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文言文课内外词语比较分析练习(新高考Ⅰ卷新题型附参考答案和解析).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文言文课内外词语比较分析练习(新高考Ⅰ卷新题型附参考答案和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文言文课内外词语比较分析练习(新高考Ⅰ卷新题型附参考答案和解析).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新高考语文卷课内外词语比较分析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
2、、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
3、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降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1(2022新高考卷)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2(2022新高考卷改编)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将伐魏”与“廉颇为赵将,伐
4、齐,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将”字的含义不同。B.“魏王闻之”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两句中的“之”字的含义不同。C.“告之曰”与“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出师表)两句中的“告”字的含义相同。D.“子为寡人谋”与“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两句中的“为”字的含义相同。3(2022新高考卷改编)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王闻之”与“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花卿)两句中的“闻”字含义不同。B“夜见孟尝君”与“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两句中的“夜”字含义不同。C.“
5、秦且攻魏”与“年且九十”(愚公移山)两句中的“且”字含义相同。D“孟尝君之赵”与“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两句中的“之”字含义相同。4(2022新高考卷改编)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可得闻乎”意思是能讲给我听听吗?“闻”使动用法,其后省略宾语“余”,即赵王。B.“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中的“兵”是军队的意思,与诗经秦风无衣“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中的“兵”含义相同。C.“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与“而青于蓝”(劝学)两句中的“于”用法和意义相同。D.“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中的“所以”是“的原因”的意思,与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中的“所以”含义不同。5(2022新高考卷改编)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寡人愿子之行也”与“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愿”字含义相同。B.“歃盟”的意思是歃血为盟,古人盟会时,嘴唇涂上牲畜的血,表示诚意,旧时指宣誓缔约,现指阶级的联合,国与国的联合。C.“许诺”的意思是“同意,应允”,与史记项羽本纪“项伯许诺”中的“许诺”含义相同。D.“岁不熟”的意思是年成不丰熟。“熟”指植物的果实或种子长成,又特指庄稼可收割或有收成。6(2022新高考卷改编)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燕王尚
7、未许也”与“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酬乐天咏老见示)两句中的“尚”字含义相同。B.“臣效便计于王”与“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前出师表)两句中的“效”字含义相同。C.“王不用臣之忠计”与“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两句中的“用”字含义不同。D.“魏王折节割地”中的“折节”意思是魏王主动改变志节、降低身份、降下身段,投秦之所好,以求秦退兵。7(2022新高考卷改编)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尝君”名文,食客数千人,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乃至鸡鸣狗盗之徒,无贫贵贱,皆招致之。是战国四公子之一。B.“寡人愿子之行也!”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
8、凋也”(论语)两句中的“之”字含义相同。C.“文愿借兵以救魏”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以”字含义相同。D.“燕王尚未许也”与“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两句中的“许”字含义不同。8(2022新高考卷改编)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效便计于王”与“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两句中的“于”字含义不同。B.“文请行矣”与“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两句中的“行”字含义相同。C.“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与“恐托付不效”(出师表)两句中的“恐”字含义相同。D.“秦必去矣”与“王必无人,臣愿
9、奉璧往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必”字含义不同。9(2022新高考卷改编)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国之半与秦”与“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史记项羽本纪)两句中的“与”字含义相同。B.“秦必去矣”与“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两句中的“去”字含义不同。C.“秦已去魏”与“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两句中的“已”字含义相同。D.“魏王悉韩、魏之兵”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两句中的“悉”字含义不同。10(2022新高考卷改编)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10、(3分)( )A.“此国之利也”与“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劝学)两句中的“利”字含义不同。B.“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与“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庄子养生主 )两句中的“而”字含义相同。C.“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与“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两句中的“虽”字含义相同。D.“燕不救魏”与“或师焉,或不焉”(师说)两句中的“不”字含义不同。11(2022新高考卷改编)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请行矣”与“于是公子请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两句中的“请”字含义不同。B.“又西借秦兵”
11、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两句中的“西”字含义相同。C.“王且何利?”与“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两句中的“何”字含义相同。D.“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与“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内篇养生主)两句中的“乎”字含义不同。12(2022新高考卷改编)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与“度道里会遇之礼毕”(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道里”的含义相同。B.“寡人听子”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两句中的“听”字的含义不同。C.“乃为之起兵八万”与“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2023 高考 复习 文言文 内外 词语 比较 分析 练习 新高 题型 参考答案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