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专版)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专题二 说明文阅读(共7页DOC).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江西专版)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专题二 说明文阅读(共7页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专版)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专题二 说明文阅读(共7页DOC).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最新资料推荐专题二说明文阅读一、(2020年宜春市模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晋祠梁衡出太原西南行五十里,有一座山名悬瓮。山上原有巨石,如瓮倒悬。山脚有泉水涌出,就是有名的晋水。在这山下水旁,参天古木中林立着百余座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绿水碧波绕回廊而鸣奏,红墙黄瓦随树影而闪烁,悠久的历史文物与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一体,这就是古晋名胜晋祠。晋祠之美,在山美、树美、水美。这里的山,巍巍的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两臂,将这处秀丽的古迹拥在怀中。春日黄花满山,径幽而香远;秋来,草木郁郁,天高而水清,无论何时拾级登山,探古洞,访亭阁,都情悦神爽。古祠设在这绵绵的苍山中,恰如淑女半遮琵琶
2、,娇羞迷人。这里的树,以古老苍劲见长。有两棵老树,一曰周柏,一曰唐槐。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皱裂,冠顶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于石阶旁,宛如老者说古;那唐槐,腰粗三围,苍枝屈虬,老干上却发出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微风拂动,一派鹤发童颜的仙人风度。其余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沧桑几经的风骨,人游其间,总有一种缅古思昔的肃然之情。这里的水,多、清、静、柔。在园内信步,那里一泓深潭,这里一条小渠。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石间有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有碧波闪闪,如锦如缎。更可爱的是水清得让人叫绝。无论多深的渠、潭、井,只要光线好,游鱼、碎石,丝纹可见。而水势又不大,清清的波,将长长的
3、草蔓拉成一缕缕的丝,铺在河底,挂在岸边,合着那些金鱼、青苔、玉栏倒影,织成了一条条的大飘带,穿亭绕榭,冉冉不绝。然而,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这里保存着我国古建筑的“三绝”。一是圣母殿。这是全祠的主殿,是为虞侯的母亲邑姜所修的。建于宋天圣年间,重修于宋崇宁元年(1102年),距今已有八百八十年。殿外有一周围廊,是我国古建筑中现在能找到的最早实例。殿内宽七间、深六间,极宽敞,却无一根柱子。原来屋架全靠墙外回廊上的木柱支撑。廊柱略向内倾,四角高挑,形成飞檐。屋顶黄绿琉璃瓦相扣,远看飞阁流丹,气势雄伟。二是殿前柱上的木雕盘龙。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盘龙殿柱。雕于宋元皊二年(1087年)。八条龙
4、各抱定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风从云生,一派生气。距今虽近千年,仍鳞片层层,须髯根根,不能不叫人叹服木质之好与工艺之精。三是殿前的鱼沼飞梁。这是一个方形的荷花鱼沼,却在沼上架了一个十字形的飞梁,下由三十四根八角形的石柱支撑,桥面东西宽阔,南北翼如。桥边栏杆、望柱都形制奇特,人行桥上,随意左右,如泛舟水面,再加上鱼跃清波,荷红映日,真乐而忘归。这种突破一字桥形的十字飞梁,在我国现存的古建筑中是仅有的一例。就是园中的很多小品,也极具匠心。比如这假山上本有一挂细泉垂下,而山下却立了一个汉白玉的石雕小和尚,光光的脑门,笑眯眯的眼神,双手齐肩,托着一个石碗,那水正注在碗中,又溅到脚下的潭里,却总不能满碗
5、。和尚就这样,一天一天,傻呵呵地站着。还有清清的小溪旁,突然跑来一只石雕大虎,两只前爪抓着水边的石块,引颈探腰,嘴唇刚好埋入水面,那气焰好像要一吸百川。你顺着山脚,傍着水滨去寻吧。真让你访不胜访,虽几游而不能尽兴。历代文人墨客都看中了这个好地方,至今山径石壁,廊前石碑上,还留着不少名人题咏。有些词工句丽,书法精湛,更为湖光山色平添了很多风韵。晋祠就是这样,以她优美的身躯来护着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她,真不愧为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选自随文读经典,有删减)【注释】本文于1982年发表在光明日报上,晋祠是为纪念周武王之子唐叔虞而建的。1通读全文,说说文章的结构思路。(4分)第段介绍了晋祠的
6、地理位置,总说晋祠的特点;第段具体介绍晋祠优美的自然风景;_第段具体介绍晋祠悠久的历史文化;第段总结全文,充分肯定晋祠的重要地位。2文章第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园中的小品,有什么作用? (3分)第段运用了举例子和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列举了“山下石雕小和尚”和“溪旁石雕大虎”的例子,并通过对小和尚及大虎的描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园中的许多小品极具匠心”的特点。3本文是一篇文学性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又不失准确严谨,请举例分析。(3分)示例: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用“屏障”和“伸开的双臂”比喻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的巍峨高峻而又绵延不断;用“如线如缕”和“如锦如缎”比喻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
7、流的细柔,波光闪烁这些语言使说明对象生动形象。(举一处即可)“建于宋天圣年间,重修于宋崇宁元年(1102年),距今已有八百八十年。”这里用精准的数字介绍了晋祠重修的时间及悠久的历史,体现其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4文章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文章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晋祠的赞美,对我国锦绣河山的热爱,对珍贵的中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对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的赞美。二、(2020年九江市四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紫禁城古建筑的防火智慧周乾2019年4月15日傍晚,世界文化遗产巴黎圣母院发生大火。尽管火势最终得到了控制,但这座有800多年历史的大教堂,三分之二的屋顶遭到破坏,最具标
8、志性的93米高的哥特式尖塔,在大火中轰然倒塌。尽管该建筑有可能在未来得到复建,但是其原真性和历史性已很难再次体现。同样是世界文化遗产,且同样大量使用木质建筑材料的明清紫禁城(今北京故宫博物院)拥有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结构古建筑群,含建筑9000余间。这些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的古建筑不仅核心受力骨架的材料以易燃的木材为主,而且其内外檐都绘有大量的易燃性油饰彩画,建筑防火极其重要。尽管近600年来紫禁城曾经因为雷击、人为失火或纵火而发生过火灾,但是历代帝王极其重视防火,建筑工匠在施工中采取了多种科学的防火措施,使得紫禁城古建筑群至今基本完好。太和殿是紫禁城最重要的宫殿,
9、却在历史上遭受过数次火灾。清康熙十八年(1679)腊月初三,6名烧火的太监在紫禁城西北角的御膳房用火不慎,诱发大火。大火从御膳房直接向南蹿,跨过乾清门广场,然后拐了个弯,从保和殿蔓延到太和殿,使得太和殿被烧毁。16年后,太和殿开始复建。为了避免再次发生别的建筑的火势蔓延到太和殿的情况,建造者梁九将太和殿原有的两端木质斜廊改成了砖砌的卡墙。这样一来,别的建筑发生火灾时,就很难波及太和殿。太和殿两端的卡墙也成为我国最早的防火墙。紫禁城中另一种防火墙较为常见,即用于硬山屋顶的后檐墙。这种屋顶类型的建筑在紫禁城古建筑群中的地位非常低,为太监、宫女的值守用房。在雍正时期之前,其前后檐均开设门窗,以便采光
10、及通风。然而这些建筑内常常生火照明、做饭、取暖,时常引发火灾,雍正五年(1727),雍正下令所有这种用房的后檐墙一律不得开设门窗,以利于防火。这种规定在紫禁城实施后,逐渐形成了中国古建筑后檐墙的一种施工工艺,称为封护(后)檐。紫禁城外有方方正正的筒子河(护城河),其主要目的是防御外敌入侵。紫禁城内亦有河流,称为内金水河。尽管内金水河围绕紫禁城四周布置,但其形状弯弯曲曲,尽量接近部分宫殿建筑,这也属于紫禁城古建筑的防火措施。其目的有二:一是切断火源的蔓延路径,如文渊阁前的内金水河。文渊阁是乾隆皇帝专贮第一部精抄本四库全书的场所,是防火重地。为彻底切断可能存在的火势蔓延,乾隆下令将文渊阁建在内金水
11、河的北侧,使得南侧建筑一旦着火,火势受阻于内金水河不会蔓延。二是利用水源来扑火。紫禁城内建筑众多,而仅有的70多口井不能满足所有建筑的灭火水源需求。因此,内金水河的布局呈弯弯曲曲状,尽量靠近部分重要的宫殿建筑,以利于及时提取河水进行灭火。紫禁城里还有铜质或铁质的水缸231口,分布在多个宫殿建筑前。这些大缸平时贮满清水,一旦失火,即可就近取水灭火。因此,它们又被称作“吉祥缸”“太平缸”。为了防止大缸里的水冬季结冰,每到农历十月至翌年二月,都要在缸外套上棉套,缸上加盖,气温特别低时,还要在缸下烧炭加温。为阻挡火源,紫禁城部分宫殿的木质屋架部分还被石材取代。如乾清宫东侧的基化门与龙光门之间、乾清宫西
12、侧的端则门与凤彩门之间,其建筑后檐墙上的梁、柱、枋、斗拱、椽子和望板等木质构件全部由石料雕刻而成,上面亦有彩画,远观建筑表面与其他木质建筑无异。(选自读者校园版2019年第14期)1文章是怎样引入对“紫禁城古建筑的防火智慧”的介绍的?这样写有哪些好处?(4分)文章是通过叙述巴黎圣母院发生大火一事来引入对“紫禁城古建筑的防火智慧”的介绍的。以最新的、广受瞩目的事件引入,可以起到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同时,用巴黎圣母院与紫禁城作比较,可以突出防火措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根据文章内容填空。(5分)(1)实际上,紫禁城的防火形势非常严峻,就其建筑本身来说,一是因为_这些古建筑核心受力骨架的材料以易燃
13、的木材为主_,二是因为_这些古建筑内外檐都绘有大量的易燃性油饰彩画_。(2)从全文看来,紫禁城古建筑防火主要有三条思路:第一,通过建造_卡墙、后檐墙一类的防火墙来切断火源的蔓延路径_;第二,利用内金水河、水井、水缸_储存的水来就近取水,快速灭火_;第三,_用不易燃的石材来取代易燃的木质构件_。3请分析文中加点部分“另一种”“一是”“二是”“还有”“还”的表达效果。(4分)文章大量使用这些表示层次、顺序的词语,可以使文章的说明条理清楚完整,起到让读者一目了然的效果。三、(2020年恩施州)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筷子小传施芳公筷公勺摆上桌,分餐进食好处多。筷子是中国独创的餐具,迄今至少使用了3
14、000多年。先秦时代,筷子被称为“梜”(ji),战国晚期至汉代开始称为“箸”,到了明代得名“筷”。“纣为象箸”的典故说明,在商王纣时,已经有筷子的存在。河南安阳殷墟1005号墓中曾出土6支青铜箸头,可以接柄使用。到了明清时期,箸的称呼被“筷子”取代。明陆容在菽园杂记中写道:“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意思是说,船家期盼快而安全地到达目的地,因而忌讳说“住(停止)”“翻”等字,故将“箸”称为“快儿”。此名迅速传开,寄托了人们对“行船畅快无阻”的美好愿望。因筷子多用竹木制成。久而久之,后人就给“快”加了个竹字头,称作“筷子”了。古时筷子的使用很有讲究。宋代朱熹的童蒙须知中有言:“凡饮食,举匙
15、必置箸,举箸必置匙。食已,则置匙箸于案。”筷子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一头圆、一头方,圆象征天,方象征地,这是中国人对自然最朴素的理解。在许多地方,筷子可作为新婚礼物,寓意成双成对。作为传统餐具,筷子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常成为文创产品的灵感来源。国潮筷子、古风筷子、卡通筷子,配以富有设计感的包装盒,筷子成了一份实用性与美感兼备的礼物。走过漫长的岁月,如今我们使用的筷子花样繁多。就材质而言,除常见的竹筷子,还有木筷子、银筷子、瓷筷子、不锈钢筷子、塑料筷子。就造型而言,有素雅的原木筷,还有彩漆、雕花筷子以及多种材质镶拼而成的筷子。为适应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需求,一次性筷子应运而生,不同颜色的筷子则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西专版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专题二 说明文阅读共7页DOC 江西 专版 中考 语文 第三 部分 现代文 阅读 专题 说明文 DOC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