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发展逻辑、理论阐释和未来展望.docx
《绿色金融:发展逻辑、理论阐释和未来展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绿色金融:发展逻辑、理论阐释和未来展望.docx(3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绿色金融:发展逻辑、理论阐释和未来展望内容摘要:经济与金融互生共荣,绿色金融是绿色经济发展的关键动能。通过溯源经济思想史中的绿色思想,刻画出绿色金融的演化脉络,并辨析了演化过程中相关衍生术语的内涵及异同;基于绿色金融发展的利益关联方,阐释绿色金融理论基础和核心特征,从而构建出绿色金融发展的四方主体框架。绿色金融研究未来应该遵循新约束条件下的经济学研究范式,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生态文明思想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球治理的国际视野;从区域经济协调体制机制、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消费者绿色行为、气候风险防范等方面创新绿色金融政策、市场、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关键词:绿色金融;经
2、济思想史;可持续发展;四方主体;绿色发展正 文纵观人类发展史,尽管气候、环境、资源等自然因素一直都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这些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在很长的时期内相对被忽视。工业革命以来,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严重退化唤醒了人类对自然的广泛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自然对于人类经济社会的影响从常数转为变数,从确定性走向未知性、从相对稳定趋于绝对失衡,这种变化态势在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风险的同时,也提醒人类经济发展必须考虑代际可持续和空间公平。不可否认,这种变化和趋势还会进一步加剧,因此人类必须重新审视和评估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经济发展与自然系统(气候变化、资源利用
3、、环境保护等)之间建立新的平衡,这意味着经济发展需要通过绿色转型实现新的均衡。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资源耗竭、能源危机和新冠病毒大流行等多重冲击的爆发,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理念不断落实深化,各大经济体都将保护生态环境和适应气候变化作为提高经济发展韧性的主要措施。绿色金融作为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其理论研究、政策实践和产品创新等议题都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持续关注,大致从以下四个方向展开:1)以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为核心,探究国际和中国地方政府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实践进展与理论问题;学者首先分析了发展绿色金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绿色金融的概念和内涵作了诠释,并在绿色金融发展的理论基础方
4、面作了相关探索与延伸;2)以绿色金融政策或工具为研究对象,考察绿色金融政策对宏观经济与环境质量的影响效果,以及绿色债券投资的绿色溢价、绿色投资效率等;3)以绿色金融政策推进、监管评价的实践对象,即相关行业、企业为研究单元,分析绿色金融对经济微观主体活动的影响,如绿色金融地方试点对污染企业生产效率的抑制作用和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绿色信贷指引政策对绿色信贷限制行业的绿色创新活力提升效应等;4)着眼于气候风险带来的转型风险和物理风险,分析气候风险对金融稳定和信贷质量的影响,从而提出关于绿色金融和气候投融资的发展建议。总体来看,绿色金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绿色金融的制度解读、政策评价、实践效益和气候
5、风险等方面,以系统、整体的视角对绿色金融的理论起源、历史解构、分析框架、作用机理等方面的研究需要加强和重视。当前绿色金融在政策推进和实践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障碍和困境,如绿色金融的标准制定和应用、绿色金融的风险防范、环境信息披露的信息不对称、激励约束机制不足等根源上都与对绿色金融本质认识、概念界定、理论阐述不足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立足于绿色金融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需要,从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维度和理论维度系统阐释绿色金融的演化逻辑、概念演变、内涵界定和理论支撑,在主流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尝试进一步丰富和创新绿色金融研究的理论探讨与机理框架,基于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基本遵循,探索勾勒绿色金融未来的研
6、究方向。一绿色金融的发展逻辑与概念演变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伴随着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消耗,与此同时造成的环境退化和气候变化逐渐对经济发展方式和金融资源配置方式提出明确的指向性要求,从而推动了绿色经济、绿色金融的诞生和发展。经济学研究对于自然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变迁经历了不断的演化和变革,虽然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真正重视始于20世纪70至80年代,但古往今来众多经济学家都曾涉及或研究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强调经济发展与人类进步离不开自然资源。经济学中有关自然资源的众多思想为绿色发展、绿色经济提供了理论指引,绿色发展一方面从思想演化的角度,为绿色金融的诞生提供了理论支撑,另一方面从现实需求的角度,明晰了绿
7、色金融的支持方向和应用场景,提供了绿色金融发展必要性的证据。 (一)绿色金融的演化逻辑1.经济思想史中的绿色发展思想。回顾经济思想的演化历史,经济学研究经历了从古希腊、中世纪时期过渡到古典经济学,再从新古典经济学到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发展脉络。从中溯源人与自然、自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可以发现,新古典经济学及之前的经济学家对环境的关注始于对自然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的重视,而对于经济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以及如何采取经济措施改善环境污染等议题直到现代经济学时期才被正式考虑,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深刻认识并强调人类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需要回归绿色本质。古希腊时期,自然地理环境对于人
8、们获取生产生活所需的主要农作物和各种资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从亚里士多德的财富观可知,当时财富主要是通过狩猎、耕种的方式从大自然中获取,并形成了相应的商业环境。中世纪时期就有极端气候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的事迹,中世纪西欧异常寒冷的气候和特殊的地理环境对农业产量造成破坏性影响,气候和环境极大程度上决定了特定地区的人类在物质生产方面的内容与方式,也正因此促进了当时社会从农耕文明向农商文明的演进。18世纪的重农学派崇尚“自然秩序”,并明确提出,农业、土地是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重农学派较早提出了自然资源是生产投入要素的观点,但其对自然资源作为生产要素的认知相对单一,认为“土地是财富的唯一源泉”,而实际上,
9、土地不仅是经济增长的投入要素,还是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的约束性因素,这一观点在古典经济学时期被提出并重视。古典经济学时期的生态思想,体现在认识到了资源的稀缺程度会影响人类进步和经济增长,主要讨论了包括土地和矿产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具体影响。在斯密(Adam Smith)的经济人假设看来,由于地主和资本家对利润的无限欲望,引起对资源的无节制利用和环境破坏,是人与自然的均衡被打破、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加剧的表现。李嘉图(David Ricardo)认为土地质量有级差,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会造成农业报酬递减,抵消技术进步和工业发展带来的增长,以致经济增长陷入停滞状态。马尔萨斯(T. R. Malt
10、hus)更为直接地用人口论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认为几何级数增长的人口规模和算数级数增长的生产资料难以相互适应,人口不断增长会耗竭生态环境所能提供的生产资料。当时的生态经济思想中只是初步意识到自然资源的消耗会影响产出和经济增长,但尚未意识到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破坏会对人类生存的方方面面产生难以预测的突发性的破坏性后果。对于人与自然的发展关系,马克思(K. Marx)也曾指出:“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计划,只会带来灾难。”马克思提出了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理论、生产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条件和措施,这种思想与后来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循环经济模式相契合。恩格斯(F. Engels)也曾发出提醒:“不要过分陶
11、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资本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前瞻性。新古典经济学时期,经济学家更加关注在资源稀缺和数量既定的前提下,如何通过合理配置资源达到帕累托最优的发展状态。马歇尔(A. Marshall)认同土地的边际报酬递减,但认为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忽略了技术进步的积极影响,从而低估了生产资料对人口的承载力。在讨论环境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时,马歇尔认为在人口增长、需求增加的同时,自然资源的消耗存在外部性,这是生态环境应该具有货币价值的思想源泉。杰文斯(W. S. Jevons)在其资源耗竭理
12、论中,强调英国等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的限制因素在于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其思想中明确了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及可能的破坏。此外,杰文斯还通过太阳黑子理论,引出了气候因素可能对经济周期产生的影响,他认为太阳黑子影响气候变化,从而影响农业收成,进而对工业产生影响,造成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虽然新古典时期经济学已经发现自然资源、气候等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但由于当时技术处于快速进步阶段,经济学家们通常认为科学技术能够化解经济增长和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问题未能得到足够重视。现代经济学发展以来,人类日益严峻的生存现状警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影响远不止作用于经济产出,而是影响到区际和
13、代际的可持续发展,关于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研究涌现出多个流派。生态宏观经济学认为自然资源是有极限的,并且人造资本和自然资本之间无法互相替代,资源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限制性。在环境治理手段方面,经济学主要探讨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手段的有效性问题。制度主义环境经济学强调将政府干预和自由市场有机结合,而奥地利学派认为政府对环境保护的干预是无效的,主张利用自由市场来解决环境问题,后凯恩斯主义环境经济学则认为政府干预是有效的治理措施。20世纪60年代,西方的环境保护论者发表了多部报告与专著,提出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协调的主张,发展出多个考虑自然环境的经济学理论,包括梅多斯(D. L. Meadows)等人提出
14、的较为极端的“增长极限论”,巴尼特(J. Barnett)和莫尔斯(C. Morse)提出的环境资源稀缺论,强调经济增速不应该是社会发展的目标,而应该重视资源和环境。鲍尔丁(K. E. Boulding)还提出“宇宙飞船经济”的设想,指出经济发展方式可以通过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加以转变。在已有研究理论和现实证据的基础上,工业化国家对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了反思,重新审视现有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关系,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而在传统经济学理论中,索洛(R. M. Solow)的经济增长模型重点强调了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库兹涅茨(S. S. Kuznets)认为经济增长不会受到自然资源绝对稀缺
15、的阻碍,环境污染程度会随着经济发展先升高后降低,呈倒U型曲线。这一时期尽管环境污染愈演愈烈,但学者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考虑相对乐观,依然认为技术创新的应用足以改善自然资源的约束问题。诺德豪斯(W. D. Nordhaus)同样认为不能忽略技术进步和开发利用新能源对资源稀缺问题的缓解作用,他认为对人类可持续发展造成真正威胁的是全球温室效应,尤其是碳排放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和文化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理念始终贯穿于中国古代思想史。儒家思想中的和谐,强调了天、地、人同根同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斧斤以时入山林,则材木不可胜用也”等内含了中国古代思想
16、中提倡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态资源的主张。不可否认的是,我国过去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的理念,在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形成硬约束的新时代,我国社会各界对环境的重视达到空前的高度。习近平同志的生态文明思想和“两山”理论充分表达了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绿色愿景,相继提出了“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等重要思想,完整体现了历史观、自然观、民生观、系统观、法治观、全民观与全球观,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
17、了根本指引。经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对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思想演化历程,无一不说明人类对自然界的立场和态度始于敬畏自然,到过度依赖、开发利用自然,最终将归于保护自然。人类发展历史上对环境资源的关注使得发展绿色经济有思想基础和充分条件,经济学研究也将随资源约束和环境变迁发展出新的研究范式。关注气候、资源、环境的绿色发展思想深化为指导经济发展的新理念,绿色发展、绿色经济是人类和经济发展最具可持续性、也最具挑战的发展方式。2.从资源的供需平衡演化阐释发展绿色经济的必然性。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无论是从总量到质量、从时间到空间,还是从区际到代际,人类发展所需要的资源、环境、气候等物品的供给都在不断减少,
18、反观需求却在不断增加。尤其是工业化革命以来,技术进步迅速,人类曾误认为科学技术能够抵消或解决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退化的问题,供给和需求都在不断激增,最终导致人类对自然界造成了难以逆转的损害。从经济学发展阶段来看,人类发展中资源需求和资源供给的变化经历了供需双限、降需限供、提供增需、供需双增、增供激需、供需协调提质的历程(图1)。从资源供需的演化可以看出,随着人类进步,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欲望的无穷性特征更加明显,对于许多提出碳中和目标的国家来说,碳排放额也成为稀缺资源之一,节约高效利用资源和治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行动必须相结合,倡导有节制的消费,引导理性需求。在供给和需求方面做到提质减量、理性供
19、需,实现新供给与新需求的均衡需要绿色发展。未来经济活动依然离不开生产资料的投入和消耗,经济发展伴随的气候环境问题成为无法忽视的生产成本和风险因素,生态系统破坏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要求人类实现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开发之间的协调与适应,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能够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但在很长一个时期内都无法通过技术创新摆脱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限制。现在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与长期实现可持续发展都要求人类必须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冲突与矛盾。通过对经济思想史和供需发展规律的分析可以看出,绿色经济是在生产规模无限制扩张、消费需求快速上涨,而经济增速低迷、环境代价攀升的阶段所提出的经济发展方式,绿色经济不仅考虑当代地区间
20、的绿色协调发展,还考虑后代能否有物质条件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必然成为经济发展的历史规律、基本方向和未来趋势。3.绿色金融的源起与绿色发展、绿色经济一脉相承。从金融发展的角度来看,金融学也大致经历了从早期古典货币数量论到新古典金融学,再到金融改革创新的金融经济学阶段。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密切的耦合关系,金融作为一种资源和资源配置的机制,其不仅能通过提供资金促进经济规模扩张和技术进步,还能通过资金配置功能对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向产生引导作用,而当资源过度配置到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产业时则不利于绿色发展。经济活动需要以自然环境为载体,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气候变暖等问题的爆发驱使人类思考经济发
21、展方式与金融支持方式的深度变革。金融部门无法忽视生态破坏对金融资产本身以及整个经济、社会带来的风险,金融与经济二者之间的协调促进关系转为金融、经济与生态三者之间的交互联动关系。金融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然要与新的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传统金融模式难以满足现代经济发展需求的时候,将出现新的金融模式对原有模式进行变革和修正。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签署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首次提出“应筹集资金来维护和改善环境”,鼓励世界各国加入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阵营。1992年,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等文件,
22、并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1997年制定签署了京都议定书,旨在防止人类受到气候变暖的威胁,在其中提出了碳排放权交易的三种机制。2015年签署的巴黎协定在气候融资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提出“使资金流动符合温室气体低排放和气候适应型发展的路径”的要求。世界各国与国际社会组织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推动了以上重要协议的签署,极大带动了金融业的环境保护行动。金融业逐步开展支持环境保护的融资业务,探索环境金融和可持续金融在金融机构方面的发展前景。联邦德国的复兴信贷银行最早开展环境投融资业务,并于1974年成立了第一家保护生态与环境的“生态银行”。此外,专门用于支持环境保护项目和活动的波兰环境保
23、护银行(Bank Ochrony rodow-iska)也在1991年开始运营。199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设立的金融自律组织(UNEPFI)发布了银行界关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和金融业环境暨可持续发展宣言等重要文件,旨在推广和普及银行业在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共识。2002年,国际金融公司和荷兰银行等金融机构共同提出了银行业的项目融资标准,即赤道原则(EPs),该标准要求金融机构进行项目融资时要全面评估项目潜在的环境影响,进一步明确了金融部门要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后来发展成为最早的绿色金融标准。赤道原则源于银行业环境保护意识的深刻觉醒,对各国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起到了标准示范作用,更是激发
24、了政府部门对环境与金融领域的关注。国际上绿色金融投资组织和原则相继设立,代表性的如2006年成立的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 PRI),2012年英国政府成立的专门为绿色低碳项目融资的绿色投资银行(GIB),2019年联合国携手全球领先的130家银行发布的负责任银行原则等。随着气候变暖问题加重,气候金融成为绿色金融的重要部分,为气候适应项目和减碳行业提供了资金支持。联合国环境署 2006年发布了气候变化中的适应性和脆弱性:金融业的作用,报告中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造成的经济损失会不断增加,因此各国必须建立新型的融资和保险服务来应对经济损失。我国基于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于2015年首次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绿色 金融 发展 逻辑 理论 阐释 未来 展望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