张启发式教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学不 足邋 等”,即循序渐进。 (二)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考点:苏格拉底问答法:第一步成为苏
7、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在他的代表作抱负国中。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反映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 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一)教育学的建立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 夸美纽斯的影响:第一:构建了教育学的学科框架和教育学的基本研究内容第二:提出了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第三:特别强调普及义务教育第四:提倡“泛智教育”,提出了“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内容第五:第一次论证了“班级授课制”第六:对儿童至青年进行了年龄分期,并为每一阶段设立了相应的学校类型和课程内容,对学校的开学放假等进行了规定和论述法国的卢梭对自然性的强调到了使之与现代文明对
8、立的限度,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抱负的作品爱弥儿(1762) 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提出了“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 (二)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考点:规范教学的建立通常是以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1835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教育学讲授提纲,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奉献在于 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在教学上形成了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教育学理论:一方面
9、:强调教学和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在教育史上明确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另一方面:主张根据儿童的多方面爱好设立与之相应的课程体系,均衡地考虑到所有类型的爱好第三:认为教学的类型可分为提醒教学、分析教学、综合教学三种最后:提出教学过程可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 杜威作为现代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他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在做中学”。他强调儿童在教育中 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针对赫尔巴特的三中心提出新的三 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 实用主义教育学基本观点:第一:教
10、育即生活第二:教育即生长第三:学校即社会第四:课程组织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第五:师生关心以儿童为中心第六: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考点: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教育学,在我国产生重大影响。学校教育的产生规定的条件:第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第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第三: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成了一定限度,是人类的间接经验传递成为也许第四: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的社会功能第一:教育
11、控制人口数量、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第二:教育促进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第三:教育促进经济的发展第四: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第五:教育调整社会人才构成与流动教育与经济制度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总之,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但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变革不起决定作用。经济对教育的决
12、定作用:第一:经济的水平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第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第三:经济发展水平及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第四: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第五:经济体制决定教育体制 教育与生产力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重要通过两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人力资本理论 舒尔茨 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
13、被成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宪章”。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由于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由于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考点: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教育资本储量的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奉献。 教育资本储量是指国家在某一时期内教育支出的总额。 舒尔茨推算出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奉献是33%。教育与科学技术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可以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可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
14、段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毕科学知识的再生 2.教育推动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动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三、信息技术与教育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奔腾提供了平台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经历了三次革命性的突破:第一次是电报、电话和无线电的诞生与推广应用;第二次是电视机、计算机和人造卫星的发明与应用;第三次是信息技术革命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为标志。 教育与文化 一、教育与文化是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关系 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考点:教育是一种
15、特殊的文化现象,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2.教育与文化的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 二、学校文化 1.学校文化界说 考点: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提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有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 2.学校文化的特性 a.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b.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c.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d.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学校的物质化有二中表达方式:一,学校环境文化 二,设施文化 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表达方式:一、保障组织正常运营的组织形态,二、规章制度三、角色规范 学校的精神文化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学校的精神
16、文化可分解为四种基本成分:一、认知成分;二、情感成分;三、价值成分;四、抱负成分 考点: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三、学生文化 学生文化的特性:1.过渡性: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学生从儿童迈向成人的一种过渡性的产物。 2.非正式性:学生文化往往都是在平常的互相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它对学生所形成的影响也是非正式的。 3.多样性 4.互补性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个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概念:个人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所有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7、。涉及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考点)1.内发论:内发论者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重要源于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孟子、威尔逊、格塞尔 2.外铄论 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重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规定,别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3.多因素互相作用论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互相作用的结果。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考点) 1.个体身心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的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的个别差异性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
18、的影响,重要是受到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遗传的概念: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做遗传素质。 2.遗传素质的意义: a.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也许性。(物质基础) b.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c.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 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成熟的概念: 成熟是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成比较完备的阶段。 其标志是:
19、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人的机体的成熟限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限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也许和限制。 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环境的概念: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2.环境对个体的影响 a.环境对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也许,涉及机遇、条件和对象。 b.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悲观之分。 c.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悲观的,被动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四、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
20、学校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其主导作用 学校对个体的特殊功能表现在: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规定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并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干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既不能超越它所遗存的社会条件,去发挥它的作用,也不能违反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去任意决定人的发展。 普通中档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考点:初中生:13、14-16、17岁,处在少年时期,心理学家将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里断乳期”。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概念和
21、层次结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和意义 1.概念:广义: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盼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狭义: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规定。 2.意义和作用 考点: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教育目的的作用: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 2.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 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国家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的课程目的教师教学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的 考点: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的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教师资格 考试 教育学 笔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