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调控的制度基础与政策边界分析(doc18)(1)59941.docx
《观调控的制度基础与政策边界分析(doc18)(1)5994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调控的制度基础与政策边界分析(doc18)(1)5994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观调控的制制度基础与与政策边界界分析本文认为,中中国扩大内内需的宏观观调控政策策效应不理理想主要不不是政策本本身的原因因,而是政政策背后的的市场基础础与制度条条件方面的的问题。文文章从宏观观调控政策策是一种典典型的政府府制度安排排的观点出出发,通过过比较内生生安排与外外生安排的的宏观调控控政策的不不同绩效,给给出了一个个解释中国国宏观调控控政策效应应的理论框框架,并在在此基础上上进一步通通过对政策策边界的明明晰界定,从从理论上揭揭示了短期期的总量稳稳定与长期期的经济增增长的关系系,以及如如何正确地地把握宏观观调控政策策的问题。关键词 宏宏观调控 政府安排排 制度基础础 政策效应应 政策边界界与
2、20 年年来的市场场化改革进进程相伴随随,中国的的宏观调控控也先后经经历了总需需求大于总总供给背景景下的抑制制需求型和和总需求小小于总供给给背景下的的扩大需求求型两个阶阶段。如果果说 19997年以以前,面对对总需求大大于总供给给的情形还还能通过强强制的行政政手段、法法律手段和和经济手段段压制总需需求来实现现宏观经济济总量均衡衡的话,那那么,19997年以以后,面对对在市场机机制作用不不断扩大基基础上形成成的总需求求小于总供供给的宏观观总量非均均衡情形,尽尽管政府实实施了更为为市场经济济意义上的的一系列积积极的财政政政策与货货币政策,但但三年来的的宏观调控控政策效应应与预期结结果仍相距距甚远。
3、对对宏观调控控政策效应应的实证分分析和政策策的规范研研究业已引引发出大量量的研究成成果。然而而,目前学学术界大多多数关于宏宏观调控的的研究往往往因暗含宏宏观调控政政策能完全全解决经济济衰退的假假定前提以以及由此演演绎的逻辑辑推论而陷陷入了宏观观调控认识识的误区。本本文基于宏宏观调控政政策也是一一种制度安安排的观点点,依据现现代宏观经经济学理论论,在对市市场经济宏宏观调控政政策有效性性的制度基基础与边界界问题进行行深入分析析的基础上上,试图构构建一个解解释中国宏宏观调控政政策效应的的理论框架架。一、作为一一种制度安安排的宏观观调控政策策:内生与与外生的绩绩效当新制度经经济学家们们摒弃制度度是外生
4、或或中性的新新古典假设设从而将经经济运行分分析由“无摩擦”的新古典典框架转向向“新制度”的框架下下进行时,市市场被描绘绘成一种为为降低交易易成本而选选择的制度度安排(CCoasee, 19337,19600;Nortth,19811,19900)。在将将制度分析析引入新古古典的生产产和交换理理论并更深深入地分析析现实世界界的制度问问题中,新新制度经济济学家同样样给出了各各种非市场场形式的制制度安排理理由,这就就是,有限限理性和机机会主义的的客观存在在使对市场场的使用存存在成本,因因而,为把把有限理性性的约束作作用降到最最小,同时时保护交易易免于机会会主义风险险的影响,经经济主体必必然会寻求求诸
5、如政府府安排的制制度(Wiilliaamsonn,19755)。任何何特定制度度的安排与与创新无非非是特定条条件下人们们选择的结结果,而有有效的制度度安排无疑疑是经济增增长(绩效)的必要条条件。正是是通过对产产权、交易易成本、路路径依赖等等问题的强强调,使新新制度经济济学得以将将经济增长长问题纳入入制度变迁迁的框架中中作出深刻刻的解释。由由于制度安安排的范围围相当宽泛泛,这里,笔笔者并不打打算涉及所所有正规和和非正规的的制度问题题,而只是是运用新制制度经济学学的分析方方法和某些些术语(这些术语语可能并不不一定具有有相同的内内涵),在阐述述宏观调控控政策也是是一种典型型的政府制制度安排的的基础上
6、,就就它相对市市场基础而而言是内生生还是外生生的角度来来解释中国国宏观调控控政策的有有效性问题题。市场经济中中,对资源源配置起基基础性作用用的是市场场机制,市市场经济运运行的基本本理论已由由标准的一一般均衡分分析框架给给定。尽管管市场实现现帕累托效效率的前提提条件过于于苛刻而被被认为在现现实市场中中不可能具具备,但市市场经济的的发展史表表明,对市市场制度作作用的认识识不是削弱弱而是加强强了。出于于完善市场场配置功能能的需要,现现代市场经经济国家在在市场基础础上日益衍衍生出了其其他一些非非市场形式式的政府制制度安排。其其中最主要要的有:(1)针对对市场失灵灵而由政府府进行的微微观规制(管制);(
7、2)针对对市场经济济总量非均均衡而由政政府运用一一定的宏观观经济政策策进行的宏宏观调控。作作为典型的的政府安排排,宏观调调控是政府府在宏观经经济领域的的经济职能能,是现代代市场经济济中国家干干预经济的的特定方式式,它的内内在必然性性实际上可可由市场经经济运行的的本质是均均衡约束下下的非均衡衡过程推论论出来(吴超林,22001);而它的的作用机理理已在标准准的凯恩斯斯主义模型型中得到了了经典的揭揭示,并被被战后西方方国家长期期的实践所所验证。众所周知,宏宏观总量是是由微观个个量组成,宏宏观经济不不可能离开开微观基础础而存在,宏宏观调控也也必然要依依赖于现实实的微观基基础和制度度条件。我我们可以简
8、简单地从宏宏观调控是是否具有坚坚实的微观观基础和制制度条件出出发,将宏宏观调控区区分为内生生的制度安安排和外生生的制度安安排两类。市市场经济内内生安排的的宏观调控控意指宏观观经济政策策具有与市市场制度逻逻辑一致的的传导条件件和能对政政策信号作作出理性反反应的市场场化主体。相相对而言,如如果市场经经济意义上上的宏观经经济政策是是在没有或或不完善的的市场基础础和传导条条件下进行行的,那么么宏观调控控显然就是是一种外生生于市场制制度的安排排。一般地地,在有效效的边界范范围内生安安排的效应应显著,而而外生安排排的效应则则会受到极极大的限制制。有基于于此,我们们可以给出出一个分析析中国宏观观调控政策策效
9、应为何何不理想的的理论框架架。中国1999319996年的的主导政策策被普遍认认为是经济济转型时期期的一次比比较接近市市场经济意意义上的宏宏观调控,并并成功地使使19922年以来总总需求严重重大于总供供给的宏观观非均衡经经济实现了了“软着陆”。但宏观观经济只经经历了短暂暂的均衡之之后,旋又又在外部冲冲击和内部部制约的条条件下,陷陷入了持续续至今且严严峻的另一一种类型的的宏观总量量非均衡即即总需求小小于总供给给的状态。面面对严峻的的宏观经济济形势,出出于“速度经济济”的要求及及基于宏观观经济学的的基本常识识,中国首首先选择的的是以货币币政策为主主的宏观调调控政策安安排,目的的在于阻止止经济增长长
10、率持续下下降的势头头。然而,到到19988年7月为止,尽尽管包括下下调利率、取取消贷款限限额、调整整法定准备备金率、恢恢复中央银银行债券回回购业务等等市场经济济通用的主主要货币政政策工具几几乎悉数释释出,经济济减速和物物价下跌的的势头却并并未得到有有效的遏制制。鉴于直直观的宏观观经济现实实,当时人人们普遍的的共识是货货币政策失失效。关于于失效的原原因,大多多数的分析析是借助IIS-LMM模型进行行的,其中中主要的观观点是“投资陷阱阱”论、“流动性陷陷阱”论、“消费陷阱阱”论等。应应该说,这这些观点基基本上是在在给定货币币政策的制制度基础和和传导条件件的前提下下,主要从从货币政策策本身的作作用机
11、理方方面实证分分析了制约约货币政策策效应发挥挥的各种因因素,这些些政策层面面的分析无无疑是必要要而且也是是有针对性性的。可是是,如果给给定的前提提在现实中中并不存在在或不完全全具备,那那么,这种种仅在政策策层面的分分析就不可可能从根本本上提出有有效的对策策。事实上,中中国仍处于于从计划经经济向市场场经济转轨轨的进程中中,市场制制度基础的的建设取得得了长足的的进展但还还不完善。中中国以增量量促存量的的渐进式改改革方式形形成了微观观基础的二二元格局:一方面,改改革后形成成的增量部部分非国有有企业 基本上上是按照现现代企业制制度的要求求建立起来来的,它们们具有产权权明晰的特特征,能对对市场价格格信号
12、作出出灵敏的反反应,其行行为由市场场机制调节节,是市场场经济意义义上的微观观主体;另另一方面,改改革后仍然然保存的存存量部分国有企企业虽然历历经不断深深入的改革革也日益向向现代企业业制度转变变,但其积积重已久的的深层问题题并非短期期内能得到到彻底解决决,无论在在产权结构构还是在治治理结构中中,国有企企业都存在在着明显的的政企难分分的特征,因因而其行为为具有对市市场与政府府的双重依依赖性,是是不完全市市场经济意意义上的微微观主体。目目前国内经经济学界对对这种二元元格局的另另一种流行行划分法是是所谓的体体制内的国国有企业与与体制外的的非国有企企业。其实实,这是相相对计划经经济体制而而言的,如如果相
13、对市市场经济体体制而言,则则体制内的的就应该主主要是非国国有企业,而而体制外的的是传统的的国有企业业。有效的货币币政策除了了要有能对对政策信号号作出理性性反应的微微观基础外外,还必须须有政策赖赖于传导的的条件。在在市场经济济中,利率率是解释货货币政策传传导机制的的最重要变变量,它通通过多种途途径传导并并影响到实实体经济。 Munddl(1968)与Fleming(1962)分析了开放经济条件下利率变化经由总需求和汇率波动效应传导的过程;robin(1969)通过对 q值(资本资产的市值对重置成本的比值)的定义并将它作为把中央银行与金融市场连接到实体经济的重要因素,分析了资产结构调整效应的传导过
14、程; Modidjani(1977)从居民消费需求角度分析了财富变动效应的传导过程。所有这些传导过程都是以利率市场化为前提、并以相对完善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为基础的。严格地说,中国的利率基本上是由政府确定。利率机制传导的市场化前提不存在,所谓的“流动性陷阱”、“投资陷阱”、“消费陷阱”失去了分析的前提。假定政府确定的利率反映了市场供求,被认为是一种准市场化的利率,那么,在资本市场受到严格的管制以及金融市场被制度的性质强制分割的情况下,金融市场制度基础的局限也极大地制约着利率机制的有效传导。谢平和廖强(2000)明确地指出了利率传导机制的资产结构调整效应与财富变动效应之所以不佳,原因正在于中国的
15、非货币金融资产与货币金融资产、金融资产与实际资产之间的联系不紧密、反馈不灵敏,金融体系与实际经济体系各行为主体和运行环节之间远未衔接成一个联动体。张晓晶(2000)则在MundellV-Fleming模型结论的基础上论证了开放条件下由固定汇率和资本有限流动引致的套利行为以及外汇占款必然制约中国试图通过降息刺激经济政策效果。结合对微观基础的更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非市场化的利率使中国的货币政策在总体上成为一种外生于市场经济的政府安排,实体经济难以对其作出灵敏反应;第二,假定这种利率等同于市场化利率,那么,货币政策虽然相对于市场经济体制内的微观基础是一种内生安排,但金融市场的制度
16、分割与局限使体制内的主体无法对利率作出反应,而体制外的主体使货币政策相应地又变为外生安排,加上体制外的改革滞后于金融制度本身的改革,金,融微观主体基于金融风险的考虑必然又会限制体制外主体的反应(这就是所谓的“惜贷”)。金融市场制制度的局限限使得中国国货币政策策的传导实实际上更主主要是通过过信用机制制来进行的的。理论上上,货币政政策的信用用传导机制制主要有银银行借贷和和资产负债债表两种典典型的渠道道。 Beernannkehee和 Bliinderr(19888)的CC-LLM模型从从银行贷款款供给方面面揭示了前前一种渠道道的作用机机理,Beernannkehee和Gerffier(19955)
17、从货币币政策态势势对特定借借款人资产产负债状况况的影响方方面阐明了了后一种渠渠道的作用用机理。信信用机制能能否有效地地发挥传导导作用,其其关键的问问题是如何何降低在信信息不对称称环境下存存在于借贷贷行为过程程中的逆向向选择或道道德风险等等问题,从从而使信用用具有可获获得性。就就中国的现现实而言,体体制内外不不同的微观观主体的信信用可获得得性是完全全不同的。市市场体制内内的微观主主体(非国有企企业)因金融市市场的制度度歧视被隔隔绝在以银银行为主的的金融体系系之外,货货币政策相相对于它们们是一种外外生的安排排,效应当当然无从谈谈起。市场场体制外的的微观主体体(国有企业业)的反应则则可从两方方面来分
18、析析,一方面面是,对于于那些效益益和资信状状况均良好好的主体,它它们并非惟惟一地依赖赖银行借贷贷渠道融资资,这就意意味着信用用传导机制制所必需的的银行贷款款与债券不不可完全替替代的前提提难以成立立,即使这这类主体不不受市场的的制度歧视视,而且金金融机构也也愿意与它它们发生借借贷行为,但但货币政策策对它们的的效力相当当微弱;另另一方面,对对于那些效效益和资信信状况均不不良的主体体,由于它它们存在严严重的道德德风险和过过大的监督督成本,金金融机构出出于自身稳稳健经营的的要求,又又往往不愿愿与其发生生借贷行为为,所以形形成银行普普遍的“惜贷”或“慎贷”现象,货货币政策对对这类主体体的投资引引诱也不明
19、明显(只是较大大地减轻了了它们的利利息负担)。由此可可见,中国国货币政策策效果不显显著并不是是(或主要不不是)货币政策策本身的原原因,而是是政策背后后的微观基基础和制度度条件问题题。中国积极财财政政策的的效果同样样可以在制制度内生与与外生安排排的框架下下得到说明明。19998年中期期,当日益益严峻的“通货紧缩缩”和“有效需求求不足”问题使得得货币政策策一筹莫展展,以及东东南亚金融融危机致使使通过出口口扩大外需需受阻的情情况下,为为了解决总总体物价水水平持续下下跌、经济济增长率递递减、失业业(下岗)面不断扩扩大等宏观观经济问题题,政府秉秉持通过宏宏观调控扩扩大内需以以启动经济济的思路,确确立了以
20、财财政政策为为主并与货货币政策相相互配合的的积极的宏宏观调控政政策取向。针针对有效需需求不足,积积极财政政政策主要是是通过移动动IS曲线的的方式实现现扩大总需需求的目的的,实际上上是凯恩斯斯主义政策策主张在中中国的一种种实践。对对积极财政政政策选择择实施的时时机和它的的重要意义义(稳定人们们的预期)几乎没有有人表示怀怀疑。尽管管以增发国国债为主要要内容的积积极财政政政策被认为为在扩大基基础设施投投资进而拉拉动经济增增长方面发发挥了重大大作用(权威部门门统计测算算的结果是是增发国债债对经济增增长的贡献献率19998年和19999年分别别达15和21),但作为为市场经济济意义上的的一种宏观观调控政
21、策策,财政政政策的主要要功能并不不仅仅体现现在扩大支支出的直接接效应方面面,而是在在于通过政政府支出的的扩大去拉拉动民间投投资的间接接效应方面面,否则,财财政政策就就与计划经经济体制下下的政府投投资没有两两样。就后后一方面而而言实际效效果并不理理想。不少少人担心积积极财政政政策长期继继续下去有有可能导致致计划体制制复归和债债务危机。关于积极财财政政策为为何难以有有效地拉动动民间投资资需求增长长的原因,学学术界已展展开深入的的探讨并提提出了多种种解释。其其中大多数数的分析都都将问题的的症结归咎咎于基础设设施的产业业链太短以以及整个产产业结构不不合理方面面,强调正正是基础设设施的产业业关联性差差,
22、当把财财政资金集集中投向本本来就已存存在生产能能力严重过过剩的基础础原材料部部门,并且且主要又是是以政府大大包大揽而而不是贴息息、参股和和项目融资资等方式投投入的情况况下,民间间投资自然然不可能参参与进来,最最终的结果果是积极财财政政策的的乘数效应应不大,经经济启而不不动。无疑疑,中国积积极财政政政策效应在在现象层面面表现出来来的因果关关系确实如如此。但根根本的原因因却正如张张曙光教授授(19999)所指指出的,是是政策扩张张与体制收收缩的矛盾盾。如果从从财政政策策是一种典典型的政府府制度安排排的观点出出发。我们们可以就它它与微观基基础的关系系对政策效效应作出进进一步的解解释。这就就是,由于于
23、财政政策策与政府关关系紧密的的行为主体体(特别是国国有主体部部门)具有较强强的内在一一致逻辑(这种较强强的内在一一致逻辑恰恰恰又是人人们所担心心的计划体体制复归的的重要表现现),积极的的财政政策策对这类主主体的投资资引诱效果果相对明显显;由于财财政政策相相对市场体体制内的微微观主体是是一种典型型的外生制制度安排,积积极财政政政策的各种种乘数效应应受到体制制的摩擦,因因而对民间间投资和居居民消费需需求的拉动动效应不明明显,亦即即IS曲线移移而不动。上述给出的的仅仅是制制度基础的的分析框架架,它并不不是宏观调调控分析的的全部内容容。如果到到此为止,则则很容易使使人误解为为:只要宏宏观调控政政策是内
24、生生的制度安安排,就可可以实现经经济持续稳稳定的增长长。其实,即即使是内生生安排的宏宏观调控政政策,也并并不必然意意味着它能能够解决所所有的问题题(凯恩斯主主义政策 70年代代在“滞胀”面前的失失灵就是明明证)。因为,如如果宏观调调控作用的的仅仅是宏宏观经济总总量,就不不能要求它它去解决结结构问题;如果宏观观调控政策策的本义只只是一项短短期的稳定定政策,又又岂能冀望望它来实现现长期的经经济增长?这实际上上也就涉及及宏观调控控政策是否否存在一个个有效的边边界问题,内内生安排的的宏观调控控政策效应应也只有在在有效的边边界范围内内才能得以以释放出来来。二、宏观调调控政策的的期限边界界:短期还还是长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调控 制度 基础 政策 边界 分析 doc18 5994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