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概述grox.docx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概述gro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概述grox.docx(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发源于200多年前的西方商业银行,至今已大体经历了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和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四个阶段。事实上,一种理论往往是一种实践的抽象,又服务于实践,并伴随银行的发展而成熟,因此,所谓阶段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概念或相对抽象的划分。1 银行资产管理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前,由于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固定和狭窄(大多是吸收的活期存款),工商企业资金需求比较单一,加之金融市场发达程度的限制,银行经营管理的重点主要放在资产方面,即通过对资产结构的恰当安排来满足银行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需要。它产生于银行经营管理目标即利润最大化和资产流动性
2、的相互矛盾性。商业银行所强调的都是单纯的资产管理理论,该理论是与当时银行所处的经营环境相适应的。在资产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三种不同的主要理论思想-商业贷款理论(Commercial-loan Theory)、资产转移理论(The Shiftability Theory) 和预期收入理论(The Anticipated-income Theory)以及三种主要的资产管理方法-资金总库法、资金分配法和线性规划法。1.1 资产管理理论观点资产管理理论是以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为重点的传统管理方法。在20世纪60年代前,资产管理理论认为商业银行的负债主要取决于客户的存款意愿,只能被动的接受负
3、债;而银行的利润主要来源于资产业务,而资产的主动权却掌握在银行手中,因此,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点应是资产业务,以保持资产的流动性,达到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的统一。资产管理理论产生于商业银行经营的初级阶段,是在经历了商业贷款理论、资产转移理论、预期收入理论和超货币供给理论几个不同发展阶段逐渐形成的。1.商业贷款理论(Commercial-loan Theory)商业贷款理论也称真实票据理论。这一理论是在18世纪英国银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u 其主要内容为:银行资金来源主要是吸收流动性很强的活期存款,为满足客户兑现的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保持资产的高流动性才能避免因流动性不足而给银行带来的经
4、营风险。银行的贷款应以真实的、有商品买卖内容的票据为担保发放,在借款人出售商品取得贷款后就能按期收回贷款。一般认为这一做法最符合银行资产流动性原则的要求,具有自偿性。所谓自偿性就是借款人在购买货物或生产产品时所取得的贷款可以用生产出来的商品或商品销售收入来偿还。根据这一理论要求,商业银行只能发放与生产、商品联系的短期流动贷款,一般不能发放购买证券、不动产、消费品或长期农业贷款。对于确有稳妥的长期资产来源才能发放有针对性的长期贷款。评价:这一理论与当时经济尚不发达、商品交易限于现款交易、银行存款以短期为主、对贷款的需要仅限于短期的现实相适应,但是当借款人的商品卖不出去、或应收账款收不回来、或其他
5、意外事故,贷款到期不能偿还的情况还是会发生的,自偿性就不能实现。随着经济发展,银行吸收存款不但数额庞大,其中定期存款所占比重也不断升高,如果银行贷款还仅限于自偿性的短期贷款,会导致资金周转不畅,不能满足经济对中、长期贷款的需要,也会影响银行的盈利水平。所以当今的西方学者和银行家已不再接受或不完全接受这一理论。2资产转移理论资产转移理论是20世纪初在美国银行界流行的理论。该理论要点:银行保持流动性的关键在于资产的变现能力,因而不必将资产业务局限于短期贷款上,还可将资金的一部分投资于具有转让条件的债券上,在需要时将证券兑换成现金,保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银行为了应付提存所持现金的
6、一部分,投资于具备转让条件的证券,作为第二准备金。这种证券只要信誉高、期限短、易于出售,银行就可以达到保持其资产的流动性的目的。如目前美国财政部发行的短期国库券就符合这种要求。根据这一理论,银行除继续发放短期贷款外,还可以投资于短期证券。另外银行也可以用活期存款和短期存款的沉淀额进行长期放款。资产与负债的期限没必要严格对称。评价:当各家银行竞相抛售证券的时候,有价证券将供大于求,持有证券的银行转让时将会受到损失,因而很难达到保持资产流动性的预期目标。资产与负债期限的不对称性也必须有一定的界限,在实际工作中这一界限往往很难准确确定。3预期收入理论预期收入理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学者普鲁克诺
7、于1949年在定期贷款与银行流动性理论(Term Loans and Theories of Banking)一书中提出的,它是在商业贷款理论和资产转移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又与这两种理论不同。u 该理论要点:贷款的偿还或证券的变现能力取决于将来的预期收入,只要预期收入以保证,商业银行不仅可以发放短期商业性贷款,还可以发放中长期贷款和非生产性消费贷款。只要资金需要者经营活动正常,其未来经营收入和现金流量可以预先估算出来,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出分期还款计划,银行就可以筹措资金发放中长期贷款。无论贷款期限长短,只要借款人具有可靠的预期收入,资产的流动性就可得到保证。这种理论强调的是借款人是否确有用
8、于还款的预期收入,而不是贷款能否自偿,担保品能否及时变现。基于这一理论,银行可以发放中长期设备贷款、个人消费贷款、房屋抵押贷款、设备租赁贷款等,使银行贷款结构发生了变化,成为支持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评价:这种理论的主要缺陷在于银行把资产经营建立在对借款人未来收入的预测上,而这种预测不可能完全准确。而且借款人的经营情况可能发生变化,到时不一定具备清偿能力,这就增加了银行的风险,从而损害银行资产的流动性。4超货币供给理论这一新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该理论要点:随着货币形式的多样化,不仅商业银行能够利用贷款方式提供货币,而且其他许许多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可以提供货币,金融竞争加剧。这要求银行
9、管理应该改变观念,不仅单纯提供货币,而且还应该提供各方面的服务。根据这种理论,银行在发放贷款和购买证券提供货币的同时,还应积极开展投资咨询、项目评估、市场调查、委托代理等多种服务,使银行资产管理更加深化。评价:其缺陷是银行在广泛扩展业务之后,增加了经营的风险,如果处理不当容易遭受损失。以上理论的产生是适应当时各阶段经济发展情况的,但是这些理论又随着经济的发展,其缺陷越来越突出而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银行的要求。1.2 资产管理方法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的方法主要有:资金总库法、资金分配法和线性规划法。1 资金总库法(1)资金总库法的操作程序银行的资金来源是多种多新的,有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
10、自有资本,这些资金来源自身有不同的特性。资金集中法则不管这些特性,而将所有资金集中起来,再按银行投资贷款的需要放到不同资产上去,只要这种配置符合银行的总体管理目标就行。这种方法要求银行首先确定其流动性和盈利性目标,然后将资金配置到最能满足这个目标的资产上去。由于流动性和盈利性是相互矛盾的,流动性高的资产(如第一准备)收益低,甚至完全没有收益(如现金),因此,配置资金时要有优先顺序。优先权按一定比例分配到第一准备、第二准备、贷款、证券投资上。在土地、建筑物及其他固定资产上的投资通常另行考虑。银行资金管理的目标,要使其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三者有机结合,虽然三者同时达到是很困难的。操作程序:由银行
11、将各种渠道的资金集中起来,形成资金池,将资金池中的资金视为同质的单一来源,将其按照资产流动性大小进行梯次分配。u 首先保证一级储备(Primary Capital)u 其次保证二级储备(Secondary Capital)u 再次各类贷款u 最后长期证券(2)按流动性分配资产:一级储备:库存现金、在中央银行存款、同业存款和托收中的现金等。主要用于满足法定存款准备金需求、日常营业中的付款、支票清算需求、意外提存和意外贷款需求。二级储备:短期国库券、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等安全性较高、流动性和市场性较强的证券。主要用于满足意外提存和意外贷款需求。各类贷款:主要用于盈利。其他有价证券:用于盈利和改善
12、资产组合状况。(3)特点:不考虑资金来源,在资金运用时,在保证资产流动性的前提下再考虑其盈利性。资金分配主要靠管理人员主观判断,导致保留较多流动性资产的情况,降低了盈利水平。2资金分配法又叫资金转换法,认为一家银行所需的流动性资金数量与其获得的资金来源有关。资金集中法过分强调对资产流动性的管理,而没有区分活期存款、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和资本金等不同资金来源对流动性的不同要求,这种缺陷引起商业银行利润的极大流失。20世纪60年代以来,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比活期存款增长要快,而前二者对流动的要求比后者要低。因而,资产配置法就被用来弥补这种缺陷。资产配置法试图根据资金来源的流动速度或周转量和对法定准备金
13、的不同要求,来区分不同资金来源。比如,活期存款比储蓄存款、定期存款有更高的流动速度或周转率,要缴纳更多的法定准备金。所以,每单位活期存款中,应有更大比例放在第一、第二准备金上,而放在贷款或长期债券上的比例则要小些。具体运用这种方法时,常在一家银行内设立几个“流动性利润性中心”来分配它所获得的各种资金,因此,就可能有“活期存款银行”、“资本金银行”等存在于商业银行之中。一旦确立了这些中心,管理人员就每一中心所获资金的配置问题制定出政策。如活期存款中心就应把中心吸收资金的较大比率放在第一准备上,然后,剩下的大量资金主要投在短期政府证券上作为第二准备,而把相当小的一部分放到贷款上,而且主要是放在短期
14、商业贷款上。资产配置法的主要优点是减少了流动资产,把剩余的资金配置到贷款和投资上,这就增加了利润。利润性的改善是由于消除了定期储蓄存款和资本金帐户上的超额流动性而获得的。(1)操作程序银行按照不同的资金来源的流动性和法定准备金要求,决定资产的分配方法和分配比例,建立资产项目与负债项目的对应关系,把各种资金来源按照周转速度和法定准备金的要求,分别按照不同的比重分配到不同的资产形式。(2)按资金来源和流动性分配资产:活期存款:一级储备和二级储备。定期存款:二级储备、贷款和长期证券投资。股本:发放长期贷款和公开市场长期证券投资。(3)特点:通过流动性和资金周转速度将资产和负债联系起来,使二者在规模和
15、结构上保持一致。减少了流动性资产数量,相应增加了投资于长期资产的资金规模,提高了银行盈利水平。将流动性的取得完全局限于负债方面,在资金运作方面不考虑资产的流动性,束缚了商业银行经营的主动性。把现有的资金分配到各类资产上时,应使各种资金来源的流通速度或周转率与相应的资产期限相适应,即银行资产与负债的偿还期应保持高度的对称关系。资金分配法示意图3线性规划法线性规划法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用于银行资产管理,主要是通过建立线性规划模型来解决银行的资产分配。在运用这种方法时,一般采取三个步骤:建立目标函数、确定约束条件和求解线性模型。(1)操作程序:建立目标函数:选定目标变量;确定目标变量的系数。商业银
16、行通常把利润作为该模型的目标,然后根据资产的收益率来选择不同的资产组合,以实现利润目标的最大值。确定约束条件:在建立目标函数的基础上,附加下列约束条件,主要包括可贷资金总量限制、贷款需求限制、其他限制。主要是a.政策法规的约束;b.流动性约束;c.安全性约束;d.其他方面的约束,如银行章程的有关规定、贷款需求的不确定因素等等。求解线性规划模型:借助图解法和计算机求解。求解各种资产的具体数值。在利润最大的前提下,根据各种资产约束条件的具体限制便可找出一组最佳的资产组合。与资金总库法、资产分配法相比,线性规划法具有很多优点,这是商业银行使用得最多的方法。如可以使银行确定具体的经营目标,比较分析各种
17、决策的结果,并根据约束条件的变动来调动资金的分配,从而使资产流动性管理更趋向科学化。(2) 特点:是一种定量分析,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现实情况比较复杂,线性规划模型会变得更加复杂。例题:假设某银行有5000万美元的资金来源,这些资金可用作贷款(X1)和二级储备即短期债券(X2),贷款收益率为12%,短期证券收益率为8%,存款成本忽略不及。再假设银行管理短期资产的流动性标准为投资资产的25%,即短期证券与总贷款的比例至少为25%。用线性规划法,求解银行的最佳资产组合。解:首先确定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目标函数 定义Max(Y)=0.12X1+0.08X2 利润目标约束条件X1+X25000万美
18、元 总资产负债约束X20.25X1 流动性约束X10与X20 非负约束条件下面以直观的几何图示来表示,见下图所示:纵坐标:短期证券X2 横坐标: 贷款X1 单位:万美元目标函数表示了各种盈利性资产对银行总盈利的贡献。图中,目标函数表现为一条常数利润线,给定Z函数上的每一点都代表产生同样收益的贷款和短期证券的不同组合点。第一个约束条件X1+X2 5000万美元,表明银行的贷款与短期证券的组合受资金来源总量的制约,可行的资产选择必须在AB线及其下。第二个约束条件X2 0.25X1表明,用来作为二级储备的短期证券必须等于或大于总贷款的25%,以符合流动性标准,因此可行的资产组合应在OD线及其上。第三
19、个约束条件 X1 0与X2 0表明,贷款和短期证券不可能为负数。三角形AOE区域表示满足三个约束条件的所有组合点。 为了确定最佳资产组合,通过反复验证,利润函数Z向右上方移动代表更高的总利润水平。只有在E点,所选择的贷款和二级储备金组合在同时满足了三个约束条件,才能使银行利润最大化,这个点被称为最佳资产组合点。在这一点上,银行资金管理者在短期证券上投资1000万美元,贷款4000万美元,目标函数Z*代表总的收益560万美元。以上假定的是银行在一组约束条件下单独使用一个目标函数达到最大值,而实际中的情况要复杂得多,银行往往要求实现多重目标最优。因此,运用线性规划模型的资产管理方法要求银行拥有一批
20、专业技术人员。该方法只在一些大银行中获得成功,而一些小银行因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其运用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2 银行负债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The Liability Management Theory)商业银行的负债管理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负债为经营重点来保证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经营管理理论。它指商业银行以借入资金的方式来保持银行流动性,从而增加资产,增加银行的收益。在负债管理出现之前,只要银行的借款市场扩大,它的流动性就有一定的保证。这就没有必要保持大量高流动性资产,而应将它们投入高盈利的贷款或投资中。在必要时,银行甚至可以通过借款来支持贷款规模的扩大。20世纪50-60年代,大额可转
21、让存单的出现、银行竞争的激烈和利率管制严格化等变化,构成了负债管理出现的客观条件。2.1 负债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激烈竞争金融管制金融创新存款保险制度银行既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占领和保持市场份额又要避免流动性压力,只有选择负债经营。政府制定了银行法尤其是规定了存款利率的上限,使银行界出现了脱媒的现象。 1961年花旗银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引导的金融创新潮流,扩大了银行资金来源。 加强了存款人的信心,同时也激发了银行的冒险精神和进取意识。我国金融脱媒现象之一:首份地下金融调查报告2006年中国地下金融调查1月5日出版,报告显示:我国地下金融规模约8000亿 本报讯(记者张诚)中央财经大学日期发布了我国
22、首个地下金融调查报告中国地下金融调查,该报告将在1月5日正式出版发行。中央财经大学这一课题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李建军表示,据调查测算,目前中国地下信贷规模介于7405亿元至8164亿元之间,其中近九成集中在证券、期货领域。地下金融规模平均指数为28.07,也就相当于地下融资规模占正规途径融资规模的比重为28.07。2.2 负债管理理论观点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各国经济迅速发展,迫切需要银行提供更多的资金,因而促使银行不断寻求新的资金来源,满足客户借款的需要,此外,由于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实施存款利率最高限制,迫使商业银行必须开拓新的负债业务,不断增加资金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商业银行 资产负债 管理 理论 概述 grox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