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湖北省荆州市荆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详解.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1-2022学年湖北省荆州市荆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湖北省荆州市荆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详解.docx(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荆州中学20212022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唐诗何以成为经典?从数量上来看,据专家估计,唐诗(包含五代诗)存世数量约53000首,作者约3000人。这组数字, 远远超过了从诗经以来到隋朝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全部诗歌的总和。在作者方面,写诗几乎成为当时唐 朝全民性的文艺活动,各行各业都有诗作传世,甚至不乏无名氏的精彩诗作留了下来。因此,从作者的身 份、诗作的数量和诗人的数量来看,唐代诗歌都达到了一个极其辉煌的程度,堪称中国历史上诗歌的黄金 时代。唐诗之所以成为古代文学的经典,主要是因为它的
2、艺术造诣登峰造极。那个伟大的时代不仅诞生了 李、杜这样享有世界声誉的诗人,而且还涌现出一批卓有成就的名家,比如初唐四杰、王孟、高岑、晚唐 的小李杜等。不仅如此,唐诗的风格非常多样。既有像杜甫这样描写现实的伟大诗人,也有像李白这样风格比较浪 漫的诗人,同时还有一些深受禅宗思想濡染的诗人。而且中国古典诗歌的各种体裁的发展,在唐代都达到 一个全盛时期。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切好诗,到唐代已经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的齐天大 圣,大可不必动手。”我揣摩鲁迅先生此话之意,大约是如今的我们如果想写诗抒发胸中之意的时候,不 妨直接引用一首唐朝诗人的诗即可,不必亲自操刀了。唐诗之所以经典,还有一个因素就
3、是,经典是要经过长时间检验的,而唐诗具有强大的时间穿透性。 经典在流传过程之中,会得到不断的阐释和接受,会融入很多时代因素,成为作者和读者的一个公共空 间,作者在写的时候就会留下空白,等着读者去填充。读者在读一首诗的时候,在某一个时间节点,忽然 之间豁然开朗,领悟到诗歌的真谛,那么这时候我们就和作者发生了共鸣,这就是接受文学传播过程中的 时间穿越性。红楼梦中有“香菱学诗”片段,黛玉给香菱推荐“诗歌教科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 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诗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了。”也就是先把王维的诗揣摩透了; “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 杜的七言律诗”,因为杜甫的七言律诗在盛唐以后是出类拔萃的;“次再李青莲
4、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 首”,李白的七绝是黛玉给香菱指定的第三本教科书。黛玉认为,有了这三本“教科书”垫底,再往上追 溯读陶渊明的诗,读庾信、鲍照的诗,就有基础了,再过一段时间经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香菱就可以成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 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 字。四、作文(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1年,我们正在穿越百年大变局的时代路口,步履艰难但目光坚定。从国家到个人,抉择是横亘一 年的命题。我们看到,顶着疫情阴霾,中国商人冒险出行;面对滔天洪灾,酒店店主打开了门;“双减” 变轨之下,新东方断臂求生;“三孩”政策落地,不同家庭
5、作了生与不生的决定;14年分离之后,被拐儿 子回到亲生父母身边;“童话大王”郑渊洁选择停刊,擎起反侵权大旗;专职妈妈走上了考公务员之路; “老旅游人”当上了职业红娘每一个抉择都是对过往的告别,对新生的渴望。即便前途只有一丝微光,即便泰山崩于眼前,也须咬 紧牙关,奋力拼搏。每一个抉择看似微小,但都是每一个个体对时代做出的坚强回应。面对这一个个抉择构成的中国这一年的社会图景,请以“抉择”为题写出你的思考和感悟。不要套作和抄 袭,字数不少于800字。荆州中学20212022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
6、一:唐诗何以成为经典?从数量上来看,据专家估计,唐诗(包含五代诗)存世数量约53000首,作者约3000人。这组数字, 远远超过了从诗经以来到隋朝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全部诗歌的总和。在作者方面,写诗几乎成为当时唐 朝全民性的文艺活动,各行各业都有诗作传世,甚至不乏无名氏的精彩诗作留了下来。因此,从作者的身 份、诗作的数量和诗人的数量来看,唐代诗歌都达到了一个极其辉煌的程度,堪称中国历史上诗歌的黄金 时代。唐诗之所以成为古代文学的经典,主要是因为它的艺术造诣登峰造极。那个伟大的时代不仅诞生了 李、杜这样享有世界声誉的诗人,而且还涌现出一批卓有成就的名家,比如初唐四杰、王孟、高岑、晚唐 的小李杜等。不
7、仅如此,唐诗的风格非常多样。既有像杜甫这样描写现实的伟大诗人,也有像李白这样风格比较浪 漫的诗人,同时还有一些深受禅宗思想濡染的诗人。而且中国古典诗歌的各种体裁的发展,在唐代都达到 一个全盛时期。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切好诗,到唐代已经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的齐天大 圣,大可不必动手。”我揣摩鲁迅先生此话之意,大约是如今的我们如果想写诗抒发胸中之意的时候,不 妨直接引用一首唐朝诗人的诗即可,不必亲自操刀了。唐诗之所以经典,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经典是要经过长时间检验的,而唐诗具有强大的时间穿透性。 经典在流传过程之中,会得到不断的阐释和接受,会融入很多时代因素,成为作者和读者的一个公共空
8、间,作者在写的时候就会留下空白,等着读者去填充。读者在读一首诗的时候,在某一个时间节点,忽然 之间豁然开朗,领悟到诗歌的真谛,那么这时候我们就和作者发生了共鸣,这就是接受文学传播过程中的 时间穿越性。红楼梦中有“香菱学诗”片段,黛玉给香菱推荐“诗歌教科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 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诗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了。”也就是先把王维的诗揣摩透了; “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 杜的七言律诗”,因为杜甫的七言律诗在盛唐以后是出类拔萃的;“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 首”,李白的七绝是黛玉给香菱指定的第三本教科书。黛玉认为,有了这三本“教科书”垫底,再往上追 溯读陶渊明的诗,读庾信、鲍照的诗,就有
9、基础了,再过一段时间经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香菱就可以成为诗翁了。这一段观点,不仅是曹雪芹的观点,也是清代很多作家、学者共同的观点。所以宋元明清以 来,无数的诗歌读者,包括专业读者和非专业读者,他们在进行评论的时候以唐诗为主要评论对象。而他 们学写诗歌,就像练书法时临帖一样,也是以唐诗为榜样。所以唐诗一千多年来,从唐代传到今天,是一 代一代的读者不断努力、不断经典化的过程。(摘编自魏景波唐诗经典的现代价值)材料二:唐诗是中国五七言古今体诗的高峰。这座高峰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有多方面的原因。从七世纪初建国到八世纪中叶安史叛乱之前这一百 多年,唐帝国的经济一直是上升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文化的繁荣。
10、即使在安史之乱后,由于南方的开 发与南北交通保持畅通,经济和文化增长的势头也没有停顿下来。这个社会,正是整个唐代文学艺术的温 床。此其一。其次,由“五胡十六国”极其纷扰混乱的局面到隋唐统一,是一个国内各民族由斗争而融合 的过程。国内各民族的融合,还加上当时日趋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都使得各阶级阶层的生活变得丰富复 杂,为作家们的修养和创作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养料和素材。其三,在长期南北分裂以后建立起来的唐帝 国,对各种思想,也和对各族文化一样,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态度,例如儒释道三教就是始终并存的。因 此,唐人思想比较活泼,言行较少拘束。这就为诗歌创作和流行提供了方便,从而形成了唐诗的群众性基 础。大家
11、都爱写诗,爱读诗。这对于唐诗的发达,诗人的成长,是不可能不发生积极作用的。其四,唐帝 国为了巩固其统治,制定和执行了通过科举从庶族地主中选拔人才的制度,以打破高门大族对仕途的垄 断。进士是科举中最贵重的,而进士的考试以诗赋为主要内容。这种决定士子前途的考试和因之而派生的 行卷之风,也直接促进了诗歌的创作。最后,就诗歌本身而论,经过八代先驱者的努力,五七言古诗已 经成熟,律绝诗也基本上跨越了它们的试脸阶段,足供唐代诗人自由采用。前辈们积累起来的艺术经验, 充分表现了汉语之美的多种样式,都使得他们易于借鉴昔贤,驰骋才力,发抒性灵,来扩大诗的反映面, 提高诗的表现力。所有这些原因综合起来,就使得唐诗
12、盛况空前,后难为继。(摘编自程千帆唐诗鉴赏辞典序言)【注】应试者将自己平日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前呈送给有地位者,以求推荐,称为“行卷 O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在唐朝,写诗是全民性活动,人人都会写诗,各行各业都有诗作传世,甚至不乏无名氏的诗作流传于 世。B.唐诗成为经典,不仅因为其艺术造诣登峰造极,更重要的是诗歌数量和诗人数量都达到了空前的程 度。C.唐朝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使唐人思想比较活泼,言行较少拘束,有利于诗歌的创作和流行。D. 因为进士是科举中最贵重的,所以以诗赋为主要考试内容的进士考试,直接促进了唐诗的创作繁荣。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
13、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代不仅诞生了李白,杜甫这样的世界级诗人,还出现了初唐四杰、王孟、高岑、小李杜等卓有成就的名家。B.后世读者读唐诗时,只要随时把带有时代因素的理解填充进去,就能豁然开朗,与作者发生跨越时间的共鸣。C.红楼梦“香菱学诗”中的观点,代表了曹雪芹和清代很多作家、学者的观点;自宋以后学写诗,也以唐诗为榜样。D.唐诗的繁荣兴盛,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也得益于当时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融合发展。3 .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持“唐诗的风格非常多样”这一观点的一项是()A.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王勃)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B.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今春看又过,何日
14、是归年?(杜甫)C.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杨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D.荷深水风阔,雨过清香发。(欧阳修)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在评价唐诗的成就时,材料一和材料二有哪些相近或者相同的观点?请简要概括。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1.C2. B 3. D4.写诗成为全民性文艺活动。诗歌题材丰富多样。唐朝诗歌盛况空前。5 .首先提出问题“唐诗何以成为经典”。然后分别从数量(诗人、诗作)、艺术造诣登峰造极、风格多样、具有强大的时间穿透性等四方面进行分 析。最后得出“唐诗的发展过程就是其不断经典化的过程”的结论。【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
15、信息的能力。A. “人人都会写诗”理解错误,依据材料一原文“写诗儿乎成为当时唐朝全民性的文艺活动”可知,并 不是“人人都会写诗”,而是“几乎”人人都会写诗。B.原因分析错误。有材料一可知,唐诗成为经典是因为“从作者的身份、诗作的数量和诗人的数量来 看,唐代诗歌都达到了一个极其辉煌的程度” “艺术造诣登峰造极”“风格非常多样”“具有强大的时间 穿透性”等因素促成的;另外从材料二来看,“所有这些原因综合起来,就使得唐诗盛况空前,后难为 继”可知,唐诗成为经典,绝非“其艺术造诣登峰造极”和“诗歌数量和诗人数量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两方面促成的。D. “因为进士是科举中最贵重的,所以以诗赋为主要考试内
16、容的进土考试”理解错误。依据材料二原文 “进士是科举中最贵重的,而进士的考试以诗赋为主耍内容。这种决定土子前途的考试和因之而派生的行 卷之风,也直接促进了诗歌的创作”可知,“进士是科举中最贵重的”和“以诗赋为主要考试内容的进士 考试”并不是因果关系。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B. “只要随时把带有时代因素的理解填充进去,就能豁然开朗,与作者发生跨越时间的共鸣”分析错 误。依据材料一原文“经典在流传过程之中,会得到不断的阐释和接受,会融入很多时代因素,成为作者 和读者的一个公共空间,作者在写的时候就会留下空白,等着读者去填充。读者在读一首诗的时候,在某 一个时间节点
17、,忽然之间豁然开朗,领悟到诗歌的真谛,那么这时候我们就和作者发生了共鸣”可知,读 者在读诗时,要有特定的“时间节点”,然后才“豁然开朗”,但这并不是说“只要随时把带有时代因素 的理解填充进去,就能豁然开朗”。故选Bo【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论点、论据和论证关系的能力。D.由题干要求“不能支持唐诗的风格非常多样这一观点”可知,“荷深水风阔,雨过清香发”出自 宋朝文学家欧阳修的诗作,“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宋朝文学家王安石的诗作,用宋朝文学家的 诗作不能支持“唐诗的风格非常多样”这一观点。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首先,依据材料一 “在作者方面,写诗
18、几乎成为当时唐朝全民性的文艺活动,各行各业都有诗作传世,甚 至不乏无名氏的精彩诗作留了下来”和材料二“唐人思想比较活泼,言行较少拘束。这就为诗歌创作和流 行提供了方便,从而形成了唐诗的群众性基础。大家都爱写诗,爱读诗。这对于唐诗的发达,诗人的成 长,是不可能不发生积极作用的”可知,两则材料都认为唐朝写诗是全民性的文艺活动。其次,依据材料一 “唐诗的风格非常多样。既有像杜甫这样描写现实的伟大诗人,也有像李白这样风格比 较浪漫的诗人,同时还有一些深受禅宗思想濡染的诗人。而且中国古典诗歌的各种体裁的发展,在唐代都 达到一个全盛时期”和材料二“国内各民族的融合,还加上当时日趋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都使得
19、各阶级 阶层的生活变得丰富复杂,为作家们的修养和创作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养料和素材”“前辈们积累起来的艺 术经验,充分表现了汉语之美的多种样式,都使得他们易于借鉴昔贤,驰骋才力,发抒性灵,来扩大诗的 反映面,提高诗的表现力”可知,两则材料都认为唐朝诗歌体裁风格多种多样。最后,依据材料一 “从作者的身份、诗作的数量和诗人的数量来看,唐代诗歌都达到了一个极其辉煌的程 度,堪称中国历史上诗歌的黄金时代”“而他们学写诗歌,就像练书法时临帖一样,也是以唐诗为榜样” 和材料二“所有这些原因综合起来,就使得唐诗盛况空前,后难为继”可知,两则材料都认为唐朝诗歌创 作盛况空前。【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
20、思路的能力。首先,文章开头即提出“唐诗何以成为经典”的问题,属于提出问题部分。其次,又分别从“从作者的身份、诗作的数量和诗人的数量来看,唐代诗歌都达到了一个极其辉煌的程 度,堪称中国历史上诗歌的黄金时代”,即诗人的身份、诗作数量和诗人数量;“唐诗之所以成为古代文 学的经典,主要是因为它的艺术造诣登峰造极”,即艺术造诣方面;“不仅如此,唐诗的风格非常多 样” “而且中国古典诗歌的各种体裁的发展,在唐代都达到一个全盛时期”,即体裁风格多样;“唐诗之 所以经典,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经典是要经过长时间检验的,而唐诗具有强大的时间穿透性”,即唐诗具 有强大的时间穿透性等四方面来进行分析唐诗之所以成为经典的
21、原因。最后,得出结论“所以唐诗一千多年来,从唐代传到今天,是一代一代的读者不断努力、不断经典化的过 程”,即“唐诗的发展过程就是其不断经典化的过程”。(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各题。掌门于德北在永安城里的武术界,多年来一直流传着这样两句话一是:太极李一甫,八卦杜其石。还有一是:八卦不识太极,太极不知八卦。头一句话解释起来不难,李一甫、杜其石是太极、八卦两门的掌门,又是绝顶的高手,这样十个字, 不能为过。这第二句,就隐藏了一段故事。三十年前,正值壮年的杜其石还沉浸在连胜十五场的喜悦之中。他向永安城里的各大门派发下帖子, 邀其一一过招。各大门派当然不肯示弱,于
22、是便有了老校军场武林大会的盛况。一个月内,杜其石打败了 所有前来挑战的门派,一时间,杜其石的名字在永安城不胫而走,拜在他门下学艺的少年不计其数。胜是 胜了,可杜其石高兴之余还有那么一点点不甘:太极门的李一甫没来应战。李一甫是山东人,自幼习武,练的就是太极。他十二岁随父亲的单位北上,来到永安城,从此在这里 扎根。他在建筑公司上班,属于技术人员,为人本分,工作积极,在单位里颇有口碑。李一甫救过一个人。那是一个架子工,在四楼绑脚手架时,不慎从高处坠落。恰好李一甫从下边经过,听到惊呼,不由停 下脚步。眼见着人落到面前了,李一甫轻描淡写地一托一推一带,架子工像个纸人似的摇摇晃晃地站在了 那里。欢呼声是在
23、三分钟之后才响起的。那时候,李一甫的身影已经从大家的眼前消失了。这样的人物怎么能不会一会呢?杜其石决定去“踢场子”。所谓的“踢场子”是武林的陋习。人家功夫好,他不服,就到人家练功的地方去寻事,这是极大的蔑 视,就是武功再不济的人也不能容忍。所以,杜其石和李一甫的那一仗打得惊心动魄。一个腾龙在水,一个猛虎入林,拳掌交错,各不相让。打斗到最后的结果是,李一甫抓住杜其石的一 个破绽,狠狠地给了他一拳。这一拳有多重,至今恐怕也只有杜其石一个人知道。从此,八卦门在永安城里变得十分孤立。八卦和 太极两门更是三十年不相往来。人生苦短,三十年也不过弹指一挥间。七月十六的大清早,李一甫的大弟子袁文宗带来一个让八
24、卦门弟子震惊的消息:太极门掌门李一甫要 请杜其石吃饭,地点就在合盛楼。“他怎么说?“杜其石问。“家师说,请杜前辈一定赏光。”袁文宗深施一礼。杜其石的身体微微有一些颤抖。沉吟片刻,他说:“饭是要吃的,不过,应该由我来请。你回去对你 师父说,还是由杜其石略备薄酒,请他务必屈尊移驾。”“你就这样说。”十分钟后,急匆匆的脚步声让杜其石和所有的弟子都屏住了呼吸。还是袁文宗,额角还是微汗,面色还是潮红。离着还有丈把远,他就几乎喊起来:“答应了,答应 了。”杜其石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晚上八点半,李一甫在弟子的簇拥下,准时出现在合盛楼的小宴会厅里。他的面色有一点苍白,脚步 已不那么稳健,虽然嘴角挂着笑,可眉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2022 学年 湖北省 荆州市 荆州 中学 高二上 学期 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详解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