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认同与自我身份叙事的认知路径阐释.docx
《身份认同与自我身份叙事的认知路径阐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身份认同与自我身份叙事的认知路径阐释.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身份认同与自我身份叙事的认知路径阐释内容摘要:身份研究经历了从先验先知、主体内省到社会论的裂变与转型。身份认同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建构过程,多重自我表征身份构建的理论有多种,其中类化、认同与比较是身份构建的基本环节。一体化叙事行为缩短了自我认知与自我身份构建之间的距离。自我身份构建的基本途径是叙事,自我叙事是自我身份构建的核心。从自我主观印象到形式化的描述不仅对叙事是必需的,而且是自我认知阐释的方式。基于社会互构论,采用质性分析的方法,从叙事、自我、身份进行三维重构,探索叙事在自我身份建构与认知过程中的效用。研究发现:社会认同影响自我身份认知,自我认知通过自我叙事、心理叙事和伦理叙事得以展现;离散
2、的事件通过自我叙事构建完整的生活;自我身份建构通过有效的叙事系统完成。叙事视角的语言学概念将叙事的事件、行为、人物和相关情况与叙事者观点联系起来,叙事视角对深度分析事件有重要意义。关键词:身份认同;身份叙事;自我认知;身份构建;有效叙事;社会互构论正 文近年来,人们对多重身份的认识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对“自我的多样性”的研究却各不相同。法国哲学家、诠释学家保罗利科认为叙事身份是人类叙事的中介作用所获得的一种身份认同。一些学者认为身份是可以构建的,身份认同不属于生物学,也不具有原发性,它涉及个人选择,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建构过程,暗示出个人在身份认同问题上所拥有的主体能动性。也有学者研究处于不断变化
3、的社会环境下的自我动态认知结构,以及在对话和自我叙事中进行“身份”转变的过程,倾向于找到大量的自我概念以及根据场合临时提出的多元身份。西方研究之外,在中国、日本和阿拉伯等国家也有大量的同类研究。除了以上研究路径,还有研究通过使用“生活叙事”或“生活研究”访谈研究“社会身份的心理认同”,身份形成是青春期和成年早期一个主要的“发展任务”,由一组独特的个人记忆的生活叙事所形成。此类研究倾向于通过将个体叙事融入一个总体身份,进行有效个体自我表征界定,即“亚自我”或“想象的自我”。但是也有反对者的声音,来自日本和阿拉伯的人类学学者以自身所在族群社会为例,证明身份的社会化阶段具有更永久或更稳定的民族性特征
4、。近十年的研究集中在个体情绪独特性与人格整合同一性观点的激烈争论,且日渐和解并趋同:个体通过有效的自我叙事在转变角色和情境中创造了大量的自我概念,给人的印象是他们具有“易变”的自我,或者通过更为宏观的叙事构建其在现实生活世界中相对稳定的身份。在任何时候,根植于“微观叙事”的自我概念是趋同的、现实的,但是宏观的叙事所定义的身份游离于事实背景之外,所以这种身份可能是对过往生活经历的臆想或锚定在个体价值观上的某种前景期待。目前阐述多重自我表征身份构建的主流理论有三种:一是个体生活叙事模型,认为个体经历与生活体验架构了个体人生叙事结构与人生主题;二是个体对话模型,借鉴巴赫金的观点,认为自我暗示法的身份
5、叙事以自我与他体的深层对话结构为基础;三是一般性叙事模型,认为自我表征由关键符号和隐喻构成,支持个体叙事的二元对立,个体身份可以基于各种方式的自由叙事进行形象构建,并可以对基于此产生的趋同语篇进行传统人类学的“文化与人格”解剖。这也符合布鲁纳关于生活意义的构建观,即生活意义首先要从文化开始,文化是个体用来构建自我身份的概念和符号的工具。生活意义的构建观主要通过对西方年轻人进行半结构化生活史访谈完成,使用多种叙事分析方法研究这些叙事中的自我表征结构,特别是反复出现的叙事脚本、主题和类型回顾,以及其他“关键”的自我表征符号和隐喻。研究表明,个体通过自身族群的差异化文化选择和个性化元素塑造身份,这种
6、身份构建方式类似于早期人格的文化顺应和人格内化过程,即文化具有自我表征性。在这一过程中,影响较大的理论包括莱考夫(G.Lakoff)和约翰逊(M.Johnson)提出的“具身心智”(embodied mind),以及布鲁克斯(R.Brooks)的“具身智能”。卡罗林默维斯(Carolyn Mervis)、埃莉诺罗施(Eleanor Rosch)、布伦特伯林(Brent Berlin)、梅洛-庞蒂(Merlau-Ponty)等也在具身心智和认知上有所探索。他们的研究交叉度大,引入了新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获取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对族群身份叙事、文化融入与身份认同等问题做
7、了深入考察,但是在相关核心焦点的交叉研究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如何进行有效身份叙事、对构建与自我认知的关注有所不足等。本研究用社会互构论,从质性角度剖析探讨族群如何进行身份叙事、身份构建与自我认知,基于本土化视角的身份认同与自我身份叙事认知路径研究,为丰富和推动身份建构和叙事研究开辟交叉研究的视角,基于身份认同探究叙事的心理表征,用大脑、身体和身体经验的本性探索叙事在自我认知中既有视觉性的也有运动性的、既有概念性的也有理性的多元路径。一身份认同与叙事 (一)社会认同与自我身份认知类化、认同与比较是身份构建的三个基本环节,类化是个体对自我群体归属的向往,认同是对归属群体普遍特征的肯定,比
8、较则是对归属群体优劣性的自我评价。社会身份不是个体的固定特质,需要族群通过提高能力来实现。社会学视野中的“身份”是个体或群体在社会中的位置,它不仅规定了社会成员在社会的分层序列,而且客观维持了个体依附于群体的特性。个体行动者的互动过程通常被界定为一个系统,结合社会系统要素建立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同时能够根据现有条件与外部环境采用适宜的运作模式,以满足本系统的需求。社会认同影响自我身份认知,反映个体如何看待自己。自我社会身份能让人充分校验在特定情况下哪些变量会影响个体在特定条件下的行事方式。“自我”定义的内容也为指导跨社会情境行为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社会信念结构,并反映个体和群体对互动和生
9、存的需求。尽管社会认同反映出自我审视的观点,社会认知表达了自我参与的特定行为,人格理论认为行为特点受价值观差异的影响,但是三者并未充分地阐释自我认知如何在行为上进行调节。根据传统心理学的观点,生活中的人们都保持着自己独有的身份,而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则开始强调社会对人的影响,认为尽管在社会关系中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但是人和人之间也互相发生作用,个人会受到规则、期望以及他人主观看法的制约。由此可见,人的身份不但受到心理层面,也受到社会层面的影响。自我认知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欺骗性,且自我形象的构建有一定的主观性,并非简单的他人眼中的“我”,或者他人对“我”的行为方式的客观描述。头脑中的错误意识和行为可
10、能只是理想化自我的一面镜子。 (二)自我身份认知与叙事人类的精神世界被弗洛伊德切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生命活力的源泉是“本我”,常常与“我是谁”“来自哪里”“去往何方”等问题关联。基于“本我”的现实性,人们在认知世界与自我时离散出带有一定理性的、通过特定话语叙事活动构建的“自我”。任何一种自我的认知都具有暂时性,因为无穷尽的外部世界时刻在颠覆并塑造着我们的世界观。人类在历史长河进化中从未一成不变,所有事物映射在大脑中的形式都是构拟(made)的,即便形成稳定的认知,也是处在无休无止的变化之中。无论是改良还是发展或者是解构,存在变化的认知实践都会不停地让认知世界更新并发展。第一,自我叙
11、事。人类倾向于将自己的生活轨迹化作对自我的一种叙事。自我叙事是阐释自我生活方式的唯一途径,同时,为了使自我的存在更富于现实意义,也有必要把生活理解为一种延伸到过去和未来的多种方式的叙事。对一个人的描述不仅仅是列出一系列事件叙事,更是密不可分地将自我从整体到部分的意义进行阐释。当然,自我叙事是经验主义性质的描述。不同的自我叙事架构了自我的存在方式,这意味着叙事对于自我的某种理解是必不可少的。正所谓自我是由叙事构成的,自我的立体形象取决于有效的个体叙事,因此关于生活中某些部分的叙事对自我理解与认知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自我研究的叙事取向注重在人生故事的叙述中理解和构建自我,如何构建自我即变成了如何叙述
12、人生故事的问题。自我叙事虽然是外在形式的表现,但是叙事对自我理解与认知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为了充分解释和理解自我,我们必须通过叙事形成一个连贯的身份整体。作为活跃的意义寻求者,人们总是自我阐释,他们基于社会的和认知的过程,赋予自己的经历(包括与物理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 以连贯性与意义。身份是根据自我认知程度与自我叙事上下文的交互作用激活的形象。在使用这种方法分析识别过程时,常用的基本结构是身份被“归入一个具有相关特征或特性的范畴”。身份的自我构建要素被看作是局部的、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显示的,并在特定方向与他们的对话者协商,人们通过自我叙事完成自我归类、架构自我存在、取得同一相关性,然而关键不
13、在于自我属于哪一类别,以什么方式存在,而在于自我为什么将自己建构为这一类别以及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架构自我存在。第二,心理叙事。自我叙事作为经验主义性质的描述,本质上是一种心理叙事。人们通过时间构建心理叙事的连贯性,说明人类生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事件的顺序,而不是一个纯粹的协调和谐的自我。叙事是双重角色的存在,既是故事中的角色,又是故事的叙事者所形成的心理表征。这使得叙事的同一性概念在自我反身性方面的扩展成为可能,意味着在自我体验式叙事传播中,叙事者被看作是一个三维坐标系统中心的主体。指称时间、人物或地点的指示词语是该系统的维度,其中包括人称代词、时空副词和动词时态。有效话语叙事一旦产生,就脱胎为自
14、我构建的有机体,只依赖自己的规律进行传播。但是从叙事形式考察,叙事律和心理律具备同一性,近似的心理活动总是反复进行。记忆是一种重要且有力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提取过去的经验以解释和解决当前的问题。在建构记忆和认知的过程中,所有人类认知的叙事本质在伦理上是正确的,几乎所有的人类认知都是围绕过去经历所构建的叙事。无论是心理叙事还是口头叙事,都在宏观上展示特定文化或社会中的共同经历。自传性叙事建构总是从个体的视角出发,表达个体对所描绘世界的评价。一个成熟的叙事,不仅仅介绍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更暗示其个体的心理认知。相应地,人们之所以为自己叙事,是想通过叙事阐释、理解、接受在生活中遇到的难题。第三,伦理叙
15、事。个体有意识地将具身体验或设想的生活作为一种伦理叙事。伦理叙事的具身体验是自我认知必不可少的条件,因为这是在特定时间限度内持续的自我生活体验,这种非叙事的碎片化生活方式的认知反馈对自我认知阐释也同样有价值。叙事形式的基本组成包括情节,例如:“我有一个过去,就像任何人一样,我非常清楚我有过去。我对它了如指掌,像哲学家所言,我还记得我的一些过去的经历。然而,我完全不知道自己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这种情景式的方式描述了自己对生活的经历,并把这种生活作为一个反例,即不是所有人都有自己的叙事经历,那些在叙事方式中经历生活的人只是试图强加给别人他们所体验的生活方式。所以斯特劳森(G. Strawson)
16、认为叙事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秩序排列的事件,更是有意识的第一人称自我讲述,从自我主观印象到形式化的描述不仅对叙事性是必需的,而且也是最低限度的。正所谓:“我在乎的是,我关心我自己和我的生活,就是现在的我。我现在的生活方式深深地影响着我的过去,但这只是过去的影响,而不是过去”。自我讲述涉及对自我和他人的定位,而定位实际上是以本地道德秩序为参照,本地道德秩序所构建的有关权利和义务的概念形塑着叙事方式与秩序。人类对明确的自我表达的叙事之渴望是自然的,叙事者倾向于在一生中寻找故事或叙述一致性,因为人们需要在短期的叙事中发布事件,让其他人可以理解,而且需要将短期的叙述放在更长期的叙事中,使其他人能够“真正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身份 认同 自我 叙事 认知 路径 阐释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