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物理二轮复习 专题15 力学实验学案.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19届高考物理二轮复习 专题15 力学实验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物理二轮复习 专题15 力学实验学案.doc(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专题专题 1515 力学实验力学实验考题一考题一 “纸带类纸带类”实验实验新课标考试大纲规定的六个力学实验中有四个涉及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探究做功和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这类实验的关键是要掌握纸带的分析处理方法,对于纸带常有以下三大应用:1.由纸带确定时间要区别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点与人为选取的计数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便于测量和计算.2.求解瞬时速度利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如图 1 所示,打n点时的瞬时速度vn.xnxn1 2T图 13.用“逐差法”求加速度如图 2 所示,a.x4x5x6x
2、1x2x33T22图 2有些实验用光电门代替打点计时器来完成瞬时速度和加速度的测量,具体做法如下:(1)求瞬时速度:把遮光条(宽度为d)通过光电门的时间 t内的平均速度看做物体经过光电门的瞬时速度,即v.d t(2)求加速度:若两个光电门之间的距离为L,则利用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可求加速度,即a.v2 2v2 1 2L例 1 图 3 甲是“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装置,图乙是该实验中获得的一条纸带.已知所用交流电源的频率为 50 Hz,A、B、C、D、E、F是纸带上的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没有画出.3图 3(1)实验时由于没有记录CD间的读数,根据图乙中已有的数据估算出CD间的距离约为_
3、 cm.(2)某同学在处理数据时将A点记为t0,B点记为t0.1 s,C点记为t0.2 s,将AB间距离记为t0.1 s 时的位移x11.50 cm,BC间距离记为t0.2 s 时的位移x21.81 cm,并根据图乙中的数据作出如图丙所示的xt图象,该图线与纵坐标的交点表示的是_;若该同学根据图象得出xt图象的斜率为k(m/s),则该纸带运动时的加速度大小是_ m/s2(请用斜率k来表示,数值概不给分).(3)若将实验中的打点计时器拿掉,改用在水平轨道上安装两个光电门,小车上固定有力传感器和挡光板,细线一端与力传感器连接,另一端跨过定滑轮挂上砂桶,如图丁所示,可以用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实
4、验时,先测出小车、传感器和挡光板的总质量m,再让小车从靠近光电门 1 处由静止开始运动,读出小车在两光电门之间的运动时间t.改变小车质量m,测得多组m、t的值,建立坐标系描点作出图线,下列能直观得出“合外力一定时,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的图线是_.解析 (1)由 xaT2,即EDCDCDBCaT2,得CD2.13 cm.EDBC 2(2)xt图象与纵坐标的交点为OA的距离;由 可知,且各段位移的时间均为 0.1 s,故vx t当纵坐标的位移除以 0.1 s 时,即为各段的平均速度值,则加速度大小a 10 10k.v tx 0.1 tx t(3)小车从靠近光电门 1 处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运动,位移
5、xat2.改变小车质量m,测得1 2多组m、t的值,则加速度a,位移不变,故a与t2成反比,m与t2成正比,能直观得2x t2出“合外力一定时,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的图线是 C.故选 C.4答案 (1)2.13 (2)OA之间的距离 10k (3)C变式训练1.在用图 4 所示的装置“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保持小车质量一定时,验证小车加速度a与合力F的关系.图 4(1)除了电火花计时器、小车、砝码、砝码盘、细线、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垫木、导线及开关外,在下列器材中必须使用的有_(选填选项前的字母).A.220 V、50 Hz 的交流电源B.电压可调的直流电源C.刻度尺D.秒表E.天平(附
6、砝码)(2)为了使细线对小车的拉力等于小车所受的合外力,以下操作正确的是_.A.调整长木板上滑轮的高度使细线与长木板平行B.在调整长木板的倾斜度平衡摩擦力时,应当将砝码和砝码盘通过细线挂在小车上C.在调整长木板的倾斜度平衡摩擦力时,应当将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连在小车上(3)某同学得到了图 5 所示的一条纸带,由此得到小车加速度的大小a_ m/s2.图 5(4)在本实验中认为细线的拉力F等于砝码和砝码盘的总重力mg,已知三位同学利用实验数据作出的aF图象如图 6 中的 1、2、3 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_(选填选项前的字母).图 6A.出现图线 1 的原因可能是没有平衡摩擦力B.出现图线 2 的
7、原因可能是砝码和砝码盘的质量不合适5C.出现图线 3 的原因可能是在平衡摩擦力时长木板的倾斜度过大(5)在本实验中认为细线的拉力F等于砝码和砝码盘的总重力mg,由此造成的误差是_ (选填“系统误差”或“偶然误差”).设拉力的真实值为F真,小车的质量为M,为了使5%,应当满足的条件是 _.mgF真 F真m M答案 (1)ACE (2)AC (3)15 (4)B (5)系统误差 5%解析 (1)打点计时器接交流电源,处理纸带时要用刻度尺测出计数点间的距离,还要用到天平测砝码和砝码盘的质量,故选 A、C、E;(2)在平衡摩擦力时,不能挂盘;要保证细线和纸带与木板平行,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若纸带做
8、匀速直线运动,则纸带上的点间距是均匀的,即说明平衡了摩擦力,故选 A、C;(3)由图知AC6.40 cm,CE8.80 cm,CEACa(2T)2,得a15 m/s2;CEAC 4T2(4)出现图线 1 的原因是平衡摩擦力过大,A 错误;出现图线 2 的原因是砝码和砝码盘的质量没有远小于小车的质量,B 正确;出现图线 3 的原因是平衡摩擦力时长木板的倾斜度过小,使得摩擦力过大,C 错误.故选 B. (5)小车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砝码和砝码盘也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细线的拉力F一定小于砝码和砝码盘的总重力mg,此误差不可避免,为系统误差;小车与砝码和砝码盘都在做加速度为a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对砝码
9、和砝码盘有mgF真ma,对小车有F真Ma,代入5%,得 5%.mgF真 F真m M2.如图 7 甲所示,一位同学利用光电计时器等器材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有一直径为d、质量为m的金属小球由A处由静止释放,下落过程中能通过A处正下方、固定于B处的光电门,测得A、B间的距离为H(Hd),光电计时器记录下小球通过光电门的时间为t,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g.则:图 7(1)如图乙所示,用游标卡尺测得小球的直径d_ mm.6(2)多次改变高度H,重复上述实验,作出随H的变化图象如图丙所示,当图中已知量1 t2t0、H0和重力加速度g及小球的直径d满足以下表达式:_时,可判断小球下落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10、.(3)实验中发现动能增加量 Ek总是稍小于重力势能减少量 Ep,增加下落高度后,则EpEk将_ (选填“增加” “减小”或“不变”).答案 (1)7.25 (2)2gH0td2 (3)增大2 0解析 (1)游标卡尺的读数为:d(0.71050.05) mm7.25 mm;(2)若减小的重力势能等于增加的动能时,可以认为机械能守恒;有:mgHmv2,即 2gH0()2 ,1 2d t0得:2gH0td2;2 0(3)由于在该过程中有阻力做功,且高度越高,阻力做功越多,故增加下落高度后,则EpEk将增大.3.某实验小组用图 8 甲实验装置探究合力做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铁架台竖直固定放置在水平桌面
11、上,将长木板倾斜放置,一端固定在水平桌面边缘P处,另一位置放置在铁架台的铁杆上,忽略铁杆粗细,木板与铁杆接触处记为Q, P处放置一光电门.实验步骤是:图 8用游标卡尺测出滑块的挡光片宽度l,用天平测出滑块的质量m;平衡摩擦力:以木板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P处为轴,调节长木板在铁架台上的放置位置,使滑块恰好沿木板向下做匀速运动.在铁架台竖直杆上记下此位置Q1,用刻度尺测出Q1到水平桌面的高度H;保持P位置不变,长木板一端放置在铁架台竖直杆Q2上.用刻度尺量出Q1Q2的距离h1,将滑块从木板上的Q2位置由静止释放,由光电门计时器读出滑块的挡光时间t1;保持P位置不变,重新调节长木板一端在铁架台上的放置
12、位置,重复步骤数次.滑块沿长木板由Q2运动到P的过程中,用测量的物理量回答下列问题(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1)滑块动能的变化量 Ek_,(2)滑块克服摩擦力做的功Wf_,(3)合力对滑块做的功W合_.某学生以铁架台竖直杆上的放置位置到Q1的距离h为横坐标,以滑块通过光电门的挡光7时间的平方倒数为纵坐标,根据测量数据在坐标系中描点画出如图乙所示直线,若图线过1 t2原点,且图线斜率k_,则能证明合外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增量.答案 .(1) (2)mgH (3)mgh1 .ml2 2t2 12g l2解析 (1)由于挡光片宽度很小,滑块通过光电门的速度v,滑块动能的变化量l t1Ekmv201
13、2ml2 2t2 1(2)从Q1释放匀速下滑时,由动能定理有:mgHmglcos 0,且lcos x,得:mgxmgH,从Q2释放时,设长木板的倾角为,Q2P长度为L,则克服摩擦力做功为WfmgLcos ,且Lcos x,故WfmgH.(3)合力做的功W合mg(Hh1)Wfmgh1.由动能定理:W合Ek,有mgh,ml2 2t2整理得:h,故图线斜率k.1 t22g l22g l2考题二考题二 “橡皮条橡皮条” “弹簧弹簧”类实验类实验1.注意橡皮条、弹簧本身的特点,力的特点是不能突变,能的特点是弹簧拉伸和压缩相同的量势能相等,在实验中也会用到.2.弹簧弹性势能表达式不需推导和应用,但还是要知
14、道,在验证性实验中常用到其结论.例 2 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研究弹簧弹力的时候,测得弹力的大小F和弹簧长度l的关系如图 9 所示,则由图线可知:图 9图 108(1)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 N/m.(2)为了用弹簧测定两木块A和B间的动摩擦因数,两位同学分别设计了如图 10 所示的甲、乙两种方案.为了用某一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表示A和B之间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你认为方案_更合理.若A和B的重力分别为 10.0 N 和 20.0 N.当A被拉动时,弹簧测力计a的示数为 6.0 N,b的示数为 11.0 N,c的示数为 4.0 N,则A和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_.解析 (1)由图知,当F0 时l020 cm
15、,即弹簧的原长,当F060 N 时l40 cm,则lll00.2 m;由胡克定律得k N/m300 N/m;F l60 0.2(2)乙方案:因在拉着物体A运动的过程中,拉A的弹簧测力计在不断地运动,示数可能会变化,读数不准;甲方案:弹簧测力计a是不动的,指针稳定便于读数,故甲方案更合理;由于弹簧测力计a示数为 6.0 N,故A、B间的动摩擦因数0.30.Ff FN6 20答案 (1)300 (2)甲 0.30变式训练4.某同学用如图 11 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弹簧测力计A挂于固定点P,下端用细线挂一重物M,弹簧测力计B的一端用细线系于O点,手持另一端向左拉,使结点O静
16、止在某位置.分别读出弹簧测力计A和B的示数,并在贴于竖直木板的白纸上记录O点的位置和拉线的方向.图 11(1)本实验用的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单位为 N,图乙中的示数为_N.(2)下列的实验要求中不必要是_.(填写选项前对应的字母,下同)A.细线应尽可能长一些9B.应测量重物M所受的重力C.细线AO与BO之间的夹角应尽可能大于 90D.改变拉力的大小与方向,进行多次实验,每次都要使O点静止在同一位置(3)图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力的图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A.图中的F是力F1和F2合力的理论值B.图中的F是力F1和F2合力的理论值C.F是力F1和F2合力的实际测量值D.本实验将细绳都换成橡
17、皮条,同样能达到实验目的(4)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_.A.理想实验法 B.等效替代法C.控制变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答案 (1)3.80(3.793.81) (2)CD (3)BCD (4)B解析 (1)弹簧测力计每 1 N 被分成 10 格,每一小格为 0.1 N,则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 3.80 N;(2)细线应尽可能长一些,能更加准确的记录力的方向;实验通过作出弹簧的弹力和重物的重力这三个力的图示,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因此重物的重力必须要知道;细线AO与BO之间的夹角适当大一点,不一定必须大于 90;只要验证两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合力大小等于重物的重力,方向竖直向上即可,每次只
18、需保证O点保持静止即可,没必要每次都使O点静止在同一位置;(3)在本实验中,按照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的合力F是力F1和F2合力的理论值,而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出的力F是F1和F2合力的实际测量值,本实验将细绳都换成橡皮条,同样能达到实验目的;(4)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等效替代法.5.(1)某次研究弹簧所受弹力F与弹簧长度L关系实验时得到如图 12(a)所示的FL图象,由图象可知:弹簧原长L0_ cm,求得弹簧的劲度系数k_ N/m.图 12(2)按如图(b)的方式挂上钩码(已知每个钩码重G1 N),使(1)中研究的弹簧压缩,稳定后指针指示如图(b),则指针所指刻度尺示数为_ cm.由此可推测图(
19、b)中所挂钩码的个数为_个.10答案 (1)3.0 200 (2)1.50 3解析 (1)由胡克定律Fk(LL0),结合图中数据得:L03.0 cm,k200 N/m.(2)由(b)图知指针所示刻度为 1.50 cm,由Fk(L0L),得弹力为:F3 N,故所挂钩码的个数为 3 个.6.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需要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另一端系上两根细绳套,如图 13 甲所示,实验中先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勾住绳套,并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把橡皮条的一端拉到O点,用铅笔描下O点位置和两个细绳套的方向,并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然后只用一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套再次把橡皮条的一端
20、拉到O点,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和细绳的方向,作出三个力的图示,如图乙所示.图 13(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A.实验中两个细绳套应适当长一些,可以减小实验误差B.在用力拉弹簧测力计时,拉力应沿弹簧测力计的轴线方向C.在作力F1、F2的图示时,必须选取同样的标度,而作F的图示时,可以选取不同的标度D.连接F1、F2和F三个力的末端,验证所得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2)甲同学在做这个实验时,两个弹簧测力计的量程都是 10 N,他把弹簧测力计校准零点之后,先测量一个质量为 1 kg 的物体的重力,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8.2 N,换用另外一个弹簧测力计测量这个物体的重力,发现示数还是 8.2 N,
21、测量重力的操作都是正确的,如果用这两个弹簧测力计进行实验,对实验结果有影响吗?_(选填“有”或“没有”),乙同学实验后才发现忘记对这两个弹簧测力计校准零点,他把两个弹簧测力计平放在实验台上,发现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都是 0.3 N,乙同学的弹簧测力计对实验结果有影响吗?答案 (1)AB (2)没有 有解析 (1)拉橡皮条的细绳套适当长一些,以方便画出力的方向,可以减小误差,故 A 正确;在用力拉弹簧测力计时,拉力应沿弹簧测力计的轴线方向,否则会影响拉力大小,故 B 正确;在作力F1、F2的图示时,必须选取同样的标度,而作F的图示时,也必须选取相同的标度,故 C 错误;根据F1、F2作出平行四边
22、形,比较对角线和F的关系,故 D 错误;(2)用两个校准零点后的弹簧测力计测量同一个物体发现示数相等,则这两个弹簧测力计的劲度系数相等,用这两个弹簧测力计进行实验,拉力和伸长量成正比,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若两个弹簧测力计测量前都没有校零,且没有拉力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都是 0.3 N,则用此11弹簧测力计测量时,弹力的大小实际值应等于测量值减去 0.3 N,根据测量值作平行四边形时,误差较大,对实验有影响.考题三考题三 力学创新拓展实验力学创新拓展实验探究型实验通常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为通过实验和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物理规律;第二类为给出实验规律,让你选择实验仪器,设计实验步骤,并进行数据处理.第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考 物理 二轮 复习 专题 15 力学 实验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