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台书院:北京唯一保存至今的古代书院.docx
《金台书院:北京唯一保存至今的古代书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台书院:北京唯一保存至今的古代书院.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金台书院:北京唯一保存至今的古代书院北京最早的书院出现于五代时期,是由后周谏议大夫窦禹均(家住燕山一带,故人称“窦燕山”,三字经称其“教五子、名俱扬”)创建,现在位于北京昌平区的窦氏书院;其后至元朝,又有太极书院、文靖书院、谏议书院和韩祥书院等书院兴建于北京。明中后期至清朝,北京的书院迎来了蓬勃发展时期,其中明朝于北京兴建的书院有首善书院等8所,清朝兴建了包括金台书院、云峰书院等在内的12所。这些书院对于北京地区的文化繁荣、人才兴盛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书院已经消失于历史之中,只有创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的金台书院得以传承至今。由北京最早的义学演变而来金台书院是由义学演变而
2、来,而义学的最初创办者是当时的顺天府尹钱晋锡。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 钱晋锡租用位于崇文门外金鱼池的洪庄(投清的明朝降将洪承畴的庄园)创办大兴义学,专收孤寒生童,时称“首善义学”,也被一些学者论证为北京最早的义学;此外还在宣武门外长椿寺建立了宛平义学,随后宛平义学合并到大兴义学,名为“顺天府义学”。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钱晋锡想购买洪庄内的空闲地皮以扩充校舍建设书院,但遭到了洪氏后人的反对。为此,钱晋锡上疏康熙皇帝,假说洪氏后人自愿捐地办学,康熙听后非常高兴,亲自书写了“广育群才”匾额并悬挂于义学中堂,洪氏后人只能无奈照办。此后,钱晋锡发动下属“捐千金”以建书院,历时5个月而成,共建书
3、室10间,讲堂、厨房、仓库一应俱全,还有花圃、鱼池、凉亭等景观设置,环境十分优美,“观者流连莫能去”。钱晋锡创办义学并将其扩建到了书院的规模,但此时尚未有“金台书院”之名。“顺天府义学主事”王源在其所著的顺天书院记中曾对当时的义学以“顺天书院”称之,但称之为“义学”者更众,直到乾隆十五年(1750年)才正式“改为书院、有御制碑”,并借东郊“燕京八景”之一的“金台夕照”之名改称为“金台书院”。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金台书院停办改为“顺直学堂”,金台书院原址1912年改为“顺直中学”;新中国成立前先后改为“师范学校”“公立第十六高等小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为崇文区第一中心小学、东晓市小学、
4、金台小学,2011年更名为金台书院小学至今。书院办学获得广泛支持金台书院地处京城又加之教化成果日盛,获得了自皇帝至京城各级官员乃至士绅百姓的重视和支持,先后经历了多次修缮,办学经费充裕,还有大量捐书等助学兴学举措。自兴办义学起,书院有据可查的大规模修缮就有8次,目前所留史料较详尽的有:乾隆元年,顺天府尹陈守创主持修复书院,不但对院内的陈旧书舍进行了修葺,而且“又展扩两傍,添若干间,规模轩敞,迥非旧观”。乾隆四十六年至四十七年,顺天府尹虞鸣球在前任的基础上继续完成修缮书院的事业,讲堂学舍焕然一新,又建围墙5000余丈。金台书院最后一次大规模修缮历时两年完成,由光绪五年(1879年)的顺天府尹周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书院 北京 唯一 保存 至今 古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