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案 2.doc
《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案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案 2.doc(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第第 2020 课课 从从“战时共产主义战时共产主义”到到“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内战争胜利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2.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 ,对苏联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成效都不大;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学习目标学测要求高考要求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理解新经济政策。3.了解“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2、4.认识“斯大林模式”在经济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2)1918 年夏,苏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3.内容(1)实行余粮收集制。(2)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3)取消自由贸易。(4)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24.特色: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5.评价(1)积极: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2)消极:余粮收集制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图解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二、新经济政策1.
3、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战后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内容(1)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2)工业: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矿产、森林、油田等。(3)流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4)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3.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有制的发展。4.作用(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2)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思维点拨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存在。(3)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来恢复和发展经济,适应了苏联(俄)国情,符合当
4、时生产力的发展水3平,调动了人民生产积极性。三、 “斯大林模式”1.背景(1)1922 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简称“苏联” 。(2)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3)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2.实践(1)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其资金来源是农业和轻工业。(2)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以摆脱粮食供应困难。3.特点(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2)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4.评价(1)功绩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
5、基础。(2)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向农民索取太多,压制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思维点拨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苏联刚刚成立,工业基础薄弱。(2)为了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业、农业,为了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易混易错 “斯大林模式”是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种探索和创新。它在斯大林领导苏联的前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到了后期,该模式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4主题一 从“战时共
6、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探究点 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史料 否认战时共产主义的历史作用,把它看成是造成当时种种灾难性后果的根源是离开了历史的分析。王斯德思考 史料主张用什么方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运用这一方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提示 方法: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 (历史的评价);进行全面的评价(辩证的评价)。评价:积极:集中了全国的物力、财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引发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探究点 2 新经济政策史料一 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
7、。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列宁思考 (1)史料一反映了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原因是什么?措施是什么?提示 (1)改变: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经济和政治危机。措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史料二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大国崛起解说词思考 (2)依据史料二分析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实施的意义。提示 特点:
8、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意义:促使国民经济的恢复,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同时说明新经济政策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突破。主题二 “斯大林模式”探究点 1 特点5史料 “斯大林模式”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计划管理体制,它限制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粗暴的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思考 史料反映出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特点?提示 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实行计划经济。探究点 2 影响史料一史料二 在苏联,1928 年的 1 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 35 米印花布、75 公斤砂糖,到 1952 年只能分别交换 1.5 米印花布、0.9
9、公斤砂糖;1953 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中学历史教学思考 史料一、二反映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建设存在什么问题?提示 史料一中的柱状图反映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史料二反映斯大林时期牺牲农民利益为工业化积累资金的特点。列宁与斯大林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比较1.过渡方式的区别:在列宁领导下,找到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正确途径;到斯大林时期取消了新经济政策,从而取消了应有的经济手段,单纯利用行政手段,最终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行政体制。2.过渡思想的对比:列宁的逐步过渡是正确的,是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斯大林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这一思
10、想,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造成农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失调。61.(2018江苏宿迁高二学业水平第一学期期末考试)1921 年 3 月列宁说:“实物税法在1918 年 10 月 30 日就通过了。但是,这个向农民征收实物税的法令虽然通过了,却并没有执行。征收农户的余粮是战争环境迫使我们不得不采取的一种办法,这种办法对于农民经济所处的稍为和平的生存条件就不再合适了。 ”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实物税法于 1918 年通过并实施B.余粮收集制实施是战争环境使然C.实物税法在苏俄根本无法实施D.余粮收集制得到农民的大力支持答案 B解析 依据材料中的关键
11、句“征收农户的余粮是战争环境迫使我们不得不采取的一种办法” ,说明战争环境是余粮收集制的背景,故 B 项正确。实物税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是 1921 年之后在苏俄实施的,故 A 和 C 项错误。余粮收集制在国内战争结束后遭到农民的强烈反对,故 D 项错误。2.(2018江苏南京师大附中学业水平期末测试)1921 年列宁在粮食税中说:“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 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 ”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A.列宁意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B.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可以将国家从经
12、济灾难中拯救出来C.“功劳”是指该政策在特定环境下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D.列宁决定用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答案 B解析 依据材料“粮食税” “一种功劳” “临时的办法”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列宁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利于国内战争的胜利,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导致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要被新经济政策取代,故 B 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3.(2018江苏徐州学业水平模拟测试卷一)1921 年,列宁在会见美国富翁阿曼德哈默时表示:“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用这些来使我们国家的轮子再次运转。 ”列宁使苏俄“国家的轮子再次运转”采取的政策是( )
13、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7B.新经济政策C.优先发展重工业D.农业集体化答案 B解析 依据材料关键句“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可知列宁希望引进美国的资金和技术,反映了列宁要实行新经济政策,故 B 项为正确答案。4.(2018江苏徐州学业水平模拟测试卷二)列宁认为,资本主义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掌握了大量先进技术与经济管理经验,而初掌政权的共产党人在这方面则极为缺乏,因此号召共产党人要向商人、向资本家“学习” 。下列能体现列宁这一主张的是( )A.农业上实行了余粮收集制B.商业上取消一切自由贸易C.工业上实行国家资本主义D.重工业上有计划优先发展答案 C解析 依据材料的关键句“号召共产党人要
14、向商人、向资本家学习 ” ,说明列宁要实行新经济政策,在工业方面,坚持国家控制经济命脉前提下一定程度上利用资本发展经济,即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故正确答案为 C 项。其他三项不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5.(2018江苏扬州学业水平模拟测试卷一)“(1929 年)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 ”引文中的“独特实验”是指( )A.推行余粮收集制 B.实施新经济政策C.开启斯大林模式 D.推行赫鲁晓夫改革答案 C解析 依据材料的关键句“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 “苏联独特实验”可知是苏联实行斯大林模式,走与西方不同的发展道路,使得苏联经济没有受到经济危机的
15、破坏,故正确答案为 C 项。6.(2017江苏宿迁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苏联)为了实现工业化,应用牵制手段实现工农经济的理想结合,其途径是把分散的小农户变为以公共耕种为基础的联合起来的大农庄。 ”下列对这一举措理解正确的是( )A.实现工农经济协调发展B.牺牲农业,优先发展重工业8C.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D.建立农庄,调动农民积极性答案 B解析 材料中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手段是把分散的小农户变为以公共耕种为基础的联合起来的大农庄即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牺牲农业,优先发展重工业,故 B 项正确。一、选择题(110 题为基础达标题,1115 题为能力提升题)1.(2017江苏扬州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该政策
16、引发了农民们的不满,出现了不愿种粮或尽可能少种粮、故意缩减耕地等不合作行动,苏联农业急剧萎缩,1920 年的谷物总产量比战前减少了一半最终在 1921 年酿成了一场波及苏俄 17 个省份的大饥荒。该政策指的是( )A.实物配给制 B.余粮收集制C.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答案 B解析 苏俄在 19181921 年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国内战争的胜利,但是在战后继续实施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引发农民的不满,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以至造成大饥荒,故 B 项正确。2.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 1940 年间,一段时期内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
17、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这一时期是( )A.二月革命时期 B.国内战争时期C.农业集体化时期 D.德军入侵时期答案 B解析 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于十月革命后,二月革命时期还没有建立,故 A 项错误;1918年夏到 1920 年底的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受到战争的破坏,苏俄经济进入停滞状态,故 B 项正确;农业集体化时期,在斯大林模式的指导下,苏联经济整体上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特别是重工业有显著的发展,与材料“经济进入停滞状态”不符合,故 C 项错误;德军入侵时期是在 1941 年 6 月 22 日以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D 项错误。3.(2018江苏普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学年 高中历史 第七 单元 苏联 社会主义建设 20 战时 共产主义 斯大林 模式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689434.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