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十四五”质量发展规划.doc
《凉山州“十四五”质量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凉山州“十四五”质量发展规划.doc(4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凉山州“十四五”质量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2021年8月目 录第一章 质量发展形势第一节 “十三五”质量发展成效第二节 “十四五”质量发展机遇第二章 质量发展要求第一节 指导思想第二节 基本原则第三节 发展目标第三章 完善四大工作机制,保障质量强州稳健前行第一节 完善“大质量”工作机制第二节 建立现代化“大监管”机制第三节 创新“大市场”共建共治共享机制第四节 探索高质量发展评价机制第四章 夯实质量技术基础,筑强质量发展支撑体系第一节 健全质量安全责任体系第二节 强化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第三节 严守质量安全底线第四节 夯实质量技术基础第五节 构建质量人才队伍第六节 培育根植质量文化第七节 实施品牌
2、培育工程第五章 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实施质量品牌战略工程第一节 开展大众消费质量提升行动第二节 开展重点产业质量提升行动第三节 开展制造加工业质量提升行动第四节 开展服务质量提升行动第五节 开展工程质量提升行动第六节 开展社会民生质量提升行动第六章 组织保障措施第一节 强化组织领导第二节 加大政策支持第三节 强化监督考核3凉山州“十四五”质量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建设质量强国战略部署,强力推进质量强州战略,根据凉山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凉山州实际,制定本规划。第一章 质量发展形势第一节 “十三五”质量发展成效“十三五”期间,在州委、州
3、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州质量发展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坚持质量强州,大力实施“产业强州、开放兴州、生态立州”战略,发挥优势,抢抓机遇,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是凉山州基础设施投资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发展成效最显著的时期,也是思想观念、质量理念、发展导向发生根本性转变的重要时期,全州综合经济实力稳步提升,投资增速连续两年居全省21个市州第一位,为推动凉山州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集聚资源要素、承接生产力布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也为“十四五”时期全州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强力支
4、撑。一、社会经济质量总体水平明显提升2020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达1733.15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5.0%,实现“十三五”规划调整后的预期目标。(请统计部门审核修改)“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528.7亿元,年均增长5.3%。(请统计部门审核修改)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入库企业55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8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90家,高新技术产值达340.1亿元,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50.1;申报实施重点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示范项目650项,参与承担国家、部、省、州等各级农业科研项目215项,科研经费累计投入9374万元,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23.26
5、亿元。(请科技部门审核修改)“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35.1亿元,年均增长7.7%;全州实现旅游总收入275亿元;物流业增加值110.5亿元,增长5.1%。(请统计部门审核修改)“十三五”期间,新增各项贷款176亿元、增长21.4%;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330.2亿元、规模全省第三。三大产业稳步发展,202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406.74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559.55亿元,年均增长3.8%;第三产业增加值766.86亿元,年均增长6.4%;粮食产量247万吨,实现十八连增。(请统计部门审核修改)优化产业布局,发展特色园区,积极培育建设1+2
6、+3+N的凉山农特产品加工体系,成功创建西昌钒钛产业园区、冕宁稀土经济开发区、德昌特色产业园区、会理有色产业经济开发区等省级开发区。累计减贫105.2万人,1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207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完成35万余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100万余人住进新居,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较“十二五”末增长2.8倍。二、质量强州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先后出台了凉山州“十三五”质量发展规划质量强州年度工作计划凉山州质量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建设质量强州的实施意见凉山州州长质量奖评审管理办法凉山州质量工作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全面构建起较为完善的质量政策体系。调整充实了凉山州质量强州工作领导小组,由州委书记和州长任
7、组长,相关州领导任副组长,各成员单位“一把手”为成员,各成员单位责任到人抓具体工作,每年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专题研究部署质量强州重点工作。建立并完善了质量工作考核机制,将质量工作纳入对县(市)政府的年度考核,促进了州、县(市)政府质量工作上下联动。设立州长质量奖和部分县(市)长质量奖,出台了有关质量、品牌建设的一系列奖励措施,激励引导更多企业和工匠向质量标杆看齐。质量强县(市)工作全面深入推进,并不断向基层延伸,西昌、德昌等县(市)将质量发展、质量提升工作延伸到了乡镇、村社。西昌市顺利通过“省级质量强州示范城市”预验收。企业质量主体责任进一步强化。建立企业质量安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严格执行重大
8、质量事故报告及应急处理制度,健全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严格落实质量安全“一票否决”制,企业质量意识明显增强。三、五大质量总体向好产业质量稳中向好。构建“4+1”产业体系,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二五”末的20.937.142.0调整为“十三五”末的23.532.344.2;规上工业平稳增长,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工业结构调整取得重要成绩,形成了清洁能源、战略资源、食品医药三大优势产业;“清洁能源(包括水电、风电、光伏等)总装机由2015年的2534.6万千瓦,增加到2020年的2982.7万千瓦”,成为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请统计、发改委等部门审核修改)产品质量提升向好。不断加强各类食品、
9、药品、日用消费品、农用产品、重要工业产品的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测,积极开展原材料质量提升行动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及商务诚信体系建设,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十三五”末,工业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达96.04%,农产品省级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达99.22%,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合格率达98.58%,药品评价性抽验合格率达98.8%。 工程质量严控向好。严格落实工程质量责任制,不断强化在建工程的监督抽查,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可靠。房屋建筑工程、市政工程、交通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竣工验收一次合格率为97,建设工程报建项且质量监督覆盖率达100,“两书一牌”制度落实到位率100,未发生重特大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事故。服
10、务质量满意向好。群众幸福感增强,服务业占GDP比重由2015年的42.0%提高到2020年的44.2%。产业结构逐年优化,服务业增加值由2015年的551.22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766.86亿元,凉山服务业增加值总量居于全省第9位。全州设立县(市)政务服务中心17个、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550个、村(社区)便民服务室或代办点3868个(区划调整前),四级政务服务标准化体系已基本建成,2020年上半年政务服务满意度达99.99%,公共服务满意度达到80%以上。全域旅游蓬勃发展,在全省率先提出发展“旅游首位产业”,成功创建A级景区26个、增长260%,其中4A级景区8个、增长160%,旅游
11、首位产业带动明显。“一核五区三带多点多线”旅游发展格局逐步形成,西昌成为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截止目前,全州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中国传统村落7个;国、省、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个、60个、5个,博物馆、纪念馆7个;国家级非遗名录20项,省级93项,州级139项,县级571项;国家级传承人12名,省级传承人113名,州级传承人369名。(请文广旅部门审核修改)环境质量稳定向好。全州生态环境质量保持总体良好,我州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市(州)。2020年全州17个县(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99.3%,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十三五”大气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任务;累计完成重点工程
12、氮氧化物减排量1929.88吨;累计完成重点工程二氧化硫减排量13483.04吨。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深入实施“清河、护岸、净水、保水”四项行动,国家考核监测断面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类)比例总体保持100%,丧失使用功能(劣于V类)水体断面比例控制在0,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优良比例保持100%,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十三五”水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任务;累计完成重点工程化学需氧量减排量7184.12吨;累计完成重点工程氨氮减排量855.08吨;城市声环境质量稳定达标;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未发生土壤污染事件。(请生态环境部门审核修改)四、质量基础不断夯实产业标准化水平不断巩固。建有1
13、1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6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8个省级精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涉及种养殖、烤烟、蔬菜、水果等产业,涵盖全州13个县(市)。其中建立标准化蚕桑基地25个,桑园25万亩,年养蚕30.9万张,产茧28.7万担,农户养蚕收入突破7亿元,户均养蚕收入达到2.8万元,“人均产茧、蚕茧质量、养蚕单产”三项指标位居全国第一。认证和检验检测能力不断提升。建成企业研发中心等省级研发平台15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4个,成立了凉山州新能源创新联盟,建成省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1个、科技部星创天地达到4家,省、州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达到18个,省级科普基地增至7个。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9
14、000)企业175家、有机产品认证企业29家、绿色产品认证企业11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1个(雷波县)、强制性产品认证企业6家、低碳产品认证企业1家。检验检测机构达到118家,覆盖全州各行业。建立起国家干桑生丝公证检验实验室,桑蚕干茧检验能力跃居全国前列;南红玛瑙和贵金属及珠宝玉石检测实验室已投入使用。质量发展资金保障力度不断加强。积极争取中央、省级相关资金支持,按要求将质量提升、质量创新、质量管理等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安排,完善州长质量奖等奖励机制,及时下达上级相关转移支付资金和本级资金,不断强化资金保障,有力支持了质量强州建设。农产品追溯平台应用不断扩展。在全州农业品牌推选和“三品一标”申
15、报、使用中开展了国家(省级)追溯平台的应用,全州追溯主体注册1549家。(请农业农村部门审核修改)五、品牌建设成绩突出依托农特产品打造“大凉山”品牌。地标证明商标43件(中国驰名商标6件),全省第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28个,全省第一;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达17个,全省第二;四川名牌(农产品)26个,有机农产品35个,省级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1个、省级知名品牌示范2个,中国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2个。“雷波脐橙”“南丝路”“会理石榴”区域品牌价值评估达72.9亿元。获得专利成绩突出。十三五期间,完成专利申请4935件,其中发明专利1520件,授权专利2706件。品牌经济的集聚和带动效应进一
16、步凸显。攀钢集团西昌钢钒有限公司智慧管控中心项目被认定为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项目,获得“全国质量创新大赛QIC-级技术成果奖”;四川好医生攀西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西昌市正中食品有限公司等5户企业被评为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企业;好医生攀西药业的“美洲大蠊的人工养殖方法”专利荣获中国专利奖优秀奖、四川省专利奖二等奖。(请科技部门审核修改)质量激励稳步推进。开展“州长质量奖”“凉山卓越工匠奖”“县长质量奖”等质量激励评选,对在质量水平、技术能力、品牌影响力、经济效益等方面成绩突出,在产品研发设计、工艺创新等方面贡献突出的13家优秀企业及8名技能人才进行表扬奖励。取得“大凉山旅游名镇”“大凉山优秀旅游特
17、色小镇”称号的村镇累计达到30个,质量标杆效应初步凸显。第二节 “十四五”质量发展机遇“十四五”时期,是凉山州全面推进质量强州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关键时期。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凉山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重大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必须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抢抓机遇,直面挑战,在巩固好“十三五”质量发展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做好“十四五”时期质量发展工作,为全面提升凉山州总体质量水平,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一、抢抓质量发展战略机遇“一带一路”等政策为质量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
18、凉山地处“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腹心地带,自古就是通往云南和东南亚的重要通道、“南方丝绸之路”的重镇。“十四五”期间,凉山州质量发展要充分运用好我国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持续释放的政策、改革和发展红利,找准凉山历史方位,抓住发展机遇,做好“全面融入”大文章,推动凉山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集聚资源要素、承接生产力布局,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国内消费市场提档升级趋势拓展了质量发展空间。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随着近年来国内消费市场提档升级,预计未来一个时期这种趋势将进一
19、步扩大,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会更加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从凉山州情况看,消费多样化特征越来越突出,消费者对优质、特色、名牌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旺盛。凉山州委州政府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发展思想,提出“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州各族人民”。以上这些都为凉山州质量发展提供了指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十四五”凉山州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州委州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指引,紧盯国内消费市场提档升级趋势,紧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不断满足消费者对质量品牌日益增长的需要,推动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扎实推
20、进更高水平的“平安凉山”。凉山州“十四五”规划为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规划和远景目标提出了五大类22个主要指标,从十个方面系统谋划了“十四五”时期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件件事关质量,是凉山州质量发展的重要遵循。“十四五”凉山州质量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不断完善和创新“大质量”联动工作机制、“大监管”现代监管治理机制、“大市场”共建共治共享机制,进一步加强标准、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品牌建设等质量发展基础工作,更加注重质量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增强质量发展整体效
21、能,努力走出一条契合凉山实际的质量发展路子。新的质量管理理论方法丰富了质量发展新手段。近年来,在质量强国理念的指引下,诸如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各类管理体系认证、质量文化和质量战略构建、标杆管理、精益管理、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等质量管理理论、方法和工具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中国质量奖、全国质量奖、天府质量奖,以及凉山州和各县政府质量奖的设立,为激励、引导各类组织的质量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新一轮技术革命为质量发展、质量创新,以及改进质量监管方法、提升监管效能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手段。“十四五”质量发展必须综合利用和深度融合这些新理念、新工具和新方法,创新工作思路,注重质量效能,为凉山
22、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二、认清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质量水平不高,优势企业与高端产品少。凉山州属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较大。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消费和外需拉动不足,地方财力有限,基础设施薄弱,没有高铁过境,人才缺乏,产业空心化严重,结构层次较低,农业大而不强,产业投资特别是工业投资持续下滑。工业对传统矿冶的依赖性较强,传统工业增长滞缓,企业和产品竞争力不强,新兴产业发展不足,尚未形成有力支撑。居于产业链“核心”位置的大型龙头企业较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连年减少,跨区域竞争力不强。智能化、数字化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压力大。凉山工业结构性矛
23、盾突出,新增动能缺乏,企业自身存在环保、安全等问题,全州工业发展波动较大,总体下滑,持续低位徘徊运行。资源型工业转型升级困难较大,存在产能过剩、生产经营困难、亏损面大等问题;服务业量小质弱,产业化、专业化程度不够高,服务业现代化程度较低,传统服务业占比超过70%,文化旅游项目招得多、落地少,资金、土地、环保等制约较明显;互联网经济、科技服务、健康养老等新兴领域、热点需求仍未形成规模;农业质量基础仍然十分薄弱,产品深加工规模化不足;通道保障能力弱,尚有14个县未覆盖高速公路(占比 82%)。区域质量发展不均衡。受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发展等影响,州内各县(市)质量水平差异较大,部分县质量发展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凉山州 十四 质量 发展规划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