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资源”互动:西北地区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关键因素与影响机理.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制度—资源”互动:西北地区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关键因素与影响机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制度—资源”互动:西北地区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关键因素与影响机理.docx(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制度资源”互动:西北地区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关键因素与影响机理内容摘要: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是缓解财政收支矛盾、促进财政资金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之一。针对西北地区相比东部地区面临着更大的财政压力却呈现改革进程较慢的现象,运用扎根理论对西北地区两个省份的预算绩效管理实践情况展开研究,结合压力型体制、新制度主义和资源基础理论解析西北地区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关键因素及影响机理。研究发现:西北地区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影响因素由制度压力、组织资源、组织行为、组织能力和组织文化五个关键因素构成;制度压力和资源基础是影响改革绩效的核心因素,具体通过“制度(文化)行为绩效”和“资源能力(*文化)绩效”两条路径分别或相互
2、作用影响改革绩效;此外,假设面临中央层面的同等制度压力,西北地区相比东部地区改革较慢的重要原因可能在于资源供给和文化理念的差异。关键词:“制度资源”互动;预算绩效管理;影响机理;改革绩效;西北地区正 文一问题提出当前,世界上诸多国家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财政支出持续增加和债务水平不断上升等现象,如何削减赤字和债务、破解财政困境,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纵观世界历史上发生的财政危机和应对举措,可以发现在提高绩效和强化问责等方面有着突出表现的绩效预算受到各国青睐。先前关于绩效预算或预算绩效管理的研究较多地运用归纳或推演的方法探究法律、经济、文化和能力等对改革的影响,并未系统地挖掘影响改革
3、的关键因素,也缺乏对各关键因素之间作用机理的理论解释。特别地,也较少对中国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实践场景进行描绘与剖析。近年来,将新制度主义、资源基础理论等用于公共部门改革的研究日益凸显,探究了公共部门如何在强制、模仿和规范三种制度压力下寻求生存和合法性,分析了资源供给对公共部门创新行为的影响等,为研究政府部门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提供了新视角。本文借助中国西北地区地方政府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实践经验,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挖掘影响改革绩效的关键因素,结合压力型体制、新制度主义和资源基础理论分析各关键因素之间的作用机理,进而深入解析政府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行为逻辑。地区发展不平衡是各国区域发展
4、中较为普遍的现象,我国也存在东、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般而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财政自给率大体上(除了个别省市)也呈现从东到西依次递减的现象(表1),尤其是西北地区(陕西省除外)的财政自给率基本上位于全国末端。根据各国经验,财政收支矛盾往往是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内生动力,但是我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却存在东部地区进展较快、西部地区推进较慢,东部改革动力较足、西部改革较为乏力的现象。从全国层面来看的话,就说绩效这一块,可能在这个先进发达地区,相对会比较成熟一些,这也是我们工作当中的一些感受。(20180627GSLZCZJ-Y01)虽然现在全国都在做
5、预算绩效管理,但是各地认知不一样,比如说东部地区对此比较上心而我们没有太大动力,中央走到哪一步我们就走到哪一步,所以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不会有一个重大的突破。(20210721QHCZT-S01)同样地,有学者经过长期追踪观察,发现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推进情况大致符合“胡焕庸线”的分布规律,即该线东南侧经济发达地区的改革进程较快,西北侧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改革进展较慢。为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揭示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本文聚焦中国西北地区,探究影响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关键因素及影响机理,重点关注三个问题:有哪些因素影响了西北地区预算绩效管理的改革绩效?这些因素如何互动影响改革绩效?在中国压力型体制的共同背
6、景下,为何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的西北地区,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进程反而较慢?立足三个关键问题,针对西北地区G省和Q省的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实践进行深度剖析。首先,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挖掘出影响西北地区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关键因素,包括制度压力、组织行为、组织文化、组织资源、组织能力。其次,结合压力型体制、新制度主义和资源基础理论详细解析改革绩效受到“制度(文化)行为绩效”和“资源能力(*文化)绩效”两条路径的分别和相互作用。最后,我们推论,假定西北地区与东部地区面临同等的改革制度压力,西北地区的改革落后于发达地区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资源供给的不同和文化理念的差异。本文的贡献可能有三点:一是从制度和资源视角
7、分析了影响地方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关键因素及影响机理,丰富了公共部门改革的理论研究;二是发现了中国西北地区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较慢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资源供给和文化理念的差异,对于更好地引导和促进欠发达地区有效推进改革提供了理论和经验证据;三是针对中国地方政府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实践场景进行了描绘,丰富了中国公共部门改革的实践研究。二文献回顾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是一个包含众多主体、繁重任务和复杂关系的系统性工程,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受到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国内外关于预算绩效改革影响因素的研究大致可归结为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外部因素主要考察法律、经济、政治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内部因素主要考察部门协同、能力水
8、平、组织文化、部门领导、绩效评估技术等组织内部特征的影响。从外部因素来看,大多数学者主要探究了外部环境对预算绩效改革的影响。譬如有学者关注了美国实施绩效预算的法律基础,发现大多数州都有实施绩效预算的法律或行政要求,并且法律内容较为全面详细,与预算决策中更多地使用绩效信息之间存在积极关系,绩效预算法律的存在增强了绩效预算的合法性和后续应用。国内学者也强调法律支持不仅可以为预算绩效管理提供制度保障,也能使财政部门、预算单位和社会公众对全面实施和持续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更有信心。但现实却是,中国虽已制定诸多关于绩效管理和预算绩效的政策文件,至今尚未出台一部完整、系统和权威的法律来规范改革行为,这极大影响
9、了改革的系统性、协调性和持续性。在政治因素上,有学者探究了政治和能力对预算机构财政绩效的影响,发现美国很多州预算机构的能力对财政绩效的影响取决于谁控制预算机构以及控制程度,也就是当预算机构高度政治化时,预算机构的能力根据民主党或共和党当选官员的偏好影响财政绩效。在经济因素上,有学者比较了繁荣年份和萧条年份的绩效预算实施情况,发现在经济繁荣时期,绩效预算在预算论证过程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但在经济衰退期间,绩效预算易被搁置或实施程度较低。更深入地,有学者分析了当政府极端贫困时,由于资源缺乏和能力不足,没有动力开展绩效预算工作;当政府经济富裕时,完全没有资金压力,推进绩效预算的动力也不太大;由此推断
10、绩效预算最可能推进的时期为经济有一些下行压力、但有足够财力可以支撑改革工作的时期。从内部因素来看,大多数学者重点关注了组织内部特征对预算绩效改革的影响。在探究了法律因素的影响之外,有学者继续研究了部门间共担责任、绩效预算能力建设(如强化培训)、注重结果的管理文化等对绩效预算的影响,发现这些因素都对绩效预算改革(绩效信息用于预算决策)有着积极影响。在中国的预算绩效改革中,“部门协同”是促进改革的关键要素之一,但实际仍是财政部门主导推动,人大、预算部门、审计部门等协同力度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改革成效。领导人也是决定组织变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主要领导人的意愿和能力可以影响改革的力度和结果。此
11、外,绩效目标设定、评价指标构建、信息化建设等绩效评估技术水平也与改革能否取得良好成效紧密相关。有学者针对政府设置绩效目标、开发绩效指标和进行绩效分析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大约一半的部门不能评估相互冲突的目标,无法将自己的绩效与其他辖区部门进行比较,超过三分之一的部门不能确定绩效数据是否有效和可信,必须精心设计绩效指标避免相互冲突,采取适当的评价方法完成绩效评估,使得绩效结果具有可比性。在某种程度上,预算绩效管理也是一个关于绩效信息的管理过程,绩效信息的可得性、可靠性和有效性依赖于信息化水平建设。比如大数据的应用可以促进信息互联互通,帮助开展经济趋势或财政形势预测,做好预算编制和事前绩效评估
12、、实时监控预算执行进度和绩效目标完成情况、提高绩效评价效率和评估结果质量等,为提高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成效提供有效工具。回顾现有研究可以发现:研究类型上多为描述性或应然性研究,关于将理论基础作为有力支撑的研究有待丰富;研究内容上学者们较多关注各类因素的直接影响,对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探究较少,各关键因素影响改革成效的内在机理研究有待补充。对我国而言,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始于2003年,相对美国胡佛委员会1949年正式提出“绩效预算”的概念,起步晚了50多年,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研究都比较落后。并且,在实践中还出现尽管欠发达地区财政收支矛盾更大,但相对发达地区推进较慢的改革进度不平衡现象。虽然有研究对此进
13、行了基本讨论,但并未根据改革实践进行深入分析,未明确回答为何会出现这一现象,有哪些原因导致了该现象,这些原因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采用哪些有效措施可改善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进度不一的情况。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扎根理论是在定性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对比和分析,发掘原始资料中所蕴含的概念、范畴、关系和理论,并不断循环往复,最终形成新的概念或理论的一种研究方法。在公共管理研究中,扎根理论适用于因素识别、过程解读、复杂情况分析、新事物探索四类研究。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改革工程,聚焦西北欠发达地区又是一个特殊的研究视角,因而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西北地区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关键因素识
14、别和影响机理探究具有重要价值。程序化扎根理论更趋向解释主义,认为客观现象可以用一组关系命题中相互联系的完善概念来解释和预测,并且强调研究者要尽可能贴近现实才能揭示规律。本文采用程序化扎根理论进行研究,遵循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选择性编码等步骤对文本材料进行分析 (图1)。在开放式编码阶段,对所获取的文本资料进行逐字逐句阅读编码,将原始资料概念化,形成初始范畴(副范畴);在主轴式编码阶段,对前一阶段的初始范畴(副范畴)进行整合归纳,提炼出主范畴;在选择性编码阶段,从主范畴中挖掘出核心范畴,分析各主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一个理论模型;在饱和度检验阶段,从中随机抽出1/3的样本资料重新编码,分析
15、是否还能产生新的概念和范畴。 (二)样本选择和资料收集特定的研究问题需要依托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场景,以确保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适用性,从而提高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选取西北地区G省和Q省作为研究样本,两省均属于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相对于中央部门和东部发达地区发展较慢。为了解两省的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情况,课题组成员于2018年6月至2021年12月对G省财政厅、卫健委、L市财政局、T市财政局、B市财政局、J市财政局、D市财政局、Y市财政局、W市财政局、Z市财政局以及Q省财政厅、H市财政局等展开实地跟踪调研,通过省级财政厅了解省域内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整体开展情况,经各市(州) 财政局
16、掌握市(州)县(区)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情况 (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2)。整理共得到近12万字访谈资料,这是进行编码分析的核心资料来源。与此同时,我们在实地调研中搜集了部分市(州)、县 (区)财政局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总结共14份(其中市 (州)层面5份,县(区)层面9份),通过政府官网和北大法宝检索G省和Q省涵盖省级层面和市(州)层面的政策文件共28份(其中G省13份,Q省15份),作为访谈资料的佐证材料。四数据分析 (一)开放式编码由两位编码人员分别使用Nvivo11 Plus对原始资料进行独立编码,讨论采用更合适的概念和范畴,之后将原始资料和编码结果进行修正和调整,以保证编码的合理性和有效
17、性。经过反复讨论、修正和调整,最终形成了70个有效概念,涵盖371个参考点,接着对有效概念对比分析,提炼出17个初始范畴(副范畴)。 (二)主轴式编码将经过开放式编码得到的17个初始范畴(副范畴)进一步归纳,提炼出制度压力、组织资源、组织行为、组织能力、组织文化、改革绩效6个主范畴(表3)。主轴式编码还注重将各范畴放在研究情境下进行分析,以便消除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提高理论对实践现象的解释力。因此,我们将这6个主范畴返回到原始资料进行检验,以保证提取出的主范畴具有可靠性。 (三)选择性编码与模型构建选择性编码是分析主范畴之间的内在关联,从中挖掘出核心范畴,并构建出一个能够将核心范畴和其他范畴
18、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理论模型。本文在分析各主范畴之间的关联后,将核心范畴确定为西北地区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关键因素,构建出“西北地区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关键因素及影响机理模型”(图2)。直观来看,西北地区的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受到制度压力和组织资源两个方面的共同影响。首先,在财政收支压力和治理现代化的现实背景下,国家提出了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产生了制度压力,一方面制度压力直接影响了改革绩效,另一方面制度压力通过强化组织文化和组织行为间接影响改革绩效。其次,组织资源除了直接作用于改革外,还可通过组织能力间接影响改革绩效,而组织文化调节了组织能力与改革绩效之间的关系。再次,制度压力与组织资源之间存在相互作
19、用,制度压力要求组织投入资源来开展工作,但组织自身的资源充足与否也会影响制度压力能否发挥作用;组织行为与组织能力之间也有相互作用,比如组织能力较弱需要开展调研或培训进行学习,反之开展调研培训或设置专门机构可以提升组织能力。最后,在制度压力引领、组织资源供给、组织行为回应、组织能力支持和组织文化建设共同作用之下影响西北地区的预算绩效管理改革。 (四)理论饱和度检验为了检验西北地区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关键因素及影响机理模型的理论饱和度,我们从原有的访谈资料中随机抽取1/3的原始资料导入Nvivo11 Plus中重新进行开放式、主轴式和选择性编码。经过重新编码,结合实地调研和互联网检索收集的工作报告和
20、政策文件等佐证材料进行分析,未发现新的概念或范畴,各范畴之间也未发现新的关系,说明编码合理可靠,理论模型通过了理论饱和度检验。五模型阐释根据编码分析,本文构建的理论模型系统勾勒了在经济发展较慢的西北地区影响地方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关键因素,为回答本文的研究问题提供了直观参考。但是图2的理论模型并没有对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改革绩效进行详细解释,无法触探影响改革背后的深层次隐性逻辑。因此,本部分着重探究这些因素的具体表现以及这些因素对改革绩效的影响机理,分析影响改革背后的深层逻辑。 (一)关键因素与改革绩效阐释1.制度压力。制度压力是西北地区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前因要素。在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的背
21、景之下,我国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大力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工作,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绩效管理被提上了重要地位。紧接着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中发201834号),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进行了全面布局和规划安排,改革的政策要求随之而来。西北地区各级政府为了贯彻落实中央的要求,也随之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文件并做出了相关的安排部署,比如要求下属部门或单位推出适合本单位的政策文件或工作要点。与此同时,为了确保改革落到实处,财政部和各地方还推出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考核制度,并针对考核结果进行奖惩。由此形成了涵盖政策要求、上级要求、考核要求的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制度压力。2.组织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制度 资源 互动 西北地区 预算 绩效 管理 改革 关键因素 影响 机理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