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水》教案(共8课)(2022新版).docx
《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水》教案(共8课)(2022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水》教案(共8课)(2022新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单元 水1.水到哪里去了【教材简析】本课是单元起始课,本课有四个活动,一是解释水去哪儿了,二是说说生活中的蒸发现象,三是用实验解释蒸发现象,四是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本课的重点学生通过观察“用湿布擦黑板, 过一会儿黑板上的水迹不见了”这类现象,思考“水到哪里去了”,尝试解释日常的生活经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在此过程中丰富对水的感性认识,并借助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学情分析】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东西之一,水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学习时,对水已经进行了一些学习和观察。虽然水也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但如何将学生对水的零散的、生活化的认知向科学概念转
2、化呢?这是我们期待学生关注和探究的问题。【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水到哪里去了”的探究实验,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认识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科学思维通过观察水的蒸发现象,比较、分析、归纳出水和水蒸气的异同。探究实践能设计并实施简单的对比实验,对水的蒸发现象提出合理的解释。态度责任在探究实验中,形成细致、客观的观察态度,培养对水深入研讨的好奇心。【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对比实验来观察“水到哪里去了”并解释观点难点理解水蒸气的特点并能区分“水蒸气”与“白汽”【教学准备】教师湿布、一杯水、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学生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棉签、一片保鲜膜、一根橡皮筋
3、【教学过程】一、湿布写“水”,回顾水的特点。(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干净的抹布、黑板,一杯清水1.出示一杯清水,并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字,提问: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颜色、气味、形态)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失了,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从观察一杯水导入,让学生复习旧知,展现前概念,以“水”字的消失激发兴趣,聚焦本课研究主题。二、预测并探索水到哪里去了。(预设22分钟)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棉签、一片保鲜膜、一根橡皮筋1.提问:黑板上用水写的“水”到哪里去了?(预设学生的猜想:水被黑板吸进去了,水到了空
4、气中,水被太阳吸走了, 水飞到天上去了,水变成了一种气体)2.交流并小结:大部分同学都认为水到空气中去了,变成了一种气体。3.水变成的这种气体,是怎样的气体呢?它的什么颜色的?什么气味? 能不能摸得到?接下来我们就要来观察这种气体的特点。要观察气体,就要先产生气体。4.我们在其中一个透明杯子里,用棉签轻轻涂一些水,让这些水产生气体。你觉得可以怎样观察这个气体?同时在另一个透明杯子里涂入相同量的水,并封上保鲜膜。(对比蒸发现象)5.小组活动:水变成了一种怎样的气体。(可以放在通风、靠阳光的环境下,对比两个杯子里的水蒸发现象的区别)设计意图本环节是解决本课时重难点的基础,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生活经
5、历、实验现象等想法设法证明“水在蒸发”,观察并比较不同杯内的水的蒸发现象。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3分钟)材料准备:实验记录表1.围绕下列问题,学生先进行小组内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学生的观察结果:颜色、气味、透明度、是否看得到、是否摸得到。)2.派代表作集体交流,问题逐个解决。问题一: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小结:没有盖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飞快地都“跑”到空气中了,而盖了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在“跑”到空气中的速度比较慢。问题二: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水蒸气是水吗?(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形成维恩图,学生补充修改)3.教师小结:我们发现,水变成了无色、无味、透
6、明、看不见、摸不到的一种气体,我们把这种气体叫做水蒸气,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板书:水蒸气 蒸发)4.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与不同。(相同:无色、透明、无气味)(不同:水看得见,摸得到,水蒸气看不见,摸不到)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先进行小组内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再组织小组代表班级内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暴露问题,对生成性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和引导。四、拓展:讨论水的多少与蒸发时间的关系(预设2分钟)1.思考:水蒸气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如何能加快水的蒸发?2.请你课外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信息。设计意图结合本课不同杯子蒸发快慢的现象,让学生带着更多的感兴趣的问题,来到广阔的课外时空,
7、把探究延伸到课外。【疑难解答】如何帮助学生区分“透明”“无色”?学生对水和水蒸气的特点中“无色”与“透明”这两个概念容易混淆,认为无色的东西一定是透明的,透明的也必然是无色的。或者直接把“透明”等同于“无色”,这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透明”属于透明度,“无色”属于颜色范畴。教师可以直接利用透明的杯子和有颜色的眼镜来区别“无色”“透明”的异同。【教学后记】2.水沸腾了【教材简析】学生学习了第一课水去哪里了之后,已经认识了水会蒸发这一现象,本课旨在引领学生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观察水的沸腾过程,能从探究实验中获得并记录水沸腾的相关现象与证据,与已有的认知形成冲撞、整合,获得深刻的身心体验。水的沸腾实
8、验中有温度计的使用、石棉网的作用、酒精灯加热的注意事项、水量和水温的选取、仪器摆放的方法介绍等问题,内容多且杂。教师应适当降低难度和要求,着重于温度计的使用和酒精灯加热的注意事项,化繁为简,同时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见到水沸腾的现象,但多为感性认识,比如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会上升、水烧开时会有气泡产生同时发出声响等等。用温度计测量水温以及用酒精灯加热水的实验,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进行正确规范的实验指导。在探究活动中,学生要学会合理分工、小组合作完成观察实验,并初步具备实验安全意识。【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利用酒精灯给水加热的活动,知道水受热
9、超过一定温度时会沸腾,水沸腾后温度不再发生变化。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体积会变大。科学思维通过交流、分析、概括等方法,知道水沸腾与水蒸发两种现象的异同。探究实践能够正确利用酒精灯给水加热,用口述、图文结合、数据等方式表达水加热过程、水沸腾时观察到的现象。态度责任在探究实践活动中,形成实事求是、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以及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水加热和沸腾过程中产生的现象。难点水沸腾现象的实验和分析。【教学准备】教师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学生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计时器)。【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
10、预设2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1.课件出示图片,提问:你烧过开水吗?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2.揭示课题:水沸腾了(板书)设计意图结合生活现象,充分调动学生的前概念,激发学习兴趣,提出研讨的问题。二、探索:给水杯里的水加热(预设20分钟)(一)预测活动(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说一说或画一画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记录在书本的记录框里。(预设:(1)说:水里看见气泡,水面上看见白色的气体等;(2)用画图的形式。)教师总结:如果一直给水加热,会出现沸腾现象,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沸腾现象呢?(火锅里的汤沸腾、水壶里的水沸腾等)。沸腾是怎么发生的,你有完整地观察过吗?这节课
11、我们就来让水沸腾起来,并观察水在沸腾过程中的现象吧。(二)给烧杯里的水加热材料准备教师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学生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1.给水加热的实验,我们的需要安装什么样的装置呢?2.ppt展示实验装置,认识实验器材名称及作用。3.结合ppt,学生了解测量水温的方法。(教师补充介绍。)4.结合视频引导学生认识温度计、烧杯和酒精灯,并了解它们的使用方法。(结合视频素材“酒精灯的使用”“水沸腾实验”);5.实验安全提示:该实验具有危险性,要在家长或老师的指导下操作;6.分组组装实验装置,开展实验,在活动手册上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设计意图通过分
12、组动手实验和观察,发现水在加热过程产生的各种现象,记录水在加热和沸腾时的温度数据,为下一步的讨论和分析做准备。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8分钟)1.提问:水在加热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交流: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沸腾后温度不再上升。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我们看见杯底有气泡产生,气泡上升并且不断变大,到水面时气泡破了,水面看见热气产生。(展示实验记录表格,总结实验现象)2.提问:冒出的“白汽”就是水蒸气吗?水蒸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白汽”其实是水蒸气跑出来,遇到冷空气形成的小水珠。(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3.水在达到什么温度时沸腾?水沸腾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正常压强下
13、是100。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汽化现象,沸腾后水面翻滚,水的温度不变,变成水蒸气后水的体积增大。设计意图两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实验交流与汇报中完成,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及总结的能力。同时通过学生对现象的概括,加深对沸腾特点的认知。【疑难解答】如何帮助学生区分“蒸发”和“沸腾”蒸发和沸腾是物质汽化的两种形式,都要吸收热。蒸发是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在任何温度下都会发生蒸发。沸腾是当饱和蒸气压等于外界压强时发生在液体内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发生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汽化现象。水在沸腾时,水还在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教学后记】3.水结冰了【教材简析】
14、通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本节课要研究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以及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水的这种变化是怎样产生的,即水是怎样结成冰的。学生经历观察水结冰过程,得出当环境温度低于 0,水的温度下降到 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学情分析】不少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已经有了这样的经验:水在一定的温度下能结成冰。甚至有的学生就已经知道了环境温度在很低的情况下,水能结成冰。但是,从什么温度开始结冰,水在结冰过程中,要
15、向周围放出热量,学生的体验不多。【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和测量水结冰实验,知道当环境温度发生变化后,水的温度和状态也会发生变化;认识到当水的温度下降到 0时,开始结冰,变成固体状态,并且向周围放出热量。科学思维用比较的方法,能区别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探究实践在观察水结冰的过程中,能用温度计测量和记录出水结冰时的各种变化,会思考冰与水是否为同一种物质。态度责任在观察水结冰的实验活动过程中,能产生对物质状态变化的兴趣,保持认真、细致的观察水的不同状态转化的态度。【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发现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难点初步建立水的形态变化与热量变化有关系的概念。【教学准备】教师各种冰的图片、热
16、水、教学课件等。学生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热水、水银温度计、各种冰的图片1. 出示一杯热水并测量水的温度提问:如果我十分钟后再测这杯水的温度,温度会如何变化?(预设:温度会下降一些。)2. 出示几张各种冰的图片。提问: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预设:会和室内温度一样。如果继续下降会怎样呢?水会结冰。)3.揭示课题:水结冰了(板书)。设计意图学生对于水冷却的概念可能局限于室内,要设法引导学生联想到冬天的室外,或者冰箱内部的结冰情况,使其自主找到水和冰之间
17、的联系,并适当引出凝固的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水结冰是与温度有关的。二、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组织学生讨论本课的实验方法。提问:说一说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想法?今天在教室里,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尝试设计利用试管、冰水混合物、温度计等实验材料进行研究水结冰过程中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实验思维和设计实验的规范行径。1.水结冰的实验,我们的需要安装什么样的装置呢?2.ppt展示实验装置,认识实验器材名称及作用。3. 播放指导型微课,并交代注
18、意事项。4.结合ppt,学生了解观察体积变化及测量水温的方法。(教师补充介绍。)5.实验安全提示。6.学生相互合作,测量水结冰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同时体会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在活动中,教师要提醒学生(1)做两次标记:第一次是试管中倒入清水后(为了便于观察,可以在清水中滴一滴食用色素);第二次是试管中的水完全结冰后;两次用不同颜色橡皮筋标记;(2)温度计插入试管塞的小孔中,保持在中间的位置不能动,不要碰到试管壁;(3)仔细观察水结冰的变化过程,需要把试管经常拿出来观察是否开始结冰,当水开始结冰时,记录温度。(4)冰块尽可能碎一些,再加入一部分食盐(食盐多一些,降温速度快一些),有利于降低烧杯内冰
19、水混合物的温度。(5)因为需要拿出来看,碎冰可能会使橡皮筋移动,所以需要直尺重新确定一下标记位置是否正确。7. 出示实验记录单,明确实验要求,并记录观察比较水和冰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设计意图在活动中,我们要做两次标记:第一次是在试管倒入清水前,第二次是试管中的水完全结冰后。通过前后对比液面和冰柱的高度来客观反应水结冰过程中的体积变化,能够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水结冰的体积变大。通过用温度计测量水温,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水结冰是与温度有关系的。三、实验发现(预设12分钟)1.学生反馈交流: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小结:当环境温度低于 0,水的温度下降到 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结冰时,
2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 0时。2.提问: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3. 冰还是水吗?引发学生去思考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4.为什么烧杯外壁有小水珠或一层白白的?它是冰吗?和试管里的冰一样吗?它是哪里哪里来的?和哪些现象类似?烧杯外的水蒸气遇冷(0以下)凝结成霜。不是冰,不一样。(当外界温度较高时,也会只是液化成小水珠。)5.在碎冰里加入了食盐,有什么作用?碎冰中加入食盐可以让冰在同温度下融化,这样有利于降低实验的温度,达到预期的效果。设计意图通过研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水结冰的过程中水发生的变化,并能够判断出水结冰体积变大以及温度降低的客观要素。最后得出结论:水和冰是同种
21、物质,冰是固态的水。四、拓展:延伸课后,深入探究(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结冰的水、试管、烧杯、清水1.提问:水结冰这种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不便?2.出示装有冰的试管。提问:我们有什么办法能把冰取出来?比一比谁的方法更科学?你为什么这么想?3.提问:固态的冰在什么条件下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呢?学生猜测后布置学生课外自主探究。设计意图从课堂实验延伸到课外,让学生交流生活中常见结冰现象,并对冰的变化进行猜测后实验。为下一课的学习做铺垫。【疑难解答】1.为什么烧杯外壁有小水珠或一层白白的?它是冰吗?和试管里的冰一样吗?它是哪里来的?烧杯外的水蒸气遇冷(0以下)凝结成霜。不是冰,不一样。(当外界
22、温度较高时,也会只是液化成小水珠。)2.在碎冰里加入了食盐,有什么作用?碎冰中加入食盐可以让冰在同温度下融化,这样有利于降低实验的温度,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学后记】4.冰融化了【教材简析】在本课中,学生将经历观察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教材希望学生在关注冰状态发生变化的同时,还能注意到其他现象。本课安排了三项探究活动:一是学生用吸管或吹风机向冰块吹热气,观察冰块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冰块融化的原因;二是将结冰的试管放入热水中,观察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通过在试管上做标记,了解冰融化成水后体积会减小;三是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建立起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学情分析】本课是学生观察水结冰
23、的变化过程后展开的。学生对冰既熟悉又陌生:冰融化这个过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经验,但学生往往缺少细致地观察冰融化的过程,也没有比较冰融化成水后体积的变化。因此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就成为本课重点,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记录,有序交流等良好的科学习惯。【教学目标】科学观念观察加热后冰块的变化,知道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知道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冰开始融化。科学思维用比较和分析的方法,能找到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变化的证据,能建立起热量和水的状态变化之间的联系。探究实践能在加热冰块的过程中,观察并记录现象,收集冰融化成水体积变化的证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科学 新课 标教科版 三年级 上册 第一 单元 教案 2022 新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