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产业市场变迁与中资银行在韩经营思考.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韩国产业市场变迁与中资银行在韩经营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韩国产业市场变迁与中资银行在韩经营思考.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韩国产业市场变迁与中资银行在韩经营思考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韩国一度成为“重灾区”,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危机迫使韩国政府加快产业改革进程,不仅对韩国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和走向现代化起到积极作用,也进一步增强了韩国大型企业集团对国内关键产业的支配地位,大企业集团主导型经济成为韩国经济的一大特点。大型企业集团作为市场主体在经济中的核心地位,以及金融危机后韩国产业市场的特征,构成中资银行在韩经营的重要外部环境因素。在韩中资银行有必要依据自身实际经营能力,综合考虑风险控制和投资回报,专注于与大型企业集团及其旗下众多深耕韩国支柱产业的子公司进行合作。危机爆发前韩国宏观经济和产业市场概况亚洲金融危机爆发
2、前,韩国宏观经济总体发展良好,但经常项下国际收支和债务开始呈恶化态势,部分关键产业发展颓势显露,经济上依赖少数大型企业,相当一部分大企业和大企业集团通过举债野蛮发展,中小企业发展面临很多困难。宏观经济层面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韩国由1993年当选的金泳三总统主政,从经济数据看,金泳三总统上任至金融危机爆发,尤其是在金泳三总统执政初期,韩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国内生产总值、通胀水平、就业等方面的指标均有不错表现。从经济总量看,19931996年,韩国经济实现高速发展。根据世界银行数据,这一时期韩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分别为3927亿美元、4636亿美元、5666亿美元和610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
3、13.84%,年复合增长率达11.65%,1996年GDP在全球排名第11位(2020年为1.63万亿美元,全球排名第10位),人均GDP在1994年突破1万美元,达到1.03万美元,人均GDP在全球排名第41位(2021年人均GDP为3.14万美元,全球排名第27位)。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看,虽然金融危机爆发前,韩国通货膨胀率仍处于偏高位置,但较此前已有明显下降,这在当时长期高通胀的韩国实属不易。根据韩国统计厅数据,19931996年,韩国CPI分别为4.8%、6.2%、4.4%和4.9%,而在此前的19901992年,分别为8.57%、9.33%和6.21%。与此同时,韩国对外贸易
4、再次出现逆差,经常项目收支失衡,且呈扩大态势;外债规模也不断上升。从对外贸易看,根据韩国海关数据,19931996年,韩国贸易逆差从15.64亿美元增加到206.24亿美元,四年间翻了13倍有余,其中1995年和1996年更是连续两年突破历史最高值。从外债规模看,根据韩国央行数据,韩国在金融危机前外债连年增加,从1994年的808亿美元增加到1996年的1449亿美元,外债与GDP的比率由1993年的20.1%增长到1996年的约35%,连年攀升的外债规模随后成为韩国惨遭金融危机打击的重要原因之一。产业层面1973年,韩国时任总统朴正熙发布“重化工业发展宣言”,标志着韩国经济开始转型,由劳动密
5、集型产业主导转向由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重化工产业主导。在韩国政府于1973年3月发布的重化工业长期发展计划中,将机械、电子、化工、造船、有色金属、钢铁等选定为“战略工业”部门,由政府进行扶植发展。在此后的20多年中,虽然政局有所变动,但政府对上述产业的支持态度得以延续,使其发展成为韩国的支柱产业,日后成为各自业内全球巨头的浦项制铁、现代重工等企业就是在这一时期发展壮大的。值得关注的是,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按照韩国制定的第七个五年计划(19921996),韩国将继续降低农业、林业、渔业、轻工业在经济中的占比,重点发展由半导体、电子、通信技术、船舶、汽车为代表的制造业,增加其在经济中的占比。金泳三
6、执政期间,虽然对七五计划略有调整,但总体施政方向依旧未改变。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产业,推动技术创新型经济发展,增加产业回报率,降低主要产业的负债率等,是这一时期政府主张的发展思路。只是到这一时期,韩国国内基础设施基本完成,大规模的基建计划逐步放缓或停止,国外新的竞争力量逐渐强大和崛起,原有的高能耗、高负债、以规模取胜的发展模式已经面临瓶颈,但此时韩国国内石油、半导体、化工等产业依旧以扩大规模为发展目标,甚至举债进行扩张,导致企业负债率高企,重化工产业出现重复投资和设备闲置现象,产业生产效率明显下降。到1996年,韩国制造业负债资产罕见的超过300%,“低回报、低产出效率”行业不断增加,汽车、
7、钢铁等行业回报率低于1%。企业层面在韩国工业化进程中,由政府扶植的大企业扮演了重要角色,韩国的工业化过程本质上是由大企业主导推进的,这使得韩国经济被深深打上了大企业或大企业集团的烙印。随着大企业集团经济力量的不断增强,涉足的领域越来越多,其对经济的支撑和掌控能力不断增强。韩国大型企业集团的经营特点是涉足经济的各个环节,集团通常在经营中涉及生产、销售、外贸、内贸和金融等各个环节,大企业集团公司管理以特定家族人员为核心,大企业集团控制人通过复杂的控股结构控制整个经营网络。由于大企业集团在很多领域具有绝对领先的市场地位,这些企业逐渐成为经济中最主要的构成。至金融危机爆发的1996年,韩国前49家大型
8、企业集团销售额约占韩国国内生产总值的96%,韩国大型企业集团几乎垄断了韩国所有的支柱产业。20世纪90年代,韩国大型企业集团在国内和国外的经营遇到危机,国外面临的竞争力压力加大,部分韩国大型企业生产的低附加值产品不再具有市场竞争优势,但部分韩国大型企业依旧按照以前的思维模式通过借债进行盲目扩张,而不是将注意力专注在技术提升上。如后来在危机中破产的起亚集团,在负债率已经高企的情况下,为扩大规模,未经慎重调查就斥巨资对东南亚市场进行大规模投资,结果导致巨亏,加剧了其债务危机;同时,起亚还盲目进行多元化投资,进入一些技术含量低、前景不明朗的产业(如家政服务)。韩国前30大财团负债率不断升高,在199
9、6年末达约385%。大企业集团损失情况已经出现,至危机爆发时韩国前30大财团年度财务损失达约4.4万亿韩币,部分韩国企业不将精力放在经营上,而是利用政策支持套取资金,导致企业整体盈利能力持续下降。以制造业为例,1996年和1997年,韩国制造业利润率分别为1%和-0.3%,而同期美国和日本分别达到8.3%和3.4%。1997年1月,金融危机还未到来,韩国排名第二的钢铁企业韩宝钢铁突然被司法机构宣布破产,这家钢铁巨头因之前的盲目扩张导致债务高筑且出现巨额亏损,其集团母公司韩宝集团(韩国排名第14位)旗下多家子公司随即迎来“破产潮”,韩宝集团分崩离析。韩国政府应对危机采取的产业调整措施危机爆发前采
10、取的措施与成效韩国政府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已经意识到产业机构存在问题,并制定改革政策进行调整,尽管进度较为缓慢,部分政策目标并未在危机前得以实现,但这一时段制定的部分产业改革政策和采取的部分产业调整措施,对于韩国支柱产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993年当选的新一届韩国政府,针对当时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经济五年计划”,其中重点内容即是对产业结构进行改革。改革的重点方向包括进一步开放资本市场、提高市场自由水平、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增加中小企业支持力度和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创新科技等。政府意识到大型企业集团“大而不倒”不利于提高经济运转效率,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失衡不利于经济健康发展,因此明确提出
11、制止经济过度集中和垄断现象,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并成立专门的中小企业厅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比如,韩国开发院1996年发布21世纪韩国经济发展战略,计划发展高科技产业,提高信息化水平;韩国通产部发布2000年代韩国产业发展战略,指出韩国未来将发展尖端技术产业作为战略方向,尖端技术产业在未来十年要年均增长16%,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航空等行业,计划十年内将上述产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由1992年的9.8%提高到28%。客观看,韩国政府在金融危机爆发前提出的许多改革政策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对于这些改革政策,本文认为需要一分为二来看。一方面,至危机爆发前,相当一部分改革措施和政策并未取得预期效果,政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韩国 产业 市场 变迁 中资银行 经营 思考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