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川大公管学院函授本科毕业论文参考格式4.doc
《7.川大公管学院函授本科毕业论文参考格式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川大公管学院函授本科毕业论文参考格式4.doc(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四川大学 本科生(函授)毕业论文题 目 论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三农”问题办学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专 业 行政管理 年 级 2008级 指导教师 徐恩元 学生姓名 顾 乐 学 号 010109302673 2010年5月21日(此处为小3号!)论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三农”问题行政管理专业学生:顾乐 指导教师:徐恩元摘 要:在经济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我国农村社会怎样,城乡发展是否协调,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当前“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实现现代化的核心问题之一,而城乡统筹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路径选择。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把
2、解决好“三农”问题列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都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加速城乡统筹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是一致的。加速城乡统筹发展,就是为了解决好“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较好解决,也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那么怎样加速城乡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从而解决好“三农”问题呢?本文分析了农村城镇化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市发展、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总结了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指导推动农村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思路和举措。关键词:农村城镇化 城市化 “三农”问题 城乡统筹发展(注意:摘要页的论文题目用2号宋体加粗,专业用3号楷体,学生、指导教师用3号宋体;“摘要
3、”二字间空一格(即空一格而不是半格以与“关键词”三字对称)、用小4号宋黑体,摘要正文用小4号宋体;“关键词”三字用小4号宋黑体,关键词一般为3-5个,各个关键词之间空一格(即空一格而不是半格)并用小4号宋体;“摘要”二字和“关键词”三字均顶格并在其后加黑体冒号。)目 录一、城乡统筹与“三农”的含义-1 (一)城乡统筹的含义-1(二)“三农”的含义-1(三)城乡统筹中的“三农”问题-1二、实施农村城镇化的意义-2(一)农村城镇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2(二)农村城镇化是促进我国城市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3(三)农村城镇化是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4三、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5
4、(一)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对策-51.建立城乡互动、工农互促的协调发展机制-52.建立城乡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53.构建有利于农村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64.改革农村税费制度,减轻农民负担,给农民平等发展的机会-65.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城乡产业统筹发展-7(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应注意的问题-7四、结论-8参考文献-9(注意:目录中的标题一般不超过三级,即只为一级标题(顶格)、二级标题(较之于一级标题右退或右缩一字)、三级标题(较之于一级标题右退或右缩两字)编制目录;“目录”二字用小2号宋体,一级标题用小3号宋黑体、二级标题用4号宋体、三级标题用小4号宋黑体,各级标题的实心圆点虚线
5、和阿拉伯数字页码均用小4号宋体且不得使用黑体、粗体或粗黑体,目录右侧的各页码要最大限度地整齐划一而不能彼此参差不齐。)9论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三农”问题一、城乡统筹与“三农”的含义 (一)城乡统筹的含义 城乡统筹,思想深刻,内容广泛,但简单讲,就是要改变和摈弃过去那种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治”的观念和做法,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削弱并逐步清除城乡之间的樊篱,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确定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重大经济政策的时候,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可以说,城乡统筹,关键是城市带乡村。 城市带乡村是世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共同规律。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都
6、经历过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大量农村居民变成城市居民,城乡发展差距变小的发展阶段。我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城市先发优势越来越明显,发展能量越来越大,城市有义务也有能力加大对农村带动的力度,城市带农村完全能带出“双赢”的结果。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从广义上说,城镇化也是城市化的过程。狭义的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狭义的城市化一般指大中型城市的扩大和发展。城市化作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在促进工业化及投资拉动、产业结构调整
7、、资源合理配置、吸纳农村富裕劳动力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对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的现代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城市化进程中科学地认识和发挥农村城镇化的作用,对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确保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二)“三农”的含义 “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三)城乡统筹中的“三农”问题
8、 我国现阶段的“三农”问题集中地表现为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收入差距,尤其是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村,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反过来又成为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所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经济结构问题、分配关系问题、农民收人和就业问题等无不与“三农”问题相关,而“三农”问题又突出反映在农民收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上,它的根源则是长期倾斜的工业化发展战略,“一国两策”的城乡二元结构固化的结果。那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从发展方面讲,要遵循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凋、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打破传统的城乡经济分割和城乡社会分离的发展观,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从改革方面讲,要建立有利于改
9、变城乡二元结构的新体制。二、实施农村城镇化的意义城市化作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在促进工业化及投资拉动、产业结构调整、资源合理配置、吸纳农村富裕劳动力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对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的现代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城市化进程中科学地认识和发挥农村城镇化的作用,对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确保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一)农村城镇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民收入增长趋缓、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农村劳动力过剩、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农村脱贫艰巨、城乡差别拉大等等。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
10、推进城镇化。城镇化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民收入“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广大农民的农业收入的绝对数大幅度下降。而农民又无法大规模地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而城镇化的核心就是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和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过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转换;(2)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3)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城镇化不仅可以通过减少农业人口,增加城镇人口的方式有效地解决工农两大产业间的利益失衡问题,还可以扩大农产品市场的空间范围,提高农民的相对和绝对收入水平。所以城镇化对提高农民收入具有直接有效的作用。农村城镇化可以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我国目前不仅
11、有2亿多农业剩余劳动力等待转移,而且数量每年还在增加。理论研究及客观实践已经证明依靠大中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而乡镇企业由于正在发生增长方式的转变,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呈下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大力推动农村城镇化,可以促进乡镇企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转移剩余劳动力。农村城镇化可以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村城镇化通过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使土地相对集中,使农业有可能采用先进的、大型的农业机械设备提高机械化水平,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了条件,促进农村非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城镇化建设为农村职业教育、科技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这将有利于农业生产、管理的科学化。农村
12、城镇化可以促进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城镇化建设应当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发展小城镇的推动力是产业行为。农村城镇化的水平,主要体现在第二、三产业发展和对第一产业的替代上。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独特的产业组织形式,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农村的城镇建设也有巨大的促进作用。通过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促进产业化与城镇化的同步发展。发挥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把引导中小企业合理集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等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充分调整农村产业布局,吸引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相对集中,连片发展,发挥城镇的集聚效应,提高城镇化的综合效益。农村城镇化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
13、。实施可持续发展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但长期以来,乱砍滥伐、乱耕滥垦、掠夺式经营等现象十分严重,森林植被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沙漠化、荒漠化蔓延,自然灾害频繁,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多年来生态环境保护已经引起高度重视,也采取了不少措施,但效果很不理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广大的农村人口过于分散居住生活,“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砍伐树林、开垦土地就无法生存。只有大力推进城镇化,使绝大部分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才可能真正做到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河,保证可持续发展。(二)农村城镇化是促进我国城市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城市化被公认为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
14、济发达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城市是一个社会现代文明的标志,是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中心,是商品流动的集散地、交通中转的枢纽、现代工业的集散地。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逐步实现城市化的过程。城市化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由于我国城市化的进程起步晚、发育慢、水平低,与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中国人口多,幅员辽阔,发展很不平衡,区域经济社会差异性大,加之土地资源少,不可能单纯采用大城市优先发展模式,必须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全面协调发展。城市的健康稳定发展需要城镇承接产业分流人口。加快农业人口向城市的集中,是城市化的必然要求;通过加快城市化步伐以减少农
15、业人口。也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从人口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伴随工业化进程发生的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和二、三产业转移的过程,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向市民和二、三产业的就业者转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伴随着产业结构变动而发生的人口分布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变动的过程。但是,不顾条件盲目加快城市化进程就必然会留下巨大隐患甚至可能带来风险。(1)不利于大中城市的健康发展。任何城市的资源承载能力都是有限的。在城市基础设施跟不上的情况下,城市人1:3机械性的过快增加,造成道路不畅,交通堵塞;学校不足,上学机会短缺;供水、供电、供气紧张;垃圾处理不了,浊水横流,河流污染,环境破坏;社会治安恶化等
16、大城市病的发生。印度的孟买,巴西的圣保罗就是前车之鉴。2004年,郑州市就曾因为户籍制度改革后人口激增而带来城市交通、教育、社会保障、治安、医疗等等方面的巨大压力,不得不紧急叫停了户籍改革新政。当今中国的大城市病已经相当严重。交通拥挤、资源紧缺、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在困扰着城市的进步。(2)不利于大中城市的安定稳定。城市化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技能和素质的提高,使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达到和谐发展。城市化的主体是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很快,但是从农民转变成市民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目前我国进城的农民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城市里打工、做生意的农民工和小老板
17、,他们已经在城市就业、创业,实际上已经离开了土地,即使就业困难、子女入学困难,但是大都不愿意再回到农村;另一类是城市扩张所造成的被动进城的农转非居民,他们失去了原来的土地和房屋,为就业难和社会保障难所困扰。农村城市化,必须给进城的农民创造条件,使其充分就业并参加社会保险,否则这些人既不能或不愿回到农村,又很难改变农民意识,缺乏在城市的生存技能和心理适应,就会成为城市的隐患,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这些“城市病”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新的制约瓶颈,诱发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矛盾焦点。城镇是承接大城市产业转移和农村人口转移的最佳载体。城镇处在城乡交汇点,具有功能城市化、规模
18、小型化与农村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的特点,既是城市梯次结构的基点,也是农村经济社会的中心,在推进经济市场化、乡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有着十分特殊的作用。随着中心城市的适度发展和乡村城市化的演进,城市功能延伸需要城镇充当媒介,城镇可以承接城市产业发展重点转移,可以为城市人口的增加分流减压。城镇作为城市之为农村之首,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桥梁和纽带,这些区位和功能特点决定了城镇化的过程与城市化过程相比有鲜明的特征。在时间上表现为过程和阶段的统一,以渐进为主;在空间上表现为城镇结合,以镇为主;从就业的特征看,表现为亦工亦农,非农为主;从生活方式来看,表现为亦“土”亦“洋”,以“洋”为主,亦新亦旧,以新为主
19、。这些特征使城镇比大城市更容易接纳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小城镇或中心城镇打工经商,既可以让这些农民不再回去种地,又可以得到就业和发展的机会。这些特点使农村城镇化具有充足的主客观条件。因此,加快农村城镇化既是整体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可见,在中国,没有农村城镇化,城市化将难以健康快速发展。中国未来城市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必须走总体城市化与农村城市化共同推进的道路,即在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有计划地推行农村城镇化,重点建设好一批县城镇和中心镇,使其逐步具有城市功能,成为总体城市化的组成部分。(三)农村城镇化是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农村城镇化在消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促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公 学院 函授 本科毕业 论文 参考 格式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