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基本知识简介.docx
《审美基本知识简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美基本知识简介.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审美基本学问简介审美范畴审美范畴,指美学中概括审美对象各种主要属性的一些基本概念,如美丽、丑、 崇高、悲剧性、喜剧性(滑稽)等。争论审美范畴是美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它从不同的角度揭示美和审美的本质。 近代西方美学界消失两种不同意见:一种主见扩大传统审美范畴,把美学涉及的审 美抱负、趣味、审美尺度、形象思维、戏剧性等,都作为审美范畴加以归类研究;另 一种不承认有美、崇高、悲剧、喜剧等范畴,主见由“表现”、“表现力”、“审美 价值”等新概念取代。中国美学界则基本承认传统审美范畴。现实生活中各审美范畴所概括反映的客观对象往往是错综简单的,它们相互联 系,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又不断相互渗透和转化。例如
2、马克思曾说:“黑格尔在 某个地方说过,一切宏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消失两次。他忘记补充一 条:第一次是作为悲剧消失,其次次是作为笑剧消失。”这就是悲喜剧转化的历史必 定性。悲喜剧这两个审美范畴所包含的现实内容都是肯定历史进展中的两个必定环 节,具有内在本质联系。崇高与喜剧性也经常与丑相联系。因此,争论各审美范畴之 间的内在联系也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美丽美丽,又称“秀美”,是审美范畴之一,与崇高和壮丽相对,是美的详细表现形 态之一。美丽的审美对象在形式方面一般都具有小巧、严厉、淡雅、细腻、光滑、圆润、 精致、轻快、舒缓、嫩弱、绚丽、微妙、渐次的流淌变化等特征;在内容方面一般都 不呈现
3、激烈的冲突冲突,而表现为冲突双方的临时相对静止状态。在形式和内容的 关系上则表现为非常协调。就整体而言,美丽对象的基本特征是内外关系的和谐(参 见“和谐” )O详细审美过程中,人对美丽对象的感受,也在主体和客观对象融合无间的和谐 关系中进行。例如人对自然(清风朗日、乌语花香、小桥流水、湖光山色、幽谷小径、 云霞虹霓等)和艺术(婉约诗词、舒缓乐曲、工笔绘画等)中美丽对象的感受,在生 理和心理上都不会消失惊惧、突冗、紧急、急迫和不行遏制的心情感动,而是产生一 种平缓、亲切、轻松、随和、舒坦、闲适、安静、开心等心旷神恰的心境。这种美丽 感与崇高感、悲剧感、喜剧感都有重要区分(参见“崇高”、“悲剧性”
4、、“喜剧 性” )O美丽往往与人形成和谐关系,简洁被人接受欣赏,因而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最 先发觉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审美属性。它在人类审美意识还不简单、审美阅历还不非 常丰富的古代,是人们审美的主要对象。例如古希腊人就把和谐概念与美的概念相 等同,把作为美的详细形态的美丽的特征(即和谐)看成是美的本质。在近代,随着 人们社会实践的进展,人与自然关系不断简单丰富起来,人的审美领域逐步扩大,才 产生了与美丽相对的崇高等审美范畴和对象。悲喜剧性这样一些概念,虽然在古希 腊就广泛争论过,但并没有被明确看成是与美的本质有详细联系的特地审美范畴。相反的审美评价,但是,某些著名的自然山水所具备的美,却能雅俗共赏
5、,获得欣赏 者大体相像的审美评价。某些优秀的艺术作品也是如此。随着人类社会不断进展,欣赏者的审美力量和趣味也处于不断进展变化之中。一 方面,众多的审美客体培育和提高欣赏者的审美力量,丰富欣赏者的审美趣味;另一 方面,欣赏音不断提高的审美力量又促进审美客体的进展丰富。两者具有相互依存 和相互推动的辩证关系。审美活动审美活动,这里指人对生活美和艺术美的欣赏活动,辨别美丑的活动。广义的 审美活动,包括审美的制造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类从精神上把握现实的一种特殊方式。同其他人类熟悉实践活动 一样,它在社会生产实践中产生,随着人对客观世界的熟悉、改造的不断深化而不 断进展。审美活动始终不能离开对详细个别感性
6、形象的感受。人在审美过程中,由直观 对象的触发引起联想和情感活动,体验、熟悉审美对象的内容和形式的审美属性, 其中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地发生作用。审美活动主要是一种再造性和制造性的形象 思维及情感体验活动。审美活动的直接目的是审美享受,得到感情上的感染和熏陶。在审美时,欣赏 音的首要目标是感受审美价值。在这个前提下,才谈得上审美的熟悉作用和道德教 育作用。审美力量审美力量,指人发觉、感受、评价和欣赏美的力量,即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 各种事物、现象的审美价值进行辨别、评定时所必需具备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刨造 力。审美力量一般包括审美意识、审美阅历、审美修养、审美感官,肯定的生理心 理结构和思维、想象
7、力量等。每个正常人都能欣赏美,但所获审美享受不尽相同,有深有浅,有完满有欠 缺,有正确有错误,有健康有庸俗,这不仅取决于人的世界观、审美观,还与审美 力量有关。具有较强审美力量的人有一种灵敏性,能快速发觉美,精确 辨别美丑,区分美的程度,鉴别美的种类,发掘出隐藏在审美对象深处本质性的东 西,并从感性阶段提升到理性阶段。审美力量是人类独有的力量。它的形成与进展当然与人的生理素养进化有关, 但更重要的是人的社会实践。它一方面通过人既改造对象又改造自身的长期劳动实 践形成,并世代相传,不断进化;另方面则是后天审美实践及审美教育培育的结 果。它不仅以肯定生理心理结构为基础,更以肯定生活阅历、审美阅历、
8、文化学问 和艺术素养为基础,受审美观点、审美抱负制约,并随这些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变 化、进展和提高。审美观审美观,指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审美活动)中形成的对美、审美和美的制 造、进展等问题所持有的基本观点(包括标准、趣味和抱负等)。是世界观、人生观 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审美观既有时代、民族、阶级差别,也有个人差异。集体、个人的审美观都受 时代、民族、阶级的社会生活的各种影响和制约,受社会文化条件、政治哲学和道 德观点、宗教信仰、自然科学观点乃至年龄、职业、心理素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和 制约。每个人的审美观都是社会实践、审美实践的产物,既有一般社会性,又有个 别性,各时代、民族、阶级的人由于社会
9、实践、审美实践有连续性、共同性,他们 的审美观经常相互影响,表现出一些共同特征。每个时代的人们的审美观又总在某 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形成和进展。审美观的核心是审美标准和审美抱负。依据与社会历史的进展方向是否相符 合,不同的审美标准和审美抱负可以大致划分成进步的或腐朽的,健康的或颓废 的。进步的、健康的审美观能关心人们正确地发觉并深刻地感受美,能分清美与 丑,并按美的规律改造自身和世界。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指人的主观对客观存在的美丑属性的反映,包括人的审美感觉、熟 悉、感情、阅历、趣味、观点和抱负等。人的审美意识产生于人的生产实践活动,并在长期历史进程中渐渐进展、丰富 和完善。阶级社会里,各阶级、民
10、族的审美意识受阶级意识(包括政治思想、道德观 念、宗教观点等)和民族意识制约,必定会产生很多差别和分歧,但也有一些共同的 审美意识。进步、健康的审美意识能被绝大多数人接受,并被总结成珍贵的精神财 宝。审美意识为客观存在的美所打算,同时又反作用于客观存在的美,关心人们更 自觉地制造、欣赏美。唯心主义美学认为,审美意识是第一性的,是人先天的力量;旧唯物主义美学 虽然承认审美意识是其次性的,是人对审美对象的反映,但因不能熟悉审美意识与 审美实践的辩证关系,又陷入机械论;只有马克思主义美学才科学地解决了审美意 识在社会实践中的产生、进展、作用、地位等问题。目前,国内外对有关审美意识在 人心理过程中的活
11、动特征,以及审美意识的历史进展过程等的争论正在连续和深化, 并消失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揭示审美意识的生理、心理本质的趋势。审美阅历审美阅历,指保留在审美主体记忆中的、对审美对象以及与审美对象有关的外 界事物的印象和感受的总和。审美阅历通常在审美实践的多次反复中形成。人在实践活动、特殊是审美活动 中,积累大量关于外界事物的学问和阅历,审美时,一旦受到审美对象的作用刺激就 会调动有关的阅历记忆,并产生联想,马上作出审美的反应。艺术创作中,审美阅历 显得更为重要。艺术家必需依靠自己在生活中积累的审美阅历,并学习借鉴前人的审美阅历,才能制造出新的、鲜亮生动的艺术形象。审美直觉审美直觉,指对于审美客体得到
12、的直接的审美感觉。不直接面对客体形象产生 审美直觉,就不行能进行审美活动。人在欣赏审美对象时,美的形象作为复合刺激物作用于人的视、听感官,引起 神经系统兴奋,然后经过想象等心理活动,得到审美对象的完整形象,获得美感,这 往往是在瞬间完成的。这一过程,虽然没有明显的有用、功利、道德的追求和来不及 进行规律的推理、分析等思考,但实际上,审美直觉却是以早已积累了与审美的对象 有关的感性阅历和理性熟悉为前提的。因此,审美直觉的背后和里面经常包含着对 事物内容、意义的理解,不同于人的感官对事物现象偶然的瞬间直觉。审美阅历丰富的人比阅历较少的人更能产生敏锐、丰富、深刻的审美直觉,前 者往往能在好像平淡的事
13、物中敏锐地直觉到美,后者则只能对美的形式产生一般生 理直觉,不易发觉其中的美学特性,甚至对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人对审美对象的情感体验经常与在瞬间发生的审美直觉相伴随,成为审美直觉 的一个显著特征。夸大直觉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否认、排斥审美直觉根柢里包含的对于内容的 理解,把一切欣赏和创作都看作是不涉及理性内容的下意识的直觉或单纯的生理感 觉,这是错误的;把审美看作是一种理性熟悉,否认和排斥审美直觉,也是错误的。审美想象审美想象,指审美主体在直接观照审美对象的基础上,调动过去的表象积累丰 富、完善对象和制造新对象的心理过程。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直接感受对象时,并不以机械消极的感受为满足,而总
14、是乐观地调动和改造由于审美对象的信息刺激再现出来的过去记忆中的表象,依据 主体的审美抱负,进行新的结合,从而充实和丰富审美形象,或制造新的审美形 象。审美想象包括:再造性想象。人阅读文学作品时、通过其次信号系统,根据 作品描绘形象的词语表述,在头脑中重现这一事物的形象。制造性想象。人通过乐 观的记忆联想活动,将原有审美表象生发开去,有所补充,或重新加工组合,制造出 新的形象,用以丰富和深化审美对象的内容。审美想象又分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无意想象常是不自觉的,即审美主体没有 主动要求自己想象什么,而自发地绽开想象活动。有意想象是有自觉目的绽开的想 象,它也能促进无意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制造
15、,也没有丰富的审美欣赏。审美想象以审美对象为动身点,其方向和完善程度受审美主体的主观条件(生 活阅历、审美趣味、审美观、文化修养等)支配。丰富的审美阅历积累是审美想象必 不行少的条件。审美推断审美推断,指对于客观事物的审美属性的推断。人对客观事物有多种类型的推断,不同推断具有不同特点.“这朵花是植物”, 是科学的规律推断,推断其科学届性;“这朵花有用”,是有用推断,推断其有用价 值,“这朵花很美”,是审美推断,推断其审美价值。审美推断不同于科学、实用推 断;常带有对感性形象的感情颜色,常受人审美的趣味、抱负和心境等影响,人的欣 赏过程经常是不自觉地进行审美推断的过程。审美者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带
16、着肯定 审美抱负,依据肯定审美标准,依据自己的审美趣味,对于对象作出判断,在此基础 上产生审美享受。艺术家总是把自己的审美推断反映在作品中。审美推断的标准在不同时代、社会、民族、我国具有肯定普遍性和共同性,也 有较大的相对性;它在不同生活经受、审美修养、审美趣味、审美力量的人那里表 现为肯定的差异性。在人民内部,不涉及原则问题时,各人有爱好的自由。但在涉 及敌对阶级利害关系的领域则经常表现出对抗性,具有鲜亮的是非界限。审美推断假如以理论方式阐述出来,就成了审美评论和艺术批判,它能指导和 影响人的审美活动。审美抱负审美抱负,指人憧憬追求的美的最好最高的境界。审美抱负产生于人类社会实践中。人在现实
17、生活中往往猛烈地感到自己的生活 不应这样,而应那样,即在对现实生活有满足和不满足、认为美和不美的基础上, 通过主观的想象等思维活动编织自己认为应那样的生活图景。人的全部社会活动, 从肯定意义上说,就是不断地熟悉现实、产生抱负、并实现抱负的过程。人的审美 抱负就产生在这个过程中。但审美抱负不同于一般理论形态表现的生活抱负,前者 一般表现为形象化、生动详细的美妙生活图景;后者一般表现为较抽象的概念,例 如自由、幸福、无阶级社会、共产主义等。艺术通常是人审美抱负的集中表现和反映。艺术家在感受熟悉现实生活的基础 上,经常塑造出抱负化的人物形象或生活场景,这些艺术形象虽然取材于客观现实 生活,但却经常是
18、概括化和抱负化的产物。它们是艺术家基于生活但又超越生活所 制造出来的,是艺术家审美抱负的结晶。艺术中抱负化的人物和生活,如果那是艺术 家在深刻把握了生活的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制造出来的,随着社会实践的进展,能 变成生活中现实的人物和生活,那么,这种体现进步的审美抱负的艺术形象就能引 起欣赏者的共鸣,使欣赏者在审美享受中看到生活的美妙盼望和进展趋势,鼓舞他 们增加实现美妙生活的信念,增加他们的力气。人对审美抱负的追求,由于一般伴随着较猛烈的情感活动,因而在浪漫主义艺 术中表现得比较突出,并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式。它不仅可通过详细的美妙生活图 景,而且可通过比较纯粹的感情抒发表现出来。艺术中表现的审美
19、抱负不但能给人以精神享受和满足,而且还能激励人为实现 这种美妙生活抱负而奋斗。某些美学家认为人在生活中得不到的,可通过艺术表现 在精神上获得,主见人躲进“象牙之塔”,脱离现实,沉溺于空想的审美抱负之中, 以躲避现实斗争,这种观点是有害的。审美感官审美感官,指人具有审美力量的感官,主要指视觉(眼)、听觉(耳)两种高级 感官。审美感官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器官,它们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 (马克思语)。人通过视、听感官的自然性能接受外界物理信号(声波、光波等), 通过长期社会实践形成有特殊社会性能的感官,即“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 美的眼睛”(同上),能够在直觉感受的同时辨别美丑,产生审
20、美感受力量。审美感 官不仅为人的生理规律支配,更为人的社会意识规律支配,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O作为个人的审美感官的力量,是在先天的生理力量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审美实践 训练、培育的结果。每个人审美阅历的积累和文化素养的提高,对审美感官效能的培 育有打算性意义。古希腊时而的美学家己熟悉到只有视、听觉才能获得审美快感;审美 快感不同于单纯的生理快感。阅历主义美学家认为美感即快感,把二 者等同起来,排斥理性在审美中的作用和地位。有些美学家提出“第 六感官”的说法,认为审美不是通过视、听,而是通过超视、听的 “心灵”(即“第六感官”)来把握对象。理性主义美学家贬低感官 在审美中的地位,片面强调理智的作用,
21、直到康德才严格区分审美快 感与一般快感,明确视、听感官在审美中的作用。移情派代表之一巴 希认为,审美情感来自视、听两种高级感官;而另一个代表谷鲁斯则 把内摹仿的运动知觉(器官知觉)看作审美活动的核心。只有马克思 主义美学才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科学地说明白审 美感官及其审美力量产生和进展的根源,审美感官及其审美力量,以 及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审美价值审美价值,指审美对象客观具有的能在肯定程度上满足人审美需要、给人审美 享受的价值。虽然人必需有审美力量才能熟悉事物的审美价值,但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 所固有的审美价值客观上打算人审美感受的方向、内容和程度。美、崇高等是确定
22、性价值,丑是否定性价值。生活中的丑,依据正确审美评价被 反映在艺术中,则转化为艺术美,转化为确定性的审美价值。社会美的审美价值与社会功利的价值既有联系又有区分。前者是满足人们审美 要求的价值,后者是满足人们实际利益需要的价值.本世纪初以来,一些现代西方美学家认为,美、崇高、秀雅等概念已不再适用, 主见用“表现力”、“审美价值”、“审美性质”等代替“美”这些概念。例如立普 斯认为美学是关于审美价值的科学;伏尔盖持认为美学是一种价值理论,克罗齐认 为,正价值为美,反价值是丑;帕克认为美属于想象的价值,美的本质就是主观审美 阅历的价值问题。杜威和托马斯门罗则把审美价值和一般物品的实用价值相混同, 认
23、为艺术只是人类适应生存的“有用工具”。他们大多从人的主观体验来争论和确 认对象的审美价值,因此不行能正确说明审美价值的实质。审美静观审美静观,一种关于审美方式和审美状态的理论。指审美欣赏和制造过程中主 体全神贯注沉醉于对客体的感受与欣赏,而临时忘却其它事物的存在及其功利价值 等的特殊的心理状态。在审美活动中,当审美主体进入欣赏或创作状态时,,往往需要集中留意于对象, 摒弃有用功利等考虑,才能调动审美感受、情感、想象、抱负等心理力量,同对象溶 为一体,最终获得审美愉悦或制造出艺术品。审美静观是审美活动中特有的心理现 象,对于审美欣赏和艺术制造有重要意义。西方从古希腊起就留意到这一问题。柏拉图认为
24、审美就是对美本身的凝神观照, 与功利、概念无关。康德明确提出“静观”微念,认为审美推断没有感觉和理性上的 利害感,主体只关怀对象的主观合目的性的形式,所以是静观的。叔本华进一步强调 静观就是人的全部精神力气浸没在直观中,不再考虑事物处于何时何地和为何目的, 人成为纯粹无意志、无苦痛和无时间的熟悉主体。康德、叔本华的观点在现代西方美 学中得到片面进展。中国先秦庄子说的“以天合天”、“解衣般礴”、“庖丁解牛”,旬子说的“虚 壹静”和宋代邵雍说的“以物观物”,都近似静观思想。“虚静”、“养气”说也表 明了古代对审美静观的熟悉。清代王国维把叔本华的思想和中国古代哲学加以揉合, 提出“有我之境”和“无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审美 基本知识 简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