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中语文 专题三 历史的回声 文本10 六国论学案 苏教版必修2.doc
《2019版高中语文 专题三 历史的回声 文本10 六国论学案 苏教版必修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中语文 专题三 历史的回声 文本10 六国论学案 苏教版必修2.doc(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文本文本 1010 六国论六国论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2.学习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事例论证、假设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3.结合北宋的时代背景,阐述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1.字音辨识(1)思厥先祖父( ) (2)暴霜露( )(3)草芥( ) (4)洎牧以谗诛( )(5)革灭殆尽( ) (6)当与秦相较( )答案 (1)ju (2)p (3)ji (4)j (5)di (6)tn2.通假举要(1)暴秦之欲无厌:_(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_答案 (1)同“餍” ,满足 (2)同“倘” ,如果3.词语解释(1)率赂秦耶:_(2)固不在战矣:_(3)思厥先祖父:_(4)然则诸侯之地有
2、限:_(5)终继五国迁灭:_(6)胜负之数,存亡之理:_(7)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_(8)是又在六国下矣:_答案 (1)都,皆。(2)本来。(3)其。(4)既然这样,那么。(5)灭亡。(6)数,运数。理,理数。皆指命运。(7)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劫,胁迫、挟持。(8)在六国之后。24.古今异义(1)思厥先祖父古义:_今义:父亲的父亲。(2)可谓智力孤危古义:_今义: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3)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_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4)
3、至于颠覆古义:_今义: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介词,表示另提一事。答案 (1)祖辈与父辈。(2)智谋和力量。(3)旧事,成例。(4)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以至” “以至于” 。5.一词多义(1)兵Error!(2)得Error!答案 (1)名词,兵器/名词,战争、战事/名词,军队(2)动词,适宜,得当/动词,能,能够/动词,得到6.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名词用作动词a.以地事秦:_b.义不赂秦:_c.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_名词作状语日削月割,以趋于亡:_3(2)动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_(3)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用作动词不能独完:_始速祸焉:_答案 (
4、1)a.侍奉 b.坚守大义 c.礼遇 日,一天天地;月,一月月地 (2)使退却 (3)保全 招致7.虚词辨析(1)与Error!(2)以Error!(3)则Error!答案 (1)动词,结交、亲附/连词,和/介词,同、跟 (2)介词,因为/介词,用/副词,才/目的连词,来/介词,用/介词,用/介词,因为/介词,用/介词,凭借 (3)两个“则”连用,连词,表并列/连词,那么/与前面“然”字连用,构成连词性结构,相当于“既然这样,那么”/连词,那么8.翻译句子(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译文:_(2)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译文:_(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译文:_答案 (
5、1)六国被攻破而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2)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两次,胜了三次。(3)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敌国)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啊!9.名言警句(1)课文名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4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2)课外名句苏洵名句择之以才,待之以礼。苏洵广士兵良而食足,将贤而士勇。苏洵审敌忧在内者,本也;忧在外者,末也。苏洵审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苏洵衡论远虑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苏洵管仲论天子者,养尊而处优,树恩而收名。苏洵上韩
6、枢密书一、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散文家。著有嘉祐集 。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 ,将他们三人合称为“三苏” 。 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 ,他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犀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范。二、背景展示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大军压境,直逼澶州(今河南濮阳)城下,威胁汴京(今开封)。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
7、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 ,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三、文学常识论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5(2)史论:通过评价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六国论就属于史论。文白对译六国 破 灭, 非 兵不 利, 战不善, 六国被攻破而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 弊在 赂 秦。 赂 秦 而力 亏,破灭之道也。 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要亏
8、损,这是它灭亡的途径。 或 曰:六国互 丧, 率 赂 秦 耶? 有人说:六国彼此都灭亡,难道都是因为它们贿赂秦国吗? 曰:不赂 者 以 赂 者 丧。 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由于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盖 失 强 援, 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有力的援助, 不能独 完, 故 曰:弊 在 赂秦也。 就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 以攻 取 之外,秦国除了用攻战的办法而夺取土地外,还得到许多 小 则 获 邑, 大 则得 城。 较秦之所 得 土地,小的就得到邑镇,大的就得到城池。把秦国受贿赂 与战胜 而 得者, 其 实 百倍; 所得到的土地同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那实际上多
9、到百倍; 诸侯 之 所亡 与战败而 亡 者, 六国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丧失的土地比较, 其实 亦 百倍。则秦之所大欲, 诸侯之所大患, 那实际上也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六国诸侯最担心的, 固 不在战矣。 思 厥 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当然不在于战争了。想想他们的先人祖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 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 不甚惜, 举以予 人,才有了一点土地。他们的子孙对待土地却不很爱惜,拿它来送给别人, 如 弃 草 芥,今日割五 城,明日割 十 城,然后 好像丢弃小草一样,今天割让五座城池,明天割让十座城池,然后 得一夕安寝。 起 视 四 境,而秦兵又至矣。 才能得到一夜的安
10、眠。第二天起来一看四周的边境,秦国的军队又到了。 然 则 诸侯之地有限, 暴 秦 之欲 无 厌, 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贪暴的秦国的欲望又不会满足, 奉 之 弥繁,侵 之 愈 急。 故 不战 送给他东西越多,侵犯他们就越厉害。所以,不用作战, 而强弱 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 理固宜然。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决定了。六国以至于灭亡,是理所当然的。 古人云:“以地 事 秦, 犹抱 薪 救火,薪不尽, 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着柴去救火,柴不烧完, 火 不灭。” 此言得之。 火就不会灭。”这话对了。6齐人未尝赂 秦,终 继五国迁灭, 何哉?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
11、为什么呢?这是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 亦不 免矣。 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不能幸免了。 燕、 赵 之君,始 有远 略, 能 守 其土, 燕国与赵国的君主,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 义 不 赂秦。是故燕 虽 小国而后亡,斯 坚持正义而不贿赂秦国。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就 用兵之效也。 至 丹以 荆卿 为 计, 是用兵的功效。等到燕太子丹用派荆轲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 始速祸焉。 赵 尝 五战于 秦,二 败 而三胜。 才招致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两次,胜了三次。 后 秦击赵者再, 李牧连却之。 洎 牧 以 后来秦国两次攻
12、打赵国,李牧连续打退它。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 谗诛, 邯郸 为 郡,惜其 用武 而被杀害,赵国邯郸才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 不 终也。 且 燕、赵 处 秦 革灭殆尽 没能坚持到底。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消灭干净 之际, 可谓智力 孤 危,战败而亡, 诚不得已。 的时候,可以说智慧、力量都孤单、危险,战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 向 使 三国各 爱 其地, 齐人勿附于秦,以前假使三国各自能够爱惜他们的国土,齐人不亲附秦国,燕国的 刺客不 行, 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刺客不动身赴秦,赵国的良将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 当 与 秦 相较, 或 未 易 量。
13、如果能够与秦国相较量,或许不容易判断。 呜呼!以 赂秦 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唉!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 心礼 天下之奇才, 并力 西向, 则 吾恐 秦人 诚心礼遇天下的优秀人才,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 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 寝食不安,内心惶恐。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 威之所劫, 日削 月割,以趋于 亡。 为 国者 威势胁迫,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而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 无使 为 积 威之所劫哉!不要使自己被敌国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啊!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其 势弱于秦, 而犹有可以不 六国与秦国都是
14、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 赂 而胜 之之势。苟 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 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形势。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却跟随六国灭亡 之故事,是 又在六国 下矣。 的成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7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徵去世后,感慨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的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下面是本文内容结构思维导图,读后回答图
15、后问题。(1)六国论从论证方式上采用了“总分总”的形式,在首段提出总的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之后,又提出了两个分论点,请在图中处填写出相应的分论点。(2)在论述第二个分论点时,作者根据六国灭亡的情况,分成两类进行论述,请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并仿照分论点中的形式,在图中处填写出这两类情况。答案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 不赂秦者不能独完依附秦国以求苟安(齐) 以战求生(燕、赵)1.为了证明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答:_答案 (1)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并把它化为两个分论点:一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二是“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16、” 。(2)然后从这两个8分论点分别来论述。第 3 段论述“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点出割地赂秦之害:割地赂秦使秦获地比战攻更多,而其欲望永不满足;诸侯因割地赂秦而弱,至于破灭。第 4 段论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六国不合力抗秦导致破灭韩、魏、楚割地赂秦,齐附于秦,燕、赵孤危战败而亡。(3)最后得出结论,点出主旨: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同时表明自己的写作目的:讽喻宋不要重蹈六国破灭之覆辙。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六国论在论证过程中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答:_答案 (1)对比论证。文章写了几组对比。祖辈与父辈创业艰难与子孙轻易割地的对比:“暴霜露,斩荆棘”与“如弃草芥”
17、 。诸侯土地的有限与秦国贪欲的无限的对比:“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 。诸侯贿赂频繁与秦国侵略更厉害的对比:“奉之弥繁”与“侵之愈急” 。通过以上几组对比,说明了诸侯割地的情形和后果,得出了“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结论,从而有理有据、确凿有力地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一分论点。(2)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引用古语“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既补充了上文的论证,又含有收束之意。而比喻使语言非常形象、贴切,充分表现出“赂秦”的弊病之大,使论证深入浅出,明白易晓,增强了说服力。(3)假设论证。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18、,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运用假设论证的方法,提出与上文所论史实相反的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虽为假设,但又不下断语,表现了文章论述语言的准确性、分寸感,恰到好处。(4)类比论证。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把北宋比为六国,借古论今,透露出写这篇史论的本意,这是对中心论点的加深和补充。3.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探究作者写六国论的意图。答:_答案 (1)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借六国灭亡的事件来讽谏当朝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2)六国中,韩、魏、楚贿赂秦国,导致“赂秦而力亏” ;燕、赵、齐“不赂者以赂者丧” 。如果不贿赂秦国, “夫六国与秦
19、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3)宋朝在澶州之战中取得胜利,然而统治者却与对方订立“澶渊之盟” ,输币、纳贡求和,与9“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苏洵对此痛心疾首,他借古喻今,纵横恣肆,痛陈利弊,对当权者进行规劝,希望其改弦易辙,增强国力,与敌斗争。对于燕国的灭亡,作者认为是因为“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有人认为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有人认为这种说法过于片面;有人认为这种说法只是为了给自己的观点提供有力的论证,自圆其说而已。你是如何看待苏洵这一说法的?答:_答案 (观点一)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作者由齐、燕、赵三国灭亡的结果推论出它们灭亡的原因,有力地证明了
20、“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分论点,回答了“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疑问,有力地支持了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作者认为燕国的灭亡是因为“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只是为了证明他的论点,至于这一史实的细节,我们可以不加细究。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以认同这种说法。(观点二)这种说法过于片面。燕国的灭亡是因为“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这种说法欠妥。作者并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本,而是撷取了一个偶然情况作为论据,把问题简单化了,令人难以信服。要知道当时强秦灭燕,是历史的必然, “以荆卿为计”只不过是加速了燕的灭亡罢了。从逻辑上说,作者是将必然的趋势当作或然的情况来论述,这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是违反客观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中语文 专题 历史 回声 文本 10 六国论学案苏教版 必修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