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饶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上饶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 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和健康需 求,依据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令第560号)、国务 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国发202111号)、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西省全民健 身实施计划(2021-2025)的通知(赣府发202128号)、江西省“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 实施计划。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 神和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
2、和十九 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继续深入实施全民健 身国家战略,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的目标定位,以满足人 民群众对高质量健身服务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 创新为根本动力,提高全民健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水平,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快补齐健 身场地设施短板,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充分(十)科技保障。积极运用互联网、第五代移动通信(5G)、 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加快推进全民 健身智慧化发展。推动健身场地设施智能化升级,推进健身 步道智能化改造、智慧体育公园及智能室外健身路径建设。 依据场馆信息化建设标准规范,稳妥推进公共体育场馆
3、信息 化管理服务系统建设,逐步实现客流监控、场馆预定、赛事 活动、应急事件处理等信息的智能收集与上报,有效降低场 馆能耗和运营成本。配合建设全省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 提供便利化的健身设施查询预定、体育培训报名、科学健身 指导、健身爱好者社群交流等服务。(十一)人才保障。加强健身指导、组织管理、科技研 发、宣传推广、志愿服务等方面的人才培养供给。支持高校 开设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体育运营与管理等专业。整合上 饶市大中专院校体育专业人才资源,推进全民健身智库建设。 畅通人才培养渠道,推动社会体育指导员、基层体育工作者 提升服务技能,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人才培养。鼓励 退役运动员、高校体育专业
4、学生、学校体育教师等高素质专 业人才加入全民健身服务工作。(十二)政策保障。各级政府要统筹资金,大力支持全 民健身公共服务,完善多元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全 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对全民健身事业提供捐赠和赞助。落实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的用地政策,挖 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严格执行新建居住小区配套建设健身 设施规定。将全民健身重点工作情况纳入文明城市、卫生城 市、健康上饶行动等创建指标与评估体系。(十三)安全保障。加强全民健身设施安全监管,确保 场地设施开放服务达到防疫、应急、疏散、产品质量和消防 安全标准。坚持防控为先、动态调整,落实防控措施,完善 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监管责任体系
5、,强化赛事风险评估,落实 安全防范措施。提升全民健身相关信息服务平台的网络安全 等级,强化数据安全保护措施,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十四)文化保障。大力宣传全民健身在我市“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大美上饶”中的独特作用和重要价值, 打造全民健身文化精品工程,运用多样化媒体手段推广全民 健身典型案例,鼓励体育明星等公众人物参与体育文化宣讲 工作,支持体育主题类影视摄影等文化作品创作,深入挖掘 红色和苏区体育史,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好 群众身边的体育故事。利用我市“红色、绿色、古色”文化资 源,在重大体育赛事节点开展健身文化展示、学术论坛等主 题活动,按照有关规定表彰奖励全民健身先进
6、组织和个人, 推动形成全民参与健身的社会新风尚。四、组织实施(十五)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党对全民健身工作的全面 领导,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 与、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把 全民健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出台本地区全 民健身实施计划。加强部门协作,将全民健身融入各部门相 关政策中,推动全民健身重大政策措施落地实施。(十六)强化督导落实。市体育局要会同市直有关部门 对各地政府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过程跟踪与评估,及时分析问 题,加强督促指导。2025年底前,各地体育行政部门要会同 有关部门对本地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实施效果进行总体评估, 将评估结果报告
7、同级人民政府和市体育局,并依据有关规定 向社会公布。发挥全民健身的多元功能与综合价值,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 展大局。(二)发展目标。建成与上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人民群众参与健身的获得感和幸 福感持续提升,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 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 盖,到2022年底,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N2.3平方米,经 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N37.2%;到2025年,全市人均 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 例达到38.5%,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16名。二、主要任务(三)夯实全民健身场地设施
8、基础优化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布局。聚焦群众就近、科学、多 样化健身需求,综合考量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与分布、 存量设施布局、建设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实施全民健身 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统筹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完 整居住社区建设、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等工作,充分合理利 用公园绿地、闲置场所和城市路桥附属用地、建筑物屋顶、 地下室等“金角银边区域,优先规划建设贴近社区、便民实 用的中小型场地设施。促进社区养老设施与全民健身设施的 资源共享、功能衔接。全市城乡社区均建有全民健身场地设 施且设施状况良好,新建居住区和社区人均室外体育用地面 积N0.3平方米,人均室内体育用地建筑面积M.1平方米。加大
9、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支持在商业综合体、工业 园区、文化旅游场所等区域配套体育健身设施。鼓励建设符 合环保和安全等要求的健身馆等。探索建设社区百姓健身房, 打造距离亲民、价格亲民、服务亲民的全民健身新载体。依 托城市公园、沿河沿湖地带、郊野山地等良好生态资源,高 质量建设健身步道、登山步道、骑行步道等城市休闲步道。 加快推进上饶市森林公园、灵山、三清山等健身步道的建设, 加强区域间联动,做好不同类型步道间的互联互通。增加农 村地区体育健身设施供给,推进乡镇全民健身广场、全民健 身中心、足球场等建设。推进市体育中心全面提升改造,实 现既能承接国际、国内赛事,又能满足全民健身需求的目标, 并引进知
10、名专业体育运营团队,打造成为体育服务综合体。 全市新建或改扩建全民健身中心不少于4个,配建至少1片 群众滑冰场,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达到0.9块。各地至少新 建或改扩建1个体育公园。提升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服务水平。持续改造提升公共体 育场馆硬件设施条件,落实场馆信息化改造,加快场馆平战 两用改造,做好场馆应急避难(险)功能转换预案。完善场 馆配套服务设施,支持有条件的场馆改造成覆盖全人群和涵 盖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体育用品销售、体育培训等多种业 态的体育综合体。鼓励引入社会专业运营团队承接或参与公 共体育场馆运营,规范运营行为,确保公共体育场馆服务公 益属性。落实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加快
11、推动学 校、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场馆向社会公众开放。(四)激发全民健身社会组织活力完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完善以市、县两级体育总会为 枢纽,各类单项、行业和人群体育协会为骨干,群众身边的 社区健身团体、体育俱乐部等基层体育组织为基础的覆盖城 乡、富有活力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加强市、县两级体育总 会组织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乡镇(街道)和行政村(社区) 依法建立老年人体育协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单项体育 协会。推进农村全民健身站点布局建设,夯实基层体育健身 组织基础。根据江西省社会团体管理办法,加强对单项 体育运动协会、俱乐部等社会团体的管理、考核和年检,强 化公益服务意识,活跃全民健身活动,促进健
12、康发展。推动全民健身组织规范建设。加强全民健身组织的党组 织建设,将党建融入全民健身组织发展全过程。健全全民健 身组织法人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积极吸纳社会各界精英参 与管理,对队伍稳定、组织活跃、专业素养高的“三大球”(篮 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骑行、跑步、广场舞、 健身气功、太极拳等自发性全民健身社会组织给予场地、教 练、培训、等级评定等支持。将组织群众参与全民健身赛事 活动情况及运动项目推广普及作为全民健身组织的主要评 价指标。加大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力度,鼓励全民健 身组织承接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科学健身指导等全民健身公 共服务,激发全民健身组织自身发展动力。(五)完善全民
13、健身赛事活动体系培育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打造品牌赛事引领、多项目覆 盖、多层级联动、多主体主办、全人群参与的全民健身赛事 活动体系。举办好上饶市第六届运动会、上饶市第七届老年 人健身体育运动会、上饶马拉松赛等赛事活动。选拔队伍、 积极组团参加江西省第十六届运动会群众项目比赛、江西省 第七届全民健身运动会等群众性综合赛事,广泛开展足球、 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具有良好群众基础的运动项目业余 联赛,持续开展斯诺克、中式台球、“环鄱阳湖”自行车、铁 人三项、桥牌、体育舞蹈、广场舞、气排球等赛事活动,结 合各地实际培育农耕健身、健身健美等各具特色的全民健身 赛事活动品牌。积极组织参与全国、全省社区运动会
14、,打造 市、县、乡、村四级社区体育赛事体系。积极探索运用现代 科技手段举办线上赛事活动,开拓全民健身线上线下融合赛 事模式。因地制宜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三大球”及羽毛 球、乒乓球、游泳、广场舞、瑜伽、门球、柔力球、地掷球 等休闲运动项目,支持开展武术、舞龙舞狮、龙舟等民族民 间民俗体育活动,鼓励开展轮滑、击剑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 的运动项目。常态化开展元旦健步行、重阳登高、全民健身 日、中国农民丰收节等全民健身主题活动,丰富群众节庆体 育活动,推动体育生活化。大力推广居家健身模式,鼓励各 单项体育协会、体育明星、体育专业技术人员等参与健身直 播活动。(六)提升全民健身科学指导服务水平健全
15、科学健身常态化工作机制。推广线上线下相结合的 科学健身普及模式,支持开设线上科学健身大讲堂,组织开 展科学健身服务“六进”(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 进乡村、进军营)活动。加快县级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建设, 常态化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提升体质监测服务标准化水 平,建立体质监测数据库,提供针对性科学健身指导服务。 定期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工作。组织开展国家体育 锻炼标准达标测验赛,提高达标测验覆盖率。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优化社会体育指导员年 龄、等级结构,扩大队伍规模,吸纳各类体育专业人士加入 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专项技能和业务 知识培训,提升指导服务率和科学
16、健身指导水平。弘扬全民 健身志愿服务精神,打造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品牌,依托全国 社会体育指导员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全民健身志愿者注册、志 愿服务活动招募、信息统计和查询、线上培训和考核等全民 健身志愿服务工作全流程、信息化的管理。(七)促进全民健身重点人群活动开展落实全龄友好理念,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和赛事活 动开展中充分考虑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等不同人群的需 求,保障群众健身权益。落实青少年体育“健康包”工程,开 展针对青少年近视、肥胖等问题的体育预防和干预。支持开 展青少年体育周末营、夏冬令营等精品活动。组织开展防溺 水教育培训进校园活动。鼓励在新建社区建设老年人运动与 健康服务中心,提供有
17、针对性地运动健身方案和运动指导服 务,丰富社区养老健身服务,推广适合老年人的体育健身休 闲项目和方法,提高健身设施适老化程度。完善公共健身设 施无障碍环境,加大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培训,挖掘出更 多适合各类残疾人开展体育锻炼的康复、健身项目,推动残 健融合,开展残疾人体育康复健身活动。全面推行广播体操、 健身气功等项目的工间操健身制度,鼓励建立职工体育社会 组织,广泛开展符合职工身体状况和职业特点的健身活动和 体育竞赛,提倡根据行业、工种特点创编健身项目。推动农 民、妇女、少数民族等人群健身活动开展。(八)推进全民健身跨界融合发展深化体教融合。支持各级各类学校设立专(兼)职教练 员岗位,鼓励优
18、秀退役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进入校园担 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由体育和 教育部门共同拟定学生体育赛事计划,建立分学段、跨地域 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支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建立 社会体育俱乐部竞赛、训练和培训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体育社会组织为缺少师资的 中小学提供体育教学和教练服务。推动体卫融合。探索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 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模式。探索研究制定全民健 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推广体卫融合机构 向基层覆盖延伸,鼓励大型医疗机构设立运动康复专科,试 点在社区医疗卫生机构设立科学健身门诊,逐步建立慢
19、性病 运动干预体系。加强体卫融合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运动防护 师、运动营养师等人才培养。推动高等院校、医疗机构、社会组织、市场主体等加强合作,推进体卫融合理论、科技和 实践创新。促进体旅融合。鼓励各地结合本地旅游、体育赛事、人 文自然环境等资源禀赋,优化体旅融合产品和服务供给,满 足群众健身、旅游的复合型消费需求。加强品牌赛事与旅游 路线的有机结合,各地着力打造1条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精 品路线。鼓励旅游景区、度假区等完善山地户外营地、徒步 骑行服务站、自驾车房车营地等体育旅游设施建设,积极开 展消费引领型运动项目赛事活动,拓展体育旅游新业态。培 育发展专业体育旅游企业,强化体育旅游经营项目安全管理。(九)促进全民健身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大节假日、夜间、基层体育赛事供给,组织开展体育 消费节、体育夜市、体育嘉年华、体育博览会等活动,打造 主题鲜明的体育消费活动品牌。积极开展体育运动水平等级 标准达标评定,激发群众运动技能学习热情,激活全民健身 培训市场。提倡各地结合实际发放体育消费券。鼓励政府与 社会力量合作,向公众提供公共体育服务,降低公众付费价 格,实现体育服务更加公平可及。三、保障措施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