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5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5页).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第 - 5 - 页本课程的设计基本理念是:以就业为导向、应用为目标、实践为主线、能力为中心、企业指导、参与课程的开发。在进行本课程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如下教学理念: 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工学交替的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教、学、做一体化的场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融入到课堂等教学理念,进行了本课程的教学设计。1、 以就业为导向 本课程在设计时就充分考虑了学生就业的需求,因此在课程设计中突出了在能力培养上,注重环境的建设。根据本专业特点的要求,利用校内外实习基地,坚持边学边做,反复训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突出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
2、“通”与“专”两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2、以应用为目标 围绕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对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重组。与传统学科型课程不同,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设计采用的是倒推法,即从企业上岗标准出发,来构建课程模块,设计教学活动。3、以实践为主线 简化不必要的理论,坚持实践为重、理论够用的原则进行课程建设。课程教学中首先遵循理论来自于实践的原则,采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制作高水平的教学课件,插入大量的案例教学,把真实的情境搬进课堂,教学举例选用外贸单位的实例,以增强知识点的实践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以能力为中心 坚持以能力为中
3、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来设计课堂教学,在学生就业岗位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来确立能力目标,将能力培养贯穿于课程教学之中,实现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力培养型教学模式的转变。突破原课程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重点是以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活动设计,融教、学、做于一体,边干边学,工学交替,在干中学,学中干。5、以任务驱动、项目驱动、角色扮演、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手脑心”全方位的学习。6、注重现代教学资源建设和使用,提高教学质量 注重教学内容先进与实用。教学技术上将“平面教学”与“立体化教学”技术有效应用,即教师课堂上“平面”讲授基础理论的同时,多采用多媒体技
4、术、教学短片、图片和难点演示等“立体化”教学手段将生产现场逼真地播放给学生观看。 一、课程设计的理念在专业核心课程设计、建设和教学实施过程中,贯彻以下教育理念:1.终身学习的教育观: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从传授者变为引导者,改变以“教”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转为以“学”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学生的学习权,使“教学”向“学习”转换;把学生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学生是学科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科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2.多元智能的学生观:高职学生具有形象思维的智能结构特点,适宜以实践知识为学习起点的培养模式;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按学生的特点,发掘学潜能,
5、发展个性,学习实践知识和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不要让学生再遭遇智慧关闭的经历,多让学生体验智慧开启和增强自信的经历,要把我们的教育从制造失败者的教育变成塑造成功者的教育。关注个体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3.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生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建构获得的。灌输式教学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剥夺了学生建构知识和理解自身的机会;学生通过探究和主动学习,才能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专兼职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学生能主动地建构他们自己的经验和知识。4.能力本位的
6、质量观: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完成综合性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学习,学生在个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构专业系统化知识,完成从初学者到高素质技术技能专门人才的职业能力发展。学生不仅要获得专业的职业技能、职业资格和必备的专业知识,更要获得自我发展的内化的职业能力,有能力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得新的发展。5.过程导向的课程观:课程以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工作过程完整”而不是“学科完整”的学习过程。从职业工作出发选择课程内容,并按照职业能力从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教学;课程内容首先强调获取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性知识,解决“怎么做”(经验)和“怎么做更好”(策略)的问题,然后是适度够用
7、的陈述性知识(理论知识)。6.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强调“为了行动而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教师是课程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协调人,学生是行动主体,教学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完整“行动”过程,在教学中专兼职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制订和实施计划、检查评价成果”,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二、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专业核心课程开发建设贯彻以下设计思路:1、校企合作组织课程开发。学校专业团队与合作行业企业的实践专家合作开发课程。1)共同组织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和专业课程开发的调研和研讨活动;2)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资源,共同创设本课
8、程适宜的实施条件;3)合作建设为学院师生、企业员工学习、培训提供服务的共享型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4)共同制订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在企业工作和学习过程中共同管理和监控运行;5)共同制订学生工作和学习成果考核评价办法,探索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评价机制;6)校企互相兼职,共建课程教学、岗位培训和技术开发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2、典型任务确定课程方案。通过实践专家研讨活动,分析专业相关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形成煤层气井站运行与管理的“典型工作任务、岗位职责任务和能力目标分析”结果,以“会做什么”的能力为依据选择课程内容,并按照职业能力从易到难的顺序
9、安排教学。3、工学交替实施课程教学。打破“以理论知识为学习起点,按照学科逻辑组织教学”的传统培养模式,课程学习从企业顶岗实习开始,首先以职业场所为课堂,以实践知识为课程学习起点,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密切结合,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职业工作经验和实践知识及初步理论知识,回学校进行学校本位学习,学习学科系统化深入知识,就业前可以到企业主要生产岗位顶岗。4、课程目标注重工作任务。企业工作任务与学校学习任务集成为学习性工作任务,通过“确定任务、制订计划、决策指导、实施计划、检查评估”等过程步骤,让学生掌握完整的工作过程,培养综合职业能力;重视能力的表现性、可见性,重视培养可迁移的关键能力,如社会责任感、独立性
10、、合作能力、自我调整和提高的能力以及决策和规划能力。5、项目工作引领情境学习。以具有挑战性并促使工作能力提高的项目工作任务为导向,专兼职教师共同精心创设学习情境,结合岗位工作的实际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学习与工作合为一体;学习情境要超越当前的和特定工作任务,注重学生的学习者角色,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学习和相关的多学科知识一体化学习。一、课程设计理念以职业能力为培养重点,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导向。坚持理论实践一体化,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课程开发原则,本着“注重职业能力培养、课程项目化、知识模块化”的教学指导思想,与纺织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
11、项目课程开发与设计,重新创建了纺织设备装配与调试的模块式知识与能力结构,以企业中相关技术的典型工作任务要求与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来涉及整个教学过程,将相关知识点与技能培训项目分解到各个学习/工作任务中。通过对各项目的教学和实践使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培养技术应用的职业能力,充分体现了该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校企合作开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现课程开发的开放性。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是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体现课程开发的职业性。以纺织机械典型零部件为载体设计教学情境,教学做一体,体现课程开发的实践性。二、课程设计思路(1)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与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打破以知
12、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以工作任务模块为中心,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建立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即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每一个学习任务都按以典型纺织机械为载体设计的活动来进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实现知识的选取和重构,进而达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2)课程内容选择“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载体,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课程开发基于企业典型工作任务,教学载体源于企业又高于企业,教学载体选自企业生产一线的真实产品,过程考核尽可能符合企业工作的实际,并充分运用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体验企业环境与氛
13、围。教学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遵循人的认知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使学生逐步学会岗位要求的职业技能。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要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3 )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组织教学,设置教学情境,实行任务驱动式教学 教学内容的组织基于工作工程系统化进行,学生完成每项任务都能感受整个工作的完整过程,使学生在学习中对所学的内容总有个完整的认识,从人的认知规律进行认识。(4)积极组织学科竞赛,扩展课程内容,延伸教学场所,服务于社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引入竞争,组织竞赛,成立业余无线电兴趣小组,将课堂延伸到阅览室、网络、电子市场等,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岗位性质,感受真实的生产氛围,提高职业素养。(5)改革传统评价机制,探索和实践多种评价方法,建立体现学训结合的评价机制,融入操作技能评价、全过程学习质量记录的开放式、全程课程考核评价机制,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技能训练中积极主动参与,充分体现评价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