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计量时间》教案(共7课)(2022新版).doc
《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计量时间》教案(共7课)(2022新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计量时间》教案(共7课)(2022新版).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单元 计量时间1.时间在流逝【教材简析】时间在流逝是计量时间的单元起始课,是学生研究计量时间的开始,在本单元中起到了奠定基础和铺垫的作用。本课以“在钟表发明之前,人们是怎样安排生活和劳作的呢?”提出了单元研究主题,接着通过对日晷等计时工具的介绍,引导学生简要了解一些古代的计时方法。再后研究燃香计活动,还为整个单元的后续研究提供了范例。本课的重点是带领学生了解古人的计时方法、计时工具及其发展史。通过阅读资料、观察燃香实验,使学生认识古人利用有规律变化的天体的运动和燃香变来计时。在研究中,让学生产生关注计时方法的意识和兴趣,并对计时工具的迭代更替过程充满好奇。【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对时间及计时
2、工具有一定的认识,也会使用一些计时工具计量时间。但“人类是怎样逐步发展起各种计时方法和工具的?”“现代钟表发明之前,古人如何计时?”这些问题学生可能有所思考,却认识不太清晰。本课通过对燃香钟这一工具的探究、研讨,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探索计时工具,激发研究兴趣,并初步获得研究的方法,为后面整个单元的学习做准备。【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阅读资料、观察燃香实验,知道古人利用天体的运动来计时,且在一定条件下,燃香变短的速度基本是均匀的,认识到有规律变化的事物可以用来计时。科学思维通过分析、比较数据等方法,发现有规律变化的事物是计时的本质。探究实践在实验中,观测并记录燃香时间的相关数据,并对“蜡烛可以计时吗
3、”这一问题结合实验现象进行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责任在研究中,产生关注计时方法的意识和兴趣,并对计时工具的迭代更替过程充满好奇。【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古代人们的计时方法、计时工具及其发展史。难点实验研究燃香计时的科学原理。【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有关古人用天体(如太阳、月亮)运动计时的图文或视频资料;3.时钟模型。学生1.每组提供秒表、香、火柴、记号笔;2.实验记录表。【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预设4分钟)材料准备:课件、时钟模型1.现在是几点几分?请学生把时钟模型中的指针拨动到相应的时间位置。2.看关于时间的小视频后,提问:现在几点几分?现在的时间还是黑板上的时间吗?
4、 3.小结:原来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地流逝了。揭示课题:时间在流逝(板书)。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拨动时钟模型的方式记录一开始的时间,观看一段视频后再来记录时间,对比发现时间在悄悄流逝,从而引出课题。二、探索活动:测量时间(预设30分钟)材料准备:秒表、香、火柴、记号笔、实验记录表、课件(一)根据自然现象来计时1.提问:时间在流逝,刚刚同学们利用钟表很快地确定时间。在钟表发明之前,人们怎样计时安排生活和劳作的呢?(预设:人们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这一自然现象来确定时间,安排生活和劳作,这就出现了最早的计时单位天。)2.追问:除了利用太阳计时,人们还会利用哪些自然现象来确定时间呢?3.小结:在没有任何计时
5、工具的情况下,人们利用自然现象的规律运动来判断时间。(二)利用太阳来计时1.古代的人们利用最简单且最容易发现的自然现象来制作计时工具,比如日晷、圭表。2.阅读资料:学生仔细阅读资料,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介绍日晷和圭表。3.研讨:日晷和圭表的结构、计时的原理。4.教师结合图片着重向学生介绍日晷晷面上的刻度和计时单位。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子时:晚上11点到凌晨1点,午时:中午11点到下午1点。5.提问:人们在使用日晷和圭表来计时会遇到什么困难吗?小结: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慢慢地改进计时工具,也出现了更多描述时间的词语,如“一炷香”的时间,“一盏茶”的时间等。(三)研究一炷香的
6、时间1.教师出示燃香,古人又是如何利用燃香来计时的呢?引导学生探究燃香的长度变化是不是匀速的。2.小组讨论并提出实验设计要求:(1)研究香燃烧“速度是均匀的吗?”需要哪些材料?怎么研究?(2)讨论确定研究方法:给燃香等分四段,在四分之一、二分之一、四分之三处分别做标记,并记录每一段燃烧的时间,重复三次。3.学生分组实验。实测、统计、分析燃香时间数据,并记录。4.研讨交流:每一段燃香的时间一致吗?能用来计时吗?学生比较每等份的燃烧时间,分析并讨论。5.小结:在一定的条件下(燃香粗细均匀,没有风吹等外在干扰因素),燃香的长度变化基本是匀速的。燃香可以用来计时,人们根据这一原理制造出了燃香钟这一计时
7、工具。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收集与阅读资料、动手实验等方法进行研究,发现当某事物在一段时间间隔内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所需的时间一致时,可以利用这种事物来计时。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的计时工具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三、研讨(预设:4分钟)1.古人曾用过哪些方法计时?这些方法为什么能帮助人们计时?2.蜡烛可以用来计时吗?提问:燃香可以用来计时,那蜡烛也可以燃烧,可以用来计时吗?在不受外界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蜡烛变短的速度也是基本不变的,所以也能计时。设计意图先对古人计时方法和原理进行巩固。再运用燃香实验中的发现,探讨“蜡烛计时”的问题,启示学生学以致用。四、课堂小结(预设:2分钟)时间像流水一样,在我们身边悄悄流逝
8、,人们探索更精准的计时工具的步伐永远不会停歇,课后请同学们继续探索人类计时工具的发展史。【疑难解答】日晷和圭表有什么异同点?答:日晷和圭表都是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计时。日晷由晷面和晷针组成,是利用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方向来计时,圭表由圭和表组成,是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变化规律来计时。【教学后记】2.用水计量时间【教材简析】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影响水流速度变化的主要因素。第二部分是学生通过观察古人利用流水计时的装置,结合自己的实验探究,理解这些装置计时的方法。观察水流速度的实验是本课最重要的探究活动。教科书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先初步观察瓶中流出的水流速度,再
9、进一步观察测量同一装置中200毫升水流出50毫升水的用时,并且推测和实测流出第二个、第三个50毫升的用时。在学生通过实验对水流流动速度的认识进一步完善后,再结合教科书提供的古代“受水型”水钟的图片,研讨“古人如何保持水钟里的水以固定速度往下滴”。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作用。本单元的主题是认识计时工具的发展。第一课的学习中,学生了解燃香钟受外界因素大,进而开始关注、研究水钟,但水钟的准确性和方便性有待提高,从而引导学生进阶到摆钟的研究,不断向前推进学生的认知思维。【学情分析】通过前一课“燃香钟”的探究,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燃香能够被用作计时工具,是因为在一定情况下香燃烧变短的速度基本均匀。他们或
10、许能从中得到启发,可以通过找寻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物体或事件来帮助记录时间推移的轨迹。从这课开始,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观察流水、单摆等运动,探究影响其运动速度的因素。学生在之前的科学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推理和合作实验的能力,本课需要学生在探究流水速度时进行有依据的推测以及实测并如实记录。【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滴漏实验,知道水位高低、孔径大小等因素会影响水流速度,认识到“同一装置中,控制水位不变,水流速度不变”这一特点可用于计时。科学思维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能判断水流速度与水位高低的关系。探究实践在实验过程中,能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发现水流速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态度责任在观察古代水钟
11、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古人的聪明才智,体会到社会的发展会带动计时工具的进步。【教学重难点】重点能通过实验发现影响水流速度变化的主要因素。难点能通过观察古人利用流水计时的装置,结合自己的实验探究,理解这些装置计时的方法。【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课前搜集各种水钟的资料与图片。学生1.每组提供直筒矿泉水瓶、200毫升量筒、透明水杯、铁架台、计时器;2.观察记录单。【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课前搜集各种水钟的资料与图片、课件1.回顾古代计时工具。2.出示教科书中的古代水钟图。提问:水真的可以用来计时吗?古人的水钟又是怎么来计时的呢?3.板书课题:用水计量时间。设计
12、意图简要回顾古人计时方法,快速聚焦到本课的核心问题用水计时,引导学生自然进入了“水流速度”的探索活动。二、探究水流速度的变化(预设30分钟)材料准备:矿泉水瓶、200毫升量筒、透明水杯、铁架台、计时器(一)观察水流的速度(预设5分钟)1.展示研究装置。(1)透明塑料瓶去底,倒过来盛水。(2)在瓶盖上扎一个小孔,让水从小孔缓慢流出。(3)在瓶子里装200毫升水,下面用量筒接住流出的水。2.教师演示,学生观察。3.交流研讨:水流是否以均匀的速度往下流?(二)探究200毫升水中流出50毫升需要的时间(预设10分钟)1.提问:水流速度到底是不是均匀的呢?有什么方法可以测量?2.明确任务:测量从200毫
13、升水中流出5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 操作方法:用手先堵住瓶孔,往瓶子倒入200毫升水。准备好计时器,滴水的同时开始计时。当水流出50毫升时,暂停时间并记录。重新将水加满至200毫升,反复刚才的实验步骤。3.观察各组数据,探讨发现:如果孔的大小和初始水位高度不变,流出相同多的水,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4.提问:如果继续流出第二个50毫升,第三个50毫升呢?5.学生推测并记录。(三)探究200毫升水中流出100毫升、150毫升需要的时间(预设15分钟)1.学生实验:测量并记录200毫升水中流出100毫升、150毫升需要的时间。2.汇总分析全班的数据,得出水流速度越来越慢。设计意图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
14、通过多次的观察、推测、实测水流时间,进一步完善对水流流动速度的认识。三、交流古代水钟(预设7分钟)材料准备:图片、学生记录单1.分析水流速度的影响因素。(预设:孔径大小、水位高低等。)2.思考怎样能让水以均匀的速度往下流?(预设:同一装置中,保持水位不变,水流的速度基本不变。)3.学生观察书本古代水钟结构,研讨两个问题:(1)古代水钟用水滴来计时有什么好处?(2)古人是如何控制水以固定速度往下滴?4.教师小结:水可用于计时,是因为水具有以下特点:初始水位高度和孔径不变,流出相同水量所需的时间一致;保持水位高度不变,水流的速度不变。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研讨、总结本节课核心知识,为下一节的制作水钟进行
15、铺垫。【疑难解答】1.古代的计时仪器刻漏是如何计时的?刻漏是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它由几个铜水壶组成。除了最低的那个,每个壶的底部都有一个小孔。水从最高的壶里,经过下面的各个壶滴到最低的壶里,滴得又细又均匀。最低的壶里有一个铜人,手里捧着一支能够浮动的木箭,壶里的水多了,木箭就浮起来,根据它上面的刻度,就可以知道时间了。【教学后记】3.我们的水钟【教材简析】前一课用水计量时间中发现的水流速度特点,为本课制作水钟激发学习兴趣和奠定理论基础。本课学习中,学生要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设计一个水钟,用图文的形式对自己设计的水钟进行描述,并要亲自动手制作一个水钟,还要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水钟是否能准确计时,以及对
16、水钟的设计进行改进。这个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本课鼓励学生在讨论与分享的过程中表达想法、阐明创意,在实践中培养研究科学的兴趣,在合作中体会团队和谐分工的重要性。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初级的、完整的科学工程活动。整个科学工程活动在良好的思考情境下开展,重点开发学生的设计与制作能力,并在改进中对自制水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地系统分析,提出多种改进措施。【学情分析】通过前一课的教学,学生观察到“滴漏实验”中水流速度的特点,对水钟作为计时工具的原理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且激发了制作简易水钟的欲望。水钟的设计、制作、分析与改进指向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学生可能无法清晰表达设计的意图,需指导学
17、生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阐明创意。在制作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可能因参与积极性、性格等原因配合不默契,教师需引导学生发挥各自的作用,和谐分工合作。自制水钟的计时准确性不一定能达到学生的预期效果,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多次迭代。【教学目标】科学观念设计与制作水钟时,应用控制水流速度的方法,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科学思维基于水流速度的规律设计方案,阐明自己的创意;通过有说服力的论证,认同或质疑设计方案,并初步判断可行性和合理性;在改进中,应用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提出多种改进措施。探究实践在实践中,有初步构思、设计、实施、验证与改进的能力;设计时,运用画图和文字描述的方法设计方案,并据图制作水钟;在测试与评估中判断
18、水钟的准确程度,根据实际反馈改进水钟的设计与制作,并展示。态度责任在制作水钟的过程中,感受到科学制作带来的乐趣,体会分工合作与和谐地开展探究实践的重要性;体验到完成一个科学工程需要不断重复实验,在实验中逐步完善。【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与制作水钟。难点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表达制作水钟的方案,并根据设计方案进行制作。【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学生1.铁架台、剪刀、美工刀、塑料瓶、工字钉、直尺、胶带、记号笔、秒表;2.设计方案的记录单。【教学过程】一、回顾思考、聚焦问题(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上节课我们观察了“滴漏实验”中的水流速度。水流的速度有什么特点呢?2.人们曾用一个底部钻有小孔的碗,放
19、在水中,让碗慢慢下沉来计量时间。我们可以做一个类似的计时器。3.明确任务:让我们制作一个计时10分钟的水钟。揭示课题:我们的水钟(板书)。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水流的速度特点,并认识古人利用水流计时的应用,明确本节课的主要任务。二、设计方案(预设12分钟)材料准备:设计方案的记录单1.制作水钟,我们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呢?我们一个一个来思考并解决问题。(1)制作水钟需要哪些材料?打孔用什么好呢?切割用什么工具?(2)怎样控制漏水的速度?请用画图的方式表示。(3)如何来划分10分钟的时间刻度?2.图文结合,设计方案。你将要怎样一步一步完成你的制作呢?用画图与文字结合的方式设计方案吧!3.学生设计方案,
20、教师给予适当鼓励和指导。4.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设计方案,初步判断可行性和合理性。设计意图图文绘制设计方案是技术与工程的重要环节。学生担任工程设计师,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表达设计,在讨论中培养科学思维。三、制作(预设:13分钟)材料准备:铁架台、剪刀、美工刀、塑料瓶、工字钉、直尺、胶带、记号笔、秒表1.教师讲述:接下来,请按照自己的设计加工并组装水钟。也可参考插图来确定制作的流程。做好每分钟水流量的记录,分别标出 110 分钟的时间刻度。2.学生制作水钟活动。设计意图学生担任工程技术人员,在产品制作过程中,需熟练读取设计方案并精准制作。教师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制作步骤,学生之间分工合作、和谐探究。四、测
21、试(预设:5分钟)1.提问:自己制作的水钟计时准确吗?怎么测?2.学生进行测试活动。考虑课堂时长,课堂上仅测试2-3分钟内计时是否准确。设计意图学生在相同的验收标准中测试,了解自身产品的精准性与不足之处,在观察等待中静心思考。可创设长时课堂,建议给予更多时间测试。五、评估与改进(预设:5分钟)1.提问:根据测试结果,你的水钟计时准确吗?如果不够准确请说一说为什么,怎么来改进呢?如果很准确,请向大家分享经验。2.提问:制作水钟简单吗?说一说你的体会。设计意图学生在产品测试结果中反思设计与制作的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教师引导学生要考虑减少材料消耗来节约资源与降低成本,通过缩短工期来提高工作效率。六
22、、拓展(预设:2分钟)提问:除了水,还可以用哪些能流动的物体来制作计时工具?课后同学们也可以尝试用其他流动的物体制作水钟。设计意图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后,能迁移应用。通过举一反三、发散思维的方式,运用流动物体的流动规律制作更多的计时工具。【疑难解答】分析学生自制水钟计时不准的原因。自制水钟计时不准的主要原因有设计不够合理、制作不精细和使用不规范。设计时,控制水流速度的方法不够合理,如孔径过大或过小、水位过高或过低等。制作时不精细,划分时间刻度时太粗心大意了,没有平视去标刻度;容器形状不规则,标不好刻度;每隔一分钟,水位变化不明显;记号笔的笔头太粗,每个刻度线有粘连等。使用时,学生通过斜视来
23、计时,读数错误。【教学后记】4.机械摆钟【教材简析】本单元前三节课探究的是太阳钟、水钟等一些简易的计时工具,本课是探索精确计时工具的第一课。学生从钟摆的摆动开始观察研究,通过测量钟摆一分钟摆动的次数,发现它每分钟摆动的次数是相同的,初步感知摆的等时性。然后动手制作一个简易的摆,重复观测自制单摆一分钟内摆动次数,通过分析数据进一步明确摆的等时性:同一个单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次数相同。此外,通过对比各组间的数据,会发现不同小组的摆摆动次数是不同的,为下一课摆的快慢提出了待研究的问题。本课的重点是研究单摆的运动规律,即等时性原理。培养学生基于观测到的数据,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阐明单摆运动规律的思维方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计量时间 小学 科学 新课 标教科版五 年级 上册 第三 单元 计量 时间 教案 2022 新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