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文化美文 刻在木石上的记忆(共2页DOC).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初中语文 文化美文 刻在木石上的记忆(共2页DOC).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 文化美文 刻在木石上的记忆(共2页DOC).doc(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最新资料推荐刻在木石上的记忆南通人大概是不会去与苏州人、扬州人去比历史厚重的。当一个苏州人向一个南通人谈起两千五百多年前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的那段故事时,南通人是没有那么古老的故事作为话题来应对的。是呀,直至落第的张继泊舟枫桥,静听姑苏寒山寺的钟声,杜牧的朋友于扬州二十四桥揽美吹箫,南通还是一片沙洲胡逗洲。南通在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之前名静海军,隶属扬州。“军”是设兵戍守之地,是一个军事意义上的区域,那时的南通只是一个江防海防要地。公元958年,后周世宗柴荣才在他的行政版图上将“静海军”改为“通州”。如果要为南通城编一部编年体的“木石史书”,不妨就从矗立在市民广场西北角的谯楼开始吧。周祈
2、名义考卷三称:“门上为高楼以望远曰谯,古者为楼以望敌阵,兵列于其间,下为门,或曰谯门,或曰谯楼也。”曹昭格古要论卷五却称“世之鼓楼曰谯楼”。南通的谯楼位于州城的中心,显然不是前者意义上的谯楼,而主要是供值更报时之用的鼓楼。谯楼前的草地上,市人民政府现立有一块文物保护碑,碑上注明谯楼建于1349年。1349年,已是元至正年间了。此前的宋淳熙七年(1180年)南通曾建有谯楼,地址不在现在的谯楼所在地。1349年所建的谯楼也曾遭火灾,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即便是今天所看到的谯楼,也曾经过七次重修。我想,昔日谯楼的更鼓声一定浑厚而又悠扬,节奏一定从容而又舒缓。听到它,百姓就听到了踏实,听到了宁
3、静,听到了太平。有那么一天,当他们突然听不到谯楼的更鼓声时,也许就意味着动乱,意味着不测,意味着什么大的变故。谯楼是古通州的心脏,谯楼所传出的更鼓声就是这座城市的心跳。今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谯楼,坐北朝南,正处在昔日南通州古城的中心。谯楼高踞城门之上,平面广五间,单檐九脊顶。著名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梁思诚于其中国建筑史一书中,列举了元代十处木构建筑,其中就有三处为“单檐九脊顶”,即河北安平县的圣姑庙、云南镇南县的广福寺大殿、山西赵城县的广胜寺的下寺山门,可见,谯楼虽历经七次重修,但“单檐九脊顶”的元代建筑风格还仍然保存着。谯楼内现保存有一块碑石,刻着清代道光八年(1828年)通州知州周焘为重修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 文化美文 刻在木石上的记忆共2页DOC 文化 美文 刻在 木石上 记忆 DOC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