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中语文 专题二 和平的祈祷 文本6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学案 苏教版必修2.doc





《2019版高中语文 专题二 和平的祈祷 文本6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学案 苏教版必修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中语文 专题二 和平的祈祷 文本6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学案 苏教版必修2.doc(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文本文本 6 6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学习目标 1.体会文章通过设置悬念来推动情节发展的写作手法。2.把握人物形象,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与环境描写的关系。3.感知战争的残酷和纳粹教育思想对青少年身心的毒害。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斑斓( ) 窗帷( ) 吞噬( )惬意( ) 粗犷( ) 蹒跚( )赫然( )答案 ln wi sh qi un pn shn h(2)多音字削Error! 扎Error! 燎Error!答案 xu/xio zh/zh/z lio/lio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Error! (2)Error! (3)Error!答案 (1)啐
2、骂/荟萃/精粹 (2)镜框/诓骗/眼眶(3)粗犷/旷日持久/矿藏二、词语积累1.理解运用(1)惟妙惟肖:_(2)百无聊赖:_(3)无济于事:_2(4)古色古香:_(5)赫然在目:_答案 (1)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2)精神无所依托,感到非常无聊。(3)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对于解决问题没有什么作用。(4)形容富于古雅的色彩或情调。(5)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对点小测 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1)凡是优秀的演员,总能把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表演得惟妙惟肖。( )(2)这几个百无聊赖的流浪汉不是在台球桌房观战,就是在角落里打牌,自
3、在极了。( )(3)平时不努力,临考前的加班加点终究无济于事,我只有自咽苦果。( )(4)走过这段狭长的过道,眼前豁然开朗,院落古色古香,戏台雕梁画栋,黄色的琉璃瓦古朴庄重,可以想见当年这里的盛况。( )答案 (1) 不合语境,可改为“淋漓尽致” (2) (3) (4)2.辨词填空(1)粗犷粗俗粗犷:粗野,粗鲁;粗豪,豪放。粗俗:(谈吐、举止等)粗野庸俗。侧重指谈吐、举止方面表现庸俗,含有贬义。天上的爱与人间的爱是提香早期创作的描绘女性美的作品,此画风格_豪放,笔力雄健,但人物本身所具有的娴雅微妙的精神状态与纯洁高尚的品质又使作品具有牧歌式的情调,宁静优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马切达首先称赞了鲁
4、尼的球技:“鲁尼是一个非常出色的球员,他总是给我提供建议,但他很_,举止缺乏应有的教养。 ”答案 粗犷 粗俗(2)不由自主情不自禁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可以形容震惊、惊慌;可以形容整个人,也可以形容人的某一部分;不可以作谓语;侧重指身体的反应。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原因是“情” ,多形容感情激动;形容整个人,不能形容人的某一部分;侧重指内心的活动。听到这么振奋人心的演讲,我_地拼命鼓掌。多么美丽的年华,在此地邂逅人生中第一场雪,我_地沉醉在这冰天雪地的世界,迷恋上白雪皑皑的冬季。3答案 不由自主 情不自禁三、名言警句课外名句关于战争的诗句(1)山一程
5、,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2)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3)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4)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5)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6)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李白从军行一、作者简介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德国作家,获 1972 年诺贝尔文学奖。1939 年入科伦大学学习日耳曼语文学,同年应征入伍,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曾负过伤,当过俘虏,对法西斯侵略战争深恶痛绝。在早期作品中,伯尔审视纳粹主义的恐怖统治,看到了战争和政治力量给普
6、通民众带来的苦难。在后期作品中,他猛烈抨击经济繁荣下的道德沦丧,批评社会和宗教机构的专横和虚伪。作品有中篇小说火车正点 、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长篇小说亚当,你到过哪里?等。这些作品基调灰暗、抑郁,把战争渲染成一场抽象的人与命运的搏斗,结果是人的毁灭。20 世纪 70 年代后,新作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 关怀的围攻为其赢得了世界声誉。二、背景展示海因里希伯尔曾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应征入伍,为希特勒政权效力。他在战后对当年德国青年的遭遇进行了深刻的思考,1950 年创作的这篇小说,便是这种思考的结晶。三、相关链接环境布置中的符号哲学1.费尔巴哈的美狄亚:美狄亚是希腊神话中美丽的会施
7、法术的公主,她帮助伊阿宋取得金羊毛,并嫁给他。后因伊阿宋移情别恋,她亲手杀死自己的两个儿子并设计杀死了伊阿宋的新欢。之后,伊阿宋自刎于宫殿门前。而美狄亚驾驶用魔法召唤出来的魔龙回到自己的故乡,取得了父亲对自己曾经与伊阿宋逃出宫之事的谅解,并用魔法帮助父亲夺回了王位。4她被称为“复仇女神” 。 “两扇门之间挂着费尔巴哈的美狄亚 ” , “美狄亚挂在一年级甲、乙两班之间” ,意在告诉学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被迫无条件投降,签和约、付赔款,弄得兵困马乏,民不聊生;经过几年挣扎后,逐渐恢复元气,首先想做的就是借报当年一箭之仇之名兴兵挞伐,不择手段替国雪耻。 美狄亚虽是著名画家的艺术作品,但在此处
8、的象征意义却是复仇,从学生一进中学就激发起他们的复仇情绪。2.挑刺的少年:挑刺的少年是公元前 4 世纪左右的古希腊雕塑,刻画的是一个少年坐着挑脚刺的细节,早先被称作“忠诚的男孩” ,源自人们为增加雕像的现实意义和英雄主义色彩而编造的一个故事:“忠诚的牧羊少年担当起了送信者的重任。他将消息送到罗马元老院后,才安顿下来,将脚掌上那根折磨了他一路的刺挑出。后来罗马元老院为了表彰他的忠心,命人制作了这尊铜雕。 ” “挑刺的少年放在二年级甲、乙两班之间” ,是在告诉学生:德国公民必须忠诚,国家和元首的利益远高于个人利益。这是法西斯向青少年灌输崇尚武力、坚韧勇敢的军人品格的表现。3.雅典娜神庙庙柱中楣:雅
9、典娜是古希腊神话中的智慧与工艺女神,宙斯生下雅典娜时,她便手持神盾,全身武器披挂,所以雅典娜同样是战争的女神,被称为女战神,执掌正义的战争,因为雅典娜在特洛伊战争中的活跃表现,使她战神的名声甚至超过了阿瑞斯。 “雅典娜神庙庙柱中楣已经成了世代相传的,美好而又古老的学校摆设” ,暗示了学校教育中对军国主义的崇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日本、意大利这些法西斯国家都把这种思想灌输给青年学生,实行学校常规军事化,以备随时抽调学生上前线作战,甚至如小说中的“我”一样被拉去当“炮灰” 。4.多哥的风景画:小说中多哥的风景画“色彩鲜艳” , “十分逼真” ,画上有“大串香蕉” ,“左边
10、一串,右边一串” 。1884 年曾沦为德国殖民地的多哥物产很丰富。 “多哥的风景画”挂在学校中,意味着希特勒企图恢复德国的殖民地,而对学生进行殖民主义宣传,这是德国法西斯殖民主义在学校里渗透的标志。5.大选帝侯、希特勒画像、老弗里茨像和恺撒、西塞罗、马可奥勒留的胸像:大选帝侯特指勃兰登堡选帝侯腓特烈威廉,他于 1685 年在费尔贝林战役中率勃兰登堡普鲁士军队击败了屡次干涉北德意志事务的瑞典军队,收复了西波美拉尼亚,被尊称为大选帝侯。老弗里茨即腓特烈大帝,面对强敌奥地利,两次发动西里西亚战争,彻底解除了奥地利对普鲁士的威胁,并获取了大量的财富和丰富的矿藏,从而获得了“腓特烈大帝”的美名,普鲁士正
11、式崛起成为欧洲强国。这不仅在军事上,同样在经济和文化上,为普鲁士日后统一德意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开创了一个历史的新篇章。恺撒、西塞罗、马可奥勒留都是古5罗马帝国雄才大略的统帅。把希特勒画像与大选帝侯、老弗里茨像,恺撒、西塞罗、马可奥勒留的胸像放在一起,再联系文科中学的名字“腓特烈大帝中学” “阿尔贝图斯中学”和“阿道夫希特勒中学” ,意蕴不言而喻:首先是反映出德意志民族的英雄情结;其次意味着纳粹法西斯所谓的第三帝国有承袭先人宏愿、也要建一番宏图霸业的野心,揭露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霸权野心。而校园里的学生耳濡目染,征服世界的思想便会根深蒂固地长在心里,并形成盲目的
12、个人崇拜。6.人种脸谱像和尼采像:小说第 9 段描写了四种人种脸谱:“北部的船长” “西部的莫泽尔河流域的女人” “东部的格林斯人” “南部山地人” 。这些都是典型的日耳曼民族人种。联系小说第 16 段, “尼采挂在楼上楼上的学生已经学习哲学了” 。 “楼上的学生”学的正是画像主人公尼采的哲学。尼采有一种哲学主张,即“超人哲学” 。 “超人”是指超越自身、超越弱者的人,他能充分表现自己,主宰平庸之辈。他认为“超人”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他有权奴役群众,而普通人只是“超人”实现自己权力意志的工具。希特勒是尼采的忠实信徒,他自小就有德意志民族主义情结,后来发展成为极端民族主义,认为世界上的民族有优劣之
13、分,日耳曼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而犹太民族和阿拉伯民族则是劣等民族;劣等民族就应该是被优等民族奴役的牲畜,甚至为了世界更繁荣,优等民族应该消灭劣等民族。所以说,这些貌似装饰画的脸谱,隐藏着纳粹教育中贯穿的“民族主义” ,是纳粹人种优劣论的形象教材,让我们想到了希特勒对犹太民族的人种灭绝政策,暗示这是一所被希特勒民族主义笼罩下的中学。这些符号,深刻地揭露了纳粹法西斯军国主义教育的惨无人道,委婉而又沉重地批判了战争的罪恶。提起反法西斯战争,我们心中总有永远抹不去的伤痛甚至是仇恨,因为我们是受害方。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去考虑过那些施害方,他们在战争中有怎样的精神世界?他们有没有遭受灾难?他们面临的是什么境
14、况?如果我们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或许会对这场战争有一个更高的认识。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6下面是本文内容结构思维导图,读后回答图后问题。(1)本文通过一名入伍仅仅 3 个月的年轻伤兵被送到用作伤兵医院的母校,并被截去双臂和右腿的故事,反映了战争的惨无人道和对年轻一代的伤害。请根据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概述故事情节,在图中处填写相应的内容,要求句式整齐。(2)文章通过年轻伤兵的遭遇,主要反映了什么主题?请在图中处填写相应的内容。答案 怀疑是母校 确认是母校 发现四肢残 欣赏战争 不辨善恶 反战1.从文中看,这名德国伤兵是怎样的形象?“我”一直处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悬念的
15、设置在这篇小说中有什么作用?答:_答案 (1)形象:“我”是一个有点浑浑噩噩的、可怜的小人物,是纳粹德国时期的一名青少年;在战争环境中早熟;有点玩世不恭,不满学校单调的学习生活;对侵略战争缺乏认识,糊里糊涂地上了前线,糊里糊涂地受重伤回来,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价值。(2)“我”负重伤后被注射了麻醉药,一直处在半昏迷状态,一直想搞清自己身在何处,疑心伤兵医院就是自己的学校。从“我”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在主人公的意识中,学生的身份始终比士兵的身份更明确。(3)作用:悬念抓住了读者的心,传播人类文明的美术学校怎么成了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本该在学校学习的学生怎么会成为伤兵进了“简易外科手术室
16、”?而这间“手术室”是不是以前的教室?“我”为什么有点神志不清?这些悬念推动着情节的展开,读者也在团团疑惑中不断追问探索。这些悬念在小说的结尾得到落实,一是“我”发现自己三个月前写在黑板上的铭文,证明“我”身在母校;二是“我”被锯掉双臂和右腿,交代“我”伤势如何;三是“我”认出给过“我”水喝的消防队员是门房比尔格勒,找到昔日学校生活和今日悲惨处境的见证人。悬念使读者对事情的发展、变化、结果,对人物或事物的处境、结局产生关切心理,使文章情节发展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更能引发读者的深入思考,使读者产生心灵的震撼,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揭示主题。悬念叠加的写作方式,引人深思,让人回味无穷。72.主人公对战争
17、的认识是什么?作者通过塑造这个人物表达了对战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说说你的理解。答:_答案 (1)“我”虽然因伤回到临时的战地医院接受手术,但并未表现出对战争的憎恶;相反,在轰鸣的炮声中, “我”想的是“多出色的炮队啊!”并坚持认为炮声“多么令人宽慰、令人惬意” “深沉而又粗犷” “高雅” “确实是图画书里打仗的模样” 。 “我”幻想着有一座“碑顶竖着更大的金色铁十字,并装饰着更大的月桂花环石雕”的阵亡将士纪念碑上刻着“我”的名字。认为自己是为国捐躯,青史留名。(2)作者通过塑造这个人物揭露和批判了军国主义战争,批判了军国主义教育对青少年的毒害。3.小说结尾“我”在知道自己失去了双
18、臂和右腿的同时认出了门房比尔格勒,但这时“我”喃喃说出的不是比尔格勒的名字,而是“牛奶” ,为什么?答:_答案 (1)这样写,一是点明了“我”对眼前情景的确认,二是表达了“我”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因为在门房里“我” “喝牛奶” “抽支烟” ,这些鲜明的生活印象已经深深地烙在“我”的头脑中,比尔格勒就是“牛奶” ,一看到比尔格勒,条件反射,昏沉的记忆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三个月前日常生活的场景石破天惊地复苏。这“牛奶”既是对自己参战而成为残疾人事实的确认,也是“我”对往日和平生活的留恋和向往。这种表达言简意丰。(2)小说从理性的角度对这场非正义战争进行了反思。以“我”这个侵略者在战争中的经历和切身感
19、受,展示战争中的人不可把握的苦难命运,揭示了战争带给人的巨大的肉体痛苦和心灵创伤。这说明不管是正义战争还是非正义战争,它们给人类带来的都只能是毁灭性的灾难。4.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悲剧人物。 “我”的悲剧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一形象具有什么典型意义?答:_答案 (1)“我”的悲剧性体现在:三个月前, “我”还是一个健康的八年级学生,三个月后, “我”又回到母校,但此时的“我”失去了双臂和右腿。“我”想把名字刻在纪念碑上名垂青史,可是纪念碑在哪儿都能领到,按一种格式成批生产,原本崇高的意义被这种机械复制消除了。“我”在学校的时候,经历过“绝望”的日子, “我”被逼迫写下斯巴达战士纪念碑上的铭文,
20、“我”不知道写下这个是为了什么。“我”受伤了,很严重,周围人对“我”却那么冷漠。“我”觉得炮声高雅,自己却有可能是被炮弹炸成残废的。“我”稀里糊涂地走上战场,充当了法西斯军国主义的牺牲品。8(2)典型意义:这个德国伤兵不只是一个具体的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他还具有象征性,他的悲惨命运正是受纳粹思想影响下的德国青少年遭遇的缩影。作者真实地概括了那个时代的生活,从而反映了战争的惨无人道,反映了牺牲者所处的绝境,以及被整个战争败坏了的年轻一代的无可奈何,在当时的德国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5.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材,主人公分属敌对的两个阵营,一个为保卫祖国而战,一个
21、为法西斯卖命。研读作品,说说作者试图告诉读者的是什么,它们各自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主题的。答:_答案 (1)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是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战争的创伤。索科洛夫只想过太平的生活,这个要求并不高,但是战争摧毁了他的全部生活。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则通过一位青少年学生在战争中的感受,写战争对人性的毁灭,他根本还没有长大,就被赶到炮火之中,战争夺去了他的肢体,也结束了他的青春。(2)这两部作品都有很强的冲击力,作者要告诉读者的是战争对人的摧毁;非正义战争不仅摧毁了文明成果,也摧残了人的心灵;正义战争虽然能铸就英雄业绩,但是同样会给人们留下痛苦的记忆。有人认为,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
22、我”是一个受欺骗为纳粹打仗却始终没有觉悟的伤兵;也有人认为, “我”虽然受欺骗为纳粹卖命,但最终有所觉悟。 “我”在文中到底有没有觉悟?试联系文本内容加以分析。答:_答案 (观点一)“我”并没有觉悟。文中写外面重炮在轰鸣, “我”在想“多出色的炮队啊!”并坚持认为炮声“多么令人宽慰、令人惬意” “深沉而又粗犷” “高雅” “确实是图画书里打仗的模样” 。 “我”幻想着有一座“碑顶竖着更大的金色铁十字,并装饰着更大的月桂花环石雕”的阵亡将士纪念碑上刻着“我”的名字。从这里可以看出,法西斯的战争教育毒害了德国年轻一代,战争教育使“我”这类青年异化为战争狂人。 “我”并不懂得战争,更不能了解侵略战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版高中语文专题二和平的祈祷文本6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学案苏教版必修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