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的初步熟悉.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克的初步熟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克的初步熟悉.docx(7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克的初步熟悉 克的初步熟悉(通用14篇) 克的初步熟悉 篇1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学习克和千克两个重量单位,是后面学习吨的熟悉的前提和基础.虽然同学在生活中接触过重量问题,但重量单位还是第一次接触,还缺乏熟悉,而且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详细,不能靠观看得到,因此使同学初步建立起重量的观念既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材首先通过让同学掂数学教科书和语文教科书,用天平称物体的重量,给同学建立重量的初步观念,使同学知道比较东西的轻重不能靠眼睛观看,必需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 接下去教材分别说明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常用克做单位,并通过着重给同学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称
2、一般物品的重量,常用千克做单位,着重给同学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 为了使同学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教材支配了一些同学比较熟识的例子,通过让同学用手掂一掂、称一称等实际活动,使同学感受到1克和1千克大约有多重,从而初步形成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法建议 熟悉重量单位“克”与“千克”,这是同学第一次接触的学问.虽然在生活中他们接触过重量问题,但对重量单位还缺乏熟悉,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详细,不能靠观看得到,所以在让同学学习这部分学问时,支配了以下三个层次: 1.在复习预备过程,通过让同学推断语文书和数学书谁重谁轻,同学用手掂出语文书重数学书轻,老师进一步追问:语文书有多重,
3、数学书有多重,语文书比数学书重多少等问题,同学答不出,引出重量单位,从而激发了同学的求知欲. 2.在学习新课过程中,重视同学的动手操作,让同学掂一掂2分硬币和2袋精盐,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重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为了使同学比较详细地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老师可拿出课前预备好的1克、10克、100克、1000克大米,让同学看一看,掂一掂. 教科书中没有说明天平的使用方法,教学时可以赐予适当的说明.除天平之外,老师还应介绍其他的称量工具,如台秤、电子秤等,并简洁说明它们的用法. 3.在巩固反馈过程中,重视用多种多样的练习,区分克与千克. 本节课建议采纳分组授课,这样便于预备学具,使每
4、个同学都参加到数学活动中来,同时可以体现团结合作的精神. 课题一: 教学目的 使同学初步熟悉重量单位克,初步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预备 天平(自制天平)、两个苹果、一个梨(两个苹果一样重,梨比苹果重些.)一个2分币、一些黄豆、15个图钉.同学每人预备一个苹果,一个梨和一个2分币. 教学过程 1.新课 老师让同学拿出一个苹果和一个梨(或播放视频谁重谁轻 下载),掂一掂.再提问:“哪个重一些?”(同学看法不一.) 老师:毕竟哪个重些,哪个轻些,光靠手掂很难说精确,老师为你们请来了一位“裁判”来帮忙(出示天平),这位公正的裁判就叫做“天平”. (出示天平图或播放视频天平的结构 下载)边教导边讲解
5、:天平像一位“机器人”,它长着一对长长的手臂,两只大手托着两只盘子,可以上下摇摆,头上长着一根指针.当两边盘子里物品一样重时,指针指向中间的刻度线;假如左边物品的重量比右边重,指针就向左偏;假如右边物品的重量比较重,指针就向右偏. 老师演示(或播放视频天平的使用 下载):先拿出两个苹果,分别放在天平左右两个盘里,让同学观看天平指针的状况,并指出:当指针在标尺中间时,天平两端平衡,表示两个苹果重量相等. 老师指出:天平还可以用来称东西的重量.拿出一个2分币,提问: “这个2分币有多重?”说明表示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的大小一般用克做单位. 板书:克. “1克有多重?” 向同学介绍1克的砝码.并说明用
6、天平称东西重量时需要用砝码.一般左边盘内放置所称的东西,右边盘内放置砝码. 老师将一个2分币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边盘内,让同学观看天平上指针的状况(或播放视频称硬币 下载). 提问:“你们发觉了什么?” 老师总结同学的回答指出,指针指在标尺中间,天平平衡,表示这个2分币与1克砝码同样重. “那么这个2分币重多少克?” 让同学拿出自己的2分币,用手掂一掂. “现在我们来称出1克黄豆.” 老师从天平左边的盘子里取出2分币放入黄豆,直至天平上的指针指在标尺的中间,天平平衡. 提问:“这些黄豆重多少?” 请一位同学来数一数1克黄豆有多少粒. 接着把1克黄豆让同学分组顺次传递,用手掂一掂. 老师
7、拿出15个图钉:“这里有15个图钉,我们来看一看,它们有多重.” 老师在天平左边的盘子里放入图钉,在右边的盘子里放砝码,从1克、2克、5克放到10克,使天平平衡. “15个图钉有多重?” 接着把10克图钉让同学分组顺次传递,用手掂一掂. 老师根据称图钉的方法,称1支粉笔、1本数学教科书、1瓶墨水、1把小刀,也可称其他物品如乒乓球、铅笔等.有些物品称完之后,仍让同学掂一掂,如数学教科书. 2.小结:今日我们学习了重量单位“克”.了解了用天平称东西的方法,还亲自掂了掂1克东西的实际重量. 课堂练习 1.练习十一第2、3题(同学做第3题时,要提示同学:式题中有单位名称的,得数也应写单位名称). 2.
8、一支铅笔重7克,8支这样的铅笔重多少克? 3. 37克+45克 36克6 60克-28克 8克4 课后作业 练习十一第1题.让同学向家长或售货员了解题中物品的重量后把得数填在练习中. 克的初步熟悉 篇2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学习克和千克两个重量单位,是后面学习吨的熟悉的前提和基础.虽然同学在生活中接触过重量问题,但重量单位还是第一次接触,还缺乏熟悉,而且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详细,不能靠观看得到,因此使同学初步建立起重量的观念既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材首先通过让同学掂数学教科书和语文教科书,用天平称物体的重量,给同学建立重量的初步观念,使同学知道比较东西的
9、轻重不能靠眼睛观看,必需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 接下去教材分别说明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常用克做单位,并通过着重给同学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称一般物品的重量,常用千克做单位,着重给同学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 为了使同学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教材支配了一些同学比较熟识的例子,通过让同学用手掂一掂、称一称等实际活动,使同学感受到1克和1千克大约有多重,从而初步形成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法建议 熟悉重量单位“克”与“千克”,这是同学第一次接触的学问.虽然在生活中他们接触过重量问题,但对重量单位还缺乏熟悉,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详细,不能靠观看得到,所以在让同学学习这部分学问时
10、,支配了以下三个层次: 1.在复习预备过程,通过让同学推断语文书和数学书谁重谁轻,同学用手掂出语文书重数学书轻,老师进一步追问:语文书有多重,数学书有多重,语文书比数学书重多少等问题,同学答不出,引出重量单位,从而激发了同学的求知欲. 2.在学习新课过程中,重视同学的动手操作,让同学掂一掂2分硬币和2袋精盐,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重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为了使同学比较详细地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老师可拿出课前预备好的1克、10克、100克、1000克大米,让同学看一看,掂一掂. 教科书中没有说明天平的使用方法,教学时可以赐予适当的说明.除天平之外,老师还应介绍其他的称量工具,如台秤
11、、电子秤等,并简洁说明它们的用法. 3.在巩固反馈过程中,重视用多种多样的练习,区分克与千克. 本节课建议采纳分组授课,这样便于预备学具,使每个同学都参加到数学活动中来,同时可以体现团结合作的精神. 课题一: 教学目的 使同学初步熟悉重量单位克,初步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预备 天平(自制天平)、两个苹果、一个梨(两个苹果一样重,梨比苹果重些.)一个2分币、一些黄豆、15个图钉.同学每人预备一个苹果,一个梨和一个2分币. 教学过程 1.新课 老师让同学拿出一个苹果和一个梨(或播放视频谁重谁轻 下载),掂一掂.再提问:“哪个重一些?”(同学看法不一.) 老师:毕竟哪个重些,哪个轻些,光靠手掂很
12、难说精确,老师为你们请来了一位“裁判”来帮忙(出示天平),这位公正的裁判就叫做“天平”. (出示天平图或播放视频天平的结构 下载)边教导边讲解:天平像一位“机器人”,它长着一对长长的手臂,两只大手托着两只盘子,可以上下摇摆,头上长着一根指针.当两边盘子里物品一样重时,指针指向中间的刻度线;假如左边物品的重量比右边重,指针就向左偏;假如右边物品的重量比较重,指针就向右偏. 老师演示(或播放视频天平的使用 下载):先拿出两个苹果,分别放在天平左右两个盘里,让同学观看天平指针的状况,并指出:当指针在标尺中间时,天平两端平衡,表示两个苹果重量相等. 老师指出:天平还可以用来称东西的重量.拿出一个2分币
13、,提问: “这个2分币有多重?”说明表示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的大小一般用克做单位. 板书:克. “1克有多重?” 向同学介绍1克的砝码.并说明用天平称东西重量时需要用砝码.一般左边盘内放置所称的东西,右边盘内放置砝码. 老师将一个2分币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边盘内,让同学观看天平上指针的状况(或播放视频称硬币 下载). 提问:“你们发觉了什么?” 老师总结同学的回答指出,指针指在标尺中间,天平平衡,表示这个2分币与1克砝码同样重. “那么这个2分币重多少克?” 让同学拿出自己的2分币,用手掂一掂. “现在我们来称出1克黄豆.” 老师从天平左边的盘子里取出2分币放入黄豆,直至天平上的指针指在
14、标尺的中间,天平平衡. 提问:“这些黄豆重多少?” 请一位同学来数一数1克黄豆有多少粒. 接着把1克黄豆让同学分组顺次传递,用手掂一掂. 老师拿出15个图钉:“这里有15个图钉,我们来看一看,它们有多重.” 老师在天平左边的盘子里放入图钉,在右边的盘子里放砝码,从1克、2克、5克放到10克,使天平平衡. “15个图钉有多重?” 接着把10克图钉让同学分组顺次传递,用手掂一掂. 老师根据称图钉的方法,称1支粉笔、1本数学教科书、1瓶墨水、1把小刀,也可称其他物品如乒乓球、铅笔等.有些物品称完之后,仍让同学掂一掂,如数学教科书. 2.小结:今日我们学习了重量单位“克”.了解了用天平称东西的方法,还
15、亲自掂了掂1克东西的实际重量. 课堂练习 1.练习十一第2、3题(同学做第3题时,要提示同学:式题中有单位名称的,得数也应写单位名称). 2.一支铅笔重7克,8支这样的铅笔重多少克? 3. 37克+45克 36克6 60克-28克 8克4 课后作业 练习十一第1题.让同学向家长或售货员了解题中物品的重量后把得数填在练习中. 克的初步熟悉 篇3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学习克和千克两个重量单位,是后面学习吨的熟悉的前提和基础.虽然同学在生活中接触过重量问题,但重量单位还是第一次接触,还缺乏熟悉,而且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详细,不能靠观看得到,因此使同学初步建立起重量的观念既是教
16、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材首先通过让同学掂数学教科书和语文教科书,用天平称物体的重量,给同学建立重量的初步观念,使同学知道比较东西的轻重不能靠眼睛观看,必需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 接下去教材分别说明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常用克做单位,并通过着重给同学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称一般物品的重量,常用千克做单位,着重给同学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 为了使同学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教材支配了一些同学比较熟识的例子,通过让同学用手掂一掂、称一称等实际活动,使同学感受到1克和1千克大约有多重,从而初步形成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法建议 熟悉重量单位“克”与“千克”,这是同学第一次接触的
17、学问.虽然在生活中他们接触过重量问题,但对重量单位还缺乏熟悉,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详细,不能靠观看得到,所以在让同学学习这部分学问时,支配了以下三个层次: 1.在复习预备过程,通过让同学推断语文书和数学书谁重谁轻,同学用手掂出语文书重数学书轻,老师进一步追问:语文书有多重,数学书有多重,语文书比数学书重多少等问题,同学答不出,引出重量单位,从而激发了同学的求知欲. 2.在学习新课过程中,重视同学的动手操作,让同学掂一掂2分硬币和2袋精盐,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重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为了使同学比较详细地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老师可拿出课前预备好的1克、10克、100克、1
18、000克大米,让同学看一看,掂一掂. 教科书中没有说明天平的使用方法,教学时可以赐予适当的说明.除天平之外,老师还应介绍其他的称量工具,如台秤、电子秤等,并简洁说明它们的用法. 3.在巩固反馈过程中,重视用多种多样的练习,区分克与千克. 本节课建议采纳分组授课,这样便于预备学具,使每个同学都参加到数学活动中来,同时可以体现团结合作的精神. 课题一: 教学目的 使同学初步熟悉重量单位克,初步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预备 天平(自制天平)、两个苹果、一个梨(两个苹果一样重,梨比苹果重些.)一个2分币、一些黄豆、15个图钉.同学每人预备一个苹果,一个梨和一个2分币. 教学过程 1.新课 老师让同学
19、拿出一个苹果和一个梨(或播放视频谁重谁轻 下载),掂一掂.再提问:“哪个重一些?”(同学看法不一.) 老师:毕竟哪个重些,哪个轻些,光靠手掂很难说精确,老师为你们请来了一位“裁判”来帮忙(出示天平),这位公正的裁判就叫做“天平”. (出示天平图或播放视频天平的结构 下载)边教导边讲解:天平像一位“机器人”,它长着一对长长的手臂,两只大手托着两只盘子,可以上下摇摆,头上长着一根指针.当两边盘子里物品一样重时,指针指向中间的刻度线;假如左边物品的重量比右边重,指针就向左偏;假如右边物品的重量比较重,指针就向右偏. 老师演示(或播放视频天平的使用 下载):先拿出两个苹果,分别放在天平左右两个盘里,让
20、同学观看天平指针的状况,并指出:当指针在标尺中间时,天平两端平衡,表示两个苹果重量相等. 老师指出:天平还可以用来称东西的重量.拿出一个2分币,提问: “这个2分币有多重?”说明表示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的大小一般用克做单位. 板书:克. “1克有多重?” 向同学介绍1克的砝码.并说明用天平称东西重量时需要用砝码.一般左边盘内放置所称的东西,右边盘内放置砝码. 老师将一个2分币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边盘内,让同学观看天平上指针的状况(或播放视频称硬币 下载). 提问:“你们发觉了什么?” 老师总结同学的回答指出,指针指在标尺中间,天平平衡,表示这个2分币与1克砝码同样重. “那么这个2分币重
21、多少克?” 让同学拿出自己的2分币,用手掂一掂. “现在我们来称出1克黄豆.” 老师从天平左边的盘子里取出2分币放入黄豆,直至天平上的指针指在标尺的中间,天平平衡. 提问:“这些黄豆重多少?” 请一位同学来数一数1克黄豆有多少粒. 接着把1克黄豆让同学分组顺次传递,用手掂一掂. 老师拿出15个图钉:“这里有15个图钉,我们来看一看,它们有多重.” 老师在天平左边的盘子里放入图钉,在右边的盘子里放砝码,从1克、2克、5克放到10克,使天平平衡. “15个图钉有多重?” 接着把10克图钉让同学分组顺次传递,用手掂一掂. 老师根据称图钉的方法,称1支粉笔、1本数学教科书、1瓶墨水、1把小刀,也可称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步 熟悉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