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视野看学术期刊数字化与全球开放获取运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全球视野看学术期刊数字化与全球开放获取运动.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从全球视野看学术期刊数字化与全球开放获取运动在纸质出版年代,出版商通过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根据合同约定获得作品的出版权。随着国外同行评议-付费发表模式的传入,越来越多的期刊在向作者征收版面费的同时,向读者收取期刊的订阅费。由于无需支付审稿人的费用,这种依赖于他人的无薪劳动获得利润的商业模式使得出版商收入颇丰。2000年以来,互联网、电脑排版和其它工具软件极大改变了传统期刊出版体系和信息传播方式。期刊的数字化降低了印刷成本,且库存不再是重要问题。虽然出版商运营成本大大降低,但数据库和电子期刊的使用费却逐年上升。国内外全球化出版巨头也因旗下期刊访问费用过高、数据库定价不透明以及不合理搭售行为而被高
2、校和研究所等联合抵制。随着传统出版模式弊端的日益显现,开放获取(Open Access)模式受到更为广泛的欢迎。以科学研究的公益性质为出发点,开放获取倡议鼓励研究成果在公共领域的免费传播:研究成果无需付费,审稿人不收取报酬,将文献上传至网络空间,供任何用户阅读、下载、复制、打印、检索以及其他方式的合法使用。基于该项倡议,一方面非盈利的开放期刊系统(例如BMC系列、PLoS系列、eLife)以及开放获取平台(例如rXiv、ResearchGate)如雨后春笋涌现,另一方面科研界对出版商集体施压,通过由作者支付合理费用,使得学术论文能够被开放获取。2020年,德国马普协会与施普林格自然(Sprin
3、ger Nature)达成4年开放获取协议;2021年,加州大学与爱思唯尔(Elsevier)达成4年的开放获取协议。开放获取协议中的条款用向公众公开,供其他图书馆参考。本文通过对大型期刊数据库和开放获取模式的法律热点进行梳理,以期对国内学术期刊数据库未来的发展有所启发。1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和数据库化带来的知识垄断根据2016年德国和法国政府发布的竞争法案与数据调查报告(以下简称调查报告),对于经济活动,大数据是一把双刃剑。大型数据库的出现一方面可以提高市场的透明度、促进产品服务改进和商业机会开发,另一方面可能导致大型经营者市场支配地位进一步强化,造成知识垄断,提升竞争壁垒。对于数据库导致的竞争
4、壁垒可以从数据的收集、使用和出售角度进行考量。(一) 数据的收集和使用数据收集和使用会使得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公司对市场的控制力加强,而较小的经营者被边缘化。具体而言,经营者的规模差距会因访问量差异滚雪球式的扩大:更多的数据会支持更好的服务,而更好的服务会吸引更多的客户以及更多的数据;而较少的公司吸引的消费者更少,产生的数据也更少。随着市场份额差距的加大,数据收集的差距也可能加大,从而进一步扩大向客户提供的服务质量的差距。此外,大型企业获得的更高收益可刺激更多的投资(如新算法、新功能、进入邻近市场等),从而吸引更多的客户和更多的数据。由于趋向于对数据相关市场的垄断,这种趋势可能会损害竞争。在科研
5、领域,上述正反馈表现为对影响因子的运作和炒作。影响因子为某一期刊刊载的文章在2年或5年内的平均被引次数。一定程度上更高的影响因子反应更大的杂志影响力。由于发表学术论文的目的在于传播知识,出于扩大影响力的考虑,研究者更倾向于将文章发表于影响因子较高的杂志或其姊妹刊物,也更倾向于引用影响因子高的杂志及其姊妹刊物上发表的文章。由于影响因子的量化属性,近年来,职称评级、基金申报审查程序也越来越多的参考论文所在杂志的影响因子。而对出版商来说,更高的影响因子意味着更高的杂志声望、更优质的论文和更高的经济收益。与开放获取杂志或数据库相比,大型出版集团的利润更高,可用于运作影响因子的经费更多(例如对影响因子的
6、计算规则进行修改、发行不计入影响因子的特刊、将冷门领域的论文分流至新发行的子刊等)。通过提高影响因子,吸引更多高质量或者热门领域的论文。此外,高影响因子期刊也会提升出版集团旗下其它刊物的影响力。例如,2005年才创刊的自然物理(Nature Physics)由于属于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2022年其影响因子高达19.6;而具有数十年良好声誉的老牌专业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的影响因子只有9.2。此外,开放获取杂志由于其非营利性,难以将大量资金投入对影响因子的运作中,其影响因子常常较低。2022年,开放获取杂志BMC Biology、eLife和PNAS
7、的两年影响因子分别为7.4、8.1和12.8;施普林格自然旗下的开放获取杂志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的两年影响因子为17.7;而商业化出版集团非开放获取杂志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和细胞(Cell)的两年影响因子分别为69.5、63.7、66.9。类似于其他大数据产业,出版业数据的收集和使用以影响因子的形式加强了市场集中度,小型出版商以及非盈利的开放获取杂志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然而,影响因子并不反应论文的质量。例如,冷门领域的论文引用次数普遍较低,但这些论文的学术价值和重要性可能非常高。因此,被大型出版集团强化的对影响因子的过分追求也导致了学术
8、研究的畸形发展,更多的研究者集中在热门领域,而非关注真正重要的科学问题。(二)数据库的出售根据调查报告,与大数据产业相关的排除、限制竞争行为主要涉及获取歧视、搭售以及价格歧视等。上述行为也是我国反垄断法第二十二条第(三)款以及第(五)至(六)款规定的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从事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获取歧视:由于大数据的可转用性,一个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可能导致在另一市场的歧视性拒绝交易。调查报告给出的一个典型实例是,法国医疗信息数据库的主要供应商Cegedim拒绝向使用Euris软件的客户出售其数据库,因为Euris是Cegedim在客户关系管理软件领域的竞争者。回到学术期刊数据库领域,例如中
9、国知网(CNKI)除了提供在线学术文献的阅读和下载,还提供查重服务。然而,在过去数年,知网的查重服务只面向机构,没有向个人用户提供符合学术规范目的的自检服务。搭售:由于数据本身的独特性,在交易中大型数据库常常处于优势地位。事实上,知网、爱思唯尔和施普林格这类的大型学术期刊数据库是图书馆必须选择的交易伙伴,图书馆对期刊种类选择几乎没有灵活性。另外,学术期刊的内容常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图书馆有时还会被搭售过刊,这对于图书馆和学术界都是不利的。价格歧视:大型数据库通过收集论文的点击量、下载量等信息,能够预测图书馆或个人消费者为特定刊物或服务付费的意愿,并利用这些信息为不同的客户制定不同的价格。例如,2
10、007年密歇根大学为获得某数据库全部期刊的无限使用权花费约200万美元,而蒙大拿大学仅支付了44万美元。这类价格表面上满足知情同意即合法的交易原则,实际是利用了信息不对称,造成交易不公平。更加严重的是,虽然价格歧视在电子期刊订阅中非常常见,然而它们常常隐藏在销售合同的保密条款背后,甚至需要通过诉讼手段才能强制公布相关数据。上述获取歧视、搭售以及价格歧视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此外,大型期刊数据库对资源的垄断也阻碍了学术交流。一方面,在较小或不太知名的研究机构工作的学者由于无力负担高额订阅费而无法跟进学术前沿。另一方面,在论文发表时,作者需要和出版商签订版权转让协议。当与
11、出版商或数据库发生纠纷时,会导致作品传播渠道。2开放获取运动的困境如何避免大型数据库对资源的垄断造成的知识传播阻碍的问题?在国外已经有诸多尝试,例如,可由作者付费将论文开源或向开放获取杂志投稿等。然而,由于取得开源权限的费用以及开放获取杂志的版面费较高,这些方式都将给作者带来额外的经济负担。此外,可将未经同行评议的预印版本放在预印本网站(例如rXiv、biorXiv)。这种方式可以用于确认在先发表。然而由于未经同行评议,论文结论的可靠性不能得到保证。还可由作者将文章的摘要传到科研型社交网站,例如研究之门(ResearchGate)。如果有其他研究者对这些研究成果感兴趣,可联系作者索要全文。作者
12、也可以将全文上传至这类社交网络,供其他研究者下载。然而,通常作者在发表论文时已签署协议,将论文著作权转让给杂志,这类行为可能涉嫌违反著作权法。2019年,爱思唯尔和美国化学会将研究之门诉至美国法院,认为研究之门默许作者未经授权上传已发表论文全文的行为违反了著作权法。研究之门认为,论文的全文可由任何一位共同作者(coauthor)上传,而与出版商的版权协议通常由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签署,通讯作者不能代表其他共同作者行使著作权。法院认为,版权协议模板中已提示通讯作者,需要确认其有权代表全部共同作者签署版权协议。根据美国法典第17卷第201节以及第204节,共同作者是
13、作品著作权的共有者。虽然全部作者都对作品拥有权利,然而作者有权将该权利转让或独家许可给他人。版权转让必须是书面的,并由全部权利人或全部权利人正式授权的代理人签字。虽然没有关于正式授权的判例法,但“通讯作者不一定取得了全部共同作者的授权”的举证责任在研究之门。在没有相反证据的情况下,认为通讯作者有权代表共同作者与出版商签署版权协议,研究之门应将涉嫌侵权的论文全文下架。需要说明的是,在诉讼中,原告和被告均认为只有传播已发表的版本才构成侵权,上传预印版本并不构成侵权。为了规避侵权风险,作者只能选择将已发表论文的预印版本上传至科研社交网站。这种方式仍然存在发布不严谨的研究结论的风险。著作权的立法宗旨在
14、于保护创作者的权益以及鼓励作品的创作和传播。如何对知识传播与版权保护进行平衡,仍是需要探讨的问题。3学术期刊数据库的未来在哪里在学术界,研究者通过阅读期刊来获取技术改进的灵感、寻找新的研究热点以及潜在的合作者。大型电子期刊数据库的存在使得检索变得便利,也提高了小型或冷门杂志上论文的曝光度。此外,尽管图书馆为数据库支付高额使用费,然而也节省了购买图书、分类和存放图书所需的空间以及支出。与国外的纯商业性期刊不同,国内许多期刊受到公共资源的资金支持,其运营模式仍然是向作者支付稿酬、从作者处取得版权、出版纸质期刊以及将电子传播权转让给数据库,获取一定的收益。知网本身也并非纯商业性的数据库,其早期的发展
15、由政府资金支持,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值得欣慰的是,知网本身已经在做出改变。例如,现在下载2013年以前的论文不再需要付费,博士与硕士论文库也可免费阅读全文,其查重服务也已于6月面向个人开放。学术研究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家财政支持,其研究成果理应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以促进学术繁荣。因此,支持科学传播、支持共享,并在此基础之上再考虑和形成合适的商业模式,才是学术期刊数据库的未来。参考文献:1“属实”!中科院回应停用知网2 德国和法国政府调查报告竞争法案与数据http:/www.bundeskartellamt.de/SharedDocs/Publikation/DE/Berichte/Big%20Data%20Papier.pdf;jsessionid=B433476372FD2F7A43EF4F482255113D.1_cid387?_blob=publicationFile&v=23 Open Access, Library and Publisher Competi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General Commerce1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