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危害公共安全罪8课时精编版[42页].docx
《03-危害公共安全罪8课时精编版[42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3-危害公共安全罪8课时精编版[42页].docx(4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最新资料推荐第三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刑法典分则第二章规定的47个罪名,明确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概念、特征和分类,掌握放火罪、投放危险物质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失火罪、破坏交通工具罪、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劫持航空器罪、盗窃、抢夺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罪、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交通肇事罪等10个犯罪的概念、特征、认定及处罚原则。重点难点 主重点是:114放火罪、投放危险物质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115-2失火罪、116破坏交通工具罪、120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121劫持航空器罪、127-1盗窃、抢夺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罪、1
2、28-1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133交通肇事罪等10个犯罪的概念、特征、认定及处罚原则,114放火罪、投放危险物质罪等与以放火、投放危险物质方法实施的232故意杀人罪、234故意伤害罪、275故意毁坏财物罪的界限;116破坏交通工具罪等“破坏型”犯罪与264盗窃罪、275故意毁坏财物罪的界限。次重点有:114爆炸罪、117破坏交通设施罪、118破坏电力设备罪、破坏易燃易爆设备罪、120之一资助恐怖活动罪、122劫持船只、汽车罪、125-2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危险物质罪、128-2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133之一危险驾驶罪、134-1重大责任事故罪、136危险物品肇事罪、139之一不
3、报、谎报安全事故罪;刑法修正案等对本章的补充、修改。教学计划 八学时;采用讲授法、比较法和案例教学。第一节 危害公共安全罪概述本节讲述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概念、特征、种类和具体罪名,以及刑法修正案、司法解释对于本章犯罪的补充、修改及解释。一、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概念本罪是指故意实施危害或者足以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财产安全,或者过失地实施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财产安全,情节严重的行为。这类犯罪是普通刑事罪中危害最严重的犯罪。一、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特征(二)犯罪客体本罪保护的法益是公共安全,或者说,被本罪侵犯的是公共安全。行为具有公共危险时才可能危害公共安全,反之,
4、危害公共安全意味着行为具有公共危险。因此,这类犯罪在外国被称为公共危险罪。在外国行法理论上,对公共危险存在不同观点:第一,公共危险是指对不特定人的生命、健康或者财产的危险;第二,公共危险是指对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财产的危险,不管对象特定与否;第三,公共危险是指对不特定并且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财产的危险;第四,公共危险是指对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财产的危险。我国刑法理论多数采用第三种观点,认为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重大公私财产以及公共生产、生活的安全。但是,“不特定多数人”将危害特定的多数人以及危害不特定的个别人的安全排除在本罪之外,缩小了本罪的范围。因此,在公共危
5、险日益增多的形势下,司法机关并未完全遵循这一主张,往往采用第四种观点。例如,对于违反交通安全法规发生交通事故,造成特定的多数人或者不特定人的重大伤亡或者重大公私财产损失,只要符合交通肇事罪的其他构成要件时,司法实践中即以交通肇事罪论处。公共安全是复杂的社会关系,包括他人的生命权、健康权,公私财产所有权以及有关管理制度等,具有复杂性,决定了本章犯罪往往与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犯罪发生想象竞合。在二者竞合的场合,一般根据“从一重处断”的原则,以处罚较重的犯罪定罪处罚。(二)客观方面行为危害或者足以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财产安全。1行为性质。有危险犯与实害犯、行为犯与结果犯以及
6、举动犯之分。(1)危险犯(具体危险犯)。共11个:114放火罪、决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险物质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116破坏交通工具罪,117破坏交通设施罪,118破坏电力设备罪、破坏易燃易爆设备罪,123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罪,124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115-1、119-1对上述危险犯加重罪状及加重法定刑的规定则表现为实害犯,但其实害结果只是加重法定刑的情节,而不是定罪的要件。(2)行为犯。共10个:120之一资助恐怖活动罪,121劫持航空器罪,122劫持船只、汽车罪,125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与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危险物质罪,126
7、违规制造、销售枪支罪,127盗窃、抢夺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罪与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罪,128-1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133之一危险驾驶罪。(3)结果犯。共24个,除所有21个过失犯罪外,还包括129丢失枪支不报罪,130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危险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139之一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3个故意犯罪。(4)举动犯。只有1个,即120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5)行为犯或者结果犯。128-2、-3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比较特殊,对于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是行为犯,对于依法配置枪支(非公务用枪)的人员则为结果犯。2行为方式。以作为为主,不作为为辅。多数
8、犯罪既可以作为方式实施,也可由不作为方式完成。但120,120之一,121,122,123,125,126,127,128,130135-2规定的14个犯罪一般表现为作为方式,129,135-1,135之一,138,139规定的5个犯罪一般表现为不作为方式。3危害对象。为多数人或者不特定人。“多数人”一般是指3人以上。“不特定”是指犯罪行为的危害不限于特定对象的人身和财产,其实际危害或者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的广泛性和严重性往往是人们难以预料和难以控制的。但是,“不特定”不等于“不确定”。通常是从行为人主观方面看,危害对象不特定或者特定之中又包含着不特定,但在事实上往往又是能确定的。例如,甲为杀害
9、乙,采用了放火、爆炸、决水或者其他危险方法,结果同时危及了丙、丁等多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的安全。(三)犯罪主体1一般主体为主,特殊主体为辅。除单位犯罪外,从自然人方面说,特殊主体包括128-2、-3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129丢失枪支不报罪,131重大飞行事故罪,132铁路营运安全事故罪,134-1重大责任事故罪,134-2强令违章冒险作业罪,135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135之一大型群众性活动重大安全事故罪、139之一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9个犯罪。2部分犯罪限制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人负刑事责任。包括114、115-1规定的放火罪、爆炸罪、投放危险物质罪和127-2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
10、罪。此外,根据法工委复字200212号1 指2002年7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关于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承担刑事责任范围问题的答复意见。2002年8月9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以高检发研字200217号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承担刑事责任范围问题的复函予以转发,参见:最高人民检察院公报,2002(6),P.8。的规定精神,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采用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以及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等暴力方法实施本章其他犯罪的,也应当承担刑事责任。3有些犯罪可以或者只能由单位构成。前者即不纯正的单位犯罪。包括修正案(三)4(120之一)资助恐怖活动罪,125非法制造、
11、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和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危险物质罪,128-2、-3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4个犯罪。后者即纯正的单位犯罪。主要包括126违规制造、销售枪支罪和137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2个罪名。此外,对于135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138教育设施重大安全事故罪和139消防责任事故罪3个犯罪也有认为是单位犯罪的。2 对于这3个罪名,少数学者认为是纯正的单位犯罪,但因只处罚单位中的直接责任人员,不处罚单位本身,因此,若认为单位犯该3罪,就必须从“代罚制”来说明刑罚的适用。这虽在理论上能自圆其说,但实践意义不大。2另外,120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为必要的共同犯罪,是法定
12、的犯罪集团之一。(四)主观方面本章犯罪部分由故意构成,部分由过失构成。过失犯罪相对集中是本章的一大特点。1故意犯罪。从总体上说,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故意既可能是直接故意,也可能是间接故意。但120、121、122、126、127、128规定的8个犯罪应当由直接故意构成。2过失犯罪。47个罪名中,共有21个过失犯罪。就过失的内容而言,既可以是疏忽大意的过失,也可以是过于自信的过失。三、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种类刑法典分则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114139,包括120之一,135之一,139之一,共29个条文,规定了47个罪名,其中,重点罪名11个。必须注意刑法修正案(三)15、刑法修正案(六)14对本章犯罪
13、的9处补充、修改,共涉及11个罪名。1114、115-11放火罪(013) *2114、115-11决水罪(014)3114、115-11爆炸罪(015) *4114、115-11投放危险物质罪(016)修正案(三)1、2 *5114、115-11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017) *6115-2失火罪(018) *7115-2过失决水罪(019)8115-2过失爆炸罪(020)9115-2过失投放危险物质罪(021)修正案(三)210115-2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022)11116、119-1破坏交通工具罪(023) *12117、119-1破坏交通设施罪(024) *13118、
14、119-1破坏电力设备罪(025) *14118、119-1破坏易燃易爆设备罪(026) *15119-2过失损坏交通工具罪(027)16119-2过失损坏交通设施罪(028)17119-2过失损坏电力设备罪(029)18119-2过失损坏易燃易爆设备罪(030)19120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031)修正案(三)3 *20120之一资助恐怖活动罪(032)修正案(三)4 *21121劫持航空器罪(033) *22122劫持船只、汽车罪(034) *23123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罪(035)24124-1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036)25124-2过失损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
15、施罪(037)26125-1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038)27125-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危险物质罪(039)修正案(三)5 *28126违规制造、销售枪支罪(040)29127-1、-2盗窃、抢夺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罪(041)修正案(三)6-1、-2 *30127-2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罪(042)修正案(三)6-231128-1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043) *32128-2、-3、-4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044) *33129丢失枪支不报罪(045) *34130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危险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04
16、6)35131重大飞行事故罪(047)36132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048)37133交通肇事罪(049) *38133之一危险驾驶罪(050)修正案(八)22 *39134-1重大责任事故罪(051)修正案(六)1-1 *40134-2强令违章冒险作业罪(052)修正案(六)1-241135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053)修正案(六)242135之一大型群众性活动重大安全事故罪(054)修正案(六)343136危险物品肇事罪(055) *44137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056)45138教育设施重大安全事故罪(057)46139消防责任事故罪(058)47139之一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059)修
17、正案(六)4 *上述47个罪名可分为5类:3 也可作其他分类,如有教材分为7类。参见赵秉志:刑法新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P.467468。3(一)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包括114115规定的5个故意犯罪和5个过失犯罪。共10个罪名。(二)破坏、损坏特定工具、设备、设施危害公共安全罪。包括116119、124规定5个“破坏型”的故意犯罪和5个“损坏型”的过失犯罪。共10个罪名。(三)以恐怖、危险方式危害公共安全罪。包括120123、133之一规定的6个故意犯罪。(四)以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危险物品危害公共安全罪。包括125130规定的9个罪名,均为故意犯罪。4 对于丢
18、失枪支不报罪的罪过形式,学者有不同看法。详见本章教案对该罪的相关论述。4(五)危害公共安全的责任事故罪。共12个罪名,包括131139(含135之一大型群众性活动重大安全事故罪)规定的11个过失犯罪和139之一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故意犯罪)。第二节 危害公共安全罪分述本节重点讲述放火罪、投放危险物质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失火罪、破坏交通工具罪、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劫持航空器罪、盗窃、抢夺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罪、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交通肇事罪等10个犯罪的概念、特征、认定及处罚原则。简要介绍其他37个犯罪的概念和主要特征。一、放火罪(013) *114 放火、决
19、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修正案(三)1。115-1 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修正案(三)2。(一)本罪的概念本罪是指故意放火焚烧公私财物,他人或者自己身体,危害或者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二)本罪的特征1犯罪客体。主要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2客观方面。放火焚烧公私财物,他人或者自己身体,危害或者足以危害公共安全。(
20、1)两种犯罪情形。即包括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和致他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两种情况。前者是本罪危险犯,后者是本罪实害犯。(2)两种危害对象。一是公私财物,包括公共财物和私人财物,且私人财物也包括行为人自己的财物。只要放火焚烧自有财物足以危害或者实际危害公共安全的,也构成本罪。如“宋某放火焚烧自家房屋危及公共安全案”。5 参见刘亚平:刑法分则案例教程:案例12,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P.12。5二是他人或者自己的身体。只要足以危害或者实际危害公共安全的,即构成本罪。例如,法释200119号6 即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和利用邪教组织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
21、解释(二),2001年5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74次会议、2001年4月29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第九届第87次会议通过,2001年6月4日法释200119号公布,自2001年6月11日起施行。10规定:“邪教组织人员以自焚、自爆或者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分别依照刑法114、115-1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等规定定罪处罚。”3犯罪主体。一般主体。放火是17-2规定的由限制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人负刑事责任的8种犯罪行为之一。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本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4主观方面。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三)本罪的认定1本罪既遂与未遂。作为危险犯,一不以行
22、为人放火的目的达到为标准,二不以发生实际危害结果为条件;而以放火行为实施完毕,目的物点燃为既遂的标志。2本罪与以放火的方法实施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故意毁坏财物罪。一看危害对象是否特定、多数;二看是否已经危及或者可能危及公共安全,即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危害后果的广泛性和严重性是否为人们难以预料和控制的。后者是关键的区别。7 以上两个标准也适用于其他“破坏型”危害公共安全罪与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故意毁坏财物罪关系的区分。73一罪与数罪。为杀害他人、毁坏财物而放火的,是一罪,至于定放火罪还是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故意毁坏财物罪取决于危害对象和客体,其中危害公共安全的,依照想象竞合犯处理。实
23、施杀害他人、毁坏财物以及盗窃、贪污等其他犯罪后,为毁灭证据、灭口而实施放火的,是并罚的数罪。(四)本罪的处罚1对于本罪危险犯,即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2对于本罪实害犯,即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3犯本罪,可以或者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二、决水罪(014)114 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修正案(三)1。115-1 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42页 03 危害 公共安全 课时 精编 4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