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doc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doc(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一、导入: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背地,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勾出无限遐想。因此,不管中外,都有许多诗文以蜡烛为题。如今,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有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予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妙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二、检查预习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2、词语积累(1)炙烤:烧、烫,使受伤(2)珍藏:认为有价值而妥善地珍藏;(3)穿越:通过;穿过。(4)目睹:亲眼看到。(5)拂晓:天快亮的时候。(6)瓦砾:破裂的砖头瓦片。(7)地窖: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8)匍匐:爬行。
2、(9)精疲力竭:描述特别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竭,尽。(10)名副事实上: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副,符合。(11)屹立:高高地直立。(12)柔和:平和而不强烈。(13)闪耀:(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14)肃立:尊敬庄严地站着。(15)颤巍巍:抖动摇摆(多用来描述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16)庄严:严肃安静。(17)永垂不朽:(多指姓名、事业、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朽,腐烂。3、作者简介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1934年开场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不断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
3、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主要作品有剧本我城一青年俄罗斯人俄罗斯咨询题,诗集友与敌,长篇小说日日夜夜,三部曲生者与死者等。1949年访咨询中国,并于次年出版了描写中国人民进展解放战争的战斗的中国一书。三、探究质疑1、整体把握全文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7段):写苏联红军要偷袭桥头堡时,有一位战士牺牲了。第二部分(813段):写老妇人育乞西亲眼目睹这位战士牺牲的通过。第三部分(1431段):详写老妇人育乞西置生死于度外,安葬红军烈士,还在坟堆上点上藏了45年的结婚喜烛。第四部分(3244段):写苏联红军寻找战士尸体时,却发觉坟堆、老妇人和烛光。2、本文为什么要以蜡烛为题。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
4、光,烛光寄予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友情的意味。3、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事件发生的时间是1944年9月19日早晨,地点是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附近的一块方场。起因是五个红军战士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结果其中一个名叫契柯拉耶夫的红军战士牺牲在方场上了。连长预备第二天再去进攻时,再埋葬这位战士。(一)分析第一部分:故事的开端(二)分析第二部分:这一部分表达的地点发生了转变,以老妇人的住处为中心进展交代。4、文章中屡次写到炮火在离老妇人特别远的地点响起来,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第10段)第二层被炮火轰毁了,她就搬到楼下去住
5、,住在楼下的人早已搬得一个不剩了。后来楼下也毁了,老妇人才搬到地窖里去住。(第11段)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儿去她认定,她本人住的地点比拟平安,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老妇人被这一震,耳朵也聋了,脑袋碰在墙上,失去了知觉。(第13段)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碎片把那些剩下来的树木的枝条都削去了。(第16段)德国人还在轰击,但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第18段)德国人还在开炮,但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特别远。(第20段)天气特别冷,四下里特别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第24段
6、)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顿过,但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特别远的地点。(第30段)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突出老妇人在炮火中种种行为的感人力量。同时,炮火在离老妇人特别远的地点响起,大概也喻指法西斯的炮火在反法西斯各国同盟的友谊的宏大力量面前也望而却步了。6、第17段:中关于”她“的动作描写的词语有哪些?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穿,翻,看见,理,弯,坐 反映的感情:对年轻战士的哀怜、叹息。7、老妇人能够捐躯埋葬红军战士的动机是什么? 动机:痛恨法西斯,热爱本人的祖国。(红军战士是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的,他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坟堆是南斯拉夫老妇人育西乞
7、为他堆的,她不忍心红军战士暴尸战场,她要让红军烈土安息在南斯拉夫国土上。)8、文章从哪些词语能够看出老妇人的身体不是特别好?两次“休息”“站起来的时候,行动特别困难”“颤巍巍”等词。埋葬烈士的每一步老妇人都特别费劲,假设笼统地说“她特别费劲地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那就不够感人,作者是如此写的:“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但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儿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如此描绘,情景历历在目,仿佛老妇人的喘息声都听得见,真是感人肺腑。9、写老妇人安葬烈士的礼仪也特别详细,例如埋葬之前“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
8、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一个一个动作都作了描写,也是特别感人的。10、阅读第28段,“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坏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不断不舍得用,珍藏到今天。”(1)“摸出”能不能用“拿出”或者“取出”来代替,为什么?不能换。“摸出”与后边的“揣在怀里”相照应,说明老妇人把这支大蜡烛藏得特别深,只能用手去探索着拿出来。说明她特别珍惜这支蜡烛。(2)为什么要交代这支蜡烛的来历?补充说明这支蜡烛的来历,才能说明这支蜡烛对老妇人来说是多么宝贵,也才肯附托出老妇人的这种行为是多么伟大,令人敬仰。四、小结课文:五、布置作业:1、
9、熟读课文2、复述课文第二课时一、导入:本文是一篇特别感人的战地通讯。在炮火炙烤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焦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文章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沉感情。二、分析课文第三部分:1、这一部分的开头照应了第一部分连长的决定攻下桥再埋葬契柯拉耶夫。但是他们找不到那位烈士的尸身,后来士兵们发觉了那个坟堆,还有燃着的蜡烛,他们明白烈土是被葬在这里了,然而这些战土如何也想不到是一位老妇人为这位烈士安葬的。2、老妇人又送了另一支蜡烛,同时为它点燃,临走时“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蜡烛 教案 人教版八 年级 语文 上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