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知识点整理 (新版)新人教版(共11页DOC).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知识点整理 (新版)新人教版(共11页DOC).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知识点整理 (新版)新人教版(共11页DOC).doc(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最新资料推荐第五单元一、知识结构第17课猫(一)、文体常识郑振铎,原籍福建长乐。中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文学史家、文学史家、翻译家。(二)、重点问题1、文章结构: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文章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一2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第二部分(314段):写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不幸亡失的故事。第三部分(1534段):写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难过自责。2、作者是怎样运用“伏笔”来写前两只猫的命运的?找出课文中的原句第一只:“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湿了”暗示了它“死亡”的必然之势。第二只:“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跑到街上,在哪里晒太阳”
2、“总看见它在铁门外边。”“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暗示了它会亡失。3、重点写第三只猫第三只猫的“可厌”,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是从形态和性情等方面来写的。“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了好几块”、“忧郁”、“懒惰”。家人态度:为它不如前两只猫好看,性情忧郁、懒惰。家里人都不大喜欢、若有若无。 结局:挨打屈死。作者心情:更难过、良心受伤。4、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 我家永不养猫。”试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心情是悲伤的,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所以“好久不养猫”,怕再养猫伤心。 第三
3、只猫的死亡是因为作者的过失而造成的,一种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与开头遥相呼应,形成了首尾呼应,也是对全文的总结。(三)、中心归纳 明确:本文是一篇寓意深刻、感情真挚的散文。文章记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第18课鸟(一)、文体常识 梁实秋,原名梁治华,字实秋,浙江人。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代表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二)、重点问题1、作者爱鸟的哪些方面? (1)、“我”爱鸟的声音。声音,如交响乐,如哀乐,让我的心情为之沉醉; (2)、“我”也爱鸟的形体
4、。鸟的形体较之世界其他生物,更俊俏,就是盘旋着的鸢鹰亦是一种令人喜悦的雄姿; (3)、鸟给“我”的悲苦也是让“我”喜爱鸟的原因之一。 2、文章结尾和开头都写道“笼中的鸟”,有什么作用呢? (突出强调作者对失去自由的鸟的同情和悲苦,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三)、 中心归纳 明确:作者托物言志(借物抒怀)抒写了鸟的种种感受,表现了作者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囚笼般现实的不满。第19课动物笑谈(一)、文体常识康拉德劳伦兹,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科普作家,也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二)、课文内容简析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指明了“逗笑的主角”是观察者自己。第二部分(219)具体记叙我与动物之间发生的趣事。
5、第一层(29)写“我”与水鸭子的趣事;第二层(1019)写我与可可可的趣事。(三)、中心归纳文章通过记叙“我”和动物之间发生的趣事,生动地描绘了“我”与动物之间相互信任、和平共处的生活情境,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爱心和渴望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心情,以及对动物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可贵的探索精神。第20课狼(一)、文体常识 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人,清代文学家。狼选自聊斋志异,聊斋志异是我国文言文短篇志怪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二)、解释词的含义:1、一狼仍从(从:跟随) 2、两狼之并驱如故(并:一起)(故:原来) 3、屠大窘(窘:困窘、急迫) 4、恐前后受其敌
6、(敌:胁迫、攻击) 5、顾野有麦场。(顾:向旁边看 ) 6、场主积薪其中(积薪:堆积柴草) 7、苫蔽成丘(苫蔽:覆盖) 8、弛担持刀(弛:卸下) 9、耽耽相向(耽耽:注视的样子) 10、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少时:一会儿) (径去:径直走开) (犬坐:像狗一样蹲坐) 1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久之:过了一会儿) (瞑:闭眼) (意:神情、态度) (暇:空闲) 12、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暴:突然) (毙:杀死)13、一狼洞其中 (洞:打洞) 1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意:企图) (隧:指从柴草堆中打洞) 15、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假寐:假装在睡觉) (盖:原来
7、)16、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黠:狡猾) (顷刻:一会儿) (变诈:欺骗) (几何:多少)17、止增笑耳(耳:罢了)(三)、特殊字:1词性活用现象: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 一狼洞其中。 隧:名词用作动词,打隧道。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其一犬坐于前。2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 止有剩骨。3.一词多义:止 同“只”,只有。止有剩骨。 停止,一狼得骨止。 意 神情, 意暇甚。 企图,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敌 攻击, 恐前后受其敌。 敌方, 盖以诱敌。 前 前面, 恐前后受其敌。 向前, 狼不敢前。4.虚词的用法:(1)之代词,它,指狼,又数
8、刀毙之。 助词,的。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助词,调整音节,不译,久之。 助词,位于主谓之间,不译。而两狼之并驱如故。(2)以 介词,译为“把”。例句:投以骨。 介词,译为“用”。例句:以刀劈狼首。 连词,译为“来”。例句: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 连词,译为“用来”。例句:盖以诱敌。(3)“其”的含义恐前后受其敌。(指狼)。 场主积薪其中。(指打麦场)。 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 一狼洞其中。(指柴草堆)。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指屠户)。 屠自后断其股。(指狼)。(四)、重点句子翻译:1、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屠户又朝狼扔骨头,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虽然停了下来,但先前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
9、。2、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仍然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3、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他往旁边看见野地里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麦场当中,覆盖成小山似的。4、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对着屠户。5、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外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面前。6、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过了很久,它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十分悠闲。7、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屠户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8、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
10、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五)、重点问题:1、理清情节 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毙狼 狼: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眈眈相向假寐诱敌2、了解文中狼的形象和屠户的性格发展变化:作者着力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虚弱的本性。如:“缀行甚远”,表现出狼的贪婪和谨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两狼之并驱如故”表现狼的贪婪。“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则写出狼虚弱胆怯的本性。而“一狼径去,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则着力表现狼的狡诈。文章就是通过这一连串简洁生动的描写使狼的本性跃然纸上。对于文中另一人物屠户,作者主要描写他性格的发展变化,以此来表现文章的中心意思。屠户刚遇到狼时,是“惧”,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知识点整理 新版新人教版共11页DOC 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五 单元 知识点 整理 新版 新人 11 DOC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