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块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240804.docx
《某地块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24080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地块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240804.docx(5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南泉镇A地块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一、市场宏观分析青岛宏观市场分析单位总量迅速增加,经济活动能力显著增强资料显示:到2001年底,青岛市共有各类法人单位56636个,其中:企业法人44678个,事业单位法人2697个,机关法人1091个,社会团体法人797个,其他法人单位7373个。在其他法人中:居民委员会661个,村民委员会6020个,民办非企业单位532个。共有产业活动单位69854个,其中,生产经营性单位51700个,非生产经营性单位18154个。个体工商户175170户。法人单位总量占全省的16.2%,占全国的1.1%。与1996年比较,青岛基本单位总量发展迅速,五年新增法人单位19263
2、个,增长51.5%,年均递增8.7%。从总量上分析,青岛市基本单位五年的发展存在三个显著特点:一是企业法人单位快速增长,比1996年增加17996个,增长67.4%,年均增长10.9%;二是机关、事业单位总量基本保持稳定,五年仅增14.1%;三是居委会、村委会等群众基层自治组织经过区划调整、改革,比1996年减少659个,下降9%。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使单位产业结构更趋合理2001年底,第一产业的法人单位为747个,第二产业的法人单位为21208个,第三产业的法人单位为34681个,三次产业单位的比例为1.337.461.3。从行业分布看,在全部法人单位中,制造业单位数最多
3、,为18489个,占全部法人单位的32.6%,其次是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为14074个,占24.8%,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8569个,占15.1%,社会服务业5176个,占9.1%。由于宏观政策向第三产业倾斜,使其单位数量快速增长。与1996年比较:第一产业单位增加423个,第二产业增加6612个,第三产业增加12228个。五年来,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也发生明显变化,第二产业单位比重下降1.7个百分点,第一、三产业单位比重分别增长0.4和1.3个百分点。比较国民经济主要行业,增长较快的行业均集中在第三产业:五年来,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法人单位增长最快,年均增速分别为22.3%和19.6%
4、,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等行业法人单位年均增速也超过10%。国有、集体单位数量减少,私营、港澳台及外商投资单位增加,民营单位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力增强,对外开放水平提高,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数据表明,经过五年的发展、调整,青岛市基本单位所有制结构进一步优化,以私营经济为代表的非国有经济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股份制和有限责任公司迅速增加,法人单位数量分别比1996年增长3.5倍和3.2倍;另外,随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市经济外向度显著增强,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不断增加,法人单位数量比1996年增长89.3%;与此同时,传统的国有、集体
5、经济单位数量明显减少,比1996年下降32.9%,表明国民经济的基本元素单位的活力显著增强。国有、集体单位数量减少,但在基础产业仍居支配地位2001年底,全市共有国有、集体法人单位13696个,占全部法人单位的24.2%,比1996年减少6726个,下降32.9%,五年年均递减7.7%。在92个国民经济行业大类中,国家资本在食品制造业、服装制造业、家具制造业、装饰装修业、娱乐服务业等24个行业中所占比重低于10%。但是,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仍居支配地位。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资本金和年营业收入在烟草加工业占92.8%和99%、在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占81.9%和86.4%、在黑色金属
6、冶炼及延压加工业占88.4%和91.3%、在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占84.6%和96.3%、在铁路运输业占99.7%和98.5%、在水上运输业占86.2%和95.1%、在保险业占97.6%和84.5%。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股份制及有限责任公司增长迅猛五年来,全市企业改革迈出坚实的步伐,到2001年底,股份制及有限责任公司3905个,比1996年增加2974个,增长3.2倍,年均递增33.2%。吸纳从业人员38.6万人,比1996年增长2.7倍,年均递增30.5%。企业资产优化壮大,实收资本292.4亿元,比1996年增长9.1倍。私营经济初具规模,成为促进和拉动宏观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7、的重要力量(1)、单位总量发展最快、总体势力明显增强。到2001年底,全市共有私营法人企业27196个,比1996年增加21172个,增长3.5倍,五年平均增长35.2%;共吸纳从业人员51.6万人,年均增长41.6%;资金装备238.4亿元,年均增长60.1%;2001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44.1亿元,占全部单位营业收入的13.2%。(2)、行业分布广泛并逐渐趋向新兴服务业。目前,青岛市私营经济不但在传统的制造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和社会服务业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科学技术等行业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涉足国民经济全部16个门类、92个大类中的91
8、个(占98.9%)。主要分布在制造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业、建筑业、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和房地产业。其中:制造业单位数11251家、从业人员29.7万人、2001年实现营业收入245.8亿元,分别占私营经济总量的41.4%、57.6%和45.2%;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单位数10177家、从业人员8.3万人、2001年实现营业收入204.1亿元,分别占私营经济总量的37.4%、16.1%和37.5%。经济外向度增强,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对外开放,一直是“九五”期间经济发展的主旋律。青岛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山东省对外开放的龙头,近年来,外向性经济持续保持较高的发展水平,外资企业大量进入,对全市经济
9、的健康、快速发展注入了显著活力。到2001年底,全市共有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3939个,比1996年增加1858个,增长89.3%,年均递增13.6%。共吸纳从业人员47.9万人,比1996年增加23.1万人,增长93.1%,年均递增14.1%。企业实收资本430.2亿元,比1996年增长79.3%,年均递增12.4%。2001年实现营业收入800.4亿元,占全部营业收入的19.3%。随着市场的开放准入,超过70%的国民经济行业已有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经济涉足,并在食品制造、饮料制造、纺织、服装及纤维制品制造、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等行业形成支配地位(产出规模超过全市的50%),尤其在皮革、毛皮、羽绒
10、制品业、文体用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已获取相对垄断地位(产出规模超过全市的80%)。企业单位不断发展壮大,经营势力显著增强基本单位数量的多少从一个侧面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实力的强弱,但大型企业的发展更能代表其产业优势,尤其在更广的空间体现该地区的市场竞争能力。五年来,青岛市基本单位在总量增加的同时,内在质量也不断提高,而且培育了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知名度高的龙头企业,它们已成为青岛宏观经济的骨干力量。资金装备水平提高,产出规模扩大,单位总体经营实力增强到2001年底,全市44678个企业法人单位实收资本总额1357.9亿元,比1996年增长1.1倍,年均递增15.5%;平均每企业资金装备30
11、4万元,比1996年提高57万元,增长23.1%;每企业从业人员资金装备6.8万元,比1996年提高3万元,增长78.9%。2001年法人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4137亿元,比1996年增长1.1倍,年均递增 15.8 %;平均每企业营业收入926万元,比1996年提高182万元,增长24.5 %;每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20.8万元,比1996年提高9.2万元,增长79.3 %。企业集团扩张迅速,市场竞争优势明显到2001年底,全市共有大中型工业企业796个,比1996年增长1.5倍,并培育了7个特大型企业;营业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的零售企业24个,比1996年增长5倍;三级以上建筑企业588个,
12、比1996年增长55.1%。到2001年底,从业人员在5000人以上的企业15个,比1996年增长50%;资金装备在5000万元以上的有400个,其中,1亿元以上的有175个,分别比1996年增长116.2%和146.5%;2001年年营业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的有1037个,其中,1亿元以上的有520个,分别比1996年增长87.2 %和67.7 %。海尔、海信、青啤等一批骨干企业蜚声中外。2001年海尔、海信、青啤、一汽青岛汽车厂、澳柯玛、凯联、青钢、颐中烟草、双星、黄海橡胶等十大工业企业集团共实现产值662 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39.6 %;利群、百盛、崂百、国货、东方、佳世客、家乐福
13、、海信实业、北方国贸、华联等十大零售企业集团共实现零售额53.4亿元,占全市零售总额的15.1%。市区仍是全市经济的中心,但投资已逐步向市郊及县域地区转移(注:市区:包括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四区;市郊包括黄岛、崂山、城阳三区;县域地区包括胶州、即墨、平度、胶南、莱西五市,下同。)普查资料表明:无论是企业单位的分布、企业的资金装备,还是企业的产出规模,市区仍具有明显优势。但市郊和县域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投资环境的改善,加之独天得厚的劳动力优势正吸引着越来越多投资者得目光。近半数企业法人单位集中在市区2001年底,市区拥有企业法人单位22147个,占全市的49.6%,市郊8526个,占19.1%
14、,县域地区14005个,占31.3%。市区企业的资金装备亦占绝对优势,实收资本总额704.5亿元,占全市的51.9%,市郊359.6亿元,占26.5%,县域地区293.8亿元,占21.6%。产出能力也居首位,2001年市区企业年营业收入1741.4亿元,占全市的42.1%,市郊1578.3亿元,占38.2%,县域地区817.3亿元,占19.7%。郊区经济更显活力从发展的角度看,尽管目前市区仍是全市经济的中心,但市郊及县域地区更具发展潜力。一是市区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和城市发展的需要,给企业单位留下的发展空间十分有限;二是市郊及县域地区随着投资环境的改善,加上广阔的地理空间和充裕的劳动力,必然会吸引
15、更多的投资。近年来,海尔、海信、澳柯玛、双星等一批骨干企业已逐步将其生产重心向市郊或县域地区转移;利群、崂百、国货等一批大型零售企业也纷纷在市郊和县域地区设点开店,极大地促进了郊区经济的发展。从五年企业单位的发展情况看:市郊企业经济实力迅速增强,2001年资金装备比1996年增长2.6倍,县域地区增长1.3倍,市区企业仅增长62.2%。特别是港澳台及外商更是把市郊和县域地区作为投资的重点,2001年全市3939个港澳台及外资企业超过三分之二集中在市郊和县域地区。综上分析,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表明,青岛市在整个“九五”期间基本单位的数量已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特别是主要体现经济发展水平的企业单位更是
16、实现了快速增长。单位数量、企业资金装备以及产出规模在全省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体现了较强的经济实力。但从基本单位发展的内涵分析,仍存在许多不足,与先进地区的发展水平亦有较大差距。青岛房地产市场行情分析 1999年至2001年,青岛市房地产业迅速发展,房地产开发各项指标始终走在全省17个地市首位,也是青岛历年来房地产发展的最好水平。 三年来,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27.98亿元,平均每年增幅21.4%;累计完成土地开发面积1899.3万平方米,商品房施工面积2096.83万平方米,平均每年以22.3%的速度增长。累计销售商品房面积931万平方米,房屋实际销售率为69%;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798
17、万平方米,个人购买商品住宅694.2万平方米,占商品住宅实际销售面积的87%。 进入2002年以来,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青岛市继续强化经营城市理念,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投入,城市投资环境持续改善,城市功能和建设档次不断提高。在对内对外开放的形势下,青岛效应及吸引力已经显现,对房地产开发拉动作用明显。尤其在入世、迎奥效应带动下,城市化发展不断深入,市区旧城和村庄改造力度加大,居民住房消费观念发生根本性变化,住房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目前,青岛市房地产开发已经形成投资、开发、消化的良性循环,房地产市场的主要特点是:(一)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增长 自1999年以来,青岛市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一直快速
18、稳步增长,至2001年,投资总额为92.52亿元,增长速度达37%;今年上半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34.8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91%。其中,商品住宅开发完成投资29.51亿元,同比增长14.19%,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84.73%;办公楼完成投资0.96亿元,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2.76%;商业营业用房完成投资4.08亿元,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11.71%,开发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带动作用明显。 (二)房地产开发建设格局发生很大变化,新的开发热点区域正在形成 上半年,市内四区完成开发投资12.39亿元,与全市开发完成投资相比,投资比重为35.57%,开发投资总量与去年同期相比降幅较大;五市
19、三区的开发投资比重已由去年底的53.8%上升为目前的64.43%。预计随着青岛港西移、实施缩小南北差距以及大青岛格局的形成,黄岛区、城阳区、胶南市、胶州市将进一步成为房地产开发的热点区域,房地产开发投资和施工面积仍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三)房地产开发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竣工量大幅上升 去年上半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房屋施工面积941.9万平方米。今年上半年,商品房屋施工面积为952.63万平方米,比前年同期净增10.7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14%。从今年16月情况看,商品房屋施工面积每月以11.76%的速度递增,增长速度远远大于去年。上半年住宅施工面积726.06万平方米,占商品房施工面积的比重
20、为76.22%。 (四)土地一级市场调控得力,经济适用房建设增长较快 青岛市自1999年实施土地储备制度以来,政府严格监管和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在房地产开发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供应引导和制约需求作用。1999年以来,经营性房地产开发用地一律以招标拍卖方式出让,对以往出让的闲置房地产开发用地,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清理整顿,对闲置时间较长的土地,须重新评估,补交差价。在大力发展土地储备和土地招标拍卖制度的同时,经济适用房政策也得到积极推行。2001年,全市完成经济适用房建设86.4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75.52万平方米。2002年,青岛市计划建设经济适用房333万平方米,其中,续建147万平方米,新建1
21、86万平方米,计划竣工90万平方米。 (五)商品房销售持续增长,商品住宅需求旺盛 申奥成功以后,为承办北京奥运会的水上运动项目,青岛的城市建设将发展更快,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青岛市在海内外知名度迅速提高,对投资和人才的吸引力骤然上升,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到青岛居家置业。上半年,青岛市商品房实际销售面积143.65万平方米,净增销售面积69.35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长92.3%,增长幅度提高89.3个百分点。商品住宅销售面积125.85万平方米,占商品房销售面积87.6%,比去年同期增幅提高107.02%。青岛土地供应机制 青岛市自1999年7月建立土地储备制度以来,全市经营性土地,全部纳入政府
22、土地储备库,逐步形成了“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土地供应机制,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各类经营性土地使用权,一律以招标、拍卖或者挂牌方式公开出让。截至2002年6月份,全市共招标拍卖土地82宗,总面积190公顷,总成交价10.35亿元。 1999年以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迅速发展,土地开发量也迅速增长,99年,全市土地开发总量为602.47公顷;至2001年,全市土地开发总量增长到664.22公顷。土地供求平衡关系,不仅和房地产市场供求密切相关,同时也和政府的宏观调控紧密相连。青岛市政府在积极推行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制度的基础上,还利用土地供应计划和土地储备运作机制,
23、调控土地供应总量,以促进青岛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发展。2002年,土地开发计划为697.43万平方米;2003年,土地开发计划为732.3万平方米;2004年,土地开发计划为768.92万平方米;2005年,土地开发计划为807.37万平方米;2006年,土地开发计划为847.74万平方米。内容大体如下: 进入期:从92年到98年,房改是从92年开始的,但真正的市民购房是取消福利分房,从98年开始纳入家庭计划的。这段时间是整个市场的酝酿期,房地产市场积攒了近十年的购房力量。同时,在98年,青岛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开始办理住房公积金贷款,为整个市场进入发展期奠定了基础。 发展期:从99年到2003年下
24、半年。在这五年中,青岛房价走出了轰轰烈烈的房产大牛市。举例如下:如福苑小区,在99年开盘时起价是2600元/平方米。而现在二手房在5400元/平方米左右。在它旁边新开的“名都城”,小高层房价大体在5900元/平方米,高层均价为6200元/平方米。发展期又可细分为两个阶段。99年2001年和20012003年。前一阶段由于房价较低,需求较大,造成房价上升属于市场理性发展。而20012003上半年发展尤其引人瞩目可谓气势如虹。这个时间整个股市进入低迷的熊市,大批资金大举迁移到房市,炒股族转变成炒房族。而且“土地储备制度”的实施,土地成本增加,使整个市场供给严重不足,需求大幅增加。造成房价扶摇直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某地 项目 可行性 分析 报告 240804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