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天津实验中学滨海学校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9月份)-普通用卷.docx





《2020-2021学年天津实验中学滨海学校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9月份)-普通用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2021学年天津实验中学滨海学校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9月份)-普通用卷.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02021学年天津实验中学滨海学校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9月份)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理塞(yin) 痉挛(jing) 摒除(bin)*狡黠(xia)巷道(xiang) *攻讦(jie)泥淖(nao)偌大(nub)A.祓(fii)除B.4匕漏(pi)C.滂沱(pang)D.挑剔(ti)发横财(heng) *冠心病(guan)煞风景(sha)刽子手(gui)解甲归田(jie) *噤若寒蝉(jin)*泾渭分明(jing)怙恶不惨(hu)2 .选出字形全对的一项()A.坐镇A.坐镇舶来品B.蜚伏明信片C.打蜡笔杆子D.编纂百叶窗铤而走险 功亏一簧 集腋成裘 美仑美奂
2、明火执仗 察言观色 徇私舞弊 惹是生非和盘托出 委曲求全 名门旺族 愤世嫉俗3 .选出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A.虞世基等,寻亦诛死(不久)B.摭我华而不实我实(拾取,摘取)C.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明白)D.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近来) *A.虞世基等,寻亦诛死(不久)B.摭我华而不实我实(拾取,摘取)C.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明白)D.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近来) *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机会)自知者明,信为难矣(确实)*略晓其义即厌之,欲求别书看(讨厌)*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治理)4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这位先生关于近代欧洲文化的大作
3、,几乎每一页都会有文字让我感到莫名的激动,以至情 不自禁地拍案叫绝。 B.截至昨日,重庆特大旱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达31.8亿元,全国人民纷纷伸出了援助 之手,他却无动于衷,细大不捐。我们为他感到羞愧。 C.日本最近加快了缔结自由贸易协定的步伐,其深层次的原因是日本与中国在对亚洲政治和 经济影响方面的竞争与日俱增。 D.我看到在村庄的左边,从那似乎贫瘠的仅有的“一亩三分地”上长出一株孤立的大树。粗 黑茁壮的树干,蕴涵着无穷的生命力。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只有积极引导牧民开展多种经营,控制牲畜数量,减少对牧草的需求,退牧还草,才能为 从根本上拯救纯种野耗牛提供可能。B.墨西哥
4、国立自治大学日前举行甲型H1N1流感病毒专题研讨会,有专家认为墨西哥即将进 入炎热的夏季,这或许有助于降低流感病毒的扩散。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 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耍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4.【答案】A【解析】A.拍案叫绝:拍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语境是非常赞赏这位先生的大作,使用正 确。B.细大不捐:形容包罗一切,没有选择。语境是他没有为特大旱灾捐款,望文生义。C.与日俱增:随着时间一天天地增长。形容不断增长。语境中修饰“竞争”,使用对象不当。D. 一亩三分地:形容所属地盘、势力范围。语境
5、意在突出土地的面积,不合语境。故选:Ao本题考查成语的理解和正确运用。正确理解与运用常见成语则需要了解成语的基本含义和所携带 的故事意义,辨析常见成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判断成语使用的正误;辨析常用成语 的感情色彩等。词语(熟语)辨析题可以从词义辨析和语境辨析。词义辨析需要注意望文生义、误用褒贬、搭配 不当、谦敬错位。语境辨析要注意用错对象、重复累赘、自相矛盾、不合习惯,需要结合具体的 语言环境进行综合判断。5 .【答案】A【解析】A.表述正确;B.指代不明,“这”指代什么呢?因为前文有两个句子;C.成分残缺,滥用介词使主语残缺,可以改为“几部在本月热播的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影片”;
6、D.藕断丝连,上句未完,下句开始,可以改为“她为非亲非故的女孩捐献干脏的事迹感动广大 网友,网友自发在网上留言,大家热情的称其为宁波的骄傲”。故选:Ao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 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了解常见病句类型以及掌握划分句子结构的能力是解决此题的 关键。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正确表述,也可以和同学多交流,这样就可以慢慢培养我们的语感。6 .【答案】B【解析】本题注意语句的前后照应
7、即可。由“高尚的人使人尊敬,有情趣的人使人喜欢,又高尚 又有情趣的人”可知处应填“使人敬而不畏,亲而不亵”;由“其味其效”可知,处应填“不 但甘美可口,而且营养丰富”。故选:Bo语句的照应和暗示是语言连贯的重要条件.出题者也经常利用这点设置问题,考查我们.解答此 类题关键是,通过语意的把握和关键词语的分析,把握语句间的前后联系,准确地找出与所提示 或暗示的词句相呼应的题肢.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顺序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 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当的一项.7 .【答案】C【解析】A.括号及里面的内容是对“教室”的解释,故括号应放在“教室
8、”后面。8 .引号引用的内容是整个句子的一部分,属于不完全引用,两个问号都应去掉。C.标点符号使用正确。D. “宣布”后的冒号管到句末,“主题”后的冒号就不能用了,应改为逗号。故选:Co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着重考查括号、引号和冒号,应了解这三种标点的用法并结合语句辨 析。使用引号应注意:引文之内又有引文时,外边的一层用双引号,里边的一层用单引号;如果 引文独立成句,意思又完整,句末点号放在引号里面,如果引文不完整或者引文成为作者自己话 的一部分,句末点号(问号、感叹号除外)要放在后引号之外;如果转述别人的话,不直接引 用,则不能用引号。9 .【答案】B【解析】A.正确。B.错误。“北宋著名
9、理学家”错误。朱熹生卒年是农历1130年9月15日一一1200年4月23日, 应为南宋著名理学家。C.正确。D.正确。故选:Bo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时细心阅读每个选项,找出错误之处。文学常识中作者的名号、代表作品、思想内容、生卒年月等内容都可能涉及。需平时做好积累。912.【答案】A、B、A、D【解析】(1)文中对“湿地”的定义是:“湿地是指自然的或人工的,长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 湿源、泥炭地或水域地,拥有静止或流动的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滨海水域A 项中“长期”与文中“长久的或暂时”的表述有误.(2)该题主要考查阅读科普文,“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B项”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所有物
10、资”的表述有误,是以偏概全.文中的相关意思是“湿地 提供的动物产品,如鱼虾等,是人类重要的蛋白质来源”等,“所有” 一词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3)B项中“捕捞和采挖湿地动植物破坏了湿地的生态平衡”的表述不准确,文章中“过度捕捞、 采挖湿地动植物”,扩大了判断范围.C项“上游湿地生态的破坏必然带来下游湿地水质的污染” 中的“必然”太过武断,原文的准确表述是“上游湿地的林木砍伐造成水土保持功能退化,使中 下游泥沙淤积,湿地蓄洪功能下降”,主要是强调“湿地蓄洪功能下降”,D项“各类湿地生态 功能完全不同”言过其实,原意是“由于湿地类型多样,其功能和价值不尽相同,因此湿地生态 的恢复和重建要有具体目标
11、,因地制宜.(4) A项“因此我国淡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也很高”错误,原文只说“我国湿地资源丰富,占世 界湿地资源的十分之一”,而我国人口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数,人均湿地会大大下降.B项“不要再为自身利益去利用湿地资源”错,人类对湿地资源是可以利用的,只是不能“为 了眼前或局部利益而透支湿地资源”.C项中“就能充分保持湿地在自然状态下的原型状貌”言过其实,文中信息是“用于控制 污染的人工湿地可大量种植芦苇、香蒲、莎草等植物,通过收割再利用或沉积的方式去除水体中 大部分的营养盐,这是分散和净化工农业及生活污水的有效办法.”从加点的词语,可以比较出.答案:(1) A(2) B(3) A(4) D完成科普
12、类实用文阅读要审清题意把握要求,许多同学轻视了审清题目这一关,从而出现了不该 出现的错误.如因漏读或错读题目而失分,这是一种过失性的失分,只要细心读题,完全可以避 免.有的学生忽略题目中的修饰语而失分,还有的是因为没有真正把握题目的要求,答非所问而 失分.仔细审题可以帮助考生提高得分率,尤其是一些难度较大或开放性较强的题目更需要认真 审题.有些所谓难题,只要仔细阅读,捕捉到题目所给的信息,就能发现其内在含义,进而攻下 难关.完成实用类文本选择题,考生首先要在认真研读文本的基础上逐项对考题进行理解和分析,一般 都考查“妄加推断”“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夸大事实”等毛病,然后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
13、解和把握加以选择.1315.【答案】A、C、C【解析】(1) A.晚秋的月份,天地开始变得肃杀。季:(秋天)最后一月。(2) A.代词,它们/语气副词,还是;B.介词,比/介词,对;D.名词,的人/助词,表提顿, 与“也” 一起表判断。故选:Co(3)C ”就将疲于应对官吏事务而无暇顾及自己”错误,原文为“今一为吏,皆失己而惟物之应”, 是“一旦做官就会失去自我”,而非“无暇顾及自己”。答案:(1) A(2) C(3) C参考译文:诗经上不这样说过吗:“兼葭苍苍,白露为霜。”万物不经受变故,则不能成材。人不经历 磨难,智慧就不明达。晚秋的月份,天地开始变得肃杀,寒气就要来到。正是此时,天地之间
14、, 大凡植物,生长在春夏雨露之后,华美润泽饱满,枝叶繁茂。等到浓霜夜降,早晨起来一看,(它 们却)如战败的军队,卷旗弃鼓,带伤而逃,官兵面无人色,岂只如此而已。于是天地闭塞而进 入了冬季,被凋败摧折的植物的植物超过一半,它们经历的变故也够残酷了。但是自此脆弱者变 得坚强,虚败者变得充实,多液者变得干燥,都把精华收敛到心中,并且各显其成。深山的树木, 上指青云,下遮千人的,没有不显出疲病之态的,何况所说的兼葭(芦苇)之类的植物呢?但是, 工匠们拿着斧头来到山林里游看,一下子全砍掉了它们,用它们来做栋梁、楠牡、车轮、馥就, 粗细软硬,无不合乎功用,这就是所说的有损失就有增益,有失败就有成功,有苦难
15、就有快乐了。我的同伴秦少章,在我任太学官员时,就把他的文章送给我看,并忧伤地对我说:“这是我 家贫穷时,奉大人之命而尽力创作的科举文章。”那时他率意而作的诗章散文,往往清丽奇伟, 比那些举人的文章强百倍。元祐六年中举,调到临安任主簿。举子中举后该有些快乐了,但秦少 章每次见到我总是不高兴。我问他的原因,他说:“我是世间的一个孤傲的读书人,本性不高兴 的事不做,情意不相合人不去结交。饮食起居,举止言谈,不愿勉强自己而随从他人。今一旦为 官,都失掉了自我而专去应酬他人。少时自由自在,真后悔(中举后)祸难跟着到来。当时我一 个人要依靠父母抚养,现在则妻子儿女靠我养活,想不为官,又不能够。从今以后,我
16、就像涂了 漆却想除去一样了。我劝解他说:“你为官前的日子,(就像)春夏的草木,而你备受困惑的 现在呢,就像芦苇所遭受的霜冻。大凡人的本性就是只想求得安逸。(而)安逸,是天下人的大 患呀。变迁现状值得珍贵。重耳不流亡在外十九年,就不能回国成就霸业;伍子胥不逃奔他国, 就不能攻破郢都(复仇)。这两个人,当其羁旅他乡困窘忧患时,暗地里补益自己的短处,学会 原所不会做的事情,这就不像只通过口耳所学到的那样肤浅了。现在你想到以前的所作所为,那 值得悔恨的东西可多了,那能增长见识的东西就更多了。反思自己而能心安理得,就能驰行天下 而没有可畏惧的事情了。能把饭食让给别人吃的人,是曾经挨过饿的人;赐给他车马却
17、推辞不坐 的人,是不怕步行的人。如果怕挨饿,怕步行,那就有苟且侥幸之心了,遇到的灾难不就多了吗? 所以经霜而不变得肃杀的,是植物的灾难;终身安享逸乐的,不是世人的福分。”(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 真分析,确认词义。(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 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
18、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 “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 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 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乂纠正前两步 中出现的偏差,是进一步深入复核的过程。1618.【答案】人不经历磨难,智慧就不明达。、如今却是妻子儿女
19、靠我养活,想不做官,也办 不到。、赏赐给他车辆马匹却推辞的人,是不害怕步行的人。【解析】(1)涉:经历;明:明达。(2)则:就;欲:想;吏:做官。(3)辞:推辞;步:步行;者:的人;”,也”表判断。答案:(1)人不经历磨难,智慧就不明达。(2)如今却是妻子儿女靠我养活,想不做官,也办不到。(3)赏赐给他车辆马匹却推辞的人,是不害怕步行的人。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不仅考查了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还考查 了修辞手法、文学常识等,同时它还着眼于“文中”,涉及对原文整段(篇)内容的了解和文脉 的把握。文言句子的翻译一般要遵循以下规律: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
20、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所谓意译,则是根据 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翻译要注意留、册k 换、调、补、变。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 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 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简言之,通读全句,标注要点;关注全文,准确理解; 按照词序,对应翻译;调整全句,符合规范。1920.【答案】作者阐发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 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
21、夏天深幽的树阴也足以怡人。、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 “莺无 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 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解析】(1)三月晦日偶题是一首表现哲理的诗,理趣主要有“节物相催各自新”,季节更 替、风无变化都有其自然之理,所以“芳菲歇去何须恨”,春天固然美好,夏天也很怡人,没有 悲伤的情调,却是顺其自然,豁达通变;而点绛唇中“留春”“问春” “寻春”表达了诗人 因春天的流逝而倍感惆怅(2) “梦里寻春去”,怕是只能在梦中去寻找春的踪迹。语淡情深。现实之春确已逝去,而词人 不作绝望颓唐之想,还要到梦境中去追寻。词人对春天是无限
22、的眷恋的,也是没有放弃才对春的 追求。这种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也正反映了词人的心理。作者用语素淡简约,表达的情感却 深厚凝重,现实不见,只好寄寓梦中,既有无奈怅惘又有执着不甘,对美好的珍爱、不舍情意表 现得蕴藉含蓄。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之特点。答案:(1)秦诗之理趣:作者阐发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 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阴也足以怡人。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 “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 “梦”等词语 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 “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2)语淡情浓,“梦里”表明作者不忍春逝,着意
23、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寻春去”正可见(现 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之特点。秦诗译文:节令风物不断递换,变化常新;痴心儿女,你们为什么要苦苦地挽留春天?那五彩缤纷的花 朵凋谢又有什么可恨?夏天的树木,浓密葱绿,不也一样使你合意欢心!赏析:文人伤春,似乎是永恒的主题,春风春雨,落花垂柳,引起过多少诗人感叹。三月晦日,是 春天的最后一天,更难免激起诗人无计留春住的愁思。唐诗人贾岛有首著名的三月晦日赠刘评 事诗云:“三月正当三十日,风光别我苦吟身。共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表现的 就是浓重的惜春情绪。秦观这首绝句,与贾岛诗一样,也是通过议论,表达春将逝去时的感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2021 学年 天津 实验 中学 滨海 学校 月考 语文试卷 月份 普通

限制150内