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小说阅读(五)文本意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小说阅读(五)文本意蕴.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考小说阅读五:文本意蕴【知识回顾】1、探究标题意蕴。标题是文章的灵魂,好的标题往往包含着丰富的信息,会起到摄人心魄的作用。要分析 标题意蕴,首先要了解一些常见的拟题方式。有的以人物为题,有的以事件为题,有的以物 象为题,有的以地点、时间为题,有的以问题为题,有的以主旨为题,等等。其次,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解读: 联系表层含义:文中具体的意思。标题是否交代时间、地点、环境等。 体会深层含义:在理解标题本义的基础上,首先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义、比 喻义、象征义或双关义等。 联系全文主旨,看它在揭示主旨、表明情感态度方面的意义。最后,要注意它同标题作用、妙处的区别,不要答成标题作用题。2、探究
2、主题意蕴。所谓主题意蕴,是指文本表现出来的思想意义或价值,重在指文本给读者的思考和认识。 探究主题意蕴必须从文本的内容、材料入手,因为它总是附着于文本的内容、材料之中的。围绕主要形象(主人公、物象)小说都是围绕一个主要形象展开,这个主要形象在情节中的不同时段有不同的意蕴,或 者其形象的不同特征富有不同意蕴。答题时应抓住这个主要形象的不同时段、不同特征的表 现这个切入点,挖掘其不同意蕴。分辨相关事物分析意蕴除了要抓主要对象外,还要分辨与主要对象相关联的其他事物。文本中,与主 要对象相关的事物可分成四类,即“人、事、物、景:我们应按照“人、事、物、景”四 个思路(方向)明确文中的具体写作内容,分析
3、作者对这四类事物及其相互关系赋予的不同意 蕴。将事物抽象化分析时我们还必须关注人文精神,将文本呈现出来的人、事、物、景抽象化、符号化, 这样就可以获得具有更宽广的普遍适用的一般意义,就可以实现从更多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 思想意蕴和情感倾向的目的。所谓人文精神,就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 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及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 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对点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渔鼓刘绍英芦苇砍倒后,长哥把丝网一条条收进了船舱,又从舱底翻出用布兜裹着的渔鼓,就上了 岸。渔鼓自是好材料做成的,鼓筒溜溜的光滑,竹纹清晰
4、,看得出来,夏天的时候已经喂过 桐油了。上端系了一块红绸布,好似姑娘辫子上的红绸结。下端绷上了蟒皮,用手拍上几下, 那梆梆的声音浑厚铿锵,便会直往心里钻去。渔鼓是长哥父亲留下的。每到芦苇砍倒后,父亲就会与长哥背着布兜,抱着渔鼓,沿澧 水河挨家挨户地送吉祥。父亲的声音浑然低沉,有了些苍凉,长哥的声音清脆高亢,透着年 轻,鼓打出的节奏则沉闷敦厚,似八月隐雷。这时,农闲下来的乡亲,渔鼓打到哪儿,他们 就会跟到哪儿。走过整个村子,送给各家的唱词都各不相同。回来的时候,糯米极耙、绿豆 皮、米泡芝麻糖之类的,就会装满布兜。更有些“小把戏”,好奇地偶尔伸出手去摸一把渔 鼓,便一路跟着父子俩,直到父子俩上了船
5、,他们才怏怏地转去。每到这个季节,乡亲们似 乎伸长脖子等着他们父子来,一年上头,家家图个吉利热闹。父亲死后,长哥就没再一个人 上岸打渔鼓。长哥翻过了堤坡,就走进了堤坡下的村子。村子里很安静。有几只鸡在路边悠闲地扒着草堆。长哥走到第一户人家的门前愣住了, 门上了锁。长哥记得这家有个十七八岁的姑娘,姑娘红唇白齿,长得好看。每次父亲与长哥 来,她都会给他们父子俩泡上一杯茶,茶递到长哥手里,姑娘就会说:“喝茶润嗓哩! ”长哥 看她,她就红了脸,头一低,进到里屋去了。等到长哥渔鼓的声音响起,她又会从房里出 来站到旁边很认真地听。记得那年回到船上,长哥晚上就做了个梦,梦里自己娶了这个姑娘。长哥有些沮丧,拿
6、渔鼓的手很自然地垂了下来。长哥走到第二家去,刚到院门口,一条黑狗冲了出来,对着长哥狂吠,吓得长哥手里的 渔鼓差点掉到地上。“谁来了? ”院里发出了一个气力不足的声音。“我,打渔鼓的J长哥忙回答,还是抬起腿进了院门。狗伸着红舌头,望着长哥已不 再吠。长哥看见了一个老人裹着床被子躺在藤椅上,在屋檐下晒太阳。太阳正照在老人的脸上, 那脸便有些生动。长哥走到老人的跟前,老人眯着眼,看着长哥的渔鼓咧嘴就笑了: “哦, 打渔鼓的呀。我耳朵背,听不见。儿子到乡政府去了。”长哥点了点头,心里明白,家里没有其他人,老人耳朵又听不见,这渔鼓要打给谁听呢? 长哥还记起,这是村主任家。平常这个日子,村主任家是最热闹的
7、了。长哥向老人告辞,抬头看一眼明晃晃,却有些寒冷的日头,就走出了院门。长哥想:自己还要不要继续往前走呢?这样想着,脚步却没有停止,又走到了第三家。这家很热闹,堂屋里有十来个人在看电视。电视的声音特别响亮。长哥把渔鼓拍了两下, 声音沉闷低回。没有一个人回头。长哥把渔鼓又拍了两下,这次的声音有了些激越。两声渔 鼓响过,长哥自顾自地唱了起来。屋里的人这才齐刷刷地转头。一大嫂从椅子上站了起来, 走到长哥跟前说:“打渔鼓的,等我们把这集电视剧看完J长哥看见,那些转过来的头,马上又转向了电视机。长哥说:“我到其他人家去了再来吧大嫂说:“你不要去了,村里的人基本上都在这里。看着长哥满脸的疑问,大嫂继续说:
8、“大部分人都出去打工了,老弱病残留着看家。”说着,给长哥拉了把椅子,便不再理长哥, 眼睛又盯向了电视。长哥依照大嫂的招呼坐下了。坐下的长哥没有看电视,手摩拿着渔鼓有些粗糙的蟒皮。 渔鼓上端的红绸布已经很旧了,那还是爹在的时候,在镇上用两斤鱼换的。坐了一会儿,电视插播广告,那些头扭了过来。有几个半大的孩子起身围住了长哥说: “打渔鼓的,给我们唱流行歌曲吧。”“唱两只蝴蝶“唱老鼠爱大米J长哥起身。这些前儿年还流鼻涕的“小把戏”,像野地里的蒿草,蹿高了。长哥抱歉地说:“我不会唱流行歌曲,我打渔鼓就送吉祥,说水浒,说好汉故事J 说完,长哥就把渔鼓敲了两下,和着节奏,用他逐渐低沉浑然的声音唱了起来:“一
9、送恭喜 二送财,三送”这时,广告已插播完毕,那些头又都扭向了电视机,不知谁把音量开大了一些,渔鼓的 敦厚的梆梆声和长哥逐渐有了些苍凉的声音就一点儿也听不见了。L小说以“渔鼓”为题有什么寓意?试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案“渔鼓”既是一种物象,也是一种艺术名称,还代表着农民曾经喜爱的民间文化。 渔鼓作为民间艺术的重要载体,作者将渔鼓艺术与流行歌曲、影视文化等相比较,探寻 了渔鼓艺术衰落的原因,唤起人们对民间艺术的重视,对民间艺人的同情。“渔鼓”作 为民间艺术的重要载体,作者用它呼吁人们关注像“渔鼓”这一类传统非物质文化的命运, 有重大的意义。2.“我不会唱流行歌曲,我打渔鼓就送吉祥”“不知
10、谁把音量开大了一些,渔鼓的敦厚的梆 梆声和长哥逐渐有了些苍凉的声音就一点儿也听不见了”,这两句话是理解这篇小说主旨的 关键,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6分)答案 “我不会唱流行歌曲”表明孩子们只愿听流行歌曲,传统曲艺在后代人心目中逐 渐淡化,最终将会为流行歌曲艺术所取代。“不知谁把音量开大了一些,渔鼓的敦厚的 梆梆声就一点儿也听不见了”,表明传统民间艺术为电视这类新媒体事物所取代。渔 鼓艺人“打渔鼓就送吉祥”和“长哥逐渐有了些苍凉的声音就一点儿也听不见了”,表明没 有人再愿意听渔鼓,渔鼓艺术将从民间消失,表达出传统艺人失去了广大的农村市场后, 生存将会更加艰难、命运堪忧。提出了保护祖国的非物质文化
11、遗产这一令人深思的课题。 3.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6分)答案(看法一)担忧渔鼓这种传统的民间曲艺逐渐消失。理由:没有人喜欢听长哥打 渔鼓,传统民间艺术被冷落;村里仅有的一些人在看电视,传统民间艺术被新事物取代; 渔鼓的敦厚的梆梆声一点儿也听不见了,暗示了传统民间艺术已经没落。(看法二)担忧民间艺人的生存状况和命运。理由:长哥遭受的悲凉况味,熟悉的乡村 变得冷清,没有人再听渔鼓;一些人宁愿看电视也不愿再听渔鼓,而孩子让他唱流行歌 曲;长哥“逐渐有了些苍凉的声音就一点儿也听不见了”,暗示了传统民间艺人命运堪忧。【综合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
12、的题目。花与诗 王往那一年三月,我们市的作协与石湖镇联办了一个笔会,就是冲着千亩桃园美景去的。春光大好,吃饱喝足,既可亲近乡土,又可借物咏怀,还可以营造一下和谐局面,谁不 高兴呢?市内的、各县区的大大小小的人物装了一辆大巴车,另有领导专车和个别自驾者, 一路欢歌,奔向了石湖镇。镇长也是个诗人,特别热心此项活动,在桃园里辟了一块地,搭了舞台。上午开完会后, 下午就是歌咏会:作家们自娱自乐,以唱歌、朗诵为主。与会者都夸这个策划好,别出心裁。 我没报表演节目,就在台下看着,好看的就多看一会儿,不好看的就随意走动走动。当我走到舞台前方西北角时,看到一个小媳妇拉着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站在舞台边。因 为眼前
13、总有人走动,她不时地左右侧着身子。小男孩想挣脱她的手,被她一用力又拉住了。小男孩说:“妈妈,我看不见。她说:“妈妈抱你。”说着,就去抱孩子。孩子往后一退 说:“我不要你抱,你抱不动我。”她笑笑:“那你自己玩,别瞎跑啊。”孩子笑着跑开了。她的身材娇小,瓜子脸上有一双漂亮的凤眼。不过,脸色有些憔悴。别人都穿着夹克, 她还穿着羽绒衣,和这桃花朵朵开的春色极不协调。她看得很投入。有一个诗人朗诵得比较动情,她的眼里就溢出了泪水。这时候,一个老妇走到她身边,半是抱怨半是心疼地说:“三蝶,你在这儿干什么?你 这身体能出来吗?走,跟我回去,孩子呢? ”这个叫三蝶的少妇指着人群里的孩子说:“在 那儿呢!妈,你回
14、去,我看一会儿再走。”老妇说:“你怎么不听话呢?快带孩子回去,别受 了凉。”少妇有些着急,眉头拧了一下说:“我自己知道,一点风没有,哪会受凉? ”老妇很 无奈地叹着气。我挪了个地方,又站下了。这时候,老妇走到我身边,嘀咕了一句:“唉,好话也不听。”我朝老妇看了一下,老妇似有好多苦恼急于说出,朝小媳妇的方向望了一眼对我说:“那 是我媳妇,她的病不轻呢J我说:“哦? ”老妇说:“生的是那种病,治不好了 J我很吃惊。“那种病”是我们这里人对“癌症”的讳称。老妇又说:“这孩子命苦,十几 岁就出去打工了,得了这病时才25岁,就在去年我一阵难过,问老妇:“治了多长时间? ”老妇说:“去了几回医院,就没钱了
15、,男人现在还在外头挣钱呢,她在家吃点中药,拖 着。唉,也不晓得能拖多长时间,要是能拖下去就好了有病了,脾气不好,不听话” 老妇说完,擦了一下眼睛。我不忍心看,低下头去。这时候,一个小女孩手里拿着一把野花上了台,献给了正唱歌的一位作家,作家显然很 感动,接过花后给小女孩鞠了一躬,观众们也很意外,想不到小女孩会有这么个机灵劲儿。 台下响起一阵掌声。一位女诗人朗诵完了,那个小媳妇的儿子跑了上去,也献上了一束野花。主持人煽情地 说:“这是最朴素的花,也是最有原生态气息的花,最美的花。鲜花送诗人,说明我们石湖 镇是个有情有义的地方,说明我们石湖镇的孩子天生具有诗的品性,让我们为孩子为诗人为 这春天的聚会
16、鼓掌!主持人一讲话,小男孩倒紧张了,又抹鼻涕又挠耳朵,不知怎么办好, 突然拔腿就跑,跑到台边时跌了一跤,马上爬起来,又跑走了。台下笑成一片,再次鼓掌。我看到小男孩跑到了他母亲身边。他大口喘着气,鼻尖冒着汗,小脸蛋涨得通红。他一 到母亲身边,就紧紧依偎着母亲。他的母亲抚摸着他的头发,朝他笑着。她的脸色好像不再 那么憔悴了,呈现出淡淡的红晕。歌咏会结束了,离晚宴还有一段时间,我和几个文友就往桃园深处走去,边走边聊。走 了一段路,我看见了那个小媳妇和她的儿子。小男孩又采了一把野花,递给他的母亲。小男孩说:“妈妈,你也会写诗,刚才人家说有花送诗人,我要送你花J小媳妇纠正儿子说:“是鲜花送诗人,不是有花
17、送诗人,懂不懂? ”小男孩说:“嗯,懂了,是鲜花。”小媳妇接过花说:“好看!宝贝,妈妈以后不写诗了,你送不送妈妈花? ”小男孩说:“你写嘛,写那么长那么长一一”小男孩伸开胳膊比画着。小媳妇笑了: “好的,妈妈写,以后,妈妈就在这桃园里写了,天天在这儿,年年在这 儿,想妈妈时,就给妈妈送花,好不好? ”小男孩说:“好! ”小媳妇又笑了,想要亲儿子时,看见了我们,有些羞,拉起儿子的手说:“宝贝,走, 回家去J小男孩挣脱小媳妇的手,在前面蹦蹦跳跳,小媳妇加快了步子。很快,他们就走远了,隐入花海中了。(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介绍作协和石湖镇联
18、办笔会,诗人们热热闹闹地登台表演,在这种背景下,主人 公小媳妇出场了。B.小男孩看不到舞台,小媳妇要抱他,他却说“我不要你抱,你抱不动我”,侧面说明了小 媳妇身体不好。C.“老妇似有好多苦恼急于说出”表现了她因儿媳重病而有心理压力,同时也暗示了她们婆 媳之间关系紧张。D.小男孩给诗人献花,下台时跌了一跤,回到小媳妇身边时“小脸蛋涨得通红”,表现出他 的紧张和兴奋。6 .C “同时也暗示了她们婆媳之间关系紧张”错误,从小说内容来看,老妇对儿媳有疼爱、 关心,也有无钱治病的无可奈何,但并没有内容体现两人关系紧张。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A.小说中较多地描述了人
19、物的对话,不仅使故事情节得以自然推进,而且能够比较直观地表 现人物性格。8 .小说中,小媳妇与到石湖镇参加笔会的诗人形成对比,突出了这些热衷于参加笔会的人不 是真正地喜爱诗歌。C. “脸色有些憔悴。别人都穿着夹克,她还穿着羽绒衣”中对“她”神色、衣着的描写, 为下文做了铺垫。D.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我”是故事的叙述者和见证者,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便于抒 发情感,引发读者思考。B “突出了这些热衷于参加笔会的人不是真正地喜爱诗歌”错误。的确形成了对比,但突 出的是小媳妇这个乡村诗人对诗歌的喜爱及其生命的冷寂。8 .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小媳妇的形象特点。(4分)疼爱儿子。儿子说看不见舞台,她不顾体弱要抱儿子。热爱诗歌。她喜欢写诗,看诗人朗 诵看得很投入。坚强乐观。身患癌症,脸色憔悴,却总是面带笑容。娇小漂亮。她身材娇 小,瓜子脸,有一双凤眼。9 .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花与诗”的内涵和作者借此表达的思想情感。(6分)(D花,既指献给诗人和小媳妇的实际的花,也是美好情感的象征。诗,既指诗人朗诵的 诗篇,也指小媳妇创作的诗篇和她的诗一样的生命。(2)作者借此表达了对小媳妇不幸人 生的同情和对其诗一样的生命的礼赞。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