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膜分离.ppt
《第六章 膜分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 膜分离.ppt(1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 第六章第六章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第一节第一节膜及其应用膜及其应用 第二节第二节膜分离过程膜分离过程 第三节第三节膜分离过程中的问题及处理膜分离过程中的问题及处理第四节第四节典型膜分离技术典型膜分离技术 第五节第五节液膜分离技术液膜分离技术 第一节第一节膜及其应用膜及其应用 一、膜的分类及性能一、膜的分类及性能 可以按不同的方式对膜进行分类:(1)按膜孔径大小分 微微滤滤膜膜0.02514m;超超滤滤膜膜0.0010.02m(10200);反反渗渗透透膜膜0.00010.001m(110);纳米过滤膜纳米过滤膜,平均直径2nm。(2)按膜结构分 对称性膜,不对称膜、复合膜等
2、。(3)按材料分为 高分子合成聚合物膜,无机材料膜等;第一节第一节膜及其应用膜及其应用 在实际应用中,面对不同分离对象必须采用相应的膜材料,但对膜的基本要求是共同的,主要有:耐耐压压:要达到有效的分离,各种功能分离膜的微孔是很小的,为提高各种膜的流量和渗透性,就必须施加压力,例反渗透膜可实现515nm微粒分离,所需压差为13801890kPa,这就要求膜在一定压力下,不被压破或击穿;耐耐温温:分离和提纯物质过程的温度范围为082,清洗和蒸汽消毒系统,温度110;耐耐酸酸碱碱性性:待处理液的偏酸、偏碱严重影响膜的寿命,例醋酸纤维膜使用pH28,如偏碱纤维素会水解;化化学学相相容容性性:要求膜材料
3、能耐各种化学物质的浸蚀而不致产生膜性能的改变;生生物物相相容容性性:高分子材料对生物体来说是一个异物,因此必须要求它不使蛋白质和酶发生变性,无抗原性等;低成本。第一节第一节膜及其应用膜及其应用 二、膜组件二、膜组件 由膜、固定膜的支撑体、间隔物以及收纳这些部件的容器构成的一个单元,称膜组件或膜装置。膜组件的结构根据膜的形式而异,目前市售的有四种型式:平板式,管式,中空纤 维式和螺旋卷式,具体结构见图6-1,6-2,6-3,6-4,它们的优缺点见表6-1。图6-1 平板式膜组件 图6-2 管式膜组件 第一节第一节膜及其应用膜及其应用图6-3 螺旋卷式膜组件 图6-4 中空纤维式膜组件第一节第一节
4、膜及其应用膜及其应用第一节第一节膜及其应用膜及其应用 三、膜在生物技术行业中的应用三、膜在生物技术行业中的应用 膜的种类不同,所应用对象也有所不同,如表6-2所示。由于膜分离技术具有防止杂菌污染和热敏性物质失活等优点,所以在生物工程中应用极为广泛。第一节第一节膜及其应用膜及其应用 (1)细胞分离和发酵液澄清细胞分离和发酵液澄清 在细胞分离上应用包括整细胞收集整细胞收集:错流过滤不仅用于发酵生产中生物量或胞外产物的细胞收集、浓缩和清洗,而且也可用于重组受体大肠杆菌、活微生物细胞、酵母、球菌等的整细胞收集;细胞碎细胞碎片分离片分离:例如用错流过滤分离重组大肠杆菌细胞破碎液,可得含人牛氏激素90的活
5、性组份并除去细胞碎片;细胞循细胞循环发酵环发酵:如用酿酒酵母进行乙醇发酵时,使发酵液连续通过膜,膜将细胞截留而让乙醇及起抑制作用的副产物连续排至系统外,从而促进菌体的增殖,提高乙醇的生产能力,使发酵操作连续化。第一节第一节膜及其应用膜及其应用 (2)除除菌菌和和纯纯化化产产品品 采用超滤或反渗透除去医药用水中的热源,较之原来使用的蒸馏过程省能方便,如英国制药公司于1981年初建设的带有反渗透法去热源原的游离水生产装置要比传统的蒸馏法优越得多,盐的去除率也在95以上。同样在氨基酸生产工艺中,使用超滤法能除菌或去热源。(3)酶酶、蛋蛋白白质质等等大大分分子子物物质质的的浓浓缩缩和和精精制制 采用超
6、滤技术将粗酶液进行处理,低分子和盐类可以与水一起从膜孔渗除,酶被浓缩和精制,目前已达实用化分离的酶有细菌蛋白酶、戊基葡糖苷酶、粗制凝乳酶、凝乳酶、果胶酶、胰蛋白酶、葡萄糖氧化酶,肝素以及-半乳糖苷酶等,采用超滤法后可大大简化工序,不仅可节能、降低操作成本,还可防止酶的失活,从而大大提高了酶的收率。第一节第一节膜及其应用膜及其应用 (4)低低分分子子量量发发酵酵产产品品的的分分离离与与浓浓缩缩 抗生素、氨基酸等低分子量发酵产品可用纳米过滤进行分离,例如采用MPW公司生产的MPF-50纳米膜可以分离含抗生素的萃取液,其中透过该膜的是纯化了的有机溶剂如乙酸丁酯,可继续作萃取剂循环使用,而浓缩液中为高
7、浓度的抗生素等。对这些产品的浓缩也可用反渗透方法进行,降低能耗和产品损失,如浓缩抗生素能耗只有真空蒸发的13,而浓缩赖氨酸,其损失可控制在1以下。(5)膜反应器 可利用膜制作成不同类型的膜反应器,有的用来使酶循环使用而合成甘油酯,有的进行DL-氨基酸的拆分,如使N-乙酰基-D、L蛋氨酸拆分成L-蛋氨酸。也可进行淀粉酶转化葡萄糖并进一步用酵母转为乙醇,此外也可用膜反应器来生产单克隆抗体等。第二节第二节膜分离过程膜分离过程 一、膜分离过程机理一、膜分离过程机理 1 1膜分离过程的传质形式膜分离过程的传质形式 在膜分离过程中,膜相际有3种基本传质形式,即被被动动传传递递、促促进进传递和主动传递传递和
8、主动传递。如图6-5所示。图6-5a示最简单的形式,称为“被动传递”(passive transport),为热力学“下坡”过程,其中膜的作用就像一物理的平板屏障。所有通过膜的组分均以化学势梯度为推动力。组分在膜中化学势梯度,可以是膜两侧的压力差、浓度差、温度差或电势差。图图6-5通过膜相际传质过程基本形式示意通过膜相际传质过程基本形式示意第二节第二节膜分离过程膜分离过程 图6-5b示“促进传递”过程,在此过程中,各组分通过膜的传质推动力仍是膜两测的化学势梯度。各组分由其特定的载体带入膜中。促进传递是一种具有高选操性的被动传递。图6-5c所示“主动传递”,与前两者情况不同,各组分可以逆其化学势
9、梯度而传递,为热力学上坡过程。其推动力是由膜内某化学反应提供主要发现于生命膜。现已工业化的主要膜分离过程只有56种,见表6-1,均为被动传递过程。这些过程的推动力主要是浓度梯度、电势梯度和压力梯度,也可归结为化学势梯度。第二节第二节膜分离过程膜分离过程 但在某些过程中这些梯度互有联系,形成一种新的现象,如温差不仅造成热流,也能造成物流,这一现象形成了“热扩散”或“热渗透”。静压差不仅造成流体的流动,也能形成浓度梯度,反渗透就是这种现象。在膜过程中,通常多种推动力同时存在,称为伴生过程。过程中各种组分的流动也有伴生现象,如反渗透过程中,溶剂透过膜时,伴随着部分溶质同时透过。流速与推动力间以渗透系
10、数来关联。渗透系数与膜和透过组分的化学性质、物理结构紧密相关。在均质高分子膜中,各种化学物质在浓度差或压力差下,靠扩散来传递;这些膜的渗透率(permeability)取决于各组分在膜中的扩散系数和溶解度。第二节第二节膜分离过程膜分离过程 通常这类渗透速率是相当低的。在多孔膜中,物质传递不仅靠分子扩散来传递,且同时伴有粘滞流动,渗透速率显著的高,但选择性较低。在荷电膜中,与膜电荷相同的物质就难以透过。因此,物质分离过程所需的膜类型和推动力取决于混合物中组分的特定性质。2膜分离过程机理膜分离过程机理 物质通过膜的分离过程较为复杂。不同物理、物化性质(如粒度大小、分子量、溶解情况等)和传递属性(如
11、扩散系数)的分离物质,对于各种不同的膜(如多孔型、非多孔型)其渗透情况不问,机理各异。因此,建立在不同传质机理基础上的传递模型也有多种,在应用上各有其局限性。膜传递模型可分为两大类。第二节第二节膜分离过程膜分离过程 第一类以假定的传递机理为基础,其中包含了分离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和传递属性。这类模型又分为两种不同情况:一是通过多孔型膜的流动;另一是通过非多孔型膜的渗透。前者有孔模型、微孔扩散模型和优先吸附毛细管流动模型等;后者有溶解-扩散模型和不完全的溶解-扩散模型等。当前又有不少修正型的模型,但基本上是一致的,多属溶解扩散模型。第二类以不可逆热力学为基础,称为不可逆热力学模型,主要有Katc
12、halsky模型和Spiegler-Kedem模型等。不论那类模型都涉及物质在膜中的传递性质,最主要的是溶质和溶剂的扩散系数和溶解平衡(成为吸附溶胀平衡)。第二节第二节膜分离过程膜分离过程 对膜过程中的物质传递,可以典型的非对称膜为例,分几个区间来描绘,如图6-6所示。图中所指溶质i是被膜脱除的或非优先选择的,如反渗透过程。主流体系区间()在此区间内,在稳定清况下,溶质的浓度(cib)加是均匀的,且在垂直于膜表面的方向无浓度梯度。图图6-6物质经过非对称膜的传递示意物质经过非对称膜的传递示意第二节第二节膜分离过程膜分离过程 边界层区间()此区间只有浓度极化(或称浓差极化)现象的边界层,这是造成
13、膜体系效率下降的一个主要因素,是一种不希望有的现象。溶质被膜斥于表面,造成靠近表面的浓度增高现象,需用搅拌等方式促进其反扩散和提高其脱除率。表面区间()在此区间发生着两种过程:其一是由于膜的不完整性和表面上的小孔缺陷,沿表面溶质扩散的同时有对流现象。另一是溶质吸附于表面而溶入膜中。后者在反渗透过程中非常重要,是影响分离的主要因素。在膜表面溶质的浓度(ci)m比在溶液表面中溶质的浓度(ci)低得多,通常这两浓度之比定义为“分配系数”(k)或“溶解度常数”(Sm)。第二节第二节膜分离过程膜分离过程 表皮层区间 此区间是高度致密的表皮,是理想无孔型的。非对称膜的皮层的特征是对溶质的脱除性。要求这层愈
14、薄愈好,有利于降低流动的阻力和增加膜的渗透率。溶质和渗透物质在表皮层中的传递是以分子扩散为主,也有小孔中的少量对流。多孔支撑区间 这部分是高度多孔的区间,对表皮层起支撑作用。由于其孔径大且为开孔结构,所以对溶质无脱除作用,而对渗透物质的流速有一定的阻力。表面区间()此区间相似于中所述的区间,其中溶质从膜中脱吸。由于多孔层基本上无选择性,所以非对称膜下游的分配系数接近于1,即溶质在产品边膜内浓度与离膜流入低压边流体中的浓度几乎相等。第二节第二节膜分离过程膜分离过程 边界层区间()此区间与中区间相似,物质扩散方向与膜垂直。但此间不存在浓度极化现象,其间浓度随流动方向而降低。主流体区间()此区间相似
15、于,在稳定状态下,其中产品的主流体浓度为cib。综上所述,溶质或溶剂在膜中的渗透率取决于膜两边溶液的条件和膜本身的化学和物理性质。传质总阻力为边界层和膜层阻力之和。第二节第二节膜分离过程膜分离过程 二、膜分离过程的类型二、膜分离过程的类型 1 1按推动力的不同进行分类按推动力的不同进行分类 (1)以以静静压压差差为为推推动动力力的的膜膜分分离离过过程程 如反渗透(RO或HF)、超过滤(UF)、纳滤(NF)、微孔过滤(MF)、气体分离(GS)、膜蒸馏(MD)及渗透气化(PV)等。(2)以以浓浓度度差差为为推推动动力力的的膜膜分分离离过过程程 如透析(D)、气体分离(GS)及液膜分离等。(3)以以
16、电电位位差差为为推推动动力力的的膜膜分分离离过过程程 如电渗析(ED)等。第二节第二节膜分离过程膜分离过程 2按操作方式不同进行分类按操作方式不同进行分类 (1)开路循环 如图6-7所示。循环泵关闭,全部溶液用给料泵F送回料液槽,只有透过液排出到系统之外。(2)闭路循环 如图6-7所示。浓缩液(未透过的部分)不返回到料液槽,而是利用循环泵R送回到膜组件中,形成料液在膜组件中的闭路循环。闭路循环中,循环液中目标产物浓度的增加比开路循环操作快,故透过通量小于开路循环。但其优点是膜组件内的流速可不依靠料液泵的供应速度进行独立的优化设计。图6-7第二节第二节膜分离过程膜分离过程 (3)连续操作 如图6
17、-8所示。连续操作是在闭路循环的基础上,将浓缩液不断排到系统之外。每一级中均有一个循环泵将液体进行循环,料液由给料泵送入系统中,循环液浓度不同于料液浓度。各级都有一定量的保留液渗出,进入下一级。由于第一级处理量大,所以膜面积也大,以后各级依次减小。最后一级的循环液为成品,浓度最浓,因此,通量较低。图6-8第三节第三节膜分离过程中的问题及处理膜分离过程中的问题及处理 膜膜在在实实际际应应用用中中,一一般般使使用用高高分分子子合合成成聚聚合合物物膜膜。膜膜分分离离实实用用化化产产生生的的最最大大问问题题:膜膜性性能能的的时时效效变变化化,即即随随着着操操作作时时间间的的增增加加,一一是是膜膜透透过
18、过流流速速的的迅迅速速下下降降;二二是是溶溶质质的的阻阻止止率率也也明明显显下下降降,这这种种现现象象是是由于膜的劣化和膜污染所引起的。由于膜的劣化和膜污染所引起的。膜的劣化是由于膜本身的不可逆转的质量变化而引起的膜性能的变化,造成的原因有如下三种:pH、温度、压力都是影响膜劣化的因素,要十分注意它们的允许范围。下面就膜劣化及膜污染问题进行分析及处理。第三节第三节膜分离过程中的问题及处理膜分离过程中的问题及处理一、压密作用一、压密作用 在压力作用下,膜的水通量随运行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膜外观厚度减少1/21/3,膜由半透明变为透明,这表明膜的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和高分子材料的可塑性有
19、关。内部结构变化使膜体收缩,这种现象称为膜的压密作用。膜对透过水的阻力主要在膜的致密表层,而下面的多孔层对水的阻力是很小的。但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下面的多孔层会逐渐被压密。因而,水通量逐渐下降。第三节第三节膜分离过程中的问题及处理膜分离过程中的问题及处理 引起压密的主要因素是操作压力和温度。压力越高,压密作用越大。在10MPa的操作压力下,进料温度每升高1015,其压密斜率约增加1倍。为了克服膜的压密现象,除控制操作压力和进料温度外,主要在于改进膜的结构。也可制备超薄膜或超薄复合膜,使致密层和支撑层厚度在1m以下。皮层采用亲水性,有选择性功能的物质构成,并且有致密结构;支撑层由刚性耐压较强的高
20、分子材料组成,这种膜结构抗压密性强。第三节第三节膜分离过程中的问题及处理膜分离过程中的问题及处理二、膜的水解作用二、膜的水解作用 醋酸纤维素是有机酯类化合物,乙酰基以酯的形式结合在纤维素分子中,比较容易水解,特别是在酸性较强的溶液中,水解速度更快。水解的结果是乙酰基脱掉,醋酸纤维膜的截留率降低,甚至完全失去截留能力。因此,控制醋酸纤维膜的水解速率,对延长膜的使用寿命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应用中,可控制进液pH和进料温度。第三节第三节膜分离过程中的问题及处理膜分离过程中的问题及处理 三、浓差极化三、浓差极化 在膜分离过程中,由于水和小分子溶质透过膜,大分子溶质被截留而在膜表面处聚积,使得膜表面上被
21、截留的大分子溶质浓度增大,高于主体中大分子溶质的浓度,这种现象称为浓差极化。浓差极化可使膜的传递性能及膜的处理能力迅速降低,还可缩短膜的使用寿命,它是膜分离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为此,探讨其产生的机理及影响因素,采取相应措施,以减轻浓差极化现象的影响。第三节第三节膜分离过程中的问题及处理膜分离过程中的问题及处理 在膜分离中,溶剂和小分子物质透过膜,而大分子物质被截留,从而使大分子物质聚积在高压侧的膜表面,造成了膜表面与溶液主体之间的浓度差(Cs-Cb),使溶液的渗透压增大,当操作压差一定时,过程的有效推动力将下降,使渗透通量降低;为了保持或提高渗透通量,需提高操作压力,从而导致溶质的截留率降低
22、,也就是说,浓差极化的存在限制了渗透通量的增加。另外,当膜面浓度增大到某一值时,溶质呈最紧密排列,或析出形成凝胶层,使流体透过膜的阻力增大,渗透通量降低,此时再增加操作压力,不仅不能提高渗透通量,反而会加速凝胶沉淀层的增厚,使渗透通量进一步下降。浓差极化凝胶层模型能较好地解释主体浓度、流体力学条件等对渗透通量的影响以及渗透通量随压力增大而出现极限值的现象。第三节第三节膜分离过程中的问题及处理膜分离过程中的问题及处理 概括起来,浓差极化现象的发生会对膜分离操作造成许多不利影响,主要有:渗透压升高,渗透通量降低;截留率降低;膜面上结垢,使膜孔阻塞,逐渐丧失透过能力。在生产实际中,要尽可能消除或减少
23、浓差极化现象的发生。由以上分析可知,一般情况下浓差极化造成的渗透通量降低是可逆的,通过改变膜分离操作方式,提高料液流速来减轻浓差极化现象。(a)常规过滤 (b)错流过滤图图6-9常规过滤与错流常规过滤与错流第三节第三节膜分离过程中的问题及处理膜分离过程中的问题及处理 膜分离操作一般采用错流方式进行,它与传统过滤的区别见图6-9所示。错流操作时,料液与膜面平行流动,料液的流动可有效防止和减少被截留物质在膜面上的沉积。流速增大,靠近膜面的浓度边界层厚度减小,将减轻浓差极化的影响,有利于维持较高的渗透通量。但流速增加,膜分离能量消耗增大。四、膜的污染四、膜的污染1膜污染膜污染 膜污染(水生物污垢)是
24、指由于膜表面形成了析着层或膜孔堵塞等外部因素导致膜性能下降的现象。其中膜的渗透通量下降是一个重要的膜污染标志,因此渗透通量也是膜分离中重要的控制指标。在膜分离操作中,渗透通量不仅与操作压差(推动力)、膜孔结构、溶液的黏度、操作温度等有关,还与料液流速、浓差极化现象及膜的污染程度有关。第三节第三节膜分离过程中的问题及处理膜分离过程中的问题及处理 一般来说,胶凝层具有很大的抑制溶质的能力,往往其阻止率高。与此相反,固结层和水垢的阻止能力是由作为停留层而起作用的,故其阻止率低。当产生堵塞时,不论其原因如何,都使膜透过流速减少阻止率上升,在超滤时这种堵塞最成问题;而反渗透时,因膜的细孔非常小,所以不太
25、容易堵塞,主要问题是附着层;微过滤法主要是利用膜的堵塞进行分离,所以产生堵塞不认为是问题;纳米过滤的影响介于超滤及反渗析两方面引起的原因。第三节第三节膜分离过程中的问题及处理膜分离过程中的问题及处理 不同的膜分离过程,膜污染的程度和造成的原因不同。微滤膜的孔径较大,对溶液中的可溶物几乎没有分离作用,常用于截留溶液中的悬浮颗粒,因此膜污染主要由颗粒堵塞造成的。超滤膜是有孔膜,通常用于分离大分子物质、小颗粒、胶体及乳液等,其渗透通量一般较高,而溶质的扩散系数低,因此受浓差极化的影响较大,所遇到的污染问题也是浓差极化造成的。反渗透是无孔膜,截留的物质大多为盐类,因为渗透通量较低,传质系数比较大,在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六章 膜分离 第六 分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