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共7课)(2022新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共7课)(2022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共7课)(2022新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1.地球的表面【教材简析】地球的表面是本单元起始课,为整个单元的学习起到“奠定知识基础提供思维线索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教材提供了“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以及各种典型地形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观察,对地表的各种形态进行初步的认知,了解各种地形的特点,感受到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引发学生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的同时,会进一步思考这些奇妙的地形地貌是如何形成的,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具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能帮助学生对典型地形地貌特点形成初步认知,但对于地球表面以及各种地形地貌的形成及变化,缺少系统全面科学的认识通
2、过本节课学习,在深入了解地球表面及各种地形地貌特点的基础上,引导猜测地球表面和各种地形地貌的成因,符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地形图,知道常见的陆地地形有高原平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科学思维用比较的方法,能区别不同地形的特征,并预测不同地形地貌形成的原因探究实践观察地形特征,尝试用超轻黏土制作各种地形的模型态度责任通过对地形的逐步了解,意识到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是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的宝贵自然遗产【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常见的陆地地形及其特征难点观察各种地形地貌的图片,预测形成不同地形地貌的原因【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
3、课件;2.橡胶篮球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地形特点记录表记号笔地形成因记录单学生1.每组提供立体中国地形图和立体世界地形图各一张五种不同颜色的超轻黏土;2.记录单【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橡胶篮球1.出示一个橡胶篮球提问:(1)这个篮球的表面有什么特点?(2)近距离看看,你看到的这个篮球的表面是怎么样的?教师小结:我们远看似乎是光滑的,其实它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2.出示“蔚蓝色地球”的照片提问:你看到什么?你认为它的表面是怎样的?教师讲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球的表面一课设计意图快速聚焦,为后续的探究预留足够的时间二探索地球表面的地形及其特点(预设30分钟)(一)初
4、步观察,整体认知材料准备:立体世界地形图1.观察立体世界地形图教师引导:现在我们就通过立体世界地形图看看地球的表面到底是怎样的(1)分组观察立体世界地形图提问:在观察立体世界地形图时,可以用哪些方法呢?(预设:用手摸;从侧面观察)(2)简要交流地球表面的特点提问:通过观察立体世界地形图,你有什么发现?2.教师小结:地球上海洋面积大,陆地面积小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海拔高度和表示地势的高低,说明地球陆地表面是有起伏的3.聚焦我国地形引导:你能在世界地形图中发现中国的地形特点吗?那么有没有哪种地形图,能够看清我国的地形呢?(二)细辨凹凸,认识地形材料准备:立体中国地形图地形特征记录表实验记录单1.初
5、看中国地形图,学会看地形图的方法(1)出示中国地形图和高度表 教师介绍:同学们在观察地形图的时候,可以利用高度表来帮助你判断描述高度(2)分组观察:中国地形的特点(3)简要交流我国地形特点提问:观察了中国地形图后,你有哪些发现?(预设:找到了平原高原盆地等地形;有很多高山,主要在西边)2.明确杭州的地形及特点(教师可根据当地学生较熟悉的典型地点代替 )(1)分组观察杭州的地形学生在立体中国地形图中找到杭州的位置,判断杭州属于什么地形,用关键词描述杭州所在区域的地形特点(2)小结交流学生汇报,教师在地形特点记录表上板书杭州的地形名称平原,并在对应的表格中填写平原的特征3.查找科学家家乡的地形,构
6、建地形体系(1)明确任务(PPT上出示各个科学家的家乡)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到科学家的家乡,判断分别是什么地形,观察和记录这些地形的特点(2)分组探究学生观察中国地形图,并把地形的名称和它的特点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3)交流汇报:高原盆地丘陵山地的特点 提问:请选择一种你所观察的地形,描述这种地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补充,教师将地形名称及特点汇总到记录表上(三)黏土建模,内化概念材料准备:教学课件超轻黏土1.观察地形实景图出示各种地形的实景图,学生观察地形特点2.捏制地形模型小组合作利用五种不同颜色超轻黏土,根据不同地形的特点,捏制地形模型3.展示成品并简单交流学生展示成品,其他同学进行点评4.描
7、绘侧面轮廓提问:你能描绘出这些地形模型侧面的轮廓吗?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由整体向局部的顺序进行观察,逐步形成对地形特点的认知,并用黏土建模的方式进一步内化科学概念三观察特征,合理猜想(预设7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地形成因记录单教师引导:地球表面的不同地形是怎么形成的呢?1.观察地形特征(出示中国五个地方的地形地貌照片)教师引导:仔细观察这些地形,分别有什么特点2.猜想形成原因提问:这些地形的形成是由于什么原因呢?你能猜测一下吗?组内交流讨论,将猜想填入到作业本记录表中3.交流汇报学生交流形成五个独特地形地貌的主要原因,教师将学生有理有据的猜想整合记录到班级的地形成因大记录单中小结:在本单元后续
8、的学习中,我们会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产生不同地形的原因,届时同学们可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进行有依据的猜想,培养学生从表象观察到本质思考的科学思维,大记录表的呈现有助于学生在单元学习中不断回顾并及时验证【疑难解答】1.超轻黏土建模的环节时间紧张,如何处理?可以通过小组成员分工的方式,每位同学先捏制一种地形模型,以确保每个小组能够完成四种地形模型,再由最先完成的同学进行第五种地形模型的捏制2.学生对于不同地貌的形成原因猜想存在困难,怎么办?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特写图,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的地貌独有的特点进行观察讨论和描述,从而帮助学生把地貌特征和形成原因建立起联系【教学后记】2.地球的结
9、构【教材简析】从本课开始,学生将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形成的原因学生先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认识地壳的组成,了解地壳的运动,丰富和完善对地球的整体认识,再通过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增强对地球结构的感知本课以及后面的第3第4课,研究地球内部力量对地形地貌的影响本课研究“地球的结构”,而第3第4课主要研究地球内力作用的两种表现形式:地震和火山喷发地球内部力量的产生与地球内部构造有着紧密的关系,本课的学习为第34两课学习地震火山喷发的形成原因奠定认知基础【学情分析】课前学生已经猜测地表形态会受到地球内部因素的影响,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地球内部结构也并不是一无所知,知道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
10、浆,有时会冲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但学生对于组成地球结构的三个圈层缺乏深入的了解,更没有认识到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与地表地形地貌及其变化之间的关系同时学生对地壳由岩石组成有所了解,但具体到岩石的分类不是很清楚【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阅读资料,知道地球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认识到地球是有结构的,知道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知道地壳在不断运动着科学思维通过观察比较地球结构模型,能认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特点 探究实践通过了解地球内部构造,能制作一个实物模型模拟地球的结构 态度责任乐于参与地球结构模型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保持对探究地球内部构造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教学重难点】重点说出地球
11、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运动着难点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视频资料学生1.每组橡皮泥(红黄蓝三种颜色)尺子小刀垫板擀面杖;2.内部结构的相关资料;3.课堂作业本【教学过程】一聚焦地球的内部结构(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谈话: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表面的特点,地球表面的这些特点和地球构造有关吗? 2.展示“火山口”图片提问:看到火山口图片,你们对地球的内部结构有什么想法吗?3.提问:地球的内部结构到底是什么样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地球的内部结构(板书)设计意图火山口的图片能让学生感受到地球的内部结构
12、与我们看到的地球表面是不一样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内部结构奥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二整体认识地球的结构(预设30分钟)材料准备:地壳运动的相关资料橡皮泥(红黄蓝三种颜色)尺子小刀垫板擀面杖1.认识地球结构播放“地球内部结构”视频谈话:一起来看一看地球内部的结构吧 展示“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片提问:地球内部结构分为哪几部分?(预设: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2.了解地壳组成(1)提问:地球的地壳部分是由岩石组成,在上学期的科学课中我们认识了几种常见的岩石花岗岩大理岩砂岩等你知道组成地壳的岩石分为几大类吗?(2)学生阅读教科书“了解地壳的组成”部分(3)交流:组成地壳的岩石大致分为几个类
13、型? 它们分别是什么?(4)小结:组成地壳的岩石按照其成因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3.了解地壳的运动(1)提问:地壳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又漂浮在满是岩浆的软流层之上,那么地壳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是什么力量使地壳运动的?地壳运动又会产生什么自然现象呢?(2)学生学习关于地壳运动的资料(3)提问:地壳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有哪些现象或证据支持你的观点?(预设:火山地震能让我们感受地壳的运动)(4)出示岩层受力产生弯曲变形的图片提问:你们能解释岩层为什么会发生弯曲变形吗?(预设: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壳运动会使岩层受力,就会发生弯曲变形)4.做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1)教师引导:我们在了解地球内部结
14、构的基础上,制作一个地球结构模型用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橡皮泥分别代表地核地幔地壳三个圈层结构,从里到外逐层制作提问:为了更加逼真地还原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我们还需要获取哪些信息?(预设:地核地幔地壳三个圈层的平均厚度)(2)引导:我们不可能按实际的大小制作地球结构模型,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吗?(3)提示:可将3个数据按照相同比例缩小,比如都缩小1/213000000,根据缩小后得到的数据制作(4)学生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切开并观察模型的剖面设计意图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4个活动,帮助学生对地球结构建立整体认识同时,聚焦地壳运动,为后面研究地震和火山喷发做好充分准备三小结(预设5分钟)(1)提问
15、: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2)小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从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地壳在不断运动,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不停涌动,有时会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后续我们会对地震和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继续进行研究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回顾本课主要研究的几个内容【疑难解答】制作地球结构模型,如何讲解等比例缩小?五年级上册学生还未学习比例尺,可以用缩小到多少分之一的方式告诉学生,比如缩小1/213000000,这时,地核半径1.6厘米,地幔厚度1.4厘米,地壳做得尽量薄,最终可得到一个直径为6厘米的地球结构模型【教学后
16、记】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材简析】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的第3课在上一课的教学中,学生认识了地球的内部结构,了解了地壳的组成及运动在此基础上,本课将引导学生通过研究地震现象来认识地球内部的力量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本课重点聚焦“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地震发生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地震会给地表带来哪些改变呢”三个问题,按照“由内部原因到外部现象,再回归生活实际”的顺序安排了三个有层次的活动,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通过阅读分析资料了解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及给地表带来的变化,并通过搜集资料了解地震发生时自救互救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关于“地震”这一自然现象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加深学生对于“地
17、壳运动”的理解,为解释“弯曲岩石”的现象找到更为充分的依据【学情分析】地震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学生通过电视网络等渠道对于地震现象有了一些了解,并且知道它是一种灾害性地质现象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内部的构造以及地壳运动对岩层的影响,这些都是学生进行本课学习的认知基础但是,学生对于地震发生的原因以及地震导致地形地貌的具体变化并不是非常清楚【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模拟实验,知道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集中释放产生的自然现象,认识到地震的发生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科学思维根据模拟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地震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探究实践运用观察模拟实验阅读资料的方式获取证据,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态度
18、责任保持对地震现象的探究热情,乐于参加模拟实验,具有珍爱生命的情感【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模拟实验,理解地壳运动会改变地表形态难点知道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集中释放产生的自然现象【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学生1.每组提供两个塑料小盒(裁成两半)分层泥土木片;2.实验记录单【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出示地震后的地表照片,提问:这些是发生地震后的场景,你观察到了什么?2.提问:你想了解关于地震的哪些知识?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板书)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调动学生关于地震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快速聚焦到本课研究的问题二了解地震成因及影
19、响(预设35分钟)材料准备:两半拼接的小盒分层泥土木片实验记录单(一)了解地震的成因(预设25分钟)1.猜测成因(1)提问:是什么原因让地球表面出现如此大的改变?说明你们的理由(预设:地球内部运动;地壳运动;岩浆 )(2)讲述:在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中,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组成了地球外壳,称为岩石圈岩石圈不是一个单一的完整的块体,而是由板块构成全球的板块共分六大板块,这些板块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 (3)提问:地球板块是怎样运动的?又会给地球表面带来什么变化?播放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视频(4)出示全球地震分布图与全球板块分布图,提问:地震集中分布在什么位置?(5)整理猜想:关于地震的成因,现在你更认同哪一
20、种猜想?2.模拟实验(1)谈话:板块间的碰撞分离等运动真的会改变地表,引发地震吗?让我们通过模拟实验进行探究(2)出示实验材料,提问:它们分别可以模拟哪些部分?怎样模拟板块运动?(预设:两半拼接的小盒模拟地壳中的两个板块;泥土模拟岩层将小盒拼接起来,将泥土铺在小盒中,挤压小盒,模拟板块碰撞;拉开小盒模拟板块分离)(3)注意事项:观察“地面”的变化;观察“地面”发生变化的位置与“板块”对接边界的位置关系(4)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5)学生展示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3.解释成因(1)出示自然界中岩层弯曲断裂和错动照片提问:这些岩层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预设:板块运动会使岩层长
21、期受到力的作用,发生弯曲变形,当岩层受到的作用力超过一定程度时甚至发生断裂错动)(2)感受“岩层”断裂实验讲述:握住木片两端,慢慢向下弯曲木片,直至木片断裂观察木片断裂时的现象,体会双手的感受学生实验,汇报交流(3)提问:地震是怎样发生的?(4)小结:板块运动会使岩层受力变形,当作用力的强度超过岩石的承受强度,岩石就会破裂或错开,并迅速释放能量,引起地面的震动,发生地震(二)了解地震的作用(预设10分钟)1.出示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地震资料,提问:两次大地震给地球表面带来了哪些改变?这个改变是剧烈的还是缓慢的?2.小结:强烈的地震会使一个地区的地表发生巨大改变,不仅如此,地震还会危及生活在这一地区
22、地表上的人们,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三)地震发生时的自救互救1.播放发生地震的情景视频,提问:如果发生地震,尤其遇到震感强烈的大地震,我们应该怎样自救互救,尽量减少地震造成的伤害呢?2.制作地震发生时自救互救宣传海报(1)教师介绍制作步骤:确定主题寻找资料筛选资料设计制作海报(2)谈话: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搜集更多关于地震发生时自救互救的相关知识,完成一张宣传海报设计意图增强感受“岩层”断裂实验,通过掰断木片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发生地震时的震动及能量的瞬间释放三课堂小结,整理认识(预设8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地震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在研究地震成因的活动中,我们用到了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球表面的变化 小学 科学 新课 标教科版五 年级 上册 第二 单元 地球表面 变化 教案 2022 新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