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五年级下册语文电子教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五年级下册语文电子教案模板.docx(4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五年级下册语文电子教案模板五年级下册语文电子教案模板共1五年级下册语文烤鸭教案模板三篇烤鸭这篇课文是帮助学生打开了解首都的深厚历史和文化特色的一扇窗户。这是一篇说明文,它向学生介绍了烤鸭的历史,介绍了北京烤鸭不同的烤制方法及如何片、如何吃的具体方法。全文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氛围,让我们在烤鸭的诱人香味儿中,品味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五年级下册语文烤鸭教案模板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懂内容,通过烤鸭了解北京的饮食文化。2.过程与方法:在读中理解重点句子,小组学习作者首尾呼应、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以及采用作比较、列
2、数字的说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长见识,激发学生对祖国首都的向往和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1.了解挂炉烤鸭的烤制过程,体会作者对全聚德烤鸭的偏爱。2.理解重点句子,揣摩并学习作者的说明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引题同学们都吃过鸭子,鸭子怎么吃吃?(生:略)那么哪里的烤鸭吃?(生:北京)是啊,北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北京烤鸭真遗憾!”今天我们就走入北京,来细细地了解和品味一下这道北京特色的名菜烤鸭。(出示烤鸭图片)师生书写课题。二、初读,感知1.既然大家都喜欢烤鸭,那你知道正宗的北京烤鸭是怎么制作的吗?你了解烤鸭的历史吗?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2.通过读文,你都知道了烤鸭的哪些知识?向大家介绍介绍。(学生交流)三、品读,感悟(一)焖炉烤鸭法:自由读第2自然段,简要地说说焖炉烤鸭的制法。(出示图片,便宜坊)(二)挂炉烤鸭法:1.和便宜坊的焖炉烤鸭相比,全聚德的挂炉烤鸭更具特色(出示挂炉烤鸭图片)。所谓“一炉百年的火,铸成了全聚德,天下第一楼,美名遍中国”,那么全聚德的挂炉烤鸭究竟有什么独特之处呢?请大家按照自学提示,自学第4自然段。(出示自学提示一)2.汇报交流。(根据汇报内容,教师相机板书:光洁、闪亮、细腻、香酥)3.(出示烤鸭的图片)一盘盘烤鸭,光洁,闪亮,色泽诱人,看了让人馋涎欲滴,你看了之后有什么感受。(生:想吃、美味等。)4
4、.品读重点句子:是啊,正如作者所描述的,(出示句子:如此,烤出的鸭子像枣红色的绸缎一样光洁、闪亮、诱人;口感细腻、香酥、皮脆、肉嫩。)(1)你是从哪些词语感受到鸭子的美味的?生: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出炉的烤鸭比作枣红色的绸缎,将鸭子的色泽外观描绘得很形象、很诱人。师:说得好,抓住了说明文学习的重点。生:这句话中使用了“细腻、香酥、皮脆、肉嫩”这几个生动的词语,把烤鸭的口感形容得恰到好处,让人禁不住想流口水。师:大家同意吗?看来,咱们班有很多爱吃的孩子。(2)指导朗读:面对这么香酥、美味的烤鸭,谁能用自己的声音把这样的感受有感情地表达出来?指名读,齐读。5.小结:我们通过学习、欣赏,已经对
5、挂炉烤鸭的过程了解得很清楚,那我们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者究竟按照什么顺序把文章写得这么清楚的呢?(按照原料、燃料、过程、出炉的顺序一一介绍)(三)烤鸭的吃法。1.全聚德的挂炉烤鸭之所以驰名中外,除了它独特的制法,其实还有一个原因:这么香的鸭子怎么吃呢?谁能说说你打算怎么吃?2.地道的北京烤鸭,地道的北京人怎么吃呢?轻声地读第5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吃时的情景。指名读。通过读课文我们了解到北京人怎么吃烤鸭?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读懂课文内容。3.激发对祖国首都的向往和热爱之情。重难点:了解烧炉烤鸭的烤制过程,体会作者对全聚德烤鸭。教法:讲授法。学情分析:学生对本文的学习存
6、有浓厚的兴趣。教具:投影第一课时教程:一、导入新课举世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全世界人目光都会集中到这里,那么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对我们的首都把北京又了解多少呢?二、初读课文1.扫清文字障碍,认识生字,读准字音,认准字形。理解字义。2.通读课文,准确的句子各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3.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三、精读课文。迅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问我们介绍了几种烤鸭?思考:北京人怎么吃烤鸭呢?四、交流互动,把宽眼界。小结:北京烤鸭有什么特点?板书设计:北京三大名菜烤鸭 烤鸭的制作北京游之大特色第二课时一、迁移练习1.落实生字读写。“葱枣酥”读平舌,不要读成翘舌;“琼梁”里边音,不要读成鼻
7、音。梁字不要少写一点。2.比一比,组词。量一量 浆一浆 凉晾3.用下面的词语造句。娴熟4.摘抄文中你觉得好的句子。5.实践活动课文雅舍谈吃6.小结:北京人怎样吃烤鸭?作业:自选板书设计:Tong dan.烤鸭 同 单Tong shan光洁明静 特色特点 把握掌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读懂课文内容,通过烤鸭了解北京的饮食文化,增长见识,激发学生对祖国首都的向往和热爱之情。3、在阅读中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北京的风情特点的,学习作者的说明方法。教学重点:了解烧炉烤鸭的烤制过程,体会作者对全聚德烤鸭的偏爱。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语句,揣摩并学习作者的说明方法。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8、:一、激趣导入课题。同学们,北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北京烤鸭真遗憾!”今天,我们随作者去了解北京三大特色的名菜之一的烤鸭。出示烤鸭图片,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文章。2、师:通过读课文,你了解了烤鸭哪些知识?与同学交流交流。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1、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几种烤鸭?北京人怎样吃烤鸭呢? 边读边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2、全班进行交流。教师相机出示课件,相机板书。3、师小结:同学们,去北京旅游还有三大特色呢!那就是“逛长城,听京戏,吃烤鸭”。可见,烤鸭在人们心目中有一定的地位。四、
9、拓展延伸,强化主题。1、你还知道北京有那些特色美食吗?向同学们介绍一下。2、教师播放北京的美食文化课件,请同学们欣赏。3、学生交流观北京的美食文化的感受。五、本课总结。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首都北京的饮食荟萃了民族饮食的精华。让我们以了解北京烤鸭为起点,去了解北京的饮食,感受北京独特 的饮食文化。板书设计:北京三大名菜烤鸭 烤鸭的制作、吃法北京游三大特色五年级下册语文电子教案模板共2五年级语文下册活见鬼教案教学过程一、导入在生活中,或者从电视上,你们一定听过这个词“活见鬼”。板书课题,齐读。我们一起来讨论在生活中哪些情境下人们可能会用上这个口头禅。过渡:其实啊,这三个
10、字就出自一则小笑话,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一看。二、初读课文1检查预习。(1)指名读文,要求读准字音。(2)学习生字字音、词语。(3)师范读课文,读出停顿。标注停顿的课文。(4)学生练读、同桌互读、指名读进行反馈。2借助译文,了解大意。三、品味文言。1.过渡:文章的大意弄懂了,我们来个对读。我读白话文,你们对应读出文言文。2思考:通过白话文和文言文的对读,你们有什么发现?(语言简练)3.生齐读古文4.对照译文,理解字词。四、深入研读1.用横线画出文中可笑之处。学生反馈2重点理解句子:“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指名读文,想象第一个
11、闯入者是什么样?过渡:这第一个呀,还算说得过去,最逗的就是第二个闯入者,想象一下,他又是什么样儿呢?3.引读: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做糕的人刚刚起来就看到了这样的场景指名读(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我们这些读者又是何等的幸运,在作者的文字间目睹了这样的画面再读。4.两个人都看到了对方的狼狈相,于是(相视愕然,不觉大笑)两个人在大笑,难道他们仅仅在笑对方此时的狼狈吗?让我们先回顾一下这两个人的经历。生自由读古文前半部分5.想象二人为何都说遇见了鬼呢?分别以赴饮者和投伞下者的口吻来说说,分析他们各自的心理,完成以下问答:走了那么久
12、,对方却不说话,赴饮者心生疑虑,他在想于是他用脚撩试对方,却没有碰着,心就开始慌了,他想于是,赴饮者投伞下者又是怎样的呢?久之,不语,他在想对方以足撩之,他在想对方奋力挤之桥下,他在想当他从河水中挣扎上岸的时候,他在想5.自由朗读古文五、总结:1.我想问问,文章里到底有没有鬼?(没有)我说有,而且还同时存在两个,谁知道两个鬼藏在哪儿?()没错,两个人心中各藏有一个鬼。知道这是什么鬼吗()是胆小鬼。引读:正是因为有这一幕(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才有了炊糕者晨起看到的场景(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
13、有鬼,亦投其家。)引读:正是因为有这一幕(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才有了令我们读者捧腹的画面(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2.思考:现在,谁来说说看,二人相识愕然,不觉大笑,仅仅是因为看到了对方的狼狈吗?3.简介作者。五年级下册语文电子教案模板共3第1单元 课时教案教师专用第1单元1古诗三首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本课“稚”等生字和1个多音字“供”,会写“昼、耘、桑”等生字。理解古诗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14、 (3)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1)凭借注释、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2)体会诗人用词的生动传神。 3.情感与价值(1)让学生感悟诗歌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2)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品味语言,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朗读并背诵诗歌。体会诗歌中的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学生: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所写诗歌的写作背景。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3课时第一课
15、时教学过程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今天,诗人范成大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诗,咱们一起来看看诗人有怎样的情感要与大家分享,好不好? 板书课题: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二、检查预习情况 1.介绍作者。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以前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说,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播放范成大的简介资料。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至能,号石湖居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著有石湖诗集石湖词吴船录等。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一贯的忧国恤民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
16、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教师批注 第1单元 课时教案教师专用 2.释题。“四时”“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为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 三、初读古诗,初步感知 1.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说说古诗应该怎样读。(2)明确古诗的朗读方法:朗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读出古诗的节奏。 (3)听范读。 (4)个人自由朗读。 (5)指名试读,评议。2.读了这首诗,你能简要地说说诗歌写了什么情景吗? 3.小声自读,边想边画: 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
17、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引导回答上面问题,并小结板书: 村庄儿女耘田织布 童孙学种瓜 四、再读古诗,读懂诗意1.学习古诗,光会读还不行,还要明白诗句的含意。谁知道以前我们理解古诗文的方法都有哪些? 看注释,联系上下文,问别人,查字典,看插图。2.现在就让我们用以上这些方法,和同桌两个人合作学习,试着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吧! 不懂的地方可以随时举手问老师,也可以做上记号,一会儿一起交流。 学生自学,师巡视。3.质疑:谁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 4.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句的意思。前两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的理解是:白天在田地里除草,夜里在家中把麻搓成线,村里的男人和女人都能担当起
18、家庭的责任。后两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理解是:儿童不懂得耕田织布的方法,也在桑树的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五、品词赏句,想象悟情1.赏析“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1)诗歌一、二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2)想象:“昼”和“夜”分别指什么?围绕“耘田绩麻”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活儿?(插秧、收割、犁地、积肥。)想象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辛苦、勤劳、各有各的本事。) (3)结合想象诵读。(读出敬重之情,读出诗的节奏。) 反复读、自由读、指读、评读、教师读、学生再读、做着动作竖着大拇指来读、齐读。2.赏析“童孙未解供耕
19、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你们喜欢这些小孩子吗,为什么喜欢?(天真、勤劳、不怕苦、好学、可爱、爱劳动。) 赏析后指导诵读,带着作者对那些儿童的喜爱之情来读。读出小孩子的调皮可爱,第1单元 课时教案教师专用 读出小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喜爱之情。一遍一遍地读,一次比一次读得好。 六、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1.放声自由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2.指名读。 3.老师配乐诵读。4.学生入情入境地齐读,朗读中自然成诵。 七、指导写字书写“昼、耘、桑”等生字。 八、总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更是其中的灿烂奇葩,同
20、学们在课后可以多收集一些田园诗的名篇佳作,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同学们可以成为像范成大、李白一样的大诗人。老师期待着你们的大作。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九、布置作业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第二课时教学过程稚子弄冰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诗人范成大的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恬静与儿童的天真可爱,这节课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写天真活泼的孩子的诗,我们快来看看吧!(板书课题:稚子弄冰)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著名诗人。他的诗通俗易懂,清新活泼,富
21、有生活情趣。当时人称“诚斋体”。 2.字词理解。 稚子:幼小的孩子。金盆脱晓冰: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 钲:一种金属打击乐器。磬(qng):一种用玉或石制成的打击乐器。 玻璃: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3.学生自由读诗,读正确,读通顺。 三、再读古诗,了解诗意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合作学习。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2.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四、品读古诗,想象画面,领悟诗境 1.师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品读理解。“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通过对小孩子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刻画出
22、一个(天真快乐)的儿童形象。“脱”字形象传神,写出了孩子(取冰)的样子。 2.交流感受,练习朗读。带着“诗中描述的儿童的童年生活怎么样?你觉得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的?”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全班交流。允许有自己的感受。对学生不正确的认识要恰教师批注第1单元 课时教案教师专用 当地进行引导。五、结合学生的积累,拓展阅读1.交流已经背诵下来的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 2.拓展阅读杨万里其他写儿童生活的诗。 六、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背诵稚子弄冰。2.以“散落在诗词里的童年”为主题画张手抄报。第三课时教学过程村晚一、谈话导入,理解诗题同学们,你们有过在乡村生活的经历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与乡村生活有
23、关,快让我们看一看吧! (板书课题:村晚)同学们,谁能给老师解释一下诗题?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1.提出要求,指导自学。 2.简介作者:雷震,宋代诗人。 3.检查自学效果: 读好诗句:重点指导学生按古诗的节奏读好诗句。学习生字“漪”。 草满/ 池塘/ 水满陂, 山衔/ 落日/ 浸寒漪。 牧童/ 归去/ 横牛背, 短笛/ 无腔/ 信口吹。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1.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2.交流议答,使学生明确。 (1)第一句诗:指名读。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诗里的“陂”的?(陂:池岸。) 看书上的插图,哪部分是和这句诗的意思相对应的? 提示:这句诗的意思
24、可说成“草满陂,水满池塘”。两个“满”字表现出了水草丰美的样子,写得生机蓬勃。(板书:草、水满) (2)第二句诗:指名读。这句诗里的“衔”是什么意思?点击“衔”进入链接,屏幕上出示:“衔”,用嘴含,叼。“山”如何“衔”落日?请同学们看图想象,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同桌之间讨论讨论。交流议答:诗中的“衔”是什么意思?(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好像被山含住了。)图上哪一部分和“山衔落日”相对应? 你是怎么理解“寒漪”这个词的?点击进入链接,屏幕显示:“寒漪”,让人感到寒意的水中波纹。“浸”是把东西泡在液体里,诗中是把什么浸泡在寒漪中呢? 谁来说一说这句诗的意思?谁再连起来说一说一、二两句诗的意思
25、?齐读第一、二两句诗。(3)学生探讨第三、四两句诗。教师批注第1单元 课时教案教师专用 “牧童”指什么人?(这里指放牛娃。) “归去”表示回到哪里去?(回到村里去。) 看图:你是怎么理解“横牛背”的?(横骑在牛背上。)“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这两句诗你是怎么理解的? 指名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四、品读古诗,想象画面,领悟诗境 1.师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品读理解。“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读完这两句诗,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2.交流感受,练习朗读。体会乡村儿童生活的乐趣,感悟童年的美好。全班交流。允许有自己的感受。对学生不正确的认识要进行恰当的引导。 五、结合学生的积
26、累,拓展阅读1.交流已经背诵下来的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 2.拓展阅读描写儿童生活的诗。 六、作业1.有感情地背诵村晚。2.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续编故事。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宋 范成大村庄儿女耘田织布辛劳赞扬童孙桑阴种瓜 可爱 喜欢稚子弄冰 宋 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村 晚 宋 雷震 草满/ 池塘/ 水满陂, 山衔/ 落日/ 浸寒漪。 牧童/ 归去/ 横牛背, 短笛/ 无腔/ 信口吹。成功之处 1.创设情境。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采用游戏导入、音乐渲染、语言描述等教学策略,从多方面、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自主探究环节。这
27、一环节主要体现在识字写字和理解诗意等方面。不足之处 整节课下来还有许多遗憾和不足之处。因为新接这个班,对学生不够了解,备课时考虑不够全面,不能针对学生差异创设问题的情境。另外,我说得较多,学生发挥得有点少,没有做到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为辅。 第1单元 课时教案教师专用2 祖父的园子 1.知识与能力 正确认读本课“蚱、啃”等生字,学习多音字“晃”,会写“蝴”等生字,能正确读写生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3.情感与价值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学习本课生字,引导学生自主读文,把握
28、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学生:完成预习,圈出生字、生词。 教师:1.查看学生预习情况,了解学情。 2.准备多媒体课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设疑激趣不一样的童年有不一样的快乐,不一样的生活有不一样的精彩。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萧红笔下的一篇文章祖父的园子。(板书课题:祖父的园子)齐读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检查预习1.检查字词,指导书写。大屏幕出示:蝴蝶 蚂蚱 啃食 樱桃 蚌壳 割草 嘟嘴 倭瓜 啰唆 闲逛 瞎闹 水瓢 铲子 承认 拴住 拔出 开火车认读生字词。指导认读多音字“晃”。 2.讲解个别重点词语。小组交流探讨,通过查阅工具书、联系
29、上下文、同桌交流等方法理解文中部分词语,全班汇报。3.书写“蝴、蚂、蚱、樱、拔、瞎、铲”等生字。4.了解作者。你们课前收集了作者的资料,谁来介绍一下作者? 萧红,现代著名作家,原名张廼莹,黑龙江呼兰人。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跋涉。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1940年发表了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思考:你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教师批注第1单元 课时教案教师专用 2.小组讨论:作者回忆了童年时在祖父的园子里经历的哪些场景? 3.全班交流:记忆中的园子(第13自然段);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第415自
30、然段);园中的一切都是活的,都是自由的(第16、17自然段);在园中玩累了,可以快乐地入梦(第1820自然段)。4.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记忆中祖父的园子色彩鲜艳,景物众多,祖父经常在园子里劳作,“我”也经常在园子里“乱闹”、玩耍,园中的景物是自由的,“我”也是自由的、快乐的。 四、布置作业,巧设悬念1.熟读课文,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 2.规范书写本课生字词。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回忆课文内容。生汇报: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交流汇报,理解课文1.默读课文,找出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情景,体会“我”的心情。(学生自主学习) 2.汇报交流: (1)对园子的印象。(第
31、13自然段)(出示课件)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出示课件) (祖父的园子里昆虫丰富多彩;昆虫非常可爱;祖父的园子充满生机、热闹、美丽“我”对园子非常喜爱,难以忘怀。)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热闹和生机勃勃的感觉。(2)“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第415自然段) “伏在”“乱钩”,说明“我”的举止很天真可爱,说明园子不仅是“我”童年的乐园,还是学习的大课堂。(这几个自然段围绕着“我”错把谷穗当作野草割掉的趣事展开,通过对话表现出“我”的年幼无知
32、和天真顽皮,也表现出祖父对“我”的喜爱和呵护。一老一少,形象鲜明,语言生动,特别是人物心理很耐人寻味。教学中,还可安排角色表演的形式,激发兴趣、丰富内容、加深体验。) “我”在园子里到底是玩还是干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出示课件) (“我”在园子里干活就是玩,玩就是干活,反正都充满了欢乐。) 选择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我”的快乐。 (3)感受园子里所有生命的自由。(第16、17自然段) 思考:从这两段话中你读出了什么?是从哪些句子读出来的?(出示课件) 交流、讨论。重点朗读第17自然段,体会其中的自由和快乐。(理解作者在这一段列举了大量事物,花费大量笔墨细致描写的用意,充分感受园子中
33、所有生命的自由自在。) 3.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段话,通过恰当的语气把“我”的快乐心情读出来。 学生评议,看谁读得好。教师批注第1单元 课时教案教师专用 三、总结课文,情感升华祖父给予“我”足够的宽松氛围。让“我”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更有慈爱的祖父。祖父允许“我”随便玩闹,对“我”倾注了爱心和耐心,祖父给了“我”心灵的自由,他的爱放飞了“我”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我”自由、快乐而又幸福的童年。 四、拓展探究心中有自由快乐,看什么都是自由快乐的,让我们再来看看园子的景象吧!引读:明媚的阳光下,花开了,在我看来,就像;鸟飞了,就像;虫子叫了,就像;倭瓜有的爬到架上,有
34、的爬到房上,在我看来,是;黄瓜有的开着花,有的结了果,在我看来,是;玉米长得特别茂盛,在我看来,是仿写:了,就像;了,就像。 五、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兴趣的,还可以背一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课文中体现童真童趣的句段。3.课外阅读有关童年生活的文章,如高尔基的童年,为“口语交际”学习做准备。 祖父的园子 好玩 快乐 美丽 自由 热爱 怀念成功之处 1.突出以学生为本。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小组内把记忆生字的好办法说给小组成员听,互相交流想法,博采众
35、长,引发思维的交流和补充,激发他们共同学习的兴趣。2.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个基本环节,此举以学生为主体,做到了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实现了由在阅读中感悟、积累语言到在实践中运用、完善语言的转变。不足之处 在提问学生时,比较保守,没能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没有相信学生的潜能,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并为他们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没有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发展思维,启发想象。3 *月是故乡明 1.知识与能力 学习本课“渺、篝、萌”等生字,学会一个多音字“燕”,正确认读“浩渺、篝火、萌动、澄澈、旖旎”等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1)学会从大处着
36、眼、小处落笔的评点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第1单元 课时教案教师专用 (2)尝试以散文的形式表达自己对故园的情怀。 3.情感与价值体会作品表现的人对家、家园和故乡的刻骨铭心的依恋之情及深刻内涵。(1)学习本课“渺、篝、萌”等生字,学会一个多音字“燕”。(2)品味文章语言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思乡情,学会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寻找典型词句,体会文章语言质朴平淡、感情真挚醇厚的特点和借景抒情的写法。教师: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常见的。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不
37、一样的深情厚谊。他是谁呢? (多媒体投影2007年播放的感动中国颁奖典礼录像及季羨林的简介) 古往今来,思乡的作品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月是故乡明。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屏幕出示“浩渺、篝火、萌动、澄澈、旖旎、耄耋”等词语。学生自由读词,多种方式识记。 2.了解词语意思。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 烟波浩渺:形容水面辽阔。相映成趣:二者互相衬托,显得更有情趣。 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茂林修竹:茂密高大的树林竹林。修,长。 3.将生字词回文,熟练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读出韵律1.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散文,走进季老的内心世界。现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
38、课文。(分男生、女生两部分朗读,读的同时请把你认为优美的段落做上标记。) 2.同学们读得不错,男生声音洪亮,女生感情细腻,这里有几个词语需要特别注意。 (再次重点指导。) 四、深入读文,划分层次1.第1自然段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作了简单阐释。“月是故乡明”是一句流传很广、用以表达对故园之思的诗句,它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本文的第1自然段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2.第2、3、4自然段是作者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第2自然段是一个过渡段,由月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故乡往往与童年连在一起,作者对家乡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虽然只在故乡待了六年,但儿时的记忆连同
39、那少年的梦境与感受仍新鲜如昨,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这些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构成了美丽纯洁的乡村生活图景,经过几十年后,一位耄耋老人的叙述显教师批注第1单元 课时教案教师专用 得更加动人。3.第5、6自然段写作者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4.最后一段是对前面的呼应,也是作品在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和对故乡的思念的记叙与描写之后,情感的自然迸发,虽然短短几句话,却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五、探究学习1.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哪些段落写得优美吧! (学生站起来朗读并稍加分析,34个人) 2.思考:季羨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仅仅生活了六
40、年的小山村? 六、总结全文季羨林先生走出了鲁西北那个小村庄,走出了国门,但没有走出那植根心底的爱国情结;他走进燕园,走上了大学的讲台,却没有走出那融入生命的乡土情结;他走上了社会的高层,步入了人生的辉煌,但没有走出那刻骨铭心的平民情结。有评论家称他为“平民中的大师,大师中的平民”。让我们去用心感受那浓浓的故乡情吧! 七、布置作业有许多事物都能唤起我们对家乡的怀念:老树、老街、老房子、门前的池塘、一塘的荷花想想夕阳的余晖和袅袅的炊烟,想想母亲呼唤儿女的声音请置身于某个情境,写一个片段。月是故乡明 月是故乡明 引题(1) 回忆 (24) 思乡 (5、6) 情感升华 总结(7)成功之处 贴近生活,注
41、重方法指导。创设情境,体现双向互动。面向全体,关注每个学生。 不足之处 1.教学预设,对时间的规划有偏差,导致整节课时间上前松后紧。学生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2.教学时放手尺度还可以更大些。在引导学生理解了课文某些段落后,可以放手让学生说。 很多孩子表达时不能抓住要点,说话缺乏条理,随意性强。学生自我展示的欲望强烈,不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因此在评价别人时语言苍白,缺乏说服力。4 *梅 花 魂 1.知识与能力 学习本课“葬、腮、玷”等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自读探究,体会梅花坚韧高洁的品格,感悟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深情。 3.情感与价值 第1单元 课时教案教师专用 学
42、习梅花的坚贞不屈,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及爱国情感。学习本课“葬、腮、玷”等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通过阅读,深入感悟梅花精神及外祖父深厚的爱国情感。教师: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欣赏梅花 1.导语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花冬天开放吗?听到有同学说是梅花。那么,你们学过哪些 描写梅花的诗歌呢?(王安石的梅、王冕的墨梅等。)可见梅花历来是画家、诗人所赞美的对象。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个和梅花有关的故事。(板书课题) 2.课件演示,欣赏梅花,学生吟诵咏梅的诗句。3.过渡:看到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作家陈慧瑛常常会想起身在异乡的外祖
43、父,并由此勾起了她一连串的回忆。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速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文章中回忆了外祖父的哪些事。2.讨论交流,理清条理,出示小标题。(吟诗落泪、珍爱梅图、思国伤怀、赠墨梅图、送梅花绢。) 3.圈画生字,学习交流。 三、再读课文,品悟梅花1.在作者的记忆中,外祖父是一个爱梅的人,你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一点呢? 我们在读过文中的这几件小事后,都能感受到外祖父爱梅花。你是怎样从这些段落中读出这种感情的呢? 出示:我们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可以用这些方法:(1)联系上下文;(2)抓重点词句;(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4)用朗读的方式;(5)其他自己喜欢的方法。 2.自学体会,动手圈画。 3.
44、读句交流,谈理解。4.重点引导第二件事:从对比手法的使用及对外祖父神情、语言、动作等的描写中体会对梅花的爱。5.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 四、品读升华,歌颂梅花1.过渡:外祖父为什么对梅花情有独钟,文中哪一段话给我们解开了这个谜团? 2.自由读外祖父说的那段话,互相交流、讨论。 (1)从这段话中你了解到哪些内容? (2)把你了解到的内容讲给同桌听听。(3)全班交流:梅花的精神(不畏严寒、坚贞不屈);梅花的精神象征中华民族的精神;保存墨梅图激励自己保持民族的气节。 3.说说中国历史上出了哪些有气节的人物。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外祖父对梅花、对有骨气的中国人的敬佩。教师批注第1单元 课时教案教师
45、专用 (1)自由练读。(2)指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3)齐读。 五、探究学习1.课文除了写外祖父挚爱梅花外,还写了外祖父几次哭了,请找出来读一读。 引导学生想象说话。(1) 读唐诗宋词时,外祖父满脸忧伤,“莺儿啊,莺儿”(2) 当外祖父因年纪太大无法回国而哭时,“亲爱的外公,你别哭了” (3) 当外祖父含泪递梅花手绢时,外祖父满心凄楚,“莺儿啊,莺儿” 2.学完了课文,你明白文章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目了吗? 3.结合着自己的理解来谈。让学生明白,梅花魂就是爱国心。 4.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 5.让学生想象说话:外祖父就是这样一位时时刻刻都牵挂祖国的老华侨,他在临终前还不忘嘱咐家人,一定要把他的骨灰带回到祖国去,我们完成了老人的遗愿,把他安葬在梅花树下。又是一年的冬天来临了,面对着梅花树下的老人,你想说些什么呢? 6.师导语:“故乡、祖国”让多少身居海外的旅人、游子拥有无尽的相思与眷恋,几千年来,多少文人墨客吟诵出了无数“思乡爱国”的诗篇,你会吟诵吗? 六、总结全文古往今来,由于许多历史原因,许多像文中外祖父一样的中华儿女流落他乡。他们虽然身穿洋装、说着异国的语言,但是他们的血管里流动着中国人的血,他们的胸中跳动着一颗颗中国心。最后让我们一起来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