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教学反思(共8课)(2022).doc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教学反思(共8课)(202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教学反思(共8课)(2022).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单元 声音1.听听声音听听声音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起始课,本课通过“听听周围的声音”和“描述你听到的声音”引导学生开始关注声音。活动1:倾听周围各种各样的声音,对听到的声音进行简单的描述,初步辨别声音的“高低”与“强弱”的不同。在活动1中,首先播放了鸟叫声,发现孩子们能够轻松辨别出“我听到的声音”、“声音由( )发出的”,在描述“声音的特点”时,用的词汇非常丰富,比如“柔和”、“清脆悦耳”、“震耳欲聋”等,虽然词汇量丰富,在使用时不是太恰当,老师及时做了纠正,再播放其他声音的时候学生描述就更规范了。活动2:对听到的声音进行简单的科学分类。在活动2中,孩子们用了两种方法分类:
2、一种是根据声音强弱分类,把听到的机器轰鸣声归类到“强”,把流水声归类到“弱”。另一种是根据声音来源分:把鸟叫声、鸡叫声、猫叫声归类为“家禽声”,后纠正鸟和猫不是家禽,但都属于动物,所以这类声音来源为“动物的叫声”。把流水声、风声归类为“野外的声音”,即“自然界的声音”。把人类使用工具发出的声音、生成建设发出的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声音称为“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最后为了帮助学生识别乐曲闪烁的小星星中的音符,并分辨它们的高低顺序,使抽象的音高关系变得直观、形象,我们分别向音乐老师请教并使用了音乐课中常用的柯达伊手势,用直观的手势表示出各音的相对高度。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
3、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是继听听声音之后,进行的又一项关于声音的研究。本课主要通过两个活动,实践揭示声音的本质。活动1:观察橡皮筋发出声音的状态,初步理解“振动”的含义,并初步在物体发出声音和物体的振动之间建立联系;活动2:观察钢尺、鼓、音叉等更多物体发声时的状态,进一步确认振动与物体发声的关系,物体振动时会发出声音,停止振动时就不会发出声音。聚焦板块围绕“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开展全班讨论,了解学生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前概念。在这个环节,我听到有很多学生提到“说话时声带会振动”,因此我把拓展板块的知识讲解和聚焦板块结合在了一起。活动1:观察橡皮筋发出声音的状态这个活动
4、通过拉伸、弹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发声时的状态。但是在巡视过程中我发现橡皮筋的振动不是很明显,而且大多数小组把注意力放在橡皮筋是否发出声音,没有仔细观察橡皮筋发声时的状态。活动2:观察钢尺、鼓、音叉等更多物体发声时的状态这个活动可以提示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对物体发声时的状态进行观察,让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观察发声物体的状态上。比如用手触摸音叉,在鼓面洒上细沙或者放一些碎纸屑等方法。但在巡视时我发现,触摸音叉时,部分小组操作不当,会直接抓住音叉,音叉立刻停止振动。抓住这个机会,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振动与物体发声的关系,物体振动时会发出声音,停止振动时就不会发出声音。猜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
5、来进一步拓展学生对振动的认识。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本课让学生通过体验声波通过不同的媒介(气体、固体、液体)传到耳中,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我最近上课很深刻地体会到了,课上需依据学情灵活变更教学策略,一种教学设计并不一定能适应所有班级。刚开始设定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实验研究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并比较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效果”。第一个班教学时发现学生理论知识很丰富,抛出问题,部分学生就完整答出了“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有的甚至提到了“介质”。后面设定教学重点时就融入了科学探究目标,变成了“设计实验研究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并比较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
6、效果”。教学时,有的班在实验设计上稍一引导就水到渠成,有的班就显得过于拔高。因此在后续班级教学中,我就在课上根据学情,灵活变更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策略。对于“真空中的闹铃”这一活动,找到合适的微课视频还是挺不容易的。大部分视频里的抽气泵噪音过大,使得实验效果不明显。后面我在教参光盘里找到了实验视频,效果还不错,就剪辑了一段出来,给大家提供参考。在“证明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的活动中,考虑到水容易溅出,可以给每个组提前准备一张干抹布。实验前需提醒学生结束后把音叉和橡胶锤平放于桌面,有个班我忘了提醒了,结果好几个组就放进水槽里了。拓展实验“土电话”,学生可喜欢了。下图是制作方法,中间系的小短线是为了方便
7、观察。刚开始我尝试着让学生在课堂上制作,实践中发现学生在穿线和打结环节存在很大困难,考虑到教学时间,后续就用制作好的土电话让学生体验。有一个班的孩子给了我惊喜,他们发现把手轻放在棉线上,能感觉到棉线在振动。我去试了下,像是“触电”的感觉,很奇妙。后续上课我就增设了这一环节,这个发现,也给了我“教学相长”的感触。在小短线及手的触觉的帮助下,学生对于“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有了更深的认识。“真空中的闹铃”微课视频,材料箱说明书里有个二维码,我预想的是扫出来就是视频的界面,可实际上是公众号,最后我在公众号里也没找到资源。涉及视频类的资源
8、,建议可以放网盘,二维码扫出来即是内容。土电话制作材料如下,制作方法见前文。里面配的红色的橡胶圈非常方便适用。因纸杯容易损坏,建议可多配几个。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通过前两节课学习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以波的形式传播。那么耳是怎样使我们听到声音的呢?学生对于耳的结构只在于外在认识,耳的内部结构不甚了解。这节课主的难点在于认识耳的结构,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想要听清对方的话,会将自己的手置于耳后让耳朵“竖起来”,由此我们可以引出用“纸喇叭”模拟耳郭。这个实验同学两两合作,产生声音的同学在相同的距离用相同音量的声音说话,通过纸喇叭的有无比较耳朵听到声音大小的不
9、同。孩子不太好控制自己的音量,有同学自己做实验拿出自己的圆珠笔,将圆珠笔放在纸喇叭处按动圆珠笔,再把纸喇叭拿走比较听到的圆珠笔声音大小是否有所改变。本节课的重点在于探索鼓膜的运动。通过控制变量法, 对本次实验进行两次观察。观察1:在“鼓膜”相同距离的上方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音叉,观察鼓膜的振动。观察2:在“鼓膜”上方不同距离用相同大小的力敲击音叉,观察鼓膜的振动。在实验初为了想观察仔细找到了泡沫球撒在薄膜上,由于找到的泡沫球略大,薄膜振动时并不能将泡沫球振动起来。后来在实验中换成了碎沙子,实验现象非常明显。在实验中先用力敲击音叉靠近薄膜,再轻轻用力敲击音叉靠近薄膜,先强后弱的对比能看到沙子跳动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声音 小学 科学 教科版 四年级 上册 第一 单元 教学 反思 202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